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98节
“去请了,您别太担心。”丁公公道。
“你坐一会儿,看得朕头晕。”皇帝道。
太子只坐了三个呼吸,便又站起来,来回乱走,直到沈清儿进殿请安,洗手消毒进了内殿陪产,祝由科的医官们在院子里画符念咒、焚香祷告,才稍缓焦躁之气。
皇帝对吴公公道:“可见这祝由科还是有效的,太子安稳多了。”
吴用道:“陛下,他们念的是催生咒。”
“……”
淑妃没有慌乱的喊叫,还在疼痛间歇用了一顿午膳,皇帝和太子也敷衍着吃了几口,前朝有要事处理,皇帝体谅太子担心母亲,便留他继续在原地兜圈子,摆驾离开了长春宫。
产婆说胎位很正,产程也还算顺利,晌午发动,傍晚就顺利诞下一个皇子,许是淑妃娘娘孕时一直保持多动少食的习惯,孩子个头不大,哭声却很嘹亮,恨不得把房顶掀了的样子。
太子听闻母子平安的消息,两腿打软坐回榻上,令人速去乾清宫报喜。
皇帝入夜方回到后宫,淑妃已经睡了,太子正抱着小老五在外殿溜达,看看花,看看灯,压根不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几乎看不清。
“父皇您看,这家伙才不到一天,就瞪着眼睛不睡觉了,您快给他找个差事干吧。”太子道。
皇帝看着襁褓里的娃娃,像个小老头儿,不似温阳出生时那样白白胖胖,眼睛带着疑惑溜溜乱转,不知想打听些什么。
太子道:“您看您捆着一只手,也不能抱他。”
皇帝深表遗憾地“嗯”了一声,其实他哪里会抱孩子,脖子都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把脑袋拧下来似的。
次日朝会,是皇帝称病以来首次视朝,文武百官纷纷恭贺陛下圣体康健、喜得贵子,内外命妇也要进宫拜贺中宫。
洗三礼之后,皇帝遣太子祭告太庙,宣告皇嗣诞生,并将皇子生辰写入玉牒,但只取一个乳名“兴哥儿”,要到百日或周岁之后才能赐名。
……
太子从太庙回来,便听说都察院有消息了。
章州的两份试卷乍看之下只是水平有限,既没有错字,也没有语句不通之处,但经过详查,发现首篇文章从中比到大结的七段里,所用的虚字顺序完全一致,为“也、也、乎、哉、哉、矣、哉”。
再看五经题第一篇,也是一样的情况。
两篇文章,结尾七个虚字完全重合,很难解释为巧合。
便调取了章州省一百份朱卷逐一核对,新发现一名举子也用了相同顺序的虚字,此人叫徐锡亮。
几乎不用问了,立刻发牌票将章州提学及主同考官员共六人全部停职,押回都察院听参。
事情败露的如此彻底,周提学也只有供认不讳,他为了巴结徐阁老,在乡试之前送了几个“关节字”给徐锡亮,并请托主同考官员行个方便。
谁知在阅卷过程中,有三篇相同字眼的文章出房,摆在他的面前,试卷都是糊名誊录的,他压根分不清哪一份属于徐锡亮,见三份都没有明显错处,便打乱顺序一并录取了。
因为按照往年的惯例,礼部磨勘是不会计较文章好坏的,只查别字、句读等客观问题,所以这种事几乎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周提学也不是第一个这样操作。
倒是不知为什么,徐锡亮将如此重要的“关节字”送给了两个隔了好几房的堂兄,事有不巧,朝廷突然下令让礼科参与磨勘,这些没事都能找点事的言官老爷们,眼睛瞪得像铜铃,恨不能把试卷烧出几个洞来。
百年难遇的蠢货和空前严格的审核叠加在一起,可见是天要亡人了。
却说徐锡亮中举之后,便欣然踏上了返京的旅程,真叫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一路游览风景名胜,好不自在,一千多里路愣是走了快一个月。
等他终于回到京城时,才听说录取他的房师、主考都被关进了都察院大牢,祖父也受到言官围攻弹劾,停职在家了……
而这期间,徐谟早已派人去章州调查前因后果,已经打了个来回,仍不见长孙的人影。
眼下听闻这位活祖宗终于回来了,便下令封二门,将这蠢出世的畜生狠锤了一顿,然后换上一身干净衣服,捆他进宫面圣。
其实如礼部官员所说,章州教育水平落后,徐锡亮自小有名师教导,虽然才学平庸,但回到原籍考试也算降维打击,即便没有“关节字”也可以取中。
可他回老家后,族里同样要应考的两个兄弟日日陪在他左右,捧着他,哄着他,带他出入文会,让他尽情展示自己的诗词歌赋,所到之处,谀词如潮,当地文人还给他取了个尊贵大气的别号——诗雄。
徐锡亮日日沉醉于众人的吹捧,觉得家乡人比京城人淳朴热情可爱多了。
家中长辈又见缝插针地给他灌输同族兄弟一荣俱荣的观念,希望才华横溢、风流蕴藉的首辅长孙徐公子日后多多提携兄弟们。
徐公子大手一挥,不用等到日后了,我现在就提携他们!
竟将周提学的顺水人情一字不差的告诉了两个堂兄,周提学诚不欺他,乡试成绩一出,兄弟三人同登桂榜!
……
皇帝在东暖阁召见了这对儿倒霉祖孙,太子也在。
皇帝看着那被打得半死的徐锡亮,冷声道:“读书科举的辛苦卿比朕清楚百倍,短短的十四个虚字,就能桂榜提名,抵过寻常读书人半生的艰辛,卿可知坊间读书人都在说什么?权贵之子,胜过十年寒窗!”
徐阁老声泪俱下、痛心疾首、告罪不跌。
皇帝又道:“常言道‘治家如治国’,卿身为首辅,放纵子孙舞弊,若不严惩,则天下士子纷纷效法,朝廷开科取士的制度岂不成了摆设!”
徐谟忙辩解道,徐锡亮未曾贿赂考官,是章州提学主动将“关节字”塞给了他,他的文章在磨勘时没有争议,即便没有关节字,以他的水平也可以取中。
皇帝瞥了太子一眼,太子道:“陈平安重回考场受人弹劾时,徐阁老可不是这样说的。”
言罢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扔在徐谟面前,是徐谟写给自己的门生周提学,请他关照徐锡亮的书信。
徐谟任命般地闭上眼睛,这下真是百口莫辩了。
皇帝沉声道:“刑罚不可废于国,鞭朴不可弛于家,卿既然没有能力管好家,那就交由国法来管吧。
“着章州学政革去徐锡亮的学籍,与其他涉案官员、考生一起,交三法司定罪。”
言罢,便有两名侍卫进殿,将徐锡亮一左一右架了出去。
“祖父,祖父救我,祖父!”徐锡亮失声惊呼,挣扎着被拖出殿外。
第190章 要干到八十岁才能致仕……
徐阁老眼下自身都难保,自然不会当场替徐锡亮求情,非但不能求情,还得请罪。
皇帝心里也清楚,徐谟给周提学的那封信,只是请他举荐自己的长孙参加乡试,并没有其他意图。但在官场上,下属求上司办事,十分办到七八分,就足够千恩万谢了,如果是上司请下属帮忙,下属恨不能做出百分的效果,只要官场上还有人,这种风气好永远无法禁绝。
但这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但凡徐锡亮低调一些,但凡徐阁老没有掺和言官的事,如今徐家也像陈家一样欢欣鼓舞地庆贺呢。
念及此,他看向徐谟的目光也没有那么冷峻了,反是无奈地叹一口气:“卿回府去吧,休怪朕不关照你家子孙,朕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
经过这次乡试,平安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天生的大考圣体,虽然知道自己很认真地答题了,十六名的成绩依然超出了他的意料,他原本的想法是擦线过就行。
超水平发挥的陈平安同学得到了大半个月的假期,从乡试之后到重阳之前,两位师祖都没给他布置功课。
直到重阳日,陈琰要带他去两位师祖家谢师,沈廷鹤十分高兴,令厨下杀一只鹅炖了,给平安补补身子。
鹅:??
平安在两位师祖家听到了不少关于徐锡亮的八卦,八卦之后,还被大人们教育,身处官场切记要谨言慎行,一个细节的疏失,可能会造成无比严重的后果。
平安问大师祖,徐锡亮会被判刑吗?
沈廷鹤道:“徐家三兄弟拟定杖四十,徒刑三年,其余涉案官员或流放、或充军,如能让陛下消气,大抵就是这样判了。”
平安唏嘘道:“这么严重……”
更严重的是,弹劾徐谟的奏疏雪花般飞进内阁,徐谟已经上书请辞,皇帝虽按照流程挽留了他两次,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徐谟的政治就算生命到头了。
“徐阁老岂不成了大雍在位最短的阁老?”平安问。
“……”
众人算了算,好像还真是……
到了年底,皇帝同意了三法司的判决,也批准了徐阁老致仕的请求,甚至连出任某省任巡按的长子徐绍都受到了牵连,被要求侍奉老父回乡——虽然徐阁老刚满六十岁,并不需要长子侍奉。
祖孙三人的仕途全部断送,长孙被遣返原籍服刑,父子二人乘坐官船黯然返回家乡,徐家的数代积累一朝尽毁。
内阁讲究论资排辈,徐阁老走了,王阁老自然要顶上,内阁便只剩王、陆两位阁臣了。
内阁事务繁杂,按照惯例,朝廷将举行廷推,举荐两到三人入阁。
此时已至年底,各衙即将封印,因小皇子诞生的缘故,皇帝又赐了百官十日年假,廷推的事便因此搁置下来。
其实皇帝也在犹豫,他是希望借机让郭恒和陈琰二人入阁的,但按照规矩,为保证决策权与人事权分离,吏部尚书是不能入阁的,除非调任他部,但郭恒此时入阁也只能屈居第三,反成了明升实贬,对郭恒很不公平;再说陈琰,才三十岁出头,资历确实略浅,国初倒有个三十五岁入阁的才子,可惜晚景不太好,与少年得志也有一定关系……
入夜,皇帝微微活动一下发僵的右臂,刀口已经完全收口,阴雨换季也不再有丝毫不适,手术之后显然感到活动受限,莫说张弓拉箭了,握笔写字都有些困难,加之元气大伤,精力比从前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他明确表示希望太子尽快成长起来,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退位做太上皇,在此之前,他要组建一个得力的班底交给太子。
这话可把太子吓坏了,要知道“太上皇”在大雍可不是什么好词,他气急败坏的时候是起过一次“逼宫”的心思,但那是逼父皇治病,不是让位啊……
趁着平安来东宫玩时,太子一脸疑惑地问他:“你说,我父皇旧伤已经大好了,身体慢慢调养便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平安想了想,反问太子:“先皇年轻时励精图治,革除了许多弊政,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
太子明白平安的意思,先帝晚年昏聩无道,还特别能活,把朝局搅成了一锅粥,坑害了无数臣民百姓。
“听父皇说起过,大概从五十几岁开始。”太子道。
“显宗皇帝呢?”平安又问。
太子想想自己曾祖父年间的事迹:“似乎也是五十几岁……但他寿命不长,没两年就驾崩了。”
说完这话,太子恍然大悟——他们老李家数代帝王,不是短寿就是晚年犯浑,换言之,那些个不昏聩的,或许只是没活到犯浑的岁数。
太子道:“我们家不会有什么年老发作的“呆病”吧?”
平安赶紧摇手道:“我可没说啊。”
其实平安早托清儿查过前几任皇帝的医案,其他皇帝短寿居多,先皇因为活得太久而格外明显,到了晚年连饥饱寒暑都分不清了,譬如寒冬腊月穿着单薄的单纱常服,带着轻便透气的乌纱凉帽,不但自己穿,还非说盛夏时节唯恐百官中暑,要求文武百官陪他一起穿,他自己的身体倒是硬朗抗冻,数日之后几个高龄官员相继重度风寒而死,这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皇帝大概怕自己变成先皇的样子,才会有提前退位的打算。
不过他听说过这种早发型的老年痴呆症,在六十岁之前发病,有一半概率可以遗传给子女,好处是不能隔代遗传,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活到六十岁仍不发病,就可以不用担心太子和其他子女了了。
“既然如此……”太子迅速思考对策,咬牙道:“等我过几年大婚,得抓紧生个孩子,交给我父皇直接教导,争取在五十岁之前退位,退位之前篡改一下《实录》,令世代效仿,成为本朝祖训……然后天天在后宫下跳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样一想,自己只需要辛苦三十几年就够了,而平安,可是要干到八十岁才能致仕哦!
“……”
平安无语道:“可是生病也会痛苦的。”
太子一摊手:“呆都呆了,痛苦的人又不是我。你就不一样了,你可要好好干,争取帮我带儿子,带完儿子带孙子,带完孙子带曾孙……”
平安:???
人嘴里怎么能说出狗都说不出来的话呢?
“你坐一会儿,看得朕头晕。”皇帝道。
太子只坐了三个呼吸,便又站起来,来回乱走,直到沈清儿进殿请安,洗手消毒进了内殿陪产,祝由科的医官们在院子里画符念咒、焚香祷告,才稍缓焦躁之气。
皇帝对吴公公道:“可见这祝由科还是有效的,太子安稳多了。”
吴用道:“陛下,他们念的是催生咒。”
“……”
淑妃没有慌乱的喊叫,还在疼痛间歇用了一顿午膳,皇帝和太子也敷衍着吃了几口,前朝有要事处理,皇帝体谅太子担心母亲,便留他继续在原地兜圈子,摆驾离开了长春宫。
产婆说胎位很正,产程也还算顺利,晌午发动,傍晚就顺利诞下一个皇子,许是淑妃娘娘孕时一直保持多动少食的习惯,孩子个头不大,哭声却很嘹亮,恨不得把房顶掀了的样子。
太子听闻母子平安的消息,两腿打软坐回榻上,令人速去乾清宫报喜。
皇帝入夜方回到后宫,淑妃已经睡了,太子正抱着小老五在外殿溜达,看看花,看看灯,压根不知道刚出生的孩子几乎看不清。
“父皇您看,这家伙才不到一天,就瞪着眼睛不睡觉了,您快给他找个差事干吧。”太子道。
皇帝看着襁褓里的娃娃,像个小老头儿,不似温阳出生时那样白白胖胖,眼睛带着疑惑溜溜乱转,不知想打听些什么。
太子道:“您看您捆着一只手,也不能抱他。”
皇帝深表遗憾地“嗯”了一声,其实他哪里会抱孩子,脖子都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把脑袋拧下来似的。
次日朝会,是皇帝称病以来首次视朝,文武百官纷纷恭贺陛下圣体康健、喜得贵子,内外命妇也要进宫拜贺中宫。
洗三礼之后,皇帝遣太子祭告太庙,宣告皇嗣诞生,并将皇子生辰写入玉牒,但只取一个乳名“兴哥儿”,要到百日或周岁之后才能赐名。
……
太子从太庙回来,便听说都察院有消息了。
章州的两份试卷乍看之下只是水平有限,既没有错字,也没有语句不通之处,但经过详查,发现首篇文章从中比到大结的七段里,所用的虚字顺序完全一致,为“也、也、乎、哉、哉、矣、哉”。
再看五经题第一篇,也是一样的情况。
两篇文章,结尾七个虚字完全重合,很难解释为巧合。
便调取了章州省一百份朱卷逐一核对,新发现一名举子也用了相同顺序的虚字,此人叫徐锡亮。
几乎不用问了,立刻发牌票将章州提学及主同考官员共六人全部停职,押回都察院听参。
事情败露的如此彻底,周提学也只有供认不讳,他为了巴结徐阁老,在乡试之前送了几个“关节字”给徐锡亮,并请托主同考官员行个方便。
谁知在阅卷过程中,有三篇相同字眼的文章出房,摆在他的面前,试卷都是糊名誊录的,他压根分不清哪一份属于徐锡亮,见三份都没有明显错处,便打乱顺序一并录取了。
因为按照往年的惯例,礼部磨勘是不会计较文章好坏的,只查别字、句读等客观问题,所以这种事几乎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周提学也不是第一个这样操作。
倒是不知为什么,徐锡亮将如此重要的“关节字”送给了两个隔了好几房的堂兄,事有不巧,朝廷突然下令让礼科参与磨勘,这些没事都能找点事的言官老爷们,眼睛瞪得像铜铃,恨不能把试卷烧出几个洞来。
百年难遇的蠢货和空前严格的审核叠加在一起,可见是天要亡人了。
却说徐锡亮中举之后,便欣然踏上了返京的旅程,真叫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一路游览风景名胜,好不自在,一千多里路愣是走了快一个月。
等他终于回到京城时,才听说录取他的房师、主考都被关进了都察院大牢,祖父也受到言官围攻弹劾,停职在家了……
而这期间,徐谟早已派人去章州调查前因后果,已经打了个来回,仍不见长孙的人影。
眼下听闻这位活祖宗终于回来了,便下令封二门,将这蠢出世的畜生狠锤了一顿,然后换上一身干净衣服,捆他进宫面圣。
其实如礼部官员所说,章州教育水平落后,徐锡亮自小有名师教导,虽然才学平庸,但回到原籍考试也算降维打击,即便没有“关节字”也可以取中。
可他回老家后,族里同样要应考的两个兄弟日日陪在他左右,捧着他,哄着他,带他出入文会,让他尽情展示自己的诗词歌赋,所到之处,谀词如潮,当地文人还给他取了个尊贵大气的别号——诗雄。
徐锡亮日日沉醉于众人的吹捧,觉得家乡人比京城人淳朴热情可爱多了。
家中长辈又见缝插针地给他灌输同族兄弟一荣俱荣的观念,希望才华横溢、风流蕴藉的首辅长孙徐公子日后多多提携兄弟们。
徐公子大手一挥,不用等到日后了,我现在就提携他们!
竟将周提学的顺水人情一字不差的告诉了两个堂兄,周提学诚不欺他,乡试成绩一出,兄弟三人同登桂榜!
……
皇帝在东暖阁召见了这对儿倒霉祖孙,太子也在。
皇帝看着那被打得半死的徐锡亮,冷声道:“读书科举的辛苦卿比朕清楚百倍,短短的十四个虚字,就能桂榜提名,抵过寻常读书人半生的艰辛,卿可知坊间读书人都在说什么?权贵之子,胜过十年寒窗!”
徐阁老声泪俱下、痛心疾首、告罪不跌。
皇帝又道:“常言道‘治家如治国’,卿身为首辅,放纵子孙舞弊,若不严惩,则天下士子纷纷效法,朝廷开科取士的制度岂不成了摆设!”
徐谟忙辩解道,徐锡亮未曾贿赂考官,是章州提学主动将“关节字”塞给了他,他的文章在磨勘时没有争议,即便没有关节字,以他的水平也可以取中。
皇帝瞥了太子一眼,太子道:“陈平安重回考场受人弹劾时,徐阁老可不是这样说的。”
言罢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扔在徐谟面前,是徐谟写给自己的门生周提学,请他关照徐锡亮的书信。
徐谟任命般地闭上眼睛,这下真是百口莫辩了。
皇帝沉声道:“刑罚不可废于国,鞭朴不可弛于家,卿既然没有能力管好家,那就交由国法来管吧。
“着章州学政革去徐锡亮的学籍,与其他涉案官员、考生一起,交三法司定罪。”
言罢,便有两名侍卫进殿,将徐锡亮一左一右架了出去。
“祖父,祖父救我,祖父!”徐锡亮失声惊呼,挣扎着被拖出殿外。
第190章 要干到八十岁才能致仕……
徐阁老眼下自身都难保,自然不会当场替徐锡亮求情,非但不能求情,还得请罪。
皇帝心里也清楚,徐谟给周提学的那封信,只是请他举荐自己的长孙参加乡试,并没有其他意图。但在官场上,下属求上司办事,十分办到七八分,就足够千恩万谢了,如果是上司请下属帮忙,下属恨不能做出百分的效果,只要官场上还有人,这种风气好永远无法禁绝。
但这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但凡徐锡亮低调一些,但凡徐阁老没有掺和言官的事,如今徐家也像陈家一样欢欣鼓舞地庆贺呢。
念及此,他看向徐谟的目光也没有那么冷峻了,反是无奈地叹一口气:“卿回府去吧,休怪朕不关照你家子孙,朕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
经过这次乡试,平安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天生的大考圣体,虽然知道自己很认真地答题了,十六名的成绩依然超出了他的意料,他原本的想法是擦线过就行。
超水平发挥的陈平安同学得到了大半个月的假期,从乡试之后到重阳之前,两位师祖都没给他布置功课。
直到重阳日,陈琰要带他去两位师祖家谢师,沈廷鹤十分高兴,令厨下杀一只鹅炖了,给平安补补身子。
鹅:??
平安在两位师祖家听到了不少关于徐锡亮的八卦,八卦之后,还被大人们教育,身处官场切记要谨言慎行,一个细节的疏失,可能会造成无比严重的后果。
平安问大师祖,徐锡亮会被判刑吗?
沈廷鹤道:“徐家三兄弟拟定杖四十,徒刑三年,其余涉案官员或流放、或充军,如能让陛下消气,大抵就是这样判了。”
平安唏嘘道:“这么严重……”
更严重的是,弹劾徐谟的奏疏雪花般飞进内阁,徐谟已经上书请辞,皇帝虽按照流程挽留了他两次,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徐谟的政治就算生命到头了。
“徐阁老岂不成了大雍在位最短的阁老?”平安问。
“……”
众人算了算,好像还真是……
到了年底,皇帝同意了三法司的判决,也批准了徐阁老致仕的请求,甚至连出任某省任巡按的长子徐绍都受到了牵连,被要求侍奉老父回乡——虽然徐阁老刚满六十岁,并不需要长子侍奉。
祖孙三人的仕途全部断送,长孙被遣返原籍服刑,父子二人乘坐官船黯然返回家乡,徐家的数代积累一朝尽毁。
内阁讲究论资排辈,徐阁老走了,王阁老自然要顶上,内阁便只剩王、陆两位阁臣了。
内阁事务繁杂,按照惯例,朝廷将举行廷推,举荐两到三人入阁。
此时已至年底,各衙即将封印,因小皇子诞生的缘故,皇帝又赐了百官十日年假,廷推的事便因此搁置下来。
其实皇帝也在犹豫,他是希望借机让郭恒和陈琰二人入阁的,但按照规矩,为保证决策权与人事权分离,吏部尚书是不能入阁的,除非调任他部,但郭恒此时入阁也只能屈居第三,反成了明升实贬,对郭恒很不公平;再说陈琰,才三十岁出头,资历确实略浅,国初倒有个三十五岁入阁的才子,可惜晚景不太好,与少年得志也有一定关系……
入夜,皇帝微微活动一下发僵的右臂,刀口已经完全收口,阴雨换季也不再有丝毫不适,手术之后显然感到活动受限,莫说张弓拉箭了,握笔写字都有些困难,加之元气大伤,精力比从前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他明确表示希望太子尽快成长起来,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就退位做太上皇,在此之前,他要组建一个得力的班底交给太子。
这话可把太子吓坏了,要知道“太上皇”在大雍可不是什么好词,他气急败坏的时候是起过一次“逼宫”的心思,但那是逼父皇治病,不是让位啊……
趁着平安来东宫玩时,太子一脸疑惑地问他:“你说,我父皇旧伤已经大好了,身体慢慢调养便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平安想了想,反问太子:“先皇年轻时励精图治,革除了许多弊政,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
太子明白平安的意思,先帝晚年昏聩无道,还特别能活,把朝局搅成了一锅粥,坑害了无数臣民百姓。
“听父皇说起过,大概从五十几岁开始。”太子道。
“显宗皇帝呢?”平安又问。
太子想想自己曾祖父年间的事迹:“似乎也是五十几岁……但他寿命不长,没两年就驾崩了。”
说完这话,太子恍然大悟——他们老李家数代帝王,不是短寿就是晚年犯浑,换言之,那些个不昏聩的,或许只是没活到犯浑的岁数。
太子道:“我们家不会有什么年老发作的“呆病”吧?”
平安赶紧摇手道:“我可没说啊。”
其实平安早托清儿查过前几任皇帝的医案,其他皇帝短寿居多,先皇因为活得太久而格外明显,到了晚年连饥饱寒暑都分不清了,譬如寒冬腊月穿着单薄的单纱常服,带着轻便透气的乌纱凉帽,不但自己穿,还非说盛夏时节唯恐百官中暑,要求文武百官陪他一起穿,他自己的身体倒是硬朗抗冻,数日之后几个高龄官员相继重度风寒而死,这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皇帝大概怕自己变成先皇的样子,才会有提前退位的打算。
不过他听说过这种早发型的老年痴呆症,在六十岁之前发病,有一半概率可以遗传给子女,好处是不能隔代遗传,也就是说,只要皇帝活到六十岁仍不发病,就可以不用担心太子和其他子女了了。
“既然如此……”太子迅速思考对策,咬牙道:“等我过几年大婚,得抓紧生个孩子,交给我父皇直接教导,争取在五十岁之前退位,退位之前篡改一下《实录》,令世代效仿,成为本朝祖训……然后天天在后宫下跳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样一想,自己只需要辛苦三十几年就够了,而平安,可是要干到八十岁才能致仕哦!
“……”
平安无语道:“可是生病也会痛苦的。”
太子一摊手:“呆都呆了,痛苦的人又不是我。你就不一样了,你可要好好干,争取帮我带儿子,带完儿子带孙子,带完孙子带曾孙……”
平安:???
人嘴里怎么能说出狗都说不出来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