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可是这些平常的东西,说太差吧也不至于,说特别好特别贵也没有。
要说皇帝给的奖励多,加起来的数目就不少。但是这些东西原本就不贵,数量再多加起来也没到朝臣能抗议的地步。
群臣都怀疑皇帝就是故意的,特意把奖金设置成这些日常消耗的东西,偏偏还挑不出毛病来。
毕竟这些东西他们可能看不上,但是底层的官员却很需要。
甚至皇帝关心底层官员,还让这些官员感恩戴德了,传出去也是个美谈,群臣能反对吗?
尤其是这奖励实在太普通了,想作弊的人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评级写好点,得的就是这个东西,底层官员也不可能送大笔钱去孝敬,让上峰写得好看。
毕竟评价写好了,奖励的就是米面油这些东西,上峰甚至都懒得多写了。
底下人有了奖励,上峰最多名声上好听一点,实际的好处是一点没有,总不能还贪底层官员这点米面油吧,谁家没有呢!
真抢底下人这些东西,上峰的脸面传出去还要不要了?
加上皇帝还设了抽查,这上峰评级的事既有约束,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甚至没有好处,自然就要写得公平公正多了。
上下这么一整顿,虽然说还不可能十全十美,起码比之前的乌烟瘴气要好得多了。
底层官员也能有了实惠,还不用费劲巴拉给上峰送礼,日子比之前要好过一些,办差比以前都要积极不少。
当然了,云岚还听说有些人急着去吏部把之前写的评价要回去重写。
吏部的人不敢擅自做主,还偷偷来问皇帝。
皇帝的面色不大好看,不过还是勉强点头允许了。
毕竟他这刚开始实行,之前犯错的,第一次就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以后他们还乱写评价的话,皇帝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等评价重新收回来,吏部糊名来总结评定的时候,皇帝还派人去监督了。
派的不是六部的官员,而是御史。
云岚只觉得皇帝这主意实在太妙了,御史不在六部之内,品级不高,权力却大,写的密折能够直达天听。
御史只要说话有理有据,皇帝基本都能听进去,也不会跟他们计较。
皇帝都不计较了,六部的人更不能跟御史计较了。
御史又不在六部的约束之中,还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去吏部当监督是再适合不过了。
云岚得知皇帝派的御史不是一个,而是五个,还挑了年纪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五个御史过去。
云岚:皇帝曾经吃过御史挑剔和谏言的苦,这是打算让吏部的人也跟着吃一回吗?
原本六部被抽中去总结评定的人,感觉还挺骄傲的,但是他们看见几个御史刺头也来了,心情就没那么美好了。
果然御史一来,先是检查糊名的情况。糊得不够严实的,还亲自再糊一遍,务必让吏部评定的人谁都认不出来。
糊完还不行,御史又把所有评定的顺序都打乱了,免得有人事先动手脚。
全都准备齐全了,御史也不走,直接用人盯人战术,盯着这些人做汇总评定。
评定的人被盯得浑身都要发毛了,简直坐立不安:死手,当初怎么就抽中了呢!
还以为是一件简单又光荣的事,谁知道还要被御史盯梢,连去茅房都有人跟着,免得他们在那边跟人私下交换情报什么的。
评定的人:真没有!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做的!
他们愣是被御史轮流盯了半个月,人都憔悴了,心急火燎把吏部最后的评定都送到皇帝这边来。
云岚看着这些人面如菜色,就知道被御史盯着半个月的日子不好过了。
不过也因为有御史在,这些总结比往年要完成得快多了。
皇帝颇为满意,嘉许了这些人几句,又夸赞了御史做得好,主打的一碗水端平,云岚看他们两边听着都十分激动的样子。
评定上糊掉的名字也没拆开,皇帝让李德全带着人拆开后,把评级最好的一些人看了看,确实做得都不错。
做得好的人该提拔一下,做得不太好的,要看做得多不好。
要是当地天灾多,再厉害的官员也不可能让当地恢复原来鼎盛的样子,没差到饿死人就不错了。
要是人祸,那当地官员就得问责了。
云岚看皇帝处理得很快,看一眼就把评定放在左中右两边。
左边自然是要提拔的,右边就可能是问责的了。
中间的就是无功无过,要么继续留任,要么就外放到差不多的地方重新历练起来,暂时没有晋升的机会。
不过下个任期努力的话,说不准还是有机会的。
皇帝很快看完,左边的明显少很多,右边的只比左边多一点,中间是最多的。
这也是人之常情,一般外放的官员过去,区区三年也做不了什么。
哪怕他们一到地方就种下一茬果树,也得三年才开始结果呢!
第一年结的果也不会多,起码得再一两年后才会硕果累累。
除非是极为厉害的能人了,以及有个厉害的家族,不然官员大多都得熬上很多年,才有机会等到开花结果的一天了。
皇帝想了想,忽然说道:“李光地的孝期该到了吧?他开始启程回京城来了吗?”
云岚这才想起李光地这个老熟人,他也是倒霉。
李光地在立大功的时候,父亲却去世了,只能回去守孝三年。
云岚伸出小指头算了算,李光地确实守孝完了,能回京来述职。
李德全派人去打听,得知李光地刚回京。
云岚又算了算李光地到京城来的日子,加上在路上的时间,他好像来早了一点点。
皇帝一听也有些意外,不过也不用李德全再让人去打听,御史就已经递了折子上来,弹劾李光地了。
云岚探头看了看,御史的话不外乎是说李光地这守孝的日子不对,短了一些,实在是大不敬,皇帝该降罪。
甚至吏部也上了折子,认为李光地应该立刻降级。
云岚看了一眼,这建议是降五级。
原本李光地因为立功,是被皇帝越级提拔的,要真降五级,那直接打回原形了,把之前的大功劳完全抵消掉,实在是够狠的。
云岚琢磨着李光地老老实实在家守孝,只短了几天,怎么这些大臣的反应就那么大?
尤其李光地这老实孩子,立功后也没求皇帝豁免,而是直接请旨回家守孝了。
人家那么本分,这些朝臣还看李光地不顺眼吗?不会是眼红他越级被皇帝提拔吧?
云岚眼巴巴等着,打算看皇帝会怎么处置李光地,真跟吏部建议的那样降级吗?
皇帝却不着急,而是让李德全把小太子叫了过来,然后把李光地的事跟他说了,接着问小太子的意思。
云岚:小太子才几岁,皇帝你这就要用上童工了吗?
不过她转念一想,自己如今这小身板也算是童工了吧!
小太子压根不知道云岚心里怎么吐槽,思索片刻后,奶声奶气答道:“皇阿玛,儿子认为该让李大人降一降,毕竟百善孝为先。”
皇帝微微颔首,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转而问道:“陈廷敬过来了吧,开始给你和大阿哥一起上课了?”
小太子对皇帝忽然转变话题有点愣,很快点头说道:“是,陈先生到园子来了,大书房还没完全建成,暂时在儿子的院子上课,大哥也一起。”
大阿哥根本不愿意这么早开始上课,奈何皇帝发了话,他只能硬着头皮跟小太子一起听陈廷敬上课了。
陈廷敬上课倒是挺不错,引经据典,还说得深入浅出。
大阿哥原本还害怕自己听不明白,一开始就落后于小太子,再听不懂,那就要被小太子彻底比下去了。
没想到陈廷敬讲课不掉书袋,没有什么之乎者也,大阿哥都能听懂。
于是他听得津津有味的,每天上课比以前要积极,一大早就起来,都不需要别人来叫醒他。
这事叫惠嫔得知后十分高兴,还觉得儿子变懂事了起来。
云岚也觉得陈廷敬上课相当不错,小太子这才听课多久,就已经会说“百善孝为先”了。
不过她看得出来,皇帝对小太子的答案不大满意。
估计因为小太子年纪不大,所以皇帝也没有怪责他回答得不好,免得打击了小太子,以后都不敢那么爽快回答了。
小太子也有点看出来了,抿着唇努力想自己说的哪里有不够妥当的地方。
云岚见皇帝板着脸,面无表情的样子,于是给小太子打圆场道:“皇阿玛,太子弟弟这话说得很对。我却觉得大臣忽然发难,并不全因为这个缘故。”
小太子听了,双眼湿漉漉看过来,全是对她的感激。
云岚对着小太子安抚一笑,仰头看皇帝的脸色好看了不少。
要说皇帝给的奖励多,加起来的数目就不少。但是这些东西原本就不贵,数量再多加起来也没到朝臣能抗议的地步。
群臣都怀疑皇帝就是故意的,特意把奖金设置成这些日常消耗的东西,偏偏还挑不出毛病来。
毕竟这些东西他们可能看不上,但是底层的官员却很需要。
甚至皇帝关心底层官员,还让这些官员感恩戴德了,传出去也是个美谈,群臣能反对吗?
尤其是这奖励实在太普通了,想作弊的人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评级写好点,得的就是这个东西,底层官员也不可能送大笔钱去孝敬,让上峰写得好看。
毕竟评价写好了,奖励的就是米面油这些东西,上峰甚至都懒得多写了。
底下人有了奖励,上峰最多名声上好听一点,实际的好处是一点没有,总不能还贪底层官员这点米面油吧,谁家没有呢!
真抢底下人这些东西,上峰的脸面传出去还要不要了?
加上皇帝还设了抽查,这上峰评级的事既有约束,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甚至没有好处,自然就要写得公平公正多了。
上下这么一整顿,虽然说还不可能十全十美,起码比之前的乌烟瘴气要好得多了。
底层官员也能有了实惠,还不用费劲巴拉给上峰送礼,日子比之前要好过一些,办差比以前都要积极不少。
当然了,云岚还听说有些人急着去吏部把之前写的评价要回去重写。
吏部的人不敢擅自做主,还偷偷来问皇帝。
皇帝的面色不大好看,不过还是勉强点头允许了。
毕竟他这刚开始实行,之前犯错的,第一次就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以后他们还乱写评价的话,皇帝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等评价重新收回来,吏部糊名来总结评定的时候,皇帝还派人去监督了。
派的不是六部的官员,而是御史。
云岚只觉得皇帝这主意实在太妙了,御史不在六部之内,品级不高,权力却大,写的密折能够直达天听。
御史只要说话有理有据,皇帝基本都能听进去,也不会跟他们计较。
皇帝都不计较了,六部的人更不能跟御史计较了。
御史又不在六部的约束之中,还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去吏部当监督是再适合不过了。
云岚得知皇帝派的御史不是一个,而是五个,还挑了年纪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五个御史过去。
云岚:皇帝曾经吃过御史挑剔和谏言的苦,这是打算让吏部的人也跟着吃一回吗?
原本六部被抽中去总结评定的人,感觉还挺骄傲的,但是他们看见几个御史刺头也来了,心情就没那么美好了。
果然御史一来,先是检查糊名的情况。糊得不够严实的,还亲自再糊一遍,务必让吏部评定的人谁都认不出来。
糊完还不行,御史又把所有评定的顺序都打乱了,免得有人事先动手脚。
全都准备齐全了,御史也不走,直接用人盯人战术,盯着这些人做汇总评定。
评定的人被盯得浑身都要发毛了,简直坐立不安:死手,当初怎么就抽中了呢!
还以为是一件简单又光荣的事,谁知道还要被御史盯梢,连去茅房都有人跟着,免得他们在那边跟人私下交换情报什么的。
评定的人:真没有!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做的!
他们愣是被御史轮流盯了半个月,人都憔悴了,心急火燎把吏部最后的评定都送到皇帝这边来。
云岚看着这些人面如菜色,就知道被御史盯着半个月的日子不好过了。
不过也因为有御史在,这些总结比往年要完成得快多了。
皇帝颇为满意,嘉许了这些人几句,又夸赞了御史做得好,主打的一碗水端平,云岚看他们两边听着都十分激动的样子。
评定上糊掉的名字也没拆开,皇帝让李德全带着人拆开后,把评级最好的一些人看了看,确实做得都不错。
做得好的人该提拔一下,做得不太好的,要看做得多不好。
要是当地天灾多,再厉害的官员也不可能让当地恢复原来鼎盛的样子,没差到饿死人就不错了。
要是人祸,那当地官员就得问责了。
云岚看皇帝处理得很快,看一眼就把评定放在左中右两边。
左边自然是要提拔的,右边就可能是问责的了。
中间的就是无功无过,要么继续留任,要么就外放到差不多的地方重新历练起来,暂时没有晋升的机会。
不过下个任期努力的话,说不准还是有机会的。
皇帝很快看完,左边的明显少很多,右边的只比左边多一点,中间是最多的。
这也是人之常情,一般外放的官员过去,区区三年也做不了什么。
哪怕他们一到地方就种下一茬果树,也得三年才开始结果呢!
第一年结的果也不会多,起码得再一两年后才会硕果累累。
除非是极为厉害的能人了,以及有个厉害的家族,不然官员大多都得熬上很多年,才有机会等到开花结果的一天了。
皇帝想了想,忽然说道:“李光地的孝期该到了吧?他开始启程回京城来了吗?”
云岚这才想起李光地这个老熟人,他也是倒霉。
李光地在立大功的时候,父亲却去世了,只能回去守孝三年。
云岚伸出小指头算了算,李光地确实守孝完了,能回京来述职。
李德全派人去打听,得知李光地刚回京。
云岚又算了算李光地到京城来的日子,加上在路上的时间,他好像来早了一点点。
皇帝一听也有些意外,不过也不用李德全再让人去打听,御史就已经递了折子上来,弹劾李光地了。
云岚探头看了看,御史的话不外乎是说李光地这守孝的日子不对,短了一些,实在是大不敬,皇帝该降罪。
甚至吏部也上了折子,认为李光地应该立刻降级。
云岚看了一眼,这建议是降五级。
原本李光地因为立功,是被皇帝越级提拔的,要真降五级,那直接打回原形了,把之前的大功劳完全抵消掉,实在是够狠的。
云岚琢磨着李光地老老实实在家守孝,只短了几天,怎么这些大臣的反应就那么大?
尤其李光地这老实孩子,立功后也没求皇帝豁免,而是直接请旨回家守孝了。
人家那么本分,这些朝臣还看李光地不顺眼吗?不会是眼红他越级被皇帝提拔吧?
云岚眼巴巴等着,打算看皇帝会怎么处置李光地,真跟吏部建议的那样降级吗?
皇帝却不着急,而是让李德全把小太子叫了过来,然后把李光地的事跟他说了,接着问小太子的意思。
云岚:小太子才几岁,皇帝你这就要用上童工了吗?
不过她转念一想,自己如今这小身板也算是童工了吧!
小太子压根不知道云岚心里怎么吐槽,思索片刻后,奶声奶气答道:“皇阿玛,儿子认为该让李大人降一降,毕竟百善孝为先。”
皇帝微微颔首,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转而问道:“陈廷敬过来了吧,开始给你和大阿哥一起上课了?”
小太子对皇帝忽然转变话题有点愣,很快点头说道:“是,陈先生到园子来了,大书房还没完全建成,暂时在儿子的院子上课,大哥也一起。”
大阿哥根本不愿意这么早开始上课,奈何皇帝发了话,他只能硬着头皮跟小太子一起听陈廷敬上课了。
陈廷敬上课倒是挺不错,引经据典,还说得深入浅出。
大阿哥原本还害怕自己听不明白,一开始就落后于小太子,再听不懂,那就要被小太子彻底比下去了。
没想到陈廷敬讲课不掉书袋,没有什么之乎者也,大阿哥都能听懂。
于是他听得津津有味的,每天上课比以前要积极,一大早就起来,都不需要别人来叫醒他。
这事叫惠嫔得知后十分高兴,还觉得儿子变懂事了起来。
云岚也觉得陈廷敬上课相当不错,小太子这才听课多久,就已经会说“百善孝为先”了。
不过她看得出来,皇帝对小太子的答案不大满意。
估计因为小太子年纪不大,所以皇帝也没有怪责他回答得不好,免得打击了小太子,以后都不敢那么爽快回答了。
小太子也有点看出来了,抿着唇努力想自己说的哪里有不够妥当的地方。
云岚见皇帝板着脸,面无表情的样子,于是给小太子打圆场道:“皇阿玛,太子弟弟这话说得很对。我却觉得大臣忽然发难,并不全因为这个缘故。”
小太子听了,双眼湿漉漉看过来,全是对她的感激。
云岚对着小太子安抚一笑,仰头看皇帝的脸色好看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