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48节
因为触犯当今储君名讳,殿名如今已经改了,裴令之从前来过这里,景昭提前带他过来,二人亲自商量过如何修改宫殿结构,更改殿中布置。
数月不见,这里的布置与上次前来时已经截然不同,裴令之看见了庭院一角移栽的丛丛翠竹,还有檐下多出的风铃、殿角换过的香炉。
他没来得及细看,径直被簇拥进寝殿,那里有很多人,尽是宗亲命妇,王妃内眷。
他认出了一些见过几面的王妃,还有梁尚书夫人楼氏、柳丞相夫婿梁氏、陈国公夫人、长春县主内眷等人。
出奇的是,人虽然多,却并不吵闹,原本有些细碎的人声,也在皇太女夫妇驾临殿内时,骤然寂静下来。
行完同牢、合卺二礼,这些内外命妇就像鬼魂一样,无声无息退了下去,裴令之感到几束投落在自己身上的好奇目光,但那目光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随着命妇们离开一同消逝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依然需要以扇遮面。
一名熟悉的女官走了进来,低声在皇太女耳畔禀报了数句。
身边传来低低一叹。
天色渐渐晚了,落日挂在天边,像个流油的咸蛋黄,把半边天穹都染成了金红色。
大婚之礼只差宫宴,接下来,景昭仍然需要离开,作为今日的主人去参加前面的宫宴。
裴令之耳畔一热。
景昭小声问他:“你饿么?渴么?”
裴令之将纨扇下移一线,露出眼睛,眨了一眨,摇了摇头。
“我把人都打发走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这里是你的地盘,我去前面主持宫宴,很快回来。”
“好呀。”裴令之弯起眼睛,“我等你回来。”
景昭想了想,又问:“你会不会无聊,我叫穆嫔来陪你说话?”
一边的女官唇角一抽,心想也幸亏穆嫔娘娘情况不同,否则放在别家,新婚夜把小妾叫过来陪刚进门的正妻说话,这是体贴还是添堵呢。
裴令之柔和地道:“我想自己在这里等你。”
他的语调柔软,景昭听得心都化了,突然很想吻一吻他,见他仍然持着纨扇,奇道:“放下来吧,拿着不累吗?”
裴令之柔和地看着她:“我想等你回来,再依礼收起扇子。”
景昭小声对他说:“可是我想吻一吻你。”
话音落下,她眼睁睁看着,那面纨扇上金丝勾勒而成的鸾凤花纹向她倾身靠近,裴令之秀美的眼睛弯起来,下一刻,冰冷的金丝与光滑的扇面压上她的唇畔,随之而来的是馥郁幽香。
——裴令之隔着纨扇,轻轻吻她。
第126章 “殿下,我等你很久了……
馥郁如香草、幽淡如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萦绕在景昭周身。
冰冷金丝轻轻蹭过她的鼻尖,渐渐变得温暖,隔着柔滑的纨扇,唇边蜻蜓点水般的触感辗转片刻,再度分开。
裴令之收起倾身向前的动作,以扇遮面,眼眸一弯。
殿内侍从的宫人女官何等灵敏,不知何时早已退了出去,个个走的不见人影,生怕自己慢了半步落在最后面。
但这时,景昭和裴令之谁都没有心思去留意旁人。
景昭感觉自己的脸可能红了,颊边升起隐隐热意,但她非常沉得住气,神情丝毫不变,稍稍偏过头,认真打量着裴令之。
裴令之含笑道:“殿下,该移步含元殿宫宴了。”
他举起纨扇时,宽大的袖摆落到手肘处,露出一截冰雪般素白的小臂。他并不是当真纤不胜衣、弱柳扶风的南方世家柔弱公子,但这样看着,真是说不出的秀美好看,那段素白的手腕小臂仿佛象牙精心刻出来的雕像,有种难以言表的动人。
景昭心神一动,握住他的手腕。
她的指尖细细摩挲,触感微凉柔滑,抬眼看去,裴令之执扇的动作一颤,整张脸垂下去,埋进了纨扇后面,声音柔和微哑:“殿下,你再这样,我就不想让你走了。”
景昭轻声笑了起来。
她瞟见裴令之雪白颈间浮起一点淡淡绯色,像是笼了一层轻而淡薄的雾气,仿佛挥之即散,煞是好看。
她依旧细细摩挲着那段手腕,只觉裴令之往后一缩,换了只手执扇,语气嗔怪:“殿下!”
他听见景昭说:“别动。”
这两个字既轻又快,像风般掠过裴令之耳梢,景昭松开了他的手腕,还没等裴令之松口气,下一刻另一种不同的触感系上腕间,冰凉柔滑分外熟悉。
是那条朱绫!
景昭手腕一抖,灵活地一绕一牵挽了个松松的活结,径直将裴令之右手系在了床帷立柱上,直起身拍拍手,朝殿外扬声:“备辇!”
然后她转过身,朝裴令之嫣然一笑。
那笑意非常好看,风流婉转,是素日里绝不可能出现在皇太女脸上的表情,她食指往唇畔一压,以口型无声说了句话——
紧接着她转身离去,轻快足音一路延伸到屏风外,很快殿门咣一声闷响,显然是皇太女亲自关上大门,但因为经验不足下手过重,听上去就像是摔门而去。
景昭兴致勃勃登辇,直奔含元殿宫宴。
过往数年间,含元殿一直是外朝大型宫宴举办的地方。景昭八岁就跟着父亲出入朝堂无忌,亲自主持宫宴也不是头一回,这里早来的熟了。
不过从前那些宫宴,与今夜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她活了这么大,第一次大婚,当年穆嫔的情况不同,景昭随手指了,第二日东宫拟令颁布,直接就把穆嫔弄进了宫里,一应流程简化,册封仪式都是后来补的,何况储嫔终究是侧室,也当不得一句大婚。
皇太女迎立正妃关系重大,直接关系着前朝后宫的格局,这一点景昭非常清楚,皇帝更是非常清楚,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比他们父女看得更清楚,但今夜她根本不想去考虑那么多,更不想去谋算各方势力后续会做出的反应。
——今夜是她的大喜之日,快乐就够了,想那么多做什么。
皇太女身为今日的主人公,只需要接受各方贺喜,朝臣公卿们要想的可就多了。
有句俗话叫先成家而后立业,说得直白些,世人心里,没成家的年轻人终究不够稳妥,唯有成婚生子之后,才算是个可靠的成人,可以正式接手祖业,担当重任。
皇帝膝下只有这么一个独女,寄予厚望关怀备至,等到皇太女成婚,乃至于生下东宫皇孙之后,权柄多半会进一步向东宫转移。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天子哪有什么真正的家事,一举一动都与国事息息相关。
皇帝与太女之间权柄的转移,看似只在父女二人间,实际上却涉及了大半个朝廷的派系变更、人才任用。
尽管天子尚在、东宫稳定,由此而来的这份变动一定会被极力压制到最轻微的地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臣们并不是都排斥这种变动的,对于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不一定意味着损失,还可能代表着将要到来的机遇。
聪明人总是容易想得更多。
事实上,想得更多的人总是很难活到最后。
景昭下辇,步入殿中。
鼓乐声起,宫宴开始。
身处皇太女的婚宴,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宫宴的主角是皇太女而非皇帝。
更何况,皇帝多年来素服守孝,喜怒无常,性情根本不能预料,从不惮于杀人。朝臣宗亲畏惧忌惮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普通人根本没有胆子敢捧着酒盏面对皇帝侃侃而谈喜笑颜开,恭祝皇帝喜得佳婿——谁知道皇帝会不会突然被勾起了伤心事,挥挥手把人拖下去砍了?
相较之下,皇太女性情端方,明察善断又不失温和宽宏,实在是献媚的最好对象。
景昭被敬了数盏酒,她的酒量不算很浅,倒不至于醉倒,只是她并不想再喝下去——酒量终究有数,难道新婚夜真要喝的七荤八素回去?
她转头一瞟,随侍的燕女官立刻知机上前。
燕女官出身北地大州,酒风兴盛,她家里做的还是酒楼生意,可谓千杯不醉。一捋袖子接过杯盏,殿中诸位丞相尚书大多已经与景昭饮过酒,余下者献媚讨好还来不及,自然不敢挑剔,喜笑颜开对着景昭恭贺数句,再转向燕女官一饮而尽。
燕女官来者不拒,趁机盘踞在侧,痛饮御酒。正喝的痛快,一袭青色官袍出现在眼前。
她定睛看清,顿时一愣,原本要代替皇太女与对方饮尽的酒盏悬在嘴边,不知道这一盏该不该自己来喝。
那人的官袍昭示着他的品级,并不高。
但只要看清他的脸,就会发现他还很年轻,这等年纪,这般品级,已经极为难得。
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非常特殊。
郑明夷注意到了燕女官那片刻的停顿,稍微偏头,朝她轻轻颔首。
然后他指尖推过来一只酒壶,取来案上景昭的酒盏,替她斟满,又轻轻推了回去。
那酒水琥珀色,几与杯沿齐平,但被郑明夷这样轻飘飘地推过去,竟然一星半点都没有洒出来。
燕女官直觉那酒颜色不对,出声阻拦:“殿下……”
还不等她把话说完,只见支颐端坐席间的皇太女随意一瞟那只推来的杯盏,就这样端起来一饮而尽。
燕女官张口结舌。
还不等她出声,景昭却笑了,轻飘飘道:“太甜了。”
郑明夷道:“是么,下次减半好了。”
“你哪里弄来的蜂蜜?”
“借花献佛。”郑明夷说,“太甜的话,那我拿走吧,让宫人再冲一壶。”
景昭随意道:“不用,先放这里。”
郑明夷莞尔,很随意地在一旁小席上坐了下来:“我记得殿下从前很能吃甜食。”
景昭掀起眼睫,眸光微转,笑了笑:“能吃只代表不讨厌,不代表很喜欢啊。”
“还未来得及恭祝殿下。”郑明夷看着景昭,温声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惟愿殿下伉俪和睦,鸾凤和鸣。”
景昭支颐听他说完,微微地笑了,和声道:“有心了。”
另一边,侍立在景昭身后的承书女官,听完这句贺词,眉头却不易察觉地动了动,隐隐觉得有些怪异。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出自《易经o泰卦》,是极好的卦象,常被引作吉兆,的确是很好的意思,但细细咂摸一下,又隐隐有些说不出的怪异。
承书女官日夜侍奉在储君身侧,其博学广识少有人及。不需多加思考,她便很快想了起来。
《周易正义》中,有这么一句注疏——昔文王明夷,则泰极反伤之验。
承书女官心里胡乱咂摸着,景昭却似乎一无所知,她停顿片刻,瞥见景含章过来,示意她一同坐下,信口道:“谈世子呢?”
景含章刚过来就被劈头盖脸问了这么一句话,当场变作一只张口结舌的大鹅,呃呃呃半天答不上来,倒是郑明夷闲闲道:“似乎是告了晚上的假。”
景昭仿佛也不在乎,只点点头,忽然一笑,道:“盈风还躲着呢?本宫身边诸臣工,当属你们二人最让我放心。”
这无疑是极大的褒奖,景含章当场被这句话冲昏了头脑,本就微醺,此刻豪气顿生,受宠若惊地站起来,郑明夷眨了眨眼,随着起身正待谢恩,却见景昭已经摆了摆手,向着上首御座去了。
此刻开宴已经有了些时候,酒过三巡,皇帝滴酒没沾,方才倒是和薛、柳等几位丞相很是正经地说了两句话,像是在商量些朝廷大事。
景昭过去,唤了声父皇。
数月不见,这里的布置与上次前来时已经截然不同,裴令之看见了庭院一角移栽的丛丛翠竹,还有檐下多出的风铃、殿角换过的香炉。
他没来得及细看,径直被簇拥进寝殿,那里有很多人,尽是宗亲命妇,王妃内眷。
他认出了一些见过几面的王妃,还有梁尚书夫人楼氏、柳丞相夫婿梁氏、陈国公夫人、长春县主内眷等人。
出奇的是,人虽然多,却并不吵闹,原本有些细碎的人声,也在皇太女夫妇驾临殿内时,骤然寂静下来。
行完同牢、合卺二礼,这些内外命妇就像鬼魂一样,无声无息退了下去,裴令之感到几束投落在自己身上的好奇目光,但那目光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随着命妇们离开一同消逝了。
直到这个时候,他依然需要以扇遮面。
一名熟悉的女官走了进来,低声在皇太女耳畔禀报了数句。
身边传来低低一叹。
天色渐渐晚了,落日挂在天边,像个流油的咸蛋黄,把半边天穹都染成了金红色。
大婚之礼只差宫宴,接下来,景昭仍然需要离开,作为今日的主人去参加前面的宫宴。
裴令之耳畔一热。
景昭小声问他:“你饿么?渴么?”
裴令之将纨扇下移一线,露出眼睛,眨了一眨,摇了摇头。
“我把人都打发走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这里是你的地盘,我去前面主持宫宴,很快回来。”
“好呀。”裴令之弯起眼睛,“我等你回来。”
景昭想了想,又问:“你会不会无聊,我叫穆嫔来陪你说话?”
一边的女官唇角一抽,心想也幸亏穆嫔娘娘情况不同,否则放在别家,新婚夜把小妾叫过来陪刚进门的正妻说话,这是体贴还是添堵呢。
裴令之柔和地道:“我想自己在这里等你。”
他的语调柔软,景昭听得心都化了,突然很想吻一吻他,见他仍然持着纨扇,奇道:“放下来吧,拿着不累吗?”
裴令之柔和地看着她:“我想等你回来,再依礼收起扇子。”
景昭小声对他说:“可是我想吻一吻你。”
话音落下,她眼睁睁看着,那面纨扇上金丝勾勒而成的鸾凤花纹向她倾身靠近,裴令之秀美的眼睛弯起来,下一刻,冰冷的金丝与光滑的扇面压上她的唇畔,随之而来的是馥郁幽香。
——裴令之隔着纨扇,轻轻吻她。
第126章 “殿下,我等你很久了……
馥郁如香草、幽淡如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萦绕在景昭周身。
冰冷金丝轻轻蹭过她的鼻尖,渐渐变得温暖,隔着柔滑的纨扇,唇边蜻蜓点水般的触感辗转片刻,再度分开。
裴令之收起倾身向前的动作,以扇遮面,眼眸一弯。
殿内侍从的宫人女官何等灵敏,不知何时早已退了出去,个个走的不见人影,生怕自己慢了半步落在最后面。
但这时,景昭和裴令之谁都没有心思去留意旁人。
景昭感觉自己的脸可能红了,颊边升起隐隐热意,但她非常沉得住气,神情丝毫不变,稍稍偏过头,认真打量着裴令之。
裴令之含笑道:“殿下,该移步含元殿宫宴了。”
他举起纨扇时,宽大的袖摆落到手肘处,露出一截冰雪般素白的小臂。他并不是当真纤不胜衣、弱柳扶风的南方世家柔弱公子,但这样看着,真是说不出的秀美好看,那段素白的手腕小臂仿佛象牙精心刻出来的雕像,有种难以言表的动人。
景昭心神一动,握住他的手腕。
她的指尖细细摩挲,触感微凉柔滑,抬眼看去,裴令之执扇的动作一颤,整张脸垂下去,埋进了纨扇后面,声音柔和微哑:“殿下,你再这样,我就不想让你走了。”
景昭轻声笑了起来。
她瞟见裴令之雪白颈间浮起一点淡淡绯色,像是笼了一层轻而淡薄的雾气,仿佛挥之即散,煞是好看。
她依旧细细摩挲着那段手腕,只觉裴令之往后一缩,换了只手执扇,语气嗔怪:“殿下!”
他听见景昭说:“别动。”
这两个字既轻又快,像风般掠过裴令之耳梢,景昭松开了他的手腕,还没等裴令之松口气,下一刻另一种不同的触感系上腕间,冰凉柔滑分外熟悉。
是那条朱绫!
景昭手腕一抖,灵活地一绕一牵挽了个松松的活结,径直将裴令之右手系在了床帷立柱上,直起身拍拍手,朝殿外扬声:“备辇!”
然后她转过身,朝裴令之嫣然一笑。
那笑意非常好看,风流婉转,是素日里绝不可能出现在皇太女脸上的表情,她食指往唇畔一压,以口型无声说了句话——
紧接着她转身离去,轻快足音一路延伸到屏风外,很快殿门咣一声闷响,显然是皇太女亲自关上大门,但因为经验不足下手过重,听上去就像是摔门而去。
景昭兴致勃勃登辇,直奔含元殿宫宴。
过往数年间,含元殿一直是外朝大型宫宴举办的地方。景昭八岁就跟着父亲出入朝堂无忌,亲自主持宫宴也不是头一回,这里早来的熟了。
不过从前那些宫宴,与今夜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她活了这么大,第一次大婚,当年穆嫔的情况不同,景昭随手指了,第二日东宫拟令颁布,直接就把穆嫔弄进了宫里,一应流程简化,册封仪式都是后来补的,何况储嫔终究是侧室,也当不得一句大婚。
皇太女迎立正妃关系重大,直接关系着前朝后宫的格局,这一点景昭非常清楚,皇帝更是非常清楚,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比他们父女看得更清楚,但今夜她根本不想去考虑那么多,更不想去谋算各方势力后续会做出的反应。
——今夜是她的大喜之日,快乐就够了,想那么多做什么。
皇太女身为今日的主人公,只需要接受各方贺喜,朝臣公卿们要想的可就多了。
有句俗话叫先成家而后立业,说得直白些,世人心里,没成家的年轻人终究不够稳妥,唯有成婚生子之后,才算是个可靠的成人,可以正式接手祖业,担当重任。
皇帝膝下只有这么一个独女,寄予厚望关怀备至,等到皇太女成婚,乃至于生下东宫皇孙之后,权柄多半会进一步向东宫转移。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天子哪有什么真正的家事,一举一动都与国事息息相关。
皇帝与太女之间权柄的转移,看似只在父女二人间,实际上却涉及了大半个朝廷的派系变更、人才任用。
尽管天子尚在、东宫稳定,由此而来的这份变动一定会被极力压制到最轻微的地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臣们并不是都排斥这种变动的,对于他们其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不一定意味着损失,还可能代表着将要到来的机遇。
聪明人总是容易想得更多。
事实上,想得更多的人总是很难活到最后。
景昭下辇,步入殿中。
鼓乐声起,宫宴开始。
身处皇太女的婚宴,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宫宴的主角是皇太女而非皇帝。
更何况,皇帝多年来素服守孝,喜怒无常,性情根本不能预料,从不惮于杀人。朝臣宗亲畏惧忌惮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普通人根本没有胆子敢捧着酒盏面对皇帝侃侃而谈喜笑颜开,恭祝皇帝喜得佳婿——谁知道皇帝会不会突然被勾起了伤心事,挥挥手把人拖下去砍了?
相较之下,皇太女性情端方,明察善断又不失温和宽宏,实在是献媚的最好对象。
景昭被敬了数盏酒,她的酒量不算很浅,倒不至于醉倒,只是她并不想再喝下去——酒量终究有数,难道新婚夜真要喝的七荤八素回去?
她转头一瞟,随侍的燕女官立刻知机上前。
燕女官出身北地大州,酒风兴盛,她家里做的还是酒楼生意,可谓千杯不醉。一捋袖子接过杯盏,殿中诸位丞相尚书大多已经与景昭饮过酒,余下者献媚讨好还来不及,自然不敢挑剔,喜笑颜开对着景昭恭贺数句,再转向燕女官一饮而尽。
燕女官来者不拒,趁机盘踞在侧,痛饮御酒。正喝的痛快,一袭青色官袍出现在眼前。
她定睛看清,顿时一愣,原本要代替皇太女与对方饮尽的酒盏悬在嘴边,不知道这一盏该不该自己来喝。
那人的官袍昭示着他的品级,并不高。
但只要看清他的脸,就会发现他还很年轻,这等年纪,这般品级,已经极为难得。
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非常特殊。
郑明夷注意到了燕女官那片刻的停顿,稍微偏头,朝她轻轻颔首。
然后他指尖推过来一只酒壶,取来案上景昭的酒盏,替她斟满,又轻轻推了回去。
那酒水琥珀色,几与杯沿齐平,但被郑明夷这样轻飘飘地推过去,竟然一星半点都没有洒出来。
燕女官直觉那酒颜色不对,出声阻拦:“殿下……”
还不等她把话说完,只见支颐端坐席间的皇太女随意一瞟那只推来的杯盏,就这样端起来一饮而尽。
燕女官张口结舌。
还不等她出声,景昭却笑了,轻飘飘道:“太甜了。”
郑明夷道:“是么,下次减半好了。”
“你哪里弄来的蜂蜜?”
“借花献佛。”郑明夷说,“太甜的话,那我拿走吧,让宫人再冲一壶。”
景昭随意道:“不用,先放这里。”
郑明夷莞尔,很随意地在一旁小席上坐了下来:“我记得殿下从前很能吃甜食。”
景昭掀起眼睫,眸光微转,笑了笑:“能吃只代表不讨厌,不代表很喜欢啊。”
“还未来得及恭祝殿下。”郑明夷看着景昭,温声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惟愿殿下伉俪和睦,鸾凤和鸣。”
景昭支颐听他说完,微微地笑了,和声道:“有心了。”
另一边,侍立在景昭身后的承书女官,听完这句贺词,眉头却不易察觉地动了动,隐隐觉得有些怪异。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出自《易经o泰卦》,是极好的卦象,常被引作吉兆,的确是很好的意思,但细细咂摸一下,又隐隐有些说不出的怪异。
承书女官日夜侍奉在储君身侧,其博学广识少有人及。不需多加思考,她便很快想了起来。
《周易正义》中,有这么一句注疏——昔文王明夷,则泰极反伤之验。
承书女官心里胡乱咂摸着,景昭却似乎一无所知,她停顿片刻,瞥见景含章过来,示意她一同坐下,信口道:“谈世子呢?”
景含章刚过来就被劈头盖脸问了这么一句话,当场变作一只张口结舌的大鹅,呃呃呃半天答不上来,倒是郑明夷闲闲道:“似乎是告了晚上的假。”
景昭仿佛也不在乎,只点点头,忽然一笑,道:“盈风还躲着呢?本宫身边诸臣工,当属你们二人最让我放心。”
这无疑是极大的褒奖,景含章当场被这句话冲昏了头脑,本就微醺,此刻豪气顿生,受宠若惊地站起来,郑明夷眨了眨眼,随着起身正待谢恩,却见景昭已经摆了摆手,向着上首御座去了。
此刻开宴已经有了些时候,酒过三巡,皇帝滴酒没沾,方才倒是和薛、柳等几位丞相很是正经地说了两句话,像是在商量些朝廷大事。
景昭过去,唤了声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