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72节
“我开了两个户头,一个是帮我姐姐姐夫存的……”
刘承恩话音刚落,皇帝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说来说去,璐王府依旧是背后的受益者。
却听刘承恩接着道:“旁人都说我长姐命好,没人知道她拿一份岁禄养两个侧妃十个儿女,还有王府里的各项庶务和人情往来。
“眼下日子紧巴一点不要紧,可我大外甥和大外甥女眼看都要大婚了,婚仪要花大钱,国库紧张时,往往要王府自备三分,臣有四个外甥,六个外甥女,大概要花……好多好多钱!我长姐经常为此事发愁。我爹说过,长姐过得好刘家才能好,我既有了钱,就得为长姐分忧。”
平安捕捉到璐王妃看向弟弟的目光,满眼写着:“听我说谢谢你……”
皇帝沉着脸,似乎在揣度这番话的真实性,见刘承恩停了下来,便道:“接着说。”
“另一个户头是给我自己存的。”
“做什么用?”皇帝问。
“臣也要娶媳妇呀。”刘承恩道。
平安有点佩服地看着他,这孩子比他还能操心,九岁开始替全家攒老婆本……平安探头看看一沓票据,也不由倒吸冷气。
宴月楼果然是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啊,他一直觉得自己挺有钱的,而且是凭本事赚的,与这家伙相比,“赢多乐”每年那点分红都弱爆了。
皇帝被刘承恩气得缓了口气才问:“你知不知道宴月楼是做什么的?”
“臣之前不知道,去年知道了。”刘承恩道。
平安看向罗纶:您看,他十岁就知道,您儿子肯定是装的。
罗纶:“………”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到你?让你一个小孩子持股?”皇帝问。
刘承恩不假思索道:“一开始以为是看上我家的茶庄生意,后来想明白了,生意什么的都是幌子,凡是青楼都得有靠山,他们想通过臣靠上姐夫这棵大树。”
“你还真通透……”皇帝无语极了。
大殿内静了片刻,皇帝问璐王妃:“你们两口子,打算如何交代此事?”
璐王妃再次下拜道:“父皇,臣妇幼弟刘承恩罔顾国恩、涉足贱业、败坏风教、累及皇室声誉,现愿将经营所得全数上缴国库,并请褫夺庆平伯爵,将刘承恩发配金齿卫。臣妇为妇不贤、掌家不谨,致贻害满门,乞捐历年脂粉银八千两助边饷,并依《宗藩条例》革去冠服,戴罪诏狱。”
“长姐……”刘承恩吓哭了。
此言一出,不但皇帝有所动容,连平安都在心里暗呼,璐王妃这番话也太有条理了。
先做经济切割,归还经营所得,再丢卒保车,主动请求严惩娘家,最后以助饷的名义捐银,自请处分,聊做补偿。
诚意满满,姿态做足,又以退为进。
刘承恩签下契书之时还不到十岁,加之受人蒙蔽,皇帝不可能将他发配充军,至多是庆平伯被褫夺爵位,总比跟着璐王一条道走到黑要好,至于戴罪诏狱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宴月楼所得巨款,那是烫手的山芋,能抛出去说明还有宽恕的机会。
其实璐王身上真正的污点只有三处:一是高泰的身份;二是淫乐于地宫;三是宴月楼的干股。如今这三处全在陛下面前过了明路,任凭事态发酵,至少不会再对璐王府产生更坏的影响。
比较乐观的结果是全家一起去封地,哪怕受人监视失去自由,至少还有命在。以后璐王归西,李宪袭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璐王正是因为畏首畏尾,没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平安腹诽:璐王何德何能,有这么好的家人不懂得珍惜,非要铤而走险与虎谋皮。
说到与虎谋皮……以璐王的胆略应该做不到与黑虎会直接合作,高泰的背后只怕另有主子,希望锦衣卫十八般武艺,能审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大殿内静得出奇,皇帝四指敲击御案,沉默片刻,道:“所有账目文书留下,送璐王妃、世子回王府,未经传召不得离府半步。刘承恩软禁北镇抚司,庆平伯不是不管孩子吗?朕等他亲自来要人。”
刘承恩听到“北镇抚司”四个字,腿一软再次跪在地上。
“还有你那表舅,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皇帝问。
“叫赵明远,家住梁上胡同最西边。”刘承恩瑟缩着说。
平安听到这个名字和地址,耳际嗡鸣,暗叫不好。
却听皇帝对罗纶道:“立刻捉拿归案,下诏狱严加审讯。”
“是。”
平安不知想到了什么:“陛下,臣有急事须离开片刻,事毕即返。”
大雍礼制严明,要求“奏对如临阵”,不是有十万火急的事不能在中途离开。
但罗纶与平安想到了一处,这个赵明远正是清芷姑娘的丈夫,他每日都去白氏医馆送衣裳送吃食,在门口徘徊一阵儿,关心妻子的身体状况。
大伙都在说,这真是一位有情有义、体贴入微的丈夫。
这可太危险了!
平安在几名锦衣卫的护送下赶回白氏医馆,马车堵在胡同中间过不去,平安跳下车,只见前方密匝匝都是围观的四邻。
“你们不怕锦衣卫了?”平安问。
“前面杀人了。”吃瓜的邻居说。
平安挤进人群,只见赵明远被锦衣卫按在地上,清芷姑娘倒在血泊中。
他还是来晚了一步。
白氏带着弟子们匆匆赶来,只见一把发簪插在清芷胸口。
赵明远嘴里不断咒骂着,什么“水性杨花、红杏出墙、人尽可夫”,咒怨她“与凌瑞小白脸另结新欢”云云。
平安当场传口谕,立刻将赵明远下锦衣狱,严加审问。
锦衣卫领命而去,白氏招呼弟子伙计将清芷抬回房中抢救,清芷却费力地张开惨白嘴唇,喊小陈公子。
平安赶紧上前,弯着腰靠近她,一路跟随:“姐姐你说,我听着。”
便听清芷断断续续地说:“惠民胡同最西边有个立了女户的寡妇,叫红菱,是与我一同进宴月楼的姐妹,她手里有一本札记,记录着宴月楼大部分姐妹的来历、挂牌时间等等,都是姐妹们日常闲聊的口述,我悄悄收集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陈公子稍等一会儿,信物在我身上,就是这支发簪,本想叫我丈夫替我取这一趟,没想到……我的枕边人,我唯一的家人……他要杀我。”
平安解释道:“赵明远身份不简单,他原本持有宴月楼的干股,娶你为妻本就是处心积虑的。”
清芷显然有些惊讶,但她气力不足,只能抓重点说:“先不提他……小陈公子,宴月楼只是冰山一角,楼里的姐妹多半进过一个叫做慈儿井的地方,但我们大多不是孤儿,也不是家里穷困潦倒自愿卖身,而是被拐卖,他们到处寻觅美人胚子,然后或抢或骗,或设局让家里摊上巨额债务,拿我们抵债——能来宴月楼的都是相貌技艺最出挑的,那些被卖进黑窑子、黑堂子里的女孩男孩,才叫生不如死。”
平安忽然想到了跳车死亡的喜儿。
白氏停下手问清芷:“现在要帮你拔出簪子,还有什么要说的?”
清芷摇摇头,一滴泪顺着眼角流进发际,了无生趣地闭上双眼。
银簪被拔出,白氏一边用干净的棉布止血,一边用银针封住她的几个穴道。
事不宜迟,平安抓起带血的簪子,用清水冲洗一下,带上两个锦衣卫往惠民胡同赶去。
第164章 白氏医馆如今更热闹了……
平安这两日频繁请假,陈琰让阿蛮和小福芦都跟着他,阿蛮机智,小福芦稳重,三人遇事也好有个商量。
平安将发簪收好,解开马车上的绳套。
阿蛮道:“文官在城内街道上不能骑马。”
平安哪顾得上这个,利落地翻身上马,一拽缰绳,打马往胡同口跑去。
两名锦衣卫紧跟其后,阿蛮和小福芦也借到一匹快马,往惠民胡同去了。
此时已将近正午,日头挂在头顶,京城的大街小巷也比早晚空旷不少,平安策马疾驰,他的身量已经可以驾驭成年马匹了。
耳畔疾风过耳,夹道鳞次栉比的建筑迅速的向后退去,平安的视线却从未有过的清明。
前世,老爹和二师祖必然看出了璐王丑恶又怯懦的本质,看出他与黑恶势力纠缠不清的关系,唯独缺少证据,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可如果任由大雍江山落入这等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将璐王驱离朝堂,他们只得联起手来,将支持璐王的官员尽数清理出朝堂,另立一个奶娃娃当皇帝。
他不敢想象,老爹和二师祖这样胸怀坦荡的君子,被逼到了党同伐异、拥立幼主的地步,内心该承受多大的痛苦。
所以来不及向任何人禀报,他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赶在幕后之人察觉前拿到证据,这一次,他要把这些阴沟里的蛇虫鼠蚁全部揪出来,让他们暴露在天光之下,让他们认罪伏法!
转眼间来到城东的惠民胡同,平安纵身下马,手里的马鞭抛给跟上来的小福芦,在最西边的一户人家敲门。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才这么几个人上门,就引来邻里们探头探脑。
“大娘,此间主人白天在家吗?”平安问一位大娘。
“在家,只是从不给生人开门。”大娘道。
身后的锦衣卫校尉撸起袖子:“小陈大人让一让,卑职把门撞开。”
平安赶紧拦住他,让他们都退后,然后缓慢沉重地叩门环三下。
探头的邻居越来越多,因为重叩三下为“凶信”,不知这菱娘子家里何人临终或已经离世了。
门内果然传来一个女声,问何人何事。
平安道:“红姐姐,清芷姐姐托来拿一件东西。”
院门立刻开了,一个三十岁上下,面容娇艳的妇人站在门内,通身艳丽的玫红,像一朵热情绽放的大牡丹花,唯独表情冷漠:“怎么,清芷死了?”
平安道:“能不能进去说话,姐姐,我将侍卫留在外面,只带一个女孩儿进去。”
红菱扫过门外的人,哪有什么女孩儿。
阿蛮道:“是我。”
红菱听到她开口说话,这才将二人放进门内,一边走,一边说:“看岁数,你得叫我红姨。”
说着,又问了一遍:“清芷死了吗?”
平安告诉她,清芷没死,但被姓赵的捅在胸口要害处,情况很凶险,并在昏迷前叮嘱他凭信物拿放在这里的东西。
红菱冷笑道:“什么信物不信物,那烫手的山芋谁要谁拿走。”
平安:……
红菱将他们请进屋里,转身去了灶房,从一个废弃的灶膛里扒出一堆木柴和一个油纸包,抖抖灰尘交给平安。
平安坐下来,将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本巴掌大的小簿子,一页一页翻看,可谓字字泣血。
“我早说不要轻信男人,她偏是不听。那姓赵的有什么好,贼眉鼠眼、笑里藏刀,倒不如像我一样嫁个七老八十的,熬死了还能分一点家产。”红菱拨弄着指甲上的丹蔻道。
一低头,平安和阿蛮正呆呆地看着她。
红菱自嘲道:“我也是睡迷糊了,跟你们小孩儿家说这个……小姑娘,别当真啊。”
刘承恩话音刚落,皇帝的脸色骤然阴沉下来,说来说去,璐王府依旧是背后的受益者。
却听刘承恩接着道:“旁人都说我长姐命好,没人知道她拿一份岁禄养两个侧妃十个儿女,还有王府里的各项庶务和人情往来。
“眼下日子紧巴一点不要紧,可我大外甥和大外甥女眼看都要大婚了,婚仪要花大钱,国库紧张时,往往要王府自备三分,臣有四个外甥,六个外甥女,大概要花……好多好多钱!我长姐经常为此事发愁。我爹说过,长姐过得好刘家才能好,我既有了钱,就得为长姐分忧。”
平安捕捉到璐王妃看向弟弟的目光,满眼写着:“听我说谢谢你……”
皇帝沉着脸,似乎在揣度这番话的真实性,见刘承恩停了下来,便道:“接着说。”
“另一个户头是给我自己存的。”
“做什么用?”皇帝问。
“臣也要娶媳妇呀。”刘承恩道。
平安有点佩服地看着他,这孩子比他还能操心,九岁开始替全家攒老婆本……平安探头看看一沓票据,也不由倒吸冷气。
宴月楼果然是日进斗金的聚宝盆啊,他一直觉得自己挺有钱的,而且是凭本事赚的,与这家伙相比,“赢多乐”每年那点分红都弱爆了。
皇帝被刘承恩气得缓了口气才问:“你知不知道宴月楼是做什么的?”
“臣之前不知道,去年知道了。”刘承恩道。
平安看向罗纶:您看,他十岁就知道,您儿子肯定是装的。
罗纶:“………”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找到你?让你一个小孩子持股?”皇帝问。
刘承恩不假思索道:“一开始以为是看上我家的茶庄生意,后来想明白了,生意什么的都是幌子,凡是青楼都得有靠山,他们想通过臣靠上姐夫这棵大树。”
“你还真通透……”皇帝无语极了。
大殿内静了片刻,皇帝问璐王妃:“你们两口子,打算如何交代此事?”
璐王妃再次下拜道:“父皇,臣妇幼弟刘承恩罔顾国恩、涉足贱业、败坏风教、累及皇室声誉,现愿将经营所得全数上缴国库,并请褫夺庆平伯爵,将刘承恩发配金齿卫。臣妇为妇不贤、掌家不谨,致贻害满门,乞捐历年脂粉银八千两助边饷,并依《宗藩条例》革去冠服,戴罪诏狱。”
“长姐……”刘承恩吓哭了。
此言一出,不但皇帝有所动容,连平安都在心里暗呼,璐王妃这番话也太有条理了。
先做经济切割,归还经营所得,再丢卒保车,主动请求严惩娘家,最后以助饷的名义捐银,自请处分,聊做补偿。
诚意满满,姿态做足,又以退为进。
刘承恩签下契书之时还不到十岁,加之受人蒙蔽,皇帝不可能将他发配充军,至多是庆平伯被褫夺爵位,总比跟着璐王一条道走到黑要好,至于戴罪诏狱更是无稽之谈。
至于宴月楼所得巨款,那是烫手的山芋,能抛出去说明还有宽恕的机会。
其实璐王身上真正的污点只有三处:一是高泰的身份;二是淫乐于地宫;三是宴月楼的干股。如今这三处全在陛下面前过了明路,任凭事态发酵,至少不会再对璐王府产生更坏的影响。
比较乐观的结果是全家一起去封地,哪怕受人监视失去自由,至少还有命在。以后璐王归西,李宪袭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璐王正是因为畏首畏尾,没有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落得今天这个地步。
平安腹诽:璐王何德何能,有这么好的家人不懂得珍惜,非要铤而走险与虎谋皮。
说到与虎谋皮……以璐王的胆略应该做不到与黑虎会直接合作,高泰的背后只怕另有主子,希望锦衣卫十八般武艺,能审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大殿内静得出奇,皇帝四指敲击御案,沉默片刻,道:“所有账目文书留下,送璐王妃、世子回王府,未经传召不得离府半步。刘承恩软禁北镇抚司,庆平伯不是不管孩子吗?朕等他亲自来要人。”
刘承恩听到“北镇抚司”四个字,腿一软再次跪在地上。
“还有你那表舅,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皇帝问。
“叫赵明远,家住梁上胡同最西边。”刘承恩瑟缩着说。
平安听到这个名字和地址,耳际嗡鸣,暗叫不好。
却听皇帝对罗纶道:“立刻捉拿归案,下诏狱严加审讯。”
“是。”
平安不知想到了什么:“陛下,臣有急事须离开片刻,事毕即返。”
大雍礼制严明,要求“奏对如临阵”,不是有十万火急的事不能在中途离开。
但罗纶与平安想到了一处,这个赵明远正是清芷姑娘的丈夫,他每日都去白氏医馆送衣裳送吃食,在门口徘徊一阵儿,关心妻子的身体状况。
大伙都在说,这真是一位有情有义、体贴入微的丈夫。
这可太危险了!
平安在几名锦衣卫的护送下赶回白氏医馆,马车堵在胡同中间过不去,平安跳下车,只见前方密匝匝都是围观的四邻。
“你们不怕锦衣卫了?”平安问。
“前面杀人了。”吃瓜的邻居说。
平安挤进人群,只见赵明远被锦衣卫按在地上,清芷姑娘倒在血泊中。
他还是来晚了一步。
白氏带着弟子们匆匆赶来,只见一把发簪插在清芷胸口。
赵明远嘴里不断咒骂着,什么“水性杨花、红杏出墙、人尽可夫”,咒怨她“与凌瑞小白脸另结新欢”云云。
平安当场传口谕,立刻将赵明远下锦衣狱,严加审问。
锦衣卫领命而去,白氏招呼弟子伙计将清芷抬回房中抢救,清芷却费力地张开惨白嘴唇,喊小陈公子。
平安赶紧上前,弯着腰靠近她,一路跟随:“姐姐你说,我听着。”
便听清芷断断续续地说:“惠民胡同最西边有个立了女户的寡妇,叫红菱,是与我一同进宴月楼的姐妹,她手里有一本札记,记录着宴月楼大部分姐妹的来历、挂牌时间等等,都是姐妹们日常闲聊的口述,我悄悄收集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陈公子稍等一会儿,信物在我身上,就是这支发簪,本想叫我丈夫替我取这一趟,没想到……我的枕边人,我唯一的家人……他要杀我。”
平安解释道:“赵明远身份不简单,他原本持有宴月楼的干股,娶你为妻本就是处心积虑的。”
清芷显然有些惊讶,但她气力不足,只能抓重点说:“先不提他……小陈公子,宴月楼只是冰山一角,楼里的姐妹多半进过一个叫做慈儿井的地方,但我们大多不是孤儿,也不是家里穷困潦倒自愿卖身,而是被拐卖,他们到处寻觅美人胚子,然后或抢或骗,或设局让家里摊上巨额债务,拿我们抵债——能来宴月楼的都是相貌技艺最出挑的,那些被卖进黑窑子、黑堂子里的女孩男孩,才叫生不如死。”
平安忽然想到了跳车死亡的喜儿。
白氏停下手问清芷:“现在要帮你拔出簪子,还有什么要说的?”
清芷摇摇头,一滴泪顺着眼角流进发际,了无生趣地闭上双眼。
银簪被拔出,白氏一边用干净的棉布止血,一边用银针封住她的几个穴道。
事不宜迟,平安抓起带血的簪子,用清水冲洗一下,带上两个锦衣卫往惠民胡同赶去。
第164章 白氏医馆如今更热闹了……
平安这两日频繁请假,陈琰让阿蛮和小福芦都跟着他,阿蛮机智,小福芦稳重,三人遇事也好有个商量。
平安将发簪收好,解开马车上的绳套。
阿蛮道:“文官在城内街道上不能骑马。”
平安哪顾得上这个,利落地翻身上马,一拽缰绳,打马往胡同口跑去。
两名锦衣卫紧跟其后,阿蛮和小福芦也借到一匹快马,往惠民胡同去了。
此时已将近正午,日头挂在头顶,京城的大街小巷也比早晚空旷不少,平安策马疾驰,他的身量已经可以驾驭成年马匹了。
耳畔疾风过耳,夹道鳞次栉比的建筑迅速的向后退去,平安的视线却从未有过的清明。
前世,老爹和二师祖必然看出了璐王丑恶又怯懦的本质,看出他与黑恶势力纠缠不清的关系,唯独缺少证据,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可如果任由大雍江山落入这等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将璐王驱离朝堂,他们只得联起手来,将支持璐王的官员尽数清理出朝堂,另立一个奶娃娃当皇帝。
他不敢想象,老爹和二师祖这样胸怀坦荡的君子,被逼到了党同伐异、拥立幼主的地步,内心该承受多大的痛苦。
所以来不及向任何人禀报,他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赶在幕后之人察觉前拿到证据,这一次,他要把这些阴沟里的蛇虫鼠蚁全部揪出来,让他们暴露在天光之下,让他们认罪伏法!
转眼间来到城东的惠民胡同,平安纵身下马,手里的马鞭抛给跟上来的小福芦,在最西边的一户人家敲门。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才这么几个人上门,就引来邻里们探头探脑。
“大娘,此间主人白天在家吗?”平安问一位大娘。
“在家,只是从不给生人开门。”大娘道。
身后的锦衣卫校尉撸起袖子:“小陈大人让一让,卑职把门撞开。”
平安赶紧拦住他,让他们都退后,然后缓慢沉重地叩门环三下。
探头的邻居越来越多,因为重叩三下为“凶信”,不知这菱娘子家里何人临终或已经离世了。
门内果然传来一个女声,问何人何事。
平安道:“红姐姐,清芷姐姐托来拿一件东西。”
院门立刻开了,一个三十岁上下,面容娇艳的妇人站在门内,通身艳丽的玫红,像一朵热情绽放的大牡丹花,唯独表情冷漠:“怎么,清芷死了?”
平安道:“能不能进去说话,姐姐,我将侍卫留在外面,只带一个女孩儿进去。”
红菱扫过门外的人,哪有什么女孩儿。
阿蛮道:“是我。”
红菱听到她开口说话,这才将二人放进门内,一边走,一边说:“看岁数,你得叫我红姨。”
说着,又问了一遍:“清芷死了吗?”
平安告诉她,清芷没死,但被姓赵的捅在胸口要害处,情况很凶险,并在昏迷前叮嘱他凭信物拿放在这里的东西。
红菱冷笑道:“什么信物不信物,那烫手的山芋谁要谁拿走。”
平安:……
红菱将他们请进屋里,转身去了灶房,从一个废弃的灶膛里扒出一堆木柴和一个油纸包,抖抖灰尘交给平安。
平安坐下来,将油纸包打开,里面是一本巴掌大的小簿子,一页一页翻看,可谓字字泣血。
“我早说不要轻信男人,她偏是不听。那姓赵的有什么好,贼眉鼠眼、笑里藏刀,倒不如像我一样嫁个七老八十的,熬死了还能分一点家产。”红菱拨弄着指甲上的丹蔻道。
一低头,平安和阿蛮正呆呆地看着她。
红菱自嘲道:“我也是睡迷糊了,跟你们小孩儿家说这个……小姑娘,别当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