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45节
皇帝道:“继续。”
景昭知道这个理由不足以说服皇帝,于是道:“好吧,我讨厌外人。”
皇帝难得地一怔。
“皇宫是我的家,东宫也是,我讨厌根本不熟、也不喜欢的外人闯进来。”
事实上,她连外院洒扫的粗使宫人都喜欢用熟面孔。
皇帝道:“如果你后悔了?”
景昭显得更加莫名其妙:“那就后悔了,我是皇太女,将来会是皇帝,后悔与否,需要向任何人作出交代吗?”
身为储君,如此轻率地说出自己未来会是皇帝,依然是极大的僭越和不恭。
但皇帝没有因此恼怒,他显然更在意后半句。
“你知道就好。”皇帝抬手一点她,“长点心眼。”
锅里的红汤开始了新的一轮翻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景昭忽然笑了起来。
“父皇。”她开开心心地道,“我知道您在替我打算,不过,您也不用想那么多。”
皇太女抬起脸,注视着父亲的面容。
两张相似的文秀面孔,在殿内明亮的灯火中对视着,皇帝的面容秀美却冷淡,冰冷如常,没有任何表情。
景昭则在笑。
她的眉梢、眼尾、唇角同时扬起,心情很好的模样。
但她的话语,却比冬日的寒风还要冰冷。
“如果我的信任被人辜负,我自然会送他去死;如果我手握无上权柄,连一个幽居深宫修书自娱,毫无半分兵权与问政资格的人都无法辖制,那么您也不必考虑以后,我现在就应该三尺白绫直接吊死在这里,还能得一个愍怀之类的谥号,胜过将来死于愚蠢,变作千古笑谈。”
第123章 大婚(上)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
幽深夜色笼罩大地,天边繁星点点,深黑的夜空里偶尔有云絮飘浮的痕迹,像是点缀在黑色丝绒间的花纹,极其好看。
此刻已是深夜,京城中万籁俱寂。
望仙别馆中,依旧灯火通明。
望仙楼畔的道路上,侍从们手捧托盘来往不绝,绵长的队列蜿蜒来去,尽管宫规森严,训练有素,在这繁忙的时刻还是有各处声音此起彼伏。
“快将那些匣子抬过来。”“都让开都让开,仔细碰着储妃殿下的十二翎冠。”“来人,将嫁妆箱子先抬出去,小心别磕着。”
一道淡黄身影走了出来。
裴臻之面色隐带疲倦,眼睛却很明亮,她没来得及更衣大妆,只薄施粉黛,常服衣裙,那种与生俱来的风姿楚楚便更加夺目。
侍女连忙迎上来扶住她:“娘子,先到花林小筑更衣歇息片刻吧,吃些东西小睡片刻,才有力气穿着礼服过完今天。”
裴臻之摇摇头,不由分说道:“不必,我要亲自过目,你也不用留在这里,去带人看着聘礼嫁妆装车,再把珊瑚珍珠两个叫过来,让珊瑚守在这边,珍珠扶我去那边看看。”
她积威甚重,侍女尽管担忧,也不敢违拗,只得匆匆行礼退了下去,没走多久又折回来:“娘子,裴二老爷那些人要过来呢。”
自从圣旨颁至江宁,择定裴氏七郎为东宫储妃,裴家主即使内心再怎么忐忑,也命人打叠行装,预备等开春雪化了,就动身上京——东宫大婚,太女妃家中无人,父母不至,岂非太过难看了些?
然而还没等他动身,京中传来消息,太女妃陈书上奏,说父亲年迈体弱,难捱道路风尘,故而特意求来皇帝恩旨,令敬国公不必亲自奔波入京。
消息一出,京中人人称颂未来太女妃贤孝。
裴家主险些被活活气死,但逆女的话尚在耳畔回荡,他只好又硬生生忍下了涌到喉咙里的气血,端着一张不胜感激的笑脸谢恩,然后指派亲弟弟裴二爷带人替自己入京。
裴二爷作为未来太女妃的母族代表,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与添妆,那些名贵的金银田契、书画珍宝,以及置办齐全的嫁妆,足足装了两条大船,一路上走水路又改陆路,浩浩荡荡进了京城。
裴臻之不耐道:“几步路的距离,他们要来我还能打断他们的腿不成?不许他们进望仙楼,让他们到旁边楼里坐着,等亲迎的时候出来露个面就是了。”
侍女领命。
裴臻之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道:“等等,那些人也来了?”
她没有明说,侍女们却都明白,答道:“北府那些郎君女郎都来了,正与裴二老爷一道侯在外面。”
裴臻之神色凝重道:“把他们隔开,明白吗?”
侍女们愣了一下,琥珀最机灵,率先道:“二老爷是隔房的长辈,又是代表国公上京的,不如请二老爷帮着过目嫁妆装车,娘子也就不必费心派人去额外盯着了——至于那些北府的郎君女郎们,是来观礼的客人,奴婢浅见,不如请客人们到旁边翠微堂里先歇着。”
这话说得既机灵又圆滑,至少表面上听不出问题。
裴臻之赞许地看了琥珀一眼。
她不喜欢裴氏,但她心里自有一本账,江宁裴氏无疑希望太女妃顺顺利利嫁进东宫,所以他们在这个时候蓄意捣乱的可能性极小。
嫁妆装车是体力活,自有粗使侍从去干,裴二老爷出身世家嫡系,养尊处优,说是让他帮忙,实则最多就是坐在一旁喝茶看着,想插手也没有机会。
那些北府的年轻人却不同。
他们当初入京,名义是择选俊彦,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南方世家向朝廷低头示弱,讨好下注的举动。这十男十女才华未必绝伦,容貌却个个顶尖,实际上便是为侍奉皇太女。
自然,南方世家之所以能放下脸面这样做,心里也有谱,朝廷似有若无地透过风声,东宫至少有一位储嫔要从南方择选,绝不会令南方世家一无所获、难堪至极。
故而,这些年轻人在入京之前,便被父母尊长耳提面命,做好了剑指东宫储妃之位的准备,却一进京城就被丢到了北府。
在这期间,皇宫与东宫都曾派人来赏过东西。宫里派来一位圆脸大太监,慰问几句赐下东西就走了;东宫那边来的那位年轻属官,看着不过十八九岁、二十出头的模样,面容俊秀,眉目间带一点温文尔雅的倦意病色,张口考较才学时却十分凌厉,将这些北府的年轻人考较一番,留下赐物也走了。
所谓储妃储嫔,所谓太女爱宠,入京前反复谋划的心思,就这样如同镜花水月,空掷在了北府之中。
他们不能随意出去走动,皇宫与东宫又迟迟没有传召,一应待遇虽然不错,但他们又不是来京城打秋风的,一时间竟变得不知所措,隐约察觉到父母尊长们言之凿凿的规划出了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然后他们等来了一道圣旨。
江宁裴氏七郎为太女妃。
到了这一步,这些年轻人都是玲珑心思,如何还能猜不透?
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被列入过太女妃嫔的备选目标,恐怕在一开始,太女妃人选便已内定。
然而他们自己猜到这一点没有用,在京城高门大户眼里,皇太女正妃之位何等尊贵,却落到了南方手里,就像是本可能属于自己的一块肉被别人吞了下去,其敌意恼恨自然不必多言。
裴臻之认为自己还算理智,不会做多余的事。
但今日是她胞弟的大婚之日,她不可能去赌这些年轻人理智与否。
她的面容美丽,神情漠然。
“看住了。”她吩咐道,“若是发现有人轻举妄动,私下做些小动作,直接擒住报给我,若是我分身乏术,那就打断他们的腿,一应后果我自会承担。”
琥珀带人领命而去。
“杨桢呢,让他去和宫里的内官一同核对各个环节,他核对到梦里去了?”
侍女们不敢接话,默默擦汗。
.
杨桢当然没有去梦里核对。
此时此刻,望仙楼处繁忙无比,他却提着一盏宫灯,站在相反方向的后园荷塘边。
他的衣摆华美宽大,上面绣着繁复精细的绣纹,单看这幅装扮,仿佛是雅兴忽起,夜游赏景。
然而他的脸色又是那样凝重,凝重到了如丧考妣的地步。
荷塘边火把攒动,亮如白昼。
宫里派来的王内官和杨桢对视一眼,神情都很是冷肃。
在他们面前不远处,盖着一张厚重白布。
白布已经被浸透了,依稀可辨下方那个起伏的、湿淋淋的人形。
“死者年约十七八岁,穿粉衣、薄花青绣鞋,作粗使丫鬟打扮,目前估计死亡时间在四个时辰之内。”
王内官问:“怎么死的?”
按理来说,死在水里,死因除了淹死,还能有什么可能?
但这一问并不多余,因为那名侍卫摇头:“属下无法判断,恐怕要三法司调仵作过来才能看出。”
王内官的脸色更加难看。
今日是太女大婚,望仙别馆是太女妃妆奁地。然而就在这里,就在这样一个不容半点差错的日子,一个不能出任何问题的地方,荷塘里莫名其妙浮起来一具尸体。
他不愿看苍白浮肿的尸身,撇过头去:“死者是谁,哪里的丫鬟?”
此处有几个别馆管事在,一一硬着头皮上去亲眼看了,然后一脸茫然地摇头。
这也是情理之中。
一个粗使丫鬟——就算她真的是别馆里的粗使丫鬟,根本没有几次见到管事的机会,即使有,也很难在管事面前混个眼熟。
“现在不是追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一道好听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是杨桢。
短暂的惊愕之后,他已经迅速收敛起所有情绪,转头望向王内官,恳切道:“今日另有大事,不是查案的时机,一切以稳妥为要。”
“对。”王内官冷静下来,吩咐道,“把尸体就近挪到偏房,弄些冰来。”
他又指了一小队侍卫,守住此处,不许任何人胡乱走动。
然后他转向杨桢,正色道:“杨郎君,这件事今天不能闹出来,也不能瞒着,依我看,现在最要紧的是确保太女殿下大婚。”
杨桢听出了他话中深意:“王内官,请直言。”
王内官于是说道:“要只是别馆里的丫头乱跑乱撞,脚滑了落水身亡,反而好办;怕就怕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后有人蓄意设计——太女妃殿下安危要紧,请您现在带人回去守着望仙楼,把这边隔开,免得这里的事传扬出去——最好不要因为这等事,败坏储妃殿下兴致了,您说是不是?”
“至于我,现在带人把别馆内再查一遍,防止生出事端,另请郎君出一个跟来的亲信,你我一同派人飞马前去禀报,由圣上、东宫裁决。”
这是老成持重的中肯提议。
杨桢本以为他要矫词推搪,此刻倒有些惭愧,点头爽快应下,指了身后随行的贴身侍从执画,将他留下与王内官的人共同赶回京城禀报此事,自己则带着人,急匆匆折回望仙楼去了。
夜风吹过来,夹杂着浓淡清新的荷香,还有几只萤火虫的光芒由远及近,忽明忽灭。
杨桢转过身,只走了三步,神色便已经恢复如常,表面看不出任何忧愁警惕。
但他心里,却仿佛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
景昭知道这个理由不足以说服皇帝,于是道:“好吧,我讨厌外人。”
皇帝难得地一怔。
“皇宫是我的家,东宫也是,我讨厌根本不熟、也不喜欢的外人闯进来。”
事实上,她连外院洒扫的粗使宫人都喜欢用熟面孔。
皇帝道:“如果你后悔了?”
景昭显得更加莫名其妙:“那就后悔了,我是皇太女,将来会是皇帝,后悔与否,需要向任何人作出交代吗?”
身为储君,如此轻率地说出自己未来会是皇帝,依然是极大的僭越和不恭。
但皇帝没有因此恼怒,他显然更在意后半句。
“你知道就好。”皇帝抬手一点她,“长点心眼。”
锅里的红汤开始了新的一轮翻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景昭忽然笑了起来。
“父皇。”她开开心心地道,“我知道您在替我打算,不过,您也不用想那么多。”
皇太女抬起脸,注视着父亲的面容。
两张相似的文秀面孔,在殿内明亮的灯火中对视着,皇帝的面容秀美却冷淡,冰冷如常,没有任何表情。
景昭则在笑。
她的眉梢、眼尾、唇角同时扬起,心情很好的模样。
但她的话语,却比冬日的寒风还要冰冷。
“如果我的信任被人辜负,我自然会送他去死;如果我手握无上权柄,连一个幽居深宫修书自娱,毫无半分兵权与问政资格的人都无法辖制,那么您也不必考虑以后,我现在就应该三尺白绫直接吊死在这里,还能得一个愍怀之类的谥号,胜过将来死于愚蠢,变作千古笑谈。”
第123章 大婚(上)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
幽深夜色笼罩大地,天边繁星点点,深黑的夜空里偶尔有云絮飘浮的痕迹,像是点缀在黑色丝绒间的花纹,极其好看。
此刻已是深夜,京城中万籁俱寂。
望仙别馆中,依旧灯火通明。
望仙楼畔的道路上,侍从们手捧托盘来往不绝,绵长的队列蜿蜒来去,尽管宫规森严,训练有素,在这繁忙的时刻还是有各处声音此起彼伏。
“快将那些匣子抬过来。”“都让开都让开,仔细碰着储妃殿下的十二翎冠。”“来人,将嫁妆箱子先抬出去,小心别磕着。”
一道淡黄身影走了出来。
裴臻之面色隐带疲倦,眼睛却很明亮,她没来得及更衣大妆,只薄施粉黛,常服衣裙,那种与生俱来的风姿楚楚便更加夺目。
侍女连忙迎上来扶住她:“娘子,先到花林小筑更衣歇息片刻吧,吃些东西小睡片刻,才有力气穿着礼服过完今天。”
裴臻之摇摇头,不由分说道:“不必,我要亲自过目,你也不用留在这里,去带人看着聘礼嫁妆装车,再把珊瑚珍珠两个叫过来,让珊瑚守在这边,珍珠扶我去那边看看。”
她积威甚重,侍女尽管担忧,也不敢违拗,只得匆匆行礼退了下去,没走多久又折回来:“娘子,裴二老爷那些人要过来呢。”
自从圣旨颁至江宁,择定裴氏七郎为东宫储妃,裴家主即使内心再怎么忐忑,也命人打叠行装,预备等开春雪化了,就动身上京——东宫大婚,太女妃家中无人,父母不至,岂非太过难看了些?
然而还没等他动身,京中传来消息,太女妃陈书上奏,说父亲年迈体弱,难捱道路风尘,故而特意求来皇帝恩旨,令敬国公不必亲自奔波入京。
消息一出,京中人人称颂未来太女妃贤孝。
裴家主险些被活活气死,但逆女的话尚在耳畔回荡,他只好又硬生生忍下了涌到喉咙里的气血,端着一张不胜感激的笑脸谢恩,然后指派亲弟弟裴二爷带人替自己入京。
裴二爷作为未来太女妃的母族代表,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与添妆,那些名贵的金银田契、书画珍宝,以及置办齐全的嫁妆,足足装了两条大船,一路上走水路又改陆路,浩浩荡荡进了京城。
裴臻之不耐道:“几步路的距离,他们要来我还能打断他们的腿不成?不许他们进望仙楼,让他们到旁边楼里坐着,等亲迎的时候出来露个面就是了。”
侍女领命。
裴臻之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道:“等等,那些人也来了?”
她没有明说,侍女们却都明白,答道:“北府那些郎君女郎都来了,正与裴二老爷一道侯在外面。”
裴臻之神色凝重道:“把他们隔开,明白吗?”
侍女们愣了一下,琥珀最机灵,率先道:“二老爷是隔房的长辈,又是代表国公上京的,不如请二老爷帮着过目嫁妆装车,娘子也就不必费心派人去额外盯着了——至于那些北府的郎君女郎们,是来观礼的客人,奴婢浅见,不如请客人们到旁边翠微堂里先歇着。”
这话说得既机灵又圆滑,至少表面上听不出问题。
裴臻之赞许地看了琥珀一眼。
她不喜欢裴氏,但她心里自有一本账,江宁裴氏无疑希望太女妃顺顺利利嫁进东宫,所以他们在这个时候蓄意捣乱的可能性极小。
嫁妆装车是体力活,自有粗使侍从去干,裴二老爷出身世家嫡系,养尊处优,说是让他帮忙,实则最多就是坐在一旁喝茶看着,想插手也没有机会。
那些北府的年轻人却不同。
他们当初入京,名义是择选俊彦,实际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南方世家向朝廷低头示弱,讨好下注的举动。这十男十女才华未必绝伦,容貌却个个顶尖,实际上便是为侍奉皇太女。
自然,南方世家之所以能放下脸面这样做,心里也有谱,朝廷似有若无地透过风声,东宫至少有一位储嫔要从南方择选,绝不会令南方世家一无所获、难堪至极。
故而,这些年轻人在入京之前,便被父母尊长耳提面命,做好了剑指东宫储妃之位的准备,却一进京城就被丢到了北府。
在这期间,皇宫与东宫都曾派人来赏过东西。宫里派来一位圆脸大太监,慰问几句赐下东西就走了;东宫那边来的那位年轻属官,看着不过十八九岁、二十出头的模样,面容俊秀,眉目间带一点温文尔雅的倦意病色,张口考较才学时却十分凌厉,将这些北府的年轻人考较一番,留下赐物也走了。
所谓储妃储嫔,所谓太女爱宠,入京前反复谋划的心思,就这样如同镜花水月,空掷在了北府之中。
他们不能随意出去走动,皇宫与东宫又迟迟没有传召,一应待遇虽然不错,但他们又不是来京城打秋风的,一时间竟变得不知所措,隐约察觉到父母尊长们言之凿凿的规划出了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然后他们等来了一道圣旨。
江宁裴氏七郎为太女妃。
到了这一步,这些年轻人都是玲珑心思,如何还能猜不透?
从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被列入过太女妃嫔的备选目标,恐怕在一开始,太女妃人选便已内定。
然而他们自己猜到这一点没有用,在京城高门大户眼里,皇太女正妃之位何等尊贵,却落到了南方手里,就像是本可能属于自己的一块肉被别人吞了下去,其敌意恼恨自然不必多言。
裴臻之认为自己还算理智,不会做多余的事。
但今日是她胞弟的大婚之日,她不可能去赌这些年轻人理智与否。
她的面容美丽,神情漠然。
“看住了。”她吩咐道,“若是发现有人轻举妄动,私下做些小动作,直接擒住报给我,若是我分身乏术,那就打断他们的腿,一应后果我自会承担。”
琥珀带人领命而去。
“杨桢呢,让他去和宫里的内官一同核对各个环节,他核对到梦里去了?”
侍女们不敢接话,默默擦汗。
.
杨桢当然没有去梦里核对。
此时此刻,望仙楼处繁忙无比,他却提着一盏宫灯,站在相反方向的后园荷塘边。
他的衣摆华美宽大,上面绣着繁复精细的绣纹,单看这幅装扮,仿佛是雅兴忽起,夜游赏景。
然而他的脸色又是那样凝重,凝重到了如丧考妣的地步。
荷塘边火把攒动,亮如白昼。
宫里派来的王内官和杨桢对视一眼,神情都很是冷肃。
在他们面前不远处,盖着一张厚重白布。
白布已经被浸透了,依稀可辨下方那个起伏的、湿淋淋的人形。
“死者年约十七八岁,穿粉衣、薄花青绣鞋,作粗使丫鬟打扮,目前估计死亡时间在四个时辰之内。”
王内官问:“怎么死的?”
按理来说,死在水里,死因除了淹死,还能有什么可能?
但这一问并不多余,因为那名侍卫摇头:“属下无法判断,恐怕要三法司调仵作过来才能看出。”
王内官的脸色更加难看。
今日是太女大婚,望仙别馆是太女妃妆奁地。然而就在这里,就在这样一个不容半点差错的日子,一个不能出任何问题的地方,荷塘里莫名其妙浮起来一具尸体。
他不愿看苍白浮肿的尸身,撇过头去:“死者是谁,哪里的丫鬟?”
此处有几个别馆管事在,一一硬着头皮上去亲眼看了,然后一脸茫然地摇头。
这也是情理之中。
一个粗使丫鬟——就算她真的是别馆里的粗使丫鬟,根本没有几次见到管事的机会,即使有,也很难在管事面前混个眼熟。
“现在不是追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一道好听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是杨桢。
短暂的惊愕之后,他已经迅速收敛起所有情绪,转头望向王内官,恳切道:“今日另有大事,不是查案的时机,一切以稳妥为要。”
“对。”王内官冷静下来,吩咐道,“把尸体就近挪到偏房,弄些冰来。”
他又指了一小队侍卫,守住此处,不许任何人胡乱走动。
然后他转向杨桢,正色道:“杨郎君,这件事今天不能闹出来,也不能瞒着,依我看,现在最要紧的是确保太女殿下大婚。”
杨桢听出了他话中深意:“王内官,请直言。”
王内官于是说道:“要只是别馆里的丫头乱跑乱撞,脚滑了落水身亡,反而好办;怕就怕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后有人蓄意设计——太女妃殿下安危要紧,请您现在带人回去守着望仙楼,把这边隔开,免得这里的事传扬出去——最好不要因为这等事,败坏储妃殿下兴致了,您说是不是?”
“至于我,现在带人把别馆内再查一遍,防止生出事端,另请郎君出一个跟来的亲信,你我一同派人飞马前去禀报,由圣上、东宫裁决。”
这是老成持重的中肯提议。
杨桢本以为他要矫词推搪,此刻倒有些惭愧,点头爽快应下,指了身后随行的贴身侍从执画,将他留下与王内官的人共同赶回京城禀报此事,自己则带着人,急匆匆折回望仙楼去了。
夜风吹过来,夹杂着浓淡清新的荷香,还有几只萤火虫的光芒由远及近,忽明忽灭。
杨桢转过身,只走了三步,神色便已经恢复如常,表面看不出任何忧愁警惕。
但他心里,却仿佛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