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200节
郭恒不为所动,还威胁他:“到了国子监要守学规,赵祭酒脾气不好,惹出事来可没人帮你兜着。”
平安叹一口气,泪眼汪汪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郭恒欣然反问:“这诗不错,你自己作的?”
“忘记在哪个话本儿里听来的了。”平安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重要的是,你也该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潜下心来用功读书了。”郭恒道。
平安心里偷偷地想,他明明不需要付出十分的努力,也能把书读好,为什么要没苦硬吃呢。
郭恒一眼看穿他的想法,对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随覆一篑,进,吾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修身的成败在于持之以恒,而非起点的高低。
你是聪颖早慧,又非生而知之,连孔圣人都要‘敏以求之’,你有什么理由不尽全力呢?你做五分可以达到寻常读书人十分的效果,何不付出十分,去追求二十分的效果呢?
平安皱着眉头,欲言又止。
“你有什么话不妨直说,不要憋在心里。”郭恒道。
“我说了,您可不能揍我。”平安道。
“……”郭恒道:“我是那样的人吗?”
平安道:“二师祖,就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国初时只要学到七分就能考中进士,读书的人多了,渐渐提到了十五分,如今您又让我做到二十分,这会造成无意义的消耗、资源浪费、身体损伤,从长远来看,有害而无益。”
平安说的义正言辞,郭恒攥了攥拳头,骨节咔咔响了几声——劝他努力读书,怎么反成了有害无益的事了?
平安觉得自己很危险,赶紧找借口开溜,炸着毛跑回家去。
陈琰刚好散衙,两人在门口撞见,看着儿子狗狗祟祟的样子,奇怪的问:“你慌慌张张地做什么?”
平安将二师祖让他去国子监坐监的事告诉了老爹,见老爹神色如常,便知道他们早有预谋。
平安哀嚎道:“世态炎凉,天妒英才啊!”
“瞎说什么呢。”陈琰嗔怪一句,揽着他的肩膀往书房走,边走边问:“你有办法拒绝吗?”
平安叹气:“没有。”
陈琰道:“既然没办法拒绝,那就争取提前拔历嘛。”
所谓“拔历”就是毕业。
平安眼珠一转,愿闻其详。
“你从去岁开始,每月去国子监参加朔望考试,已经积满八分,可以升入诚心堂了。”陈琰道。
平安点点头。
按照国子监的积分制度,监生每月参加考试,文理优长者积一分,合格者积半分,不合格者零分,一年内积满八分即可升堂。
平安去年参加了国子监大部分月考,确实可以升入中等堂了。
“今年已有多少分了?”陈琰问。
“六分。”平安道。
“距离年末还有几次考试,只要每一场都获得优等,就能在年前升入率性堂。”
平安再次点头:“有道理。”
“按常理,进入率性堂后,课业难度增大,至少要读两年方能拔历,如果你同样保证每场考试评优,就能在八个月后离开国子监。”陈琰道:“如此一来,别人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就能完成。”
平安惊呼:“还有这等好事?!”
陈琰换上一脸担忧:“诶呀,事是好事,可惜难度很大,迄今为止凭自己的能力提前拔历的监生凤毛麟角……”
平安想,只要能提前毕业,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做人嘛,为了自己的幸福,该卷的时候还得卷。
国子监,我来啦!
第192章 谁把这混蛋放进来的?……
平安来到国子监的第一天。
听到传闻的众监生:乡试第十六名陈平安申请坐监读书了……
平安来到国子监的第二天。
如闻噩耗的众监生:谁把这混蛋放进来的?!
国子监上午研习经史,对平安这种基础很扎实的学生来说,不过是增加一遍记忆罢了,可他为了给教授们留下好印象,经常提出一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涉及三通四史、诸子百家、秦汉疏义、方方面面……让博学的教授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对于这些扩展的内容,平安一点就透,一学就会(众人怀疑他原本就会),几天时间过去,教授们都“看明白了”,哪有什么生而知之的神童,平安小小年纪可以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完全是因为他勤学好问啊!
这可累惨了大伙,因为教授们以陈平安为标准要求所有监生,把他们的学习范围生生扩大了数倍,还说什么“早该如此”,从前只是怕讲得多了他们难以消化,如今看来,十四岁的平安都能完全融汇贯通,二三十岁的监生有什么不能消化?
学,往死里学,不学哪来的金榜题名?
下午是习字、公文、律法和算学,除了习字都是平安所擅长的。
国朝不重视算学,但不代表不用学,乡试、会试实务策中经常涉及赋税、测量等实际问题的换算和处理,若是一窍不通,整场考试就无法作答,平安的算学是跟着刘厦他们卷出来的,随随便便提个问题,就够教授和其他监生们研究一整天,如此他就有时间看真题了……
监生另有每日有练习百字的功课,须按照教授的要求临帖,平安彻底贯彻二师祖对他的要求,在课间将稿纸钉在墙上,悬腕写字。
众监生为了不让教授看见这一幕,每当平安在墙上写字,就派人轮流去门口站岗放哨,教授来了就装作有问题要问,七嘴八舌将人堵在门口。
不出几天,整个国子监的教职工们都燃起来了,照这个节奏下去,后年的乡试上岸率一定再创新高!
到了晚间自修,监生要完成教授布置的策论和诗赋,并温习当日所学或准备朔望考,平安白日上课就算温习了,余出来的时间还是刷真题。
听说这家伙为了每次月考评优拿到积分,把市面上能买到的程文范墨全都买回来了,划去近些年考过的题目,每日额外做五篇破题,一篇完整的习文,再将自己的观点与名家做对比,有疑惑不解之处,还去请教授帮他“指点迷津”。
整个诚意堂被平安卷得人心惶惶,茫然不解——下次乡试在两年后,会试在三年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样拼命读书,这个混蛋到底在急个什么啊?
自此之后,博士、教授们除“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监生”之外,又多了一条新的话术——“还不如个未成童的孩子!”
男子十五岁成童,在此之前都是童子,平安其实不太爱听这话,一把岁数了还被人叫孩子,只好把头发束起来,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点的。
国子监有中举之后申请回来坐监的监生,多是家境不错,想找个地方清净读书的,平安也属其中之一;也有举监生,是朝廷从会试落地的举子之中择取“年少质美”者——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的副榜举人。
这些人还是很愿意与平安结交的,有人是真心想与他切磋学问,也有人抱着功利性的目的。
他们跟博兼堂那些心直口快、喜欢搞事的小伙伴不一样,可他的小伙伴们虽然都逃不过后年的乡试,但既不够资格也没意愿进国子监——都要回原籍考试。
平安一开始还有些不自在,没几天就习惯了,毕竟他从小做了那么多惹眼的事,还在去年以十三岁的年龄中举,既然“木秀于林”,引来鸦雀,招来疾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唯独有一件事真的难以适应——撰堂的饭菜。
去年参加科试时,他就已经领教过了,不知是不是刚经过整顿,至少食材看上去新鲜了一些,不再是黑乎乎的了。
“这不是煮萝卜不是煮萝卜,这是红烧肉这是红烧肉……”平安在蒸笼似的馔堂里,用意念大法哄自己吃饭。
吃到嘴里,依然是满嘴的水煮萝卜味,一脸怨念地将煮萝卜挪开,换上一盘煮白菜,里面居然飘着数块白腻腻油乎乎的五花肉,他就没见过如此让人难以下咽的肉。
平安拧着眉头:“难怪有不能议论饮食的学规,这不是糟蹋粮食吗?”
曾在贡院里帮过他的王纶,也是味同嚼蜡一般,但他入监两年,大抵已经习惯了,还对平安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批评伙食会被视作‘贪图享乐’。”
平安心里想,搞什么道德绑架,还不是因为饭菜太难吃,怕监生议论上了头,引发闹事。
王纶又劝他:“国子监又不是状元楼,后厨掌馔的杂役都是获罪服役的囚犯,不是专业厨子,只能做成这样。”
其实许多流放的犯人,都是免费的壮劳力,各地衙门舍不得立刻放走,便发往附近的官衙、盐场、驿站等做一段时间的苦力,京城的衙门也不例外,国子监也会定期征用一批囚犯来此做工掌厨。
平安咕哝道:“厨子又不是生下来就会做饭。”
王纶小声道:“快别说了,被监丞听见要挨训的。”
平安一脸生无可恋,继续跟那堆萝卜白菜作斗争。
国子监卯时点名,酉时末签退,平安回到家里还能加一顿宵夜。
这时林月白和陈琰多会陪着他,听他倒苦水——国子监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有办法走读的监生还能回家吃上一顿热饭,大部分宿在监中的监生各个面色苍白,都是因为饮食难以下咽,缺乏营养。
陈琰频频皱眉,看着平安受了天大委屈的样子,陈琰心里不是滋味,险些一拍桌子让他回家来读书,横竖举人也不是必须坐监。
转念一想,他可是个严父啊,怎么能这么惯孩子呢?
于是神情严肃地说:“既然食材尚算新鲜,就将就吃吧,你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兹当是磨砺心志。”
嗯,这番话说得很有严父风范。
平安见自己都这样惨了,老爹还不松口,想必是没什么指望了,便只是叹一口气,不再提了。
隔日上学之前,厨房的吴婆子追上他,悄悄拿出两个小陶罐,让他藏在书箱里。
“这是什么?”平安反问。
“是牛肉酱,大爷特意吩咐的,选了早市上最好的小黄牛肉,昨天就腌上了,把香料过油一炸,小火熬了一个时辰,整个灶房都飘香。”吴婆子自卖自夸道。
平安被说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您把它带去学堂里,跟同窗分着吃,下饭着呢。”吴婆子又道。
……
牛肉酱果真很受欢迎,诚意堂的监生每人被分到一大勺,拌在饭里吃,像过年似的高兴,顿饭功夫就将平安把他们卷到天上去的事忘了个干干净净。
平安心里暗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总不能每天带一罐肉酱来拌饭吧……
于是他派冬青假装迷路,去后厨打听打听,为什么在食材尚可的情况下,不能把饭菜做成人吃的食物呢?
冬青还算机灵,一角碎银收买了掌馔的小吏,问明了情况。其实从陈琰在国子监时,就想尽办法敦促后厨,改善监生们的饮食质量,甚至采取过不定期问卷调查的方法,让监生们匿名填写问卷评分,如获中等以上,每人各有赏银。
平安惊讶道:“赏银都不能打动他们?”
冬青道:“都是即将流放的囚犯,只在国子监待个一年两年,还有官差看押,下了灶台就得铐起来,拿了银子也没机会花,更没机会送回家去,日后启程上路,押运的官差都得把身上搜刮干净,谁还愿意白费功夫。”
平安想想也是,赚了钱没处花还会被人抢走,谁还去赚钱呢?
“你说,他们有没有愿望?”
“大赦天下。”冬青不假思索道。
“……”
平安又问:“除了这个呢?”
平安叹一口气,泪眼汪汪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郭恒欣然反问:“这诗不错,你自己作的?”
“忘记在哪个话本儿里听来的了。”平安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重要的是,你也该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潜下心来用功读书了。”郭恒道。
平安心里偷偷地想,他明明不需要付出十分的努力,也能把书读好,为什么要没苦硬吃呢。
郭恒一眼看穿他的想法,对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随覆一篑,进,吾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修身的成败在于持之以恒,而非起点的高低。
你是聪颖早慧,又非生而知之,连孔圣人都要‘敏以求之’,你有什么理由不尽全力呢?你做五分可以达到寻常读书人十分的效果,何不付出十分,去追求二十分的效果呢?
平安皱着眉头,欲言又止。
“你有什么话不妨直说,不要憋在心里。”郭恒道。
“我说了,您可不能揍我。”平安道。
“……”郭恒道:“我是那样的人吗?”
平安道:“二师祖,就因为大家都这么想,国初时只要学到七分就能考中进士,读书的人多了,渐渐提到了十五分,如今您又让我做到二十分,这会造成无意义的消耗、资源浪费、身体损伤,从长远来看,有害而无益。”
平安说的义正言辞,郭恒攥了攥拳头,骨节咔咔响了几声——劝他努力读书,怎么反成了有害无益的事了?
平安觉得自己很危险,赶紧找借口开溜,炸着毛跑回家去。
陈琰刚好散衙,两人在门口撞见,看着儿子狗狗祟祟的样子,奇怪的问:“你慌慌张张地做什么?”
平安将二师祖让他去国子监坐监的事告诉了老爹,见老爹神色如常,便知道他们早有预谋。
平安哀嚎道:“世态炎凉,天妒英才啊!”
“瞎说什么呢。”陈琰嗔怪一句,揽着他的肩膀往书房走,边走边问:“你有办法拒绝吗?”
平安叹气:“没有。”
陈琰道:“既然没办法拒绝,那就争取提前拔历嘛。”
所谓“拔历”就是毕业。
平安眼珠一转,愿闻其详。
“你从去岁开始,每月去国子监参加朔望考试,已经积满八分,可以升入诚心堂了。”陈琰道。
平安点点头。
按照国子监的积分制度,监生每月参加考试,文理优长者积一分,合格者积半分,不合格者零分,一年内积满八分即可升堂。
平安去年参加了国子监大部分月考,确实可以升入中等堂了。
“今年已有多少分了?”陈琰问。
“六分。”平安道。
“距离年末还有几次考试,只要每一场都获得优等,就能在年前升入率性堂。”
平安再次点头:“有道理。”
“按常理,进入率性堂后,课业难度增大,至少要读两年方能拔历,如果你同样保证每场考试评优,就能在八个月后离开国子监。”陈琰道:“如此一来,别人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就能完成。”
平安惊呼:“还有这等好事?!”
陈琰换上一脸担忧:“诶呀,事是好事,可惜难度很大,迄今为止凭自己的能力提前拔历的监生凤毛麟角……”
平安想,只要能提前毕业,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做人嘛,为了自己的幸福,该卷的时候还得卷。
国子监,我来啦!
第192章 谁把这混蛋放进来的?……
平安来到国子监的第一天。
听到传闻的众监生:乡试第十六名陈平安申请坐监读书了……
平安来到国子监的第二天。
如闻噩耗的众监生:谁把这混蛋放进来的?!
国子监上午研习经史,对平安这种基础很扎实的学生来说,不过是增加一遍记忆罢了,可他为了给教授们留下好印象,经常提出一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涉及三通四史、诸子百家、秦汉疏义、方方面面……让博学的教授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对于这些扩展的内容,平安一点就透,一学就会(众人怀疑他原本就会),几天时间过去,教授们都“看明白了”,哪有什么生而知之的神童,平安小小年纪可以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完全是因为他勤学好问啊!
这可累惨了大伙,因为教授们以陈平安为标准要求所有监生,把他们的学习范围生生扩大了数倍,还说什么“早该如此”,从前只是怕讲得多了他们难以消化,如今看来,十四岁的平安都能完全融汇贯通,二三十岁的监生有什么不能消化?
学,往死里学,不学哪来的金榜题名?
下午是习字、公文、律法和算学,除了习字都是平安所擅长的。
国朝不重视算学,但不代表不用学,乡试、会试实务策中经常涉及赋税、测量等实际问题的换算和处理,若是一窍不通,整场考试就无法作答,平安的算学是跟着刘厦他们卷出来的,随随便便提个问题,就够教授和其他监生们研究一整天,如此他就有时间看真题了……
监生另有每日有练习百字的功课,须按照教授的要求临帖,平安彻底贯彻二师祖对他的要求,在课间将稿纸钉在墙上,悬腕写字。
众监生为了不让教授看见这一幕,每当平安在墙上写字,就派人轮流去门口站岗放哨,教授来了就装作有问题要问,七嘴八舌将人堵在门口。
不出几天,整个国子监的教职工们都燃起来了,照这个节奏下去,后年的乡试上岸率一定再创新高!
到了晚间自修,监生要完成教授布置的策论和诗赋,并温习当日所学或准备朔望考,平安白日上课就算温习了,余出来的时间还是刷真题。
听说这家伙为了每次月考评优拿到积分,把市面上能买到的程文范墨全都买回来了,划去近些年考过的题目,每日额外做五篇破题,一篇完整的习文,再将自己的观点与名家做对比,有疑惑不解之处,还去请教授帮他“指点迷津”。
整个诚意堂被平安卷得人心惶惶,茫然不解——下次乡试在两年后,会试在三年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样拼命读书,这个混蛋到底在急个什么啊?
自此之后,博士、教授们除“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监生”之外,又多了一条新的话术——“还不如个未成童的孩子!”
男子十五岁成童,在此之前都是童子,平安其实不太爱听这话,一把岁数了还被人叫孩子,只好把头发束起来,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点的。
国子监有中举之后申请回来坐监的监生,多是家境不错,想找个地方清净读书的,平安也属其中之一;也有举监生,是朝廷从会试落地的举子之中择取“年少质美”者——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的副榜举人。
这些人还是很愿意与平安结交的,有人是真心想与他切磋学问,也有人抱着功利性的目的。
他们跟博兼堂那些心直口快、喜欢搞事的小伙伴不一样,可他的小伙伴们虽然都逃不过后年的乡试,但既不够资格也没意愿进国子监——都要回原籍考试。
平安一开始还有些不自在,没几天就习惯了,毕竟他从小做了那么多惹眼的事,还在去年以十三岁的年龄中举,既然“木秀于林”,引来鸦雀,招来疾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唯独有一件事真的难以适应——撰堂的饭菜。
去年参加科试时,他就已经领教过了,不知是不是刚经过整顿,至少食材看上去新鲜了一些,不再是黑乎乎的了。
“这不是煮萝卜不是煮萝卜,这是红烧肉这是红烧肉……”平安在蒸笼似的馔堂里,用意念大法哄自己吃饭。
吃到嘴里,依然是满嘴的水煮萝卜味,一脸怨念地将煮萝卜挪开,换上一盘煮白菜,里面居然飘着数块白腻腻油乎乎的五花肉,他就没见过如此让人难以下咽的肉。
平安拧着眉头:“难怪有不能议论饮食的学规,这不是糟蹋粮食吗?”
曾在贡院里帮过他的王纶,也是味同嚼蜡一般,但他入监两年,大抵已经习惯了,还对平安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批评伙食会被视作‘贪图享乐’。”
平安心里想,搞什么道德绑架,还不是因为饭菜太难吃,怕监生议论上了头,引发闹事。
王纶又劝他:“国子监又不是状元楼,后厨掌馔的杂役都是获罪服役的囚犯,不是专业厨子,只能做成这样。”
其实许多流放的犯人,都是免费的壮劳力,各地衙门舍不得立刻放走,便发往附近的官衙、盐场、驿站等做一段时间的苦力,京城的衙门也不例外,国子监也会定期征用一批囚犯来此做工掌厨。
平安咕哝道:“厨子又不是生下来就会做饭。”
王纶小声道:“快别说了,被监丞听见要挨训的。”
平安一脸生无可恋,继续跟那堆萝卜白菜作斗争。
国子监卯时点名,酉时末签退,平安回到家里还能加一顿宵夜。
这时林月白和陈琰多会陪着他,听他倒苦水——国子监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有办法走读的监生还能回家吃上一顿热饭,大部分宿在监中的监生各个面色苍白,都是因为饮食难以下咽,缺乏营养。
陈琰频频皱眉,看着平安受了天大委屈的样子,陈琰心里不是滋味,险些一拍桌子让他回家来读书,横竖举人也不是必须坐监。
转念一想,他可是个严父啊,怎么能这么惯孩子呢?
于是神情严肃地说:“既然食材尚算新鲜,就将就吃吧,你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兹当是磨砺心志。”
嗯,这番话说得很有严父风范。
平安见自己都这样惨了,老爹还不松口,想必是没什么指望了,便只是叹一口气,不再提了。
隔日上学之前,厨房的吴婆子追上他,悄悄拿出两个小陶罐,让他藏在书箱里。
“这是什么?”平安反问。
“是牛肉酱,大爷特意吩咐的,选了早市上最好的小黄牛肉,昨天就腌上了,把香料过油一炸,小火熬了一个时辰,整个灶房都飘香。”吴婆子自卖自夸道。
平安被说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您把它带去学堂里,跟同窗分着吃,下饭着呢。”吴婆子又道。
……
牛肉酱果真很受欢迎,诚意堂的监生每人被分到一大勺,拌在饭里吃,像过年似的高兴,顿饭功夫就将平安把他们卷到天上去的事忘了个干干净净。
平安心里暗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总不能每天带一罐肉酱来拌饭吧……
于是他派冬青假装迷路,去后厨打听打听,为什么在食材尚可的情况下,不能把饭菜做成人吃的食物呢?
冬青还算机灵,一角碎银收买了掌馔的小吏,问明了情况。其实从陈琰在国子监时,就想尽办法敦促后厨,改善监生们的饮食质量,甚至采取过不定期问卷调查的方法,让监生们匿名填写问卷评分,如获中等以上,每人各有赏银。
平安惊讶道:“赏银都不能打动他们?”
冬青道:“都是即将流放的囚犯,只在国子监待个一年两年,还有官差看押,下了灶台就得铐起来,拿了银子也没机会花,更没机会送回家去,日后启程上路,押运的官差都得把身上搜刮干净,谁还愿意白费功夫。”
平安想想也是,赚了钱没处花还会被人抢走,谁还去赚钱呢?
“你说,他们有没有愿望?”
“大赦天下。”冬青不假思索道。
“……”
平安又问:“除了这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