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99节
他想象着八十岁的自己,可怜苍老且无助地被不想读书的皇玄孙揪下一把胡子,啧啧……余生还有什么好指望的?
……
景熙十年的正旦大朝,皇帝宣布为五皇子赐名李泊熙。乳名“兴”字是百废俱兴,大名“熙”字是重熙累洽,希望大雍可以实现中兴,世代永平。
新的一年,平安又长大了一岁,这两年猛窜个子,吃得多不长肉,大腿上撑开了数道横向的生长纹。
沈家和陈家得圣上赐宅,打扫布置一番,便搬家做了邻居。
宅子是差不多大的,四进两个跨院,只是门楣与正堂有些差别,陈家为正三品规制,沈家为正六品。
东院留给平安以后成亲,西院留给外放的小叔公任满回京,二院上房给陈琰夫妻居住,三院仍住陈老爷和赵氏。
林月白与白知微本就投契,如今搬到明时坊,来往走动更加密切,几乎成了通家之好,夫妻俩都很忙时,清儿下值后就在陈家吃饭,林月白没养过闺女,稀罕得很,不但给她买衣服买脂粉,还教她一些在外防身的功夫。
皇帝在百忙之中,居然还兑现承诺,请平安和沈清儿去春秋楼吃炙羊肉,仍记得上一次在此处偶遇,平安才七八岁,眼下不但长大了,还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只是这两人聊天的方式有些奇怪,话题相去甚远,又好像有数不清的话要说。
平安的学籍已从博兼堂转到了国子监,不用每日坐监,只需考试时去点个卯,余下的时间就是跟着两位师祖准备春闱和殿试。
清儿则要去地方各府、县医学宣讲朝廷新发行的医书。
太医院新编纂的医书《外科金鉴》中着重记载了麻醉、消毒、清创之法,沈清儿的名字署在首位,甚至因为救驾之功,院使的名字都不敢署在她之前。
医官到各地宣讲医书,是由来已久的惯例,清儿也很愿意出门走走,而非待在太医院里闭门造车。
沈太医和白氏并不希望女儿这么小就出远门闯荡,虽说她为皇帝手术一举成名,小小年纪就做了医官,可在爹娘眼里,十四岁还未及笄,毕竟还是个孩子,至少过个三五年再出去。
清儿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她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结果是又又又被锁在了家里……
平安无声地叹一口气——沈伯伯和白伯母什么时候可以认清现实,想锁住清儿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看着两家之间院墙下的刚刚打穿的狗洞,给阿吉加了个鸡腿。
夜阑人静,院子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起夜如厕的九环打着灯笼上前查看,只见院墙下爬出一个人来。
她浑身汗毛倒竖,正要喊人,忽然看清了平安的脸,平安朝她打了个噤声的手势,随后从狗洞里拖出一个医箱,一包衣物,一个活人……
九环心头一梗:“安哥儿,你又偷人家闺女!”
平安道:“小声些,这种事能叫偷吗?要叫借,从咱家借个道。”
清儿点点头,拍拍身上的土,笑道:“九环姐姐,我要去豫州宣讲医书,听说豫州人人尚武,名家武谱数不胜数,到时帮姐姐带一些回来……”
九环嘶了一声,眨眨眼:“近来上火,眼睛有些看不清呢。”
言罢,兜了个圈子回耳房去了。
第191章 还有这等好事?!……
平安从树后取出一个提前备好的包裹,便带她从角门出去,角门外已经停好了一辆马车,两个穿着便装的锦衣卫候在一旁。
平安将包裹交给清儿,里面是银两、耐放的糕点和一支火铳,豫州尚武之风浓厚,给她带着路上防身。
清儿自小性格独立,从六七岁起就不让人贴身照顾了,但这是出远门,平安还是有些担心的。
清儿道:“太医院给我派了两个医吏,足够了。”
锦衣卫校尉对平安道:“小爷放心,我们到了豫州,就从当地找两个闯实可靠的丫鬟,担保将沈姑娘照顾妥帖。”
平安得了这话,才放下心来,从袖中将北镇抚司开具的驾帖交给校尉:“先去太医院点卯,再去兵部领火牌换马车,这段时日你们就跟着沈姑娘,务必保证她的安全。”
平安从不亏待跟着他的人,两个校尉痛快应着:“交给我们,您把心放在肚子里。”
清儿上了车,掀开车帘,就着昏暗的月光对平安道:“平安哥哥,我走啦。”
平安点点头:“照顾好自己,到了豫州记得写信给我!”
看着马车消失在胡同口,平安拍拍身上的土,打算趁着夜深人静,叫上冬青把狗洞补上。
忽听到几声狗叫,随后是慌张杂乱的脚步声和人声,隔壁前院里点起了灯,灯光透出门缝,洒在门前的台阶上,吵得整条胡同的狗都叫起来。
沈太医的声音从门内响起:“快快备车,去太医院!”
“天冷,加件衣裳!”是白氏的声音。
“加什么衣裳,一准又是陈平安干的好事!”
门闩响动,平安撒腿便往家里跑。
摸黑穿过庭院,一溜烟跑回自己的东厢房,反锁房门,钻进被窝藏起来。
沈太医一路追到太医院,清儿已经去了兵部,又追到兵部,清儿已经领了通行令牌一路跑出城去,只留了一封书信让太医院的门房转交给爹娘。
沈太医气得跺脚,可他今日还要当值,只得返回家中,派出两个能干的伙计,并一个壮实的丫鬟,让他们沿着官道往码头方向去追清儿,路途遥远,身边得有自家人照应。
安排妥当之后,上了陈家的门。
此时天色未亮,连上朝的时间都没到。陈琰听说沈太医有急事,披了件大氅出来询问情况,得知人家闺女又又又不见了,叫人赶紧将平安叫出来。
平安刚眯着,穿好衣裳打着哈欠出来,就见沈伯伯朝他怒气腾腾地扑过来。
陈平安!
打不死你!!
平安“哇”地一声躲到了老爹身后。
沈太医挽起袖子,满院子追他。
向来从容的陈部堂有些失措。
“你不要过来啊!”平安边跑边喊:“再追我要喊人啦!”
沈太医精通养生之道,脚下生风,紧追不舍。
“救命啊,有人殴打朝廷命官!”平安喊道。
前院倒座房里睡着的锦衣卫闻声冲进院子里。
陈琰一阵头疼,拱拱手令他们不要掺合家务事。
校尉们朝他行了个礼,转身回去睡觉了。
“哎?”平安愣了一下,继续发足狂奔,一边跑一边解释:“沈伯伯您抓错人了,清儿跑了抓我有什么用?”
陈琰这时才回过神来,忙拦住沈太医,请他稍安勿躁,去堂屋用茶,消消火气。
白氏也来了,堂屋里点起灯,林月白在一旁陪着,握着她的手简直凉透了,不知衣着单薄在院子里站了多久,忙令九环泡上一杯姜枣茶。
沈太医愤愤地说:“我家清儿向来乖巧听话,若不是你接二连三地带她逃家,她能有今天这么大的胆子吗?”
平安伸出五指在沈太医面前晃晃:“沈伯伯,您眼睛还好吗?”
“……你什么意思?”沈太医横他一眼。
“没什么没什么……”平安摇头解释道:“上一次真不是我干的,我锁在贡院里,有不在场证明。”
沈太医冷哼一声:“堂堂一国储君做出这样的事,大抵也是被你带歪了。”
“……”平安无言以对。
陈琰也道:“你也太胡闹了,清儿再能干也是个小姑娘,一个人跑到豫州去,你不担心吗?”
“担心啊,所以我派了两个锦衣卫给她,都是武艺高强的高手。”平安伸出两个手指头,有些骄傲地说。
陈琰扶额。
平安道:“你们放心,手续齐全,不会遗人话柄的。”
“……”
沈太医撒了一顿火,此刻也只剩下无奈,又听妻子对他说:“咱闺女那说一不二的性子,就算没有陈平安,还有赵钱孙李平安,她要想溜出家门,总有一百种方法办到。”
沈太医嘴硬道:“清儿以前还是很乖巧的。”
六岁以前……
说到底,还是怪那些硬要给她缠足的“家里人”。
白氏无奈摇头,在丈夫眼里,不管清儿做出什么耸人听闻的事,都是家人的问题,平安的问题,东西南北风的问题,反正他女儿没有一点问题。
这件事被传到两位师祖那里,平安喜提两顿数落。
乡试之后的这一年,平安不用上学,背诵的功课变少,思考的内容变多,仗着头脑灵光,平安的小日子过得很是轻松。
皇帝又恰好与郭恒进行了一番恳切的交谈,王、陆两位阁老确实是君子能臣,只是性子有些温厚,如今内阁是亲善友爱、一团和气,却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
朝廷积弊未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是锐意进取的先锋官。
郭恒听话听音儿,表示绝不栈恋吏部尚书的位置,全听陛下安排。
皇帝打算力排众议,让郭恒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入阁,如此一来,即便在阁臣中位列第三,也有足够的话语权,来日真的做到首辅,再将吏部尚书换做他人即可。
如此一来,既不用担心郭恒进入内阁伏低做小,又不用担心人事权与决策权过于集中,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
郭恒觉得自己话说早了,这是要让他打破祖训,成为众矢之的啊。
郭恒慧眼如炬,反问皇帝,这是何人提议的。
皇帝目光飘向别处:“是朕的主意。”
郭恒:才怪!
他拗不过皇帝,转而叫人把陈平安叫到吏部衙门,平安供认不讳:“陛下都请我吃炙羊肉了。”
听说自己被大徒孙卖进内阁只换了一顿炙羊肉,郭恒险些心梗。
平安嬉皮笑脸地说:“二师祖,您掌管天下官员的升降任免,谁还敢有二话不成。”
更可气的是,不知是皇帝提前打了招呼,还是百官忌惮于他的权势,这次廷推进行的无比顺利,郭恒以吏部尚书衔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权力最大的群辅。
平安心里暗自得意,今年是景熙十年,本该在今年入阁的老爹换成了实至名归的二师祖,阻止老爹升官发财的计划终于成功了一回!
郭恒也看出来了,这种危险分子就不能让他闲下来,距离春闱还有三年,他都不敢想象,给他三年自由可以惹出多少事。
与陈琰一商量,送他回国子监坐监去吧,国子监围墙高大、学规森严,还能勉强约束他一二。
这对平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泪眼汪汪地看着二师祖:“好冷的一张嘴,好狠的一颗心……”
……
景熙十年的正旦大朝,皇帝宣布为五皇子赐名李泊熙。乳名“兴”字是百废俱兴,大名“熙”字是重熙累洽,希望大雍可以实现中兴,世代永平。
新的一年,平安又长大了一岁,这两年猛窜个子,吃得多不长肉,大腿上撑开了数道横向的生长纹。
沈家和陈家得圣上赐宅,打扫布置一番,便搬家做了邻居。
宅子是差不多大的,四进两个跨院,只是门楣与正堂有些差别,陈家为正三品规制,沈家为正六品。
东院留给平安以后成亲,西院留给外放的小叔公任满回京,二院上房给陈琰夫妻居住,三院仍住陈老爷和赵氏。
林月白与白知微本就投契,如今搬到明时坊,来往走动更加密切,几乎成了通家之好,夫妻俩都很忙时,清儿下值后就在陈家吃饭,林月白没养过闺女,稀罕得很,不但给她买衣服买脂粉,还教她一些在外防身的功夫。
皇帝在百忙之中,居然还兑现承诺,请平安和沈清儿去春秋楼吃炙羊肉,仍记得上一次在此处偶遇,平安才七八岁,眼下不但长大了,还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只是这两人聊天的方式有些奇怪,话题相去甚远,又好像有数不清的话要说。
平安的学籍已从博兼堂转到了国子监,不用每日坐监,只需考试时去点个卯,余下的时间就是跟着两位师祖准备春闱和殿试。
清儿则要去地方各府、县医学宣讲朝廷新发行的医书。
太医院新编纂的医书《外科金鉴》中着重记载了麻醉、消毒、清创之法,沈清儿的名字署在首位,甚至因为救驾之功,院使的名字都不敢署在她之前。
医官到各地宣讲医书,是由来已久的惯例,清儿也很愿意出门走走,而非待在太医院里闭门造车。
沈太医和白氏并不希望女儿这么小就出远门闯荡,虽说她为皇帝手术一举成名,小小年纪就做了医官,可在爹娘眼里,十四岁还未及笄,毕竟还是个孩子,至少过个三五年再出去。
清儿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她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结果是又又又被锁在了家里……
平安无声地叹一口气——沈伯伯和白伯母什么时候可以认清现实,想锁住清儿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看着两家之间院墙下的刚刚打穿的狗洞,给阿吉加了个鸡腿。
夜阑人静,院子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起夜如厕的九环打着灯笼上前查看,只见院墙下爬出一个人来。
她浑身汗毛倒竖,正要喊人,忽然看清了平安的脸,平安朝她打了个噤声的手势,随后从狗洞里拖出一个医箱,一包衣物,一个活人……
九环心头一梗:“安哥儿,你又偷人家闺女!”
平安道:“小声些,这种事能叫偷吗?要叫借,从咱家借个道。”
清儿点点头,拍拍身上的土,笑道:“九环姐姐,我要去豫州宣讲医书,听说豫州人人尚武,名家武谱数不胜数,到时帮姐姐带一些回来……”
九环嘶了一声,眨眨眼:“近来上火,眼睛有些看不清呢。”
言罢,兜了个圈子回耳房去了。
第191章 还有这等好事?!……
平安从树后取出一个提前备好的包裹,便带她从角门出去,角门外已经停好了一辆马车,两个穿着便装的锦衣卫候在一旁。
平安将包裹交给清儿,里面是银两、耐放的糕点和一支火铳,豫州尚武之风浓厚,给她带着路上防身。
清儿自小性格独立,从六七岁起就不让人贴身照顾了,但这是出远门,平安还是有些担心的。
清儿道:“太医院给我派了两个医吏,足够了。”
锦衣卫校尉对平安道:“小爷放心,我们到了豫州,就从当地找两个闯实可靠的丫鬟,担保将沈姑娘照顾妥帖。”
平安得了这话,才放下心来,从袖中将北镇抚司开具的驾帖交给校尉:“先去太医院点卯,再去兵部领火牌换马车,这段时日你们就跟着沈姑娘,务必保证她的安全。”
平安从不亏待跟着他的人,两个校尉痛快应着:“交给我们,您把心放在肚子里。”
清儿上了车,掀开车帘,就着昏暗的月光对平安道:“平安哥哥,我走啦。”
平安点点头:“照顾好自己,到了豫州记得写信给我!”
看着马车消失在胡同口,平安拍拍身上的土,打算趁着夜深人静,叫上冬青把狗洞补上。
忽听到几声狗叫,随后是慌张杂乱的脚步声和人声,隔壁前院里点起了灯,灯光透出门缝,洒在门前的台阶上,吵得整条胡同的狗都叫起来。
沈太医的声音从门内响起:“快快备车,去太医院!”
“天冷,加件衣裳!”是白氏的声音。
“加什么衣裳,一准又是陈平安干的好事!”
门闩响动,平安撒腿便往家里跑。
摸黑穿过庭院,一溜烟跑回自己的东厢房,反锁房门,钻进被窝藏起来。
沈太医一路追到太医院,清儿已经去了兵部,又追到兵部,清儿已经领了通行令牌一路跑出城去,只留了一封书信让太医院的门房转交给爹娘。
沈太医气得跺脚,可他今日还要当值,只得返回家中,派出两个能干的伙计,并一个壮实的丫鬟,让他们沿着官道往码头方向去追清儿,路途遥远,身边得有自家人照应。
安排妥当之后,上了陈家的门。
此时天色未亮,连上朝的时间都没到。陈琰听说沈太医有急事,披了件大氅出来询问情况,得知人家闺女又又又不见了,叫人赶紧将平安叫出来。
平安刚眯着,穿好衣裳打着哈欠出来,就见沈伯伯朝他怒气腾腾地扑过来。
陈平安!
打不死你!!
平安“哇”地一声躲到了老爹身后。
沈太医挽起袖子,满院子追他。
向来从容的陈部堂有些失措。
“你不要过来啊!”平安边跑边喊:“再追我要喊人啦!”
沈太医精通养生之道,脚下生风,紧追不舍。
“救命啊,有人殴打朝廷命官!”平安喊道。
前院倒座房里睡着的锦衣卫闻声冲进院子里。
陈琰一阵头疼,拱拱手令他们不要掺合家务事。
校尉们朝他行了个礼,转身回去睡觉了。
“哎?”平安愣了一下,继续发足狂奔,一边跑一边解释:“沈伯伯您抓错人了,清儿跑了抓我有什么用?”
陈琰这时才回过神来,忙拦住沈太医,请他稍安勿躁,去堂屋用茶,消消火气。
白氏也来了,堂屋里点起灯,林月白在一旁陪着,握着她的手简直凉透了,不知衣着单薄在院子里站了多久,忙令九环泡上一杯姜枣茶。
沈太医愤愤地说:“我家清儿向来乖巧听话,若不是你接二连三地带她逃家,她能有今天这么大的胆子吗?”
平安伸出五指在沈太医面前晃晃:“沈伯伯,您眼睛还好吗?”
“……你什么意思?”沈太医横他一眼。
“没什么没什么……”平安摇头解释道:“上一次真不是我干的,我锁在贡院里,有不在场证明。”
沈太医冷哼一声:“堂堂一国储君做出这样的事,大抵也是被你带歪了。”
“……”平安无言以对。
陈琰也道:“你也太胡闹了,清儿再能干也是个小姑娘,一个人跑到豫州去,你不担心吗?”
“担心啊,所以我派了两个锦衣卫给她,都是武艺高强的高手。”平安伸出两个手指头,有些骄傲地说。
陈琰扶额。
平安道:“你们放心,手续齐全,不会遗人话柄的。”
“……”
沈太医撒了一顿火,此刻也只剩下无奈,又听妻子对他说:“咱闺女那说一不二的性子,就算没有陈平安,还有赵钱孙李平安,她要想溜出家门,总有一百种方法办到。”
沈太医嘴硬道:“清儿以前还是很乖巧的。”
六岁以前……
说到底,还是怪那些硬要给她缠足的“家里人”。
白氏无奈摇头,在丈夫眼里,不管清儿做出什么耸人听闻的事,都是家人的问题,平安的问题,东西南北风的问题,反正他女儿没有一点问题。
这件事被传到两位师祖那里,平安喜提两顿数落。
乡试之后的这一年,平安不用上学,背诵的功课变少,思考的内容变多,仗着头脑灵光,平安的小日子过得很是轻松。
皇帝又恰好与郭恒进行了一番恳切的交谈,王、陆两位阁老确实是君子能臣,只是性子有些温厚,如今内阁是亲善友爱、一团和气,却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
朝廷积弊未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是锐意进取的先锋官。
郭恒听话听音儿,表示绝不栈恋吏部尚书的位置,全听陛下安排。
皇帝打算力排众议,让郭恒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入阁,如此一来,即便在阁臣中位列第三,也有足够的话语权,来日真的做到首辅,再将吏部尚书换做他人即可。
如此一来,既不用担心郭恒进入内阁伏低做小,又不用担心人事权与决策权过于集中,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
郭恒觉得自己话说早了,这是要让他打破祖训,成为众矢之的啊。
郭恒慧眼如炬,反问皇帝,这是何人提议的。
皇帝目光飘向别处:“是朕的主意。”
郭恒:才怪!
他拗不过皇帝,转而叫人把陈平安叫到吏部衙门,平安供认不讳:“陛下都请我吃炙羊肉了。”
听说自己被大徒孙卖进内阁只换了一顿炙羊肉,郭恒险些心梗。
平安嬉皮笑脸地说:“二师祖,您掌管天下官员的升降任免,谁还敢有二话不成。”
更可气的是,不知是皇帝提前打了招呼,还是百官忌惮于他的权势,这次廷推进行的无比顺利,郭恒以吏部尚书衔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权力最大的群辅。
平安心里暗自得意,今年是景熙十年,本该在今年入阁的老爹换成了实至名归的二师祖,阻止老爹升官发财的计划终于成功了一回!
郭恒也看出来了,这种危险分子就不能让他闲下来,距离春闱还有三年,他都不敢想象,给他三年自由可以惹出多少事。
与陈琰一商量,送他回国子监坐监去吧,国子监围墙高大、学规森严,还能勉强约束他一二。
这对平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泪眼汪汪地看着二师祖:“好冷的一张嘴,好狠的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