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但坊间传闻与真相之间,总是隔着层窗户纸。和坊间流传版本有所出入的是,陈铁山先前并不姓陈,而是姓孟。说白了,他是陈氏武馆的赘婿。
这事在三十年前的燧城本不是什么秘密。当年那个叫孟铁山的北地汉子背着把破铁剑来投奔陈氏武馆的时候,量谁也没想到这个外姓弟子日后会成为馆长。老馆长看中他一身硬功夫,硬是逼着独女下嫁,还要他改姓入赘。成亲那日,陈铁山跪在祠堂里对着陈家祖宗牌位磕头时,脸上的表情比上坟还难看三分。
如今三十年已过,知晓这段往事的老一辈燧城人已所剩无几。陈铁山自己更是讳莫如深,连武馆正堂悬挂的“陈氏家训”匾额,落款都刻意写成了“陈铁山书”,仿佛这样就能抹去那段赘婿往事。
说来讽刺,现在燧城年轻一辈,都当陈铁山是正儿八经的陈氏血脉。反倒是真正的陈家血脉陈青禾,在武馆里活得像个外人。
另一个和真相有出入的地方,就是陈书鸿并不是跟着别的男人私奔的,而是自己跑的。
“我娘自从生了我之后,好像就没有笑过。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来都不笑,”陈青禾的声音很轻,仿佛在说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那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但也不敢哭。我知道她不开心,所以从小我就学着懂事,自己梳头、自己洗衣,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她展颜一笑。可我后来发现,无论我做什么,她的眉头都是皱着的。”
“我娘每日冷脸,我爹更绝,他干脆不往后院来。不是睡在前厅,就是在练武场将就。偶尔来一次,也是黑着脸摔东西。”
“我本以为她们两个可以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但没想到后来有一天,我爹喝了酒,说我娘心里还惦记着师叔。我娘不会武功,连躲都不会躲,直接被他推倒在台阶上,额头也磕出了血。”
“这件事过后,我娘似乎就打定主意要离开了。”
月光渐渐西斜,陈青禾的声音越来越轻。
“她走那晚,其实把我哄睡得很早。可我根本睡不着。她前脚出了院门,我后脚就跟了出去。”
“我一直跟着她,私心她能回过头,看到苦苦跟在身后的我,然后心软跟着我回来。但那天她一直在往前走,没有回过一次头。”
“后来我被山脚的郭大嫂发现,领回了家。我爹知道这事后怒火三丈,直接带着人跑到了流云堂讨说法。但等师叔走出门的时候,他才发现,我娘并不是跟着他跑的。”
“我亲眼见到我娘是一个人走出去的,可是没有人信。他们都觉得,肯定有个野男人在城外我看不见的地方在等她,不然她不可能走得这么决绝,连我她都要抛弃。”
“那天晚上,我爹和师叔两个人喝酒聊了彻夜。等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多年水火不容的两个人,就因为我娘出走这件事,一笑泯恩仇了。”
“可你知道吗?这件事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呐,”陈青禾突然笑了,笑得眼眶发红,“从头到尾......居然没有一个人想着要去找一找她。”
月光惨淡地投在酒碗中,两人抬手一碰,一饮而尽。酒液入喉,烧得心口发疼。
在这故事里,陈书鸿似乎是唯一的受害者,可不知何时起,坊间的闲言碎语竟将受害者变成了陈铁山和沈
怀信。
所以陈书鸿是什么呢?
是父亲临终前随手赠与的礼物,是武馆匾额下可有可无的“陈夫人”,是弟子们口中狠心抛女的母亲,是茶楼说书人嘴里不守妇道的浪荡女人......
蒲争想起了蒲月娥来。
夜风吹得灯笼摇晃,在地上投出扭曲的影子。蒲争盯着酒碗里晃动的月光,忽然觉得那像极了她们被世人撕扯得支离破碎的一生。
几日后,随着最后一丝红色褪去,那莫名的情愫和情绪也随之消失殆尽。等再见沈怀信时,蒲争的眼里早已不见曾有的青涩和羞赧,只余下了最初的清明和沉静。
此刻的她,早已把全部心思都系在了陈青禾的身上。
那夜长谈后,两人正准备从房顶下去。月光被云层遮蔽,夜色笼罩着瓦檐。黑暗中,一个念头忽然闯进蒲争的脑海。于是她佯装踩空,身子向前倾去——
下一秒,一只温热的手牢牢扣住了她的手腕。那力道精准而沉稳,虎口的茧子磨得她手腕生疼。
“小心。”陈青禾的声音近在耳畔,呼吸间带着淡淡的酒香。她轻松将蒲争扶正,动作利落得像拎起一柄木剑。
蒲争借着月光打量眼前人: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腕骨纤细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方才那一抓的力道与角度,分明是练家子才有的身手。
她不禁心头一颤。
这个在武馆里活得像个透明人的陈青禾,根本没有表现出来那么简单。
第21章 锈菩萨(1)
自那日之后,蒲争便对陈青禾多了十二分的留意。
她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陈青禾的一举一动,看她提水桶时小臂绷紧的弧度,看她晾晒被褥时腰背挺直的线条,甚至看她扫地时手腕翻转的力道。
可陈青禾似乎察觉了什么。
随着秋意渐浓,她身上的衣衫开始一日厚过一日。素白的立领袄子遮住了脖颈,宽大的袖笼笼住了手腕,连束腰都换成了宽松的款式。而在日常生活里,她似乎又在隐藏着自己的敏捷性,有几次蒲争故意装作失手掉落茶盏,陈青禾却眼睁睁地看着那茶盏滑落,连反应都慢了半拍。
愈是这般欲盖弥彰,愈是显出其中的蹊跷。
炉上铜壶咕嘟作响,蒲争下意识地往炭盆里添了块松木,思绪却飘了老远。
在武馆的这三四年来,她从未怀疑过陈青禾“弱质女流”的身份,而现在想来,那些破绽早就明晃晃地摆在了那里:
陈青禾独自搬运重物时从不喊累,寒冬腊月里手上连个冻疮都不生,甚至偶尔露出的茧子位置,也分明是常年打拳握刀才会留下的痕迹。
最可笑的是武馆上下竟无一人察觉,包括蒲争自己。
热水沿着壶盖溢出,发出“滋滋”声响。蒲争猛然惊醒,连忙将那壶拎起放在一旁。
“想什么呢?”身后忽然传来沈素秋的声音。只见她握着一把苏绣扇款款而来,脸上依旧带着那抹如深潭般不可测的笑意。
“没什么,”蒲争用钩子拨了拨炉里的炭火,“我只是好奇,如果一把好刀,明明很锋利,却在刻意藏它的刃,那会是出于什么原因。”
“那原因就多了,可能是那刀在等一个值得出鞘的时机,又或者......”沈素秋摇扇的手一顿,“它要斩的东西,本就该悄无声息地断。”
“悄无声息地断......”蒲争低头咂摸着这句话,耳边忽然传来两声轻咳。一抬眼,沈素秋正用扇子掩着唇,单薄的肩膀在秋风里微微一颤。
蒲争转身跑回屋里,不多时捧出了个天青色的臂笼。那布料是特意选的杭绸,棉花也絮得厚实均匀,甚至边角还细心地绣了圈缠枝纹。针脚虽不够工整,却能看出下了一番苦功夫。
“秋姐,天气转凉了,”蒲争有些局促地将那臂笼子递过去,“我看您的手总是发冷,所以缝了这个。虽然说手艺粗陋了些,但还望......您别嫌弃。”
沈素秋的眼瞳微微一颤。她接过臂笼,天青色的绸缎衬得她手腕愈发苍白。
“看不出,你这舞枪弄棒的,平时竟心细得很,”她将臂笼贴在脸颊轻蹭了一下,忽然笑出声来,“平时那些人送我的东西呀,都是一些不堪大用的玩意儿,你这倒是送到我心坎儿上了!”
屋里传来茶客们的呼喝声,可沈素秋却像没听见似的,只顾着将臂笼翻来覆去地看。阳光透过廊檐斜照在她身上,那柄从不离身的苏绣团扇,此刻竟被随意地搁在了石阶上。
见沈素秋对这臂笼子打心眼儿里喜欢,蒲争心里便如被蜜糖裹了一层。
细数来茶楼帮工的这些年,沈素秋从未对蒲争红过脸,相反,对她倒是百般照拂。虽说蒲争确实从未打翻过茶盏、惹恼过茶客,但能在沈素秋这个出了名严苛的管事跟前讨得这般好脸色,在整个燧城也都是难得。
“你呀,特别像我的妹妹。”有次沈素秋喝醉了酒,用手指点着蒲争的额头说,“她也是个有主意,脾气正的主儿!若是她还在的话,真想把你带到她面前瞧瞧......”
至于那个妹妹如今的境遇如何,蒲争从未敢问。她只记得,沈素秋每每提及她这个妹妹时,总像是有一抹晕不开的惆怅沉在眼底。
有回深夜打烊,蒲争撞见沈素秋独自在后院烧纸钱。夜风卷着灰烬盘旋而上,火光忽明忽暗,映得她半张脸如同褪了色的旧绢画,眉眼间尽是说不出的寂寥。她蹲在那儿,轻轻拨弄着未燃尽的黄纸,嘴里似乎在低低念叨着什么。
而就在不远处的角落里,倪梦容正抱着胳膊注视着这一切。
她斜倚着廊柱,月光从她身后漏下,将她的影子拉得细长,像是无声的嘲弄。她看着沈素秋,眼里说不上究竟是轻蔑还是同情。
这事在三十年前的燧城本不是什么秘密。当年那个叫孟铁山的北地汉子背着把破铁剑来投奔陈氏武馆的时候,量谁也没想到这个外姓弟子日后会成为馆长。老馆长看中他一身硬功夫,硬是逼着独女下嫁,还要他改姓入赘。成亲那日,陈铁山跪在祠堂里对着陈家祖宗牌位磕头时,脸上的表情比上坟还难看三分。
如今三十年已过,知晓这段往事的老一辈燧城人已所剩无几。陈铁山自己更是讳莫如深,连武馆正堂悬挂的“陈氏家训”匾额,落款都刻意写成了“陈铁山书”,仿佛这样就能抹去那段赘婿往事。
说来讽刺,现在燧城年轻一辈,都当陈铁山是正儿八经的陈氏血脉。反倒是真正的陈家血脉陈青禾,在武馆里活得像个外人。
另一个和真相有出入的地方,就是陈书鸿并不是跟着别的男人私奔的,而是自己跑的。
“我娘自从生了我之后,好像就没有笑过。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她从来都不笑,”陈青禾的声音很轻,仿佛在说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那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但也不敢哭。我知道她不开心,所以从小我就学着懂事,自己梳头、自己洗衣,想着这样或许能让她展颜一笑。可我后来发现,无论我做什么,她的眉头都是皱着的。”
“我娘每日冷脸,我爹更绝,他干脆不往后院来。不是睡在前厅,就是在练武场将就。偶尔来一次,也是黑着脸摔东西。”
“我本以为她们两个可以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但没想到后来有一天,我爹喝了酒,说我娘心里还惦记着师叔。我娘不会武功,连躲都不会躲,直接被他推倒在台阶上,额头也磕出了血。”
“这件事过后,我娘似乎就打定主意要离开了。”
月光渐渐西斜,陈青禾的声音越来越轻。
“她走那晚,其实把我哄睡得很早。可我根本睡不着。她前脚出了院门,我后脚就跟了出去。”
“我一直跟着她,私心她能回过头,看到苦苦跟在身后的我,然后心软跟着我回来。但那天她一直在往前走,没有回过一次头。”
“后来我被山脚的郭大嫂发现,领回了家。我爹知道这事后怒火三丈,直接带着人跑到了流云堂讨说法。但等师叔走出门的时候,他才发现,我娘并不是跟着他跑的。”
“我亲眼见到我娘是一个人走出去的,可是没有人信。他们都觉得,肯定有个野男人在城外我看不见的地方在等她,不然她不可能走得这么决绝,连我她都要抛弃。”
“那天晚上,我爹和师叔两个人喝酒聊了彻夜。等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多年水火不容的两个人,就因为我娘出走这件事,一笑泯恩仇了。”
“可你知道吗?这件事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呐,”陈青禾突然笑了,笑得眼眶发红,“从头到尾......居然没有一个人想着要去找一找她。”
月光惨淡地投在酒碗中,两人抬手一碰,一饮而尽。酒液入喉,烧得心口发疼。
在这故事里,陈书鸿似乎是唯一的受害者,可不知何时起,坊间的闲言碎语竟将受害者变成了陈铁山和沈
怀信。
所以陈书鸿是什么呢?
是父亲临终前随手赠与的礼物,是武馆匾额下可有可无的“陈夫人”,是弟子们口中狠心抛女的母亲,是茶楼说书人嘴里不守妇道的浪荡女人......
蒲争想起了蒲月娥来。
夜风吹得灯笼摇晃,在地上投出扭曲的影子。蒲争盯着酒碗里晃动的月光,忽然觉得那像极了她们被世人撕扯得支离破碎的一生。
几日后,随着最后一丝红色褪去,那莫名的情愫和情绪也随之消失殆尽。等再见沈怀信时,蒲争的眼里早已不见曾有的青涩和羞赧,只余下了最初的清明和沉静。
此刻的她,早已把全部心思都系在了陈青禾的身上。
那夜长谈后,两人正准备从房顶下去。月光被云层遮蔽,夜色笼罩着瓦檐。黑暗中,一个念头忽然闯进蒲争的脑海。于是她佯装踩空,身子向前倾去——
下一秒,一只温热的手牢牢扣住了她的手腕。那力道精准而沉稳,虎口的茧子磨得她手腕生疼。
“小心。”陈青禾的声音近在耳畔,呼吸间带着淡淡的酒香。她轻松将蒲争扶正,动作利落得像拎起一柄木剑。
蒲争借着月光打量眼前人: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腕骨纤细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方才那一抓的力道与角度,分明是练家子才有的身手。
她不禁心头一颤。
这个在武馆里活得像个透明人的陈青禾,根本没有表现出来那么简单。
第21章 锈菩萨(1)
自那日之后,蒲争便对陈青禾多了十二分的留意。
她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陈青禾的一举一动,看她提水桶时小臂绷紧的弧度,看她晾晒被褥时腰背挺直的线条,甚至看她扫地时手腕翻转的力道。
可陈青禾似乎察觉了什么。
随着秋意渐浓,她身上的衣衫开始一日厚过一日。素白的立领袄子遮住了脖颈,宽大的袖笼笼住了手腕,连束腰都换成了宽松的款式。而在日常生活里,她似乎又在隐藏着自己的敏捷性,有几次蒲争故意装作失手掉落茶盏,陈青禾却眼睁睁地看着那茶盏滑落,连反应都慢了半拍。
愈是这般欲盖弥彰,愈是显出其中的蹊跷。
炉上铜壶咕嘟作响,蒲争下意识地往炭盆里添了块松木,思绪却飘了老远。
在武馆的这三四年来,她从未怀疑过陈青禾“弱质女流”的身份,而现在想来,那些破绽早就明晃晃地摆在了那里:
陈青禾独自搬运重物时从不喊累,寒冬腊月里手上连个冻疮都不生,甚至偶尔露出的茧子位置,也分明是常年打拳握刀才会留下的痕迹。
最可笑的是武馆上下竟无一人察觉,包括蒲争自己。
热水沿着壶盖溢出,发出“滋滋”声响。蒲争猛然惊醒,连忙将那壶拎起放在一旁。
“想什么呢?”身后忽然传来沈素秋的声音。只见她握着一把苏绣扇款款而来,脸上依旧带着那抹如深潭般不可测的笑意。
“没什么,”蒲争用钩子拨了拨炉里的炭火,“我只是好奇,如果一把好刀,明明很锋利,却在刻意藏它的刃,那会是出于什么原因。”
“那原因就多了,可能是那刀在等一个值得出鞘的时机,又或者......”沈素秋摇扇的手一顿,“它要斩的东西,本就该悄无声息地断。”
“悄无声息地断......”蒲争低头咂摸着这句话,耳边忽然传来两声轻咳。一抬眼,沈素秋正用扇子掩着唇,单薄的肩膀在秋风里微微一颤。
蒲争转身跑回屋里,不多时捧出了个天青色的臂笼。那布料是特意选的杭绸,棉花也絮得厚实均匀,甚至边角还细心地绣了圈缠枝纹。针脚虽不够工整,却能看出下了一番苦功夫。
“秋姐,天气转凉了,”蒲争有些局促地将那臂笼子递过去,“我看您的手总是发冷,所以缝了这个。虽然说手艺粗陋了些,但还望......您别嫌弃。”
沈素秋的眼瞳微微一颤。她接过臂笼,天青色的绸缎衬得她手腕愈发苍白。
“看不出,你这舞枪弄棒的,平时竟心细得很,”她将臂笼贴在脸颊轻蹭了一下,忽然笑出声来,“平时那些人送我的东西呀,都是一些不堪大用的玩意儿,你这倒是送到我心坎儿上了!”
屋里传来茶客们的呼喝声,可沈素秋却像没听见似的,只顾着将臂笼翻来覆去地看。阳光透过廊檐斜照在她身上,那柄从不离身的苏绣团扇,此刻竟被随意地搁在了石阶上。
见沈素秋对这臂笼子打心眼儿里喜欢,蒲争心里便如被蜜糖裹了一层。
细数来茶楼帮工的这些年,沈素秋从未对蒲争红过脸,相反,对她倒是百般照拂。虽说蒲争确实从未打翻过茶盏、惹恼过茶客,但能在沈素秋这个出了名严苛的管事跟前讨得这般好脸色,在整个燧城也都是难得。
“你呀,特别像我的妹妹。”有次沈素秋喝醉了酒,用手指点着蒲争的额头说,“她也是个有主意,脾气正的主儿!若是她还在的话,真想把你带到她面前瞧瞧......”
至于那个妹妹如今的境遇如何,蒲争从未敢问。她只记得,沈素秋每每提及她这个妹妹时,总像是有一抹晕不开的惆怅沉在眼底。
有回深夜打烊,蒲争撞见沈素秋独自在后院烧纸钱。夜风卷着灰烬盘旋而上,火光忽明忽暗,映得她半张脸如同褪了色的旧绢画,眉眼间尽是说不出的寂寥。她蹲在那儿,轻轻拨弄着未燃尽的黄纸,嘴里似乎在低低念叨着什么。
而就在不远处的角落里,倪梦容正抱着胳膊注视着这一切。
她斜倚着廊柱,月光从她身后漏下,将她的影子拉得细长,像是无声的嘲弄。她看着沈素秋,眼里说不上究竟是轻蔑还是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