第14章
咽下清冽的水后,杨陶才感觉活过来了些许,正提起力气准备继续爬山,一抬头看见头上头下全是看不见头的坎坷石阶,顿时想直接滚下山的心都有了。
杨陶痛苦地大喊:“怎么这么高啊!”
“我背你上去吧。”胡鹭说着,当即就要脱下背包。
“不要!”杨陶拧起修刮得十分精致的眉毛,降低声音,“都是小孩子才要人背,你背我的话,小心咱俩被拍到网上笑话。”
“好吧,那你扶着我,可以搭力在我身上。”胡鹭退而求其次,伸出胳膊让杨陶当做扶手。
杨陶耳朵微微一动,拉着胡鹭的胳膊站起身,重振旗鼓指着山顶:“小小兰山,我轻松拿捏你。”
半小时后。
杨陶又一次哭丧着脸一屁股坐在地下,抱着胡鹭的胳膊隐隐有些委屈:“拿捏不了啊,胡鹭,我的腿怎么在发抖啊?”
“发抖了吗?”胡鹭蹲下身,顺着杨陶的小腿肌肉捏动几下,“要不我背你吧,没关系的,兰山就是很难爬,虽然不高,但是路很陡。”
杨陶撅着嘴:“这路这么陡,背着我走很危险的。”
“那再走一点点距离,寺庙不在山顶,我们再爬六十米就能到了。”胡鹭陪杨陶一块儿坐在石阶上,让杨陶抱着自己的胳膊,将头搭在自己肩膀上。他心中有些愧疚,“对不起陶陶,我没想到上山这么麻烦。”
杨陶抬手的力气也没有,眼珠子晃了两下当做摆手:“你怎么总是说对不起?拉我一把,我们赶紧上去吧。”
胡鹭闷闷地点头,拉着杨陶从地上站起来。
他们同时抬头,看向上山路层层叠高的台阶,在不远处有一块开阔的平台,平台侧边立着牌子,虽看不清上面的字,但猜着应该就是兰山寺。
第13章 世外客
爬上最后一层半米高的台阶,杨陶瘫在地上大喘气,头顶层层叠叠的树叶投下绿影,遮住大部分烈日,唯留几缕夺目的骄阳透过树叶的间隙,落在杨陶脸上。
视线中清透的天空被绿叶遮住大半,胡鹭的脸探了进来,他眉目深邃、五官立体,朝杨陶伸出手:“走吧陶陶。”
“唉……”杨陶叹口气。
胡鹭依旧我行我素地叫着陶陶,杨陶又不好意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叫胡鹭为鹭鹭,就只能这么尴尬地听着,偶尔应两声。
“大师是出家人吗?”杨陶从胡鹭的背包里抓出矿泉水灌了两口,递给胡鹭让他也喝了两口。
两人都累出满头汗,但在拐过弯看见那隐藏在竹林中的寺庙时,顿时心情大好,颇为轻松地走在平缓的竹林小路之上。
胡鹭记忆中唐师傅应当是喝酒吃肉的,毕竟是厨子,不碰荤腥估计不太可能。于是他看向前方敞开着寺门的庙宇,肯定地说:“应该不是。”
“那怎么会住庙里?”杨陶因为刚刚爬台阶爬得双腿发软,被胡鹭牵着手在竹林中缓缓前行,他晃晃胡鹭的手问道,“唐大师今年多大岁数了啊?”
“得有五六十了吧,好像比我爸妈还要大一些。”
“那还好,要是过了七十五可就不能参加了。”杨陶将心放进肚子里。
胡鹭牵着杨陶,跨进寺庙门槛。
或许是因为今天的温度轰轰烈烈地打破40度,来爬山的人很少,庙里的人自然也不多。缕缕梵香自殿中传出,观音像立在许愿池中,手托瓷瓶、九龙拥立、低眉垂目。塑像旁立着栋小亭子,亭里是昏昏欲睡的大爷,在他面前摆着两盘硬币,可以用手机支付兑换硬币投进观音许愿池中。
杨陶拉着胡鹭走到小亭前,抬头看着许愿流程,轻念:“投掷之前,默念三遍南无观世音菩萨,许下心愿后将手中硬币投进龙口或吊篮之中。”
“要换吗?”胡鹭打开支付界面。
杨陶想了想:“先找大师吧,找完再说。”
“好。”胡鹭收回手机。他四下看了一圈,却没见到僧人,只能看见零散的几个来上香的游客。
沿着石路绕过大殿,走进庙宇后院,在这里,山中的声音又静了几分,院中载着一颗蓬勃的梨树,花落后多月,绿叶已极为茂盛了。树的枝头缠着层层叠叠的红绸,风来时便随风飘扬,扬起的绸缎上隐隐能看出些墨迹,大概都是香客写下的心愿。
从后院的偏门处走出三个剃发修行的僧人,身穿灰蓝色长衣,手带佛珠,迎面朝胡鹭二人走来。
胡鹭双手合十,行了个不怎么标准的佛礼,他僵硬地开口询问:“师傅,请问在寺中清修的人住在哪里?”
为首的僧人抬手向身后指去:“从此处向内,穿过竹林,沿石台而上,便能看见清修者的住所。小施主来此所为何事,清修之地,今日不曾对游客开放。”
“我们来找一个人,我是他的亲人。”胡鹭掏出手机,将唐师傅的照片递给僧人看,“你看,就是这个人,他在这里吗?”
“唐先生正在辟谷修行,他将身外之物皆留在庙外,不见任何人。”僧人低头看上一眼便认出了这人是谁。
胡鹭追问:“我们能去找他吗?”
僧人虽表示理解,却平静地摇摇头,“抱歉,清修之地,今日不对游客开放。”
杨陶问:“那就真不能见他了吗?我们不去找,您可以帮我们喊他吗,就说是、额就是……”杨陶拿胳膊肘拐了拐胡鹭的胳膊。
胡鹭立马接上:“就说是胡鹭来找他的。”
僧人微微低头:“施主在此处稍等。”
“麻烦您了。”杨陶学着僧人的样子,低头行礼,拉着胡鹭站在梨树下的阴影之中,躲着烈日,对着那扇半开的木门望眼欲穿。
然而等了大半个小时也不见僧人再回来,杨陶热得蹲在地上,胡鹭用手在他脸侧扇着风,安抚道:“应该快回来了,可能是路比较难走。”
杨陶长叹一声:“爬这么久山,不会连人都见不到吧?”说完他又呸呸呸三声,拍打自己的嘴唇,“一定能见到一定能见到!”
胡鹭蹲在他身边,时不时帮忙扇扇风、赶赶蚊子。
很快,他们便见到了人,可那人却不是唐师傅……
一个五官周正,剃了光头的年轻男人,跟在方才和胡鹭他们说话的僧人身后,从半开着的木门内走出。他眼神锐利,一眼便抓住了蹲在后院那颗大梨树下热得两眼发黑的胡鹭和杨桃,朝他们快步走来。
“你好,寂心师父说你们找我父亲,他正在辟谷修行,不能出山,所以我替他来问问你们有什么事。”
胡鹭困惑不已,他分明听父母说唐师傅不婚不育、这辈子也就一个人,这是从哪冒出来的儿子?
眼前的男人似乎看穿胡鹭的困惑,礼貌地微笑,解释道:“我是父亲收养的,一直住在兰山寺中。”
“这样啊……”胡鹭没有太多想打听的心思,他单刀直入,说明自己的来意,“是这样的,我们想请唐师傅出山,参加今年的世界糖艺大赛,不知道能不能行?”
“世糖赛?”男人表情有些奇怪,眼神也飘向别的方向,短短几个瞬间,却能看出他的心不在焉。但他很快收敛了心绪,咳嗽两声清清嗓子,说道:“很抱歉,父亲已经决心不再做糖……我想,他应该不会同意的。”
胡鹭和杨陶听见这话都失落地垂下眼睛,但杨陶不愿放弃,继续试着争取:“这位兄弟,请问你怎么称呼啊?”
“我随父亲姓,名字嘛,就是这座山。”男人指了指身后的青山,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我叫唐兰山,师傅们平常就叫我兰山。”
“兰山兄弟,请你和唐大师再说一说吧,我们真的很希望他能帮帮我们……”杨陶两手并在眼前,朝唐兰山拜托拜托地摆两下。
唐兰山不怎么见外人,从小就在庙中修行,面对杨陶竟有些不敢直视。他别扭地挪开眼,古板得很,板着脸说:“抱歉,辟谷修行对身心要求极大,父亲不想再被俗世困扰,两位,我也无能为力。”
胡鹭原本满眼期待的目光黯淡下来,他丧气地看向杨陶。目光的对视间,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看见了对方眼里的失落。他想到是否就是因为自己运气太差,连带着让杨陶的运气也变得奇差无比,一大清早跋山涉水地过来,结果连唐师傅的面也没能见着,更别说妄想着组队了。
梨树在风中被吹得沙沙响,垂落的红绸再度被风吹起,扬起一抹红光,挂在杨陶的肩膀上。
杨陶转身,揭下那条将要飞落的红绸,重新将它系紧了些,好让它能长久地与梨树相伴。他的身影在树下像是被透过枝叶缝隙的阳光镀上了金边,明亮中分外柔和,好似这棵梨树在春日时盛放的白花。
“没办法了,我们走吧……”杨陶系好那将落未落的红绸,抬起食指拂过绸缎上墨色的字迹。他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太难过,见胡鹭情绪不好,便主动握住他的手,拉着他往庙外走去。
胡鹭匆匆和唐兰山告别,捡起放在地上的背包,重新背在肩膀上,顺从地跟着杨陶一块儿,沿着他们来时的路向外走。
杨陶痛苦地大喊:“怎么这么高啊!”
“我背你上去吧。”胡鹭说着,当即就要脱下背包。
“不要!”杨陶拧起修刮得十分精致的眉毛,降低声音,“都是小孩子才要人背,你背我的话,小心咱俩被拍到网上笑话。”
“好吧,那你扶着我,可以搭力在我身上。”胡鹭退而求其次,伸出胳膊让杨陶当做扶手。
杨陶耳朵微微一动,拉着胡鹭的胳膊站起身,重振旗鼓指着山顶:“小小兰山,我轻松拿捏你。”
半小时后。
杨陶又一次哭丧着脸一屁股坐在地下,抱着胡鹭的胳膊隐隐有些委屈:“拿捏不了啊,胡鹭,我的腿怎么在发抖啊?”
“发抖了吗?”胡鹭蹲下身,顺着杨陶的小腿肌肉捏动几下,“要不我背你吧,没关系的,兰山就是很难爬,虽然不高,但是路很陡。”
杨陶撅着嘴:“这路这么陡,背着我走很危险的。”
“那再走一点点距离,寺庙不在山顶,我们再爬六十米就能到了。”胡鹭陪杨陶一块儿坐在石阶上,让杨陶抱着自己的胳膊,将头搭在自己肩膀上。他心中有些愧疚,“对不起陶陶,我没想到上山这么麻烦。”
杨陶抬手的力气也没有,眼珠子晃了两下当做摆手:“你怎么总是说对不起?拉我一把,我们赶紧上去吧。”
胡鹭闷闷地点头,拉着杨陶从地上站起来。
他们同时抬头,看向上山路层层叠高的台阶,在不远处有一块开阔的平台,平台侧边立着牌子,虽看不清上面的字,但猜着应该就是兰山寺。
第13章 世外客
爬上最后一层半米高的台阶,杨陶瘫在地上大喘气,头顶层层叠叠的树叶投下绿影,遮住大部分烈日,唯留几缕夺目的骄阳透过树叶的间隙,落在杨陶脸上。
视线中清透的天空被绿叶遮住大半,胡鹭的脸探了进来,他眉目深邃、五官立体,朝杨陶伸出手:“走吧陶陶。”
“唉……”杨陶叹口气。
胡鹭依旧我行我素地叫着陶陶,杨陶又不好意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叫胡鹭为鹭鹭,就只能这么尴尬地听着,偶尔应两声。
“大师是出家人吗?”杨陶从胡鹭的背包里抓出矿泉水灌了两口,递给胡鹭让他也喝了两口。
两人都累出满头汗,但在拐过弯看见那隐藏在竹林中的寺庙时,顿时心情大好,颇为轻松地走在平缓的竹林小路之上。
胡鹭记忆中唐师傅应当是喝酒吃肉的,毕竟是厨子,不碰荤腥估计不太可能。于是他看向前方敞开着寺门的庙宇,肯定地说:“应该不是。”
“那怎么会住庙里?”杨陶因为刚刚爬台阶爬得双腿发软,被胡鹭牵着手在竹林中缓缓前行,他晃晃胡鹭的手问道,“唐大师今年多大岁数了啊?”
“得有五六十了吧,好像比我爸妈还要大一些。”
“那还好,要是过了七十五可就不能参加了。”杨陶将心放进肚子里。
胡鹭牵着杨陶,跨进寺庙门槛。
或许是因为今天的温度轰轰烈烈地打破40度,来爬山的人很少,庙里的人自然也不多。缕缕梵香自殿中传出,观音像立在许愿池中,手托瓷瓶、九龙拥立、低眉垂目。塑像旁立着栋小亭子,亭里是昏昏欲睡的大爷,在他面前摆着两盘硬币,可以用手机支付兑换硬币投进观音许愿池中。
杨陶拉着胡鹭走到小亭前,抬头看着许愿流程,轻念:“投掷之前,默念三遍南无观世音菩萨,许下心愿后将手中硬币投进龙口或吊篮之中。”
“要换吗?”胡鹭打开支付界面。
杨陶想了想:“先找大师吧,找完再说。”
“好。”胡鹭收回手机。他四下看了一圈,却没见到僧人,只能看见零散的几个来上香的游客。
沿着石路绕过大殿,走进庙宇后院,在这里,山中的声音又静了几分,院中载着一颗蓬勃的梨树,花落后多月,绿叶已极为茂盛了。树的枝头缠着层层叠叠的红绸,风来时便随风飘扬,扬起的绸缎上隐隐能看出些墨迹,大概都是香客写下的心愿。
从后院的偏门处走出三个剃发修行的僧人,身穿灰蓝色长衣,手带佛珠,迎面朝胡鹭二人走来。
胡鹭双手合十,行了个不怎么标准的佛礼,他僵硬地开口询问:“师傅,请问在寺中清修的人住在哪里?”
为首的僧人抬手向身后指去:“从此处向内,穿过竹林,沿石台而上,便能看见清修者的住所。小施主来此所为何事,清修之地,今日不曾对游客开放。”
“我们来找一个人,我是他的亲人。”胡鹭掏出手机,将唐师傅的照片递给僧人看,“你看,就是这个人,他在这里吗?”
“唐先生正在辟谷修行,他将身外之物皆留在庙外,不见任何人。”僧人低头看上一眼便认出了这人是谁。
胡鹭追问:“我们能去找他吗?”
僧人虽表示理解,却平静地摇摇头,“抱歉,清修之地,今日不对游客开放。”
杨陶问:“那就真不能见他了吗?我们不去找,您可以帮我们喊他吗,就说是、额就是……”杨陶拿胳膊肘拐了拐胡鹭的胳膊。
胡鹭立马接上:“就说是胡鹭来找他的。”
僧人微微低头:“施主在此处稍等。”
“麻烦您了。”杨陶学着僧人的样子,低头行礼,拉着胡鹭站在梨树下的阴影之中,躲着烈日,对着那扇半开的木门望眼欲穿。
然而等了大半个小时也不见僧人再回来,杨陶热得蹲在地上,胡鹭用手在他脸侧扇着风,安抚道:“应该快回来了,可能是路比较难走。”
杨陶长叹一声:“爬这么久山,不会连人都见不到吧?”说完他又呸呸呸三声,拍打自己的嘴唇,“一定能见到一定能见到!”
胡鹭蹲在他身边,时不时帮忙扇扇风、赶赶蚊子。
很快,他们便见到了人,可那人却不是唐师傅……
一个五官周正,剃了光头的年轻男人,跟在方才和胡鹭他们说话的僧人身后,从半开着的木门内走出。他眼神锐利,一眼便抓住了蹲在后院那颗大梨树下热得两眼发黑的胡鹭和杨桃,朝他们快步走来。
“你好,寂心师父说你们找我父亲,他正在辟谷修行,不能出山,所以我替他来问问你们有什么事。”
胡鹭困惑不已,他分明听父母说唐师傅不婚不育、这辈子也就一个人,这是从哪冒出来的儿子?
眼前的男人似乎看穿胡鹭的困惑,礼貌地微笑,解释道:“我是父亲收养的,一直住在兰山寺中。”
“这样啊……”胡鹭没有太多想打听的心思,他单刀直入,说明自己的来意,“是这样的,我们想请唐师傅出山,参加今年的世界糖艺大赛,不知道能不能行?”
“世糖赛?”男人表情有些奇怪,眼神也飘向别的方向,短短几个瞬间,却能看出他的心不在焉。但他很快收敛了心绪,咳嗽两声清清嗓子,说道:“很抱歉,父亲已经决心不再做糖……我想,他应该不会同意的。”
胡鹭和杨陶听见这话都失落地垂下眼睛,但杨陶不愿放弃,继续试着争取:“这位兄弟,请问你怎么称呼啊?”
“我随父亲姓,名字嘛,就是这座山。”男人指了指身后的青山,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我叫唐兰山,师傅们平常就叫我兰山。”
“兰山兄弟,请你和唐大师再说一说吧,我们真的很希望他能帮帮我们……”杨陶两手并在眼前,朝唐兰山拜托拜托地摆两下。
唐兰山不怎么见外人,从小就在庙中修行,面对杨陶竟有些不敢直视。他别扭地挪开眼,古板得很,板着脸说:“抱歉,辟谷修行对身心要求极大,父亲不想再被俗世困扰,两位,我也无能为力。”
胡鹭原本满眼期待的目光黯淡下来,他丧气地看向杨陶。目光的对视间,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看见了对方眼里的失落。他想到是否就是因为自己运气太差,连带着让杨陶的运气也变得奇差无比,一大清早跋山涉水地过来,结果连唐师傅的面也没能见着,更别说妄想着组队了。
梨树在风中被吹得沙沙响,垂落的红绸再度被风吹起,扬起一抹红光,挂在杨陶的肩膀上。
杨陶转身,揭下那条将要飞落的红绸,重新将它系紧了些,好让它能长久地与梨树相伴。他的身影在树下像是被透过枝叶缝隙的阳光镀上了金边,明亮中分外柔和,好似这棵梨树在春日时盛放的白花。
“没办法了,我们走吧……”杨陶系好那将落未落的红绸,抬起食指拂过绸缎上墨色的字迹。他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太难过,见胡鹭情绪不好,便主动握住他的手,拉着他往庙外走去。
胡鹭匆匆和唐兰山告别,捡起放在地上的背包,重新背在肩膀上,顺从地跟着杨陶一块儿,沿着他们来时的路向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