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47节
觥筹渐寂,宴席来到尾声。
圣驾和几位大佬早已退场,只余女官和太监引领其他官员和新科进士有序离开。
平安回到家里时辰已经不早了,功课还没做,陈琰将他拎到小叔公的院子里,还分给他们几个沿路买回来的热腾腾的粘豆包当宵夜。
陈敬时只好将书房里唯一的桌子让给他,自己在一旁看闲书。
平安不知想到了什么,放下书本,小小声道:“小叔公,小叔公?”
“嗯。”陈敬时哗地翻一页书。
平安道:“我那天给徐阁老验光的时候,他劝我跟皇长孙多亲近,说什么‘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之类的怪话。”
陈敬时愣了愣:“你怎么说?”
平安道:“我问他在家行几?他说行二,我就问他:‘您身边的朋友都是您大侄子挑剩下的?’”
陈敬时笑问:“他气坏了吧?”
“倒不显得生气,但是我向他讨要叆叇钱,他总是转移话题,故意戏弄我。”平安道:“好在成本不高。”
陈敬时往素对徐谟没什么看法,这次倒在心里将他鄙夷了一通,跟一个孩子赖账……
平安又问:“为什么大家都支持璐王?我觉得珉王殿下也不错。”
陈敬时道:“因为立场不同。”
百姓想要的是什么皇帝?自然是不折腾、少扰民、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仁君。
百官想要什么样的君主?自然是端拱无为、任用贤能、起到道德典范的圣君。
皇帝想要什么样的储君?自然有主见、有远见、纬武经文、开疆拓土的明君。
说白了,储君有多少才能,徐谟不在乎,大部分文官也不在乎,宽和仁厚就行,他们认为皇帝将权利下放给有才能的臣子,才能避免一言堂,开辟太平盛世。
平安心想,如果老天保佑,人才辈出,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又很少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那么即便君主无为,开辟盛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璐王真的像大家说得那样贤德吗?如果是的话,二师祖和老爹为什么要将他赶出京城?他们怎么不赶别人?
人是装不了一辈子的,如果真能装一辈子,那不是真君子也是真君子了,平安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撕开璐王的面具。
……
入秋以后,礼部侍郎上书奏请朝廷修缮贡院——经过近百年风雨洗礼,一排排考棚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贡院本就是阴气极大的地方,万一某场考试遇到极端天气,垮塌了砸到人,又要重演国初时的悲剧。
内阁将预算报到户部,户部挪出一笔预算,批红后经过工科科抄,将任务和经费下放到工部。
工部非常重视,令营缮所所正陈敬堂亲自落实此事。
陈老爷也很重视,隔日亲自带着书吏、工头去了贡院。
所正是七品职位,陈老爷穿得却是五品蓝袍,负手偌大在贡院里四处溜达,两个留守贡院的老吏只能跟在他身后陪着,老吏年纪大了,有些微喘,心说这位老爷看上去细皮嫩肉养尊处优的,怎么腿脚如此灵便?
陈老爷幽幽地发出一声感叹:“这还是本官头一次进贡院呢。”
两个老吏险些栽倒,敢情到这儿参观来了——真是人各有命,有人整天守着贡院,只是个坐穿冷板凳的青衫小吏,有人连贡院什么样都不知道,居然穿着五品服色。
谁让人家有个好儿子?
逛到申时末刻,外头跑进穿白色直裰的小少年,显然是刚散学的样子,到处找他祖父。
“乖孙,你是怎么进来的?”陈老爷惊讶道。
“门房大爷认识我。”陈平安走到哪里都有熟人。
他不顾跑得一头汗,接过书吏手中的纸张,主动帮忙记录贡院各处设施的损坏情况。他被二师祖练出来了,先不说字写得好不好,速度是有了,跟在祖父身后刷刷刷地详细记录,恨不能一字不落的写下来。
两个老吏面面相觑,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给所正大人写什么传习语录……
一直转到十八间考房,找到自己坐过的那把椅子,一推三晃,马上就要散架了。
老吏“咦”了一声:“我插在榫眼儿里那根铁销呢?”
平安从袖子里拿出来:“是不是这根?”
“好像是。”老吏道。
“被我拔出来了。”平安道:“您还记得在哪里捡到这个东西的吗?”
老吏不假思索道:“在龙门旁边的配房。”
“呀,您老记性真好。”平安笑道。
“好什么呀。”老吏摆手笑道:“小人一直住在那个配房,这根铁销是今年刚找到的,床睡塌了,小人修床,就在床板夹缝里,也不知是什么东西,随手拿来修椅子了。”
“这配房平时只有您一个人住吗?”平安问。
“是啊。”老吏道:“但考试期间除外,要腾地方给龙门官休息,我们都是搬到后面的吏廨去……有什么打紧吗?”
“不打紧,”平安道:“这是家父多年前丢失的一件小东西,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幸好您没有随手丢掉。”
老吏笑道:“打小家里苦,习惯了,什么都舍不得扔。”
小小的插曲过后,大伙继续盘点,平安继续记录。
因为平安记录太过详细,他们一直忙到天色擦黑,老吏们被祖孙俩溜得腿都细了,才堪堪算盘点完毕。
临走前,陈老爷令老吏在每张记录上签字画押,就算手续齐全,可以开始动工了。
老吏在心里松了口气,接过阿祥递上的笔墨,一页一页地开始签字。
他本就老眼昏花,又疲惫不堪,起先还囫囵吞枣地扫一遍,签到后来索性看也不看,须臾间签完了一沓——总算结束了。
回去的路上,陈老爷舒舒服服地靠在车壁上,喝着路边买来的酸梅汤:“乖孙,你今天这是哪一出啊?”
平安从那沓清单里抽出一页,就着防火灯笼微黄的光,在陈老爷眼前晃晃——是口供,老吏的口供。
“哟。”陈老爷道:“你找到当年诬陷你爹的凶手了?”
“当然……没有了。”平安一个大喘气,笑道:“但我可以给锦衣卫提供一点线索。”
“哦——”陈老爷有些担心地说:“那两个老吏签了这份口供,会不会遭到报复?”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得想办法给他们换个安全些的衙门。
……
霭霭停云拥着一轮圆月,不知不觉,八月近半。
还有三天才是中秋,京城已经笼罩在一片节日的欢庆气氛中,学堂里又开始人心浮动,平安也不例外,陈琰每天拿朝中八卦吊着平安的胃口,他才能按时按量把功课做完。
今天的八卦是一则好消息,晋州巡按郑行远任期已满,这几日就要回京述职了!
自他们去年年底离开晋州,小郑先生协助巡抚顾宪对晋州各地文官也进行了全面考察,单是弹劾的奏章就写了七八十份。
眼下有两个空缺待补,一是户部清吏司员外郎,二是齐州按察司佥事,留在京中是从五品,外放就是正五品,无论怎样选择,都可以说是超擢了,不过对于郑行远提着脑袋立下的功劳,这样的提拔也不为过。
平安还挺好奇小郑先生会怎么选,所以中秋当天带着小伙伴们去码头接人。
甜水胡同学堂的孩子们再次聚齐,簇拥着小郑先生叽里呱啦聊了一路。
结果小郑先生回京第一件事不是选官职,也不是拜上司,而是趁着自己仍是御史身份,先参了徐阁老一本。
叆叇乃是依照个人目力精心磨制,既已订契为凭,当循商贾之道,银货两讫,怎能拖欠不付,负匠人晨昏之功?人无信则不立,官无信则失本,他希望徐阁老信守承诺,及时支付陈平安白银五十两!
这道奏本一上,从通政司到六科,再送到内阁,最后到了皇帝手中,满朝文武都惊呆了——你竟然是这样的徐阁老?!
皇帝虽不至于人前下他的面子,还是在次日垂询之后点了一句:“徐卿家中可有困难?”
徐谟蹭一下额头的汗道:“虽非丰裕,三餐无忧。”
皇帝只是微微颔首,不再说话。
徐谟转头就将五十两汇票交给平安,平安将叆叇给了他,钱货两讫。
徐谟又对他解释:“老夫本想跟你开个玩笑,你这孩子怎么还认真上了……”
“阁老,虽然师长们经常逗我,我也没较过真,但开玩笑总要两个人都觉得好笑才行。”平安叹一口气,垫着脚拍拍他的肩膀,故作深沉道:“很多事,您有朝一日会明白的。”
言罢转身,朝着大门口迈了几个四方步,撒腿就跑。
第139章 这孩子平素就喜欢开玩……
王时来身为博兼堂的老师,自然不会坐视平安没大没小地拍当朝次辅的肩膀,刚站起身走过来,孩子已经跑没了影。
为了不把关系弄得太僵,他还很好心的宽慰徐谟:“这孩子平素就喜欢开玩笑,阁老别跟他一般计较。”
“……”
本来没往心里去的徐谟,听到这话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
继首辅吕畴“吕棉花”的绰号之后,徐谟喜提“赖账阁老”绰号,一把年纪的当朝次辅拖欠小儿纹银五十两,成为百官茶余饭后的笑谈。
偏偏徐谟还得故作不在意,维持忠厚长者的气度,对平安假以辞色,以免别人说他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
对平安来说,徐谟暂时只是一个普通讨厌的长辈,还能凑合着过。
谁料树欲静而风不止。
徐谟做官至今,门生故旧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都察院的门生,直接掌管郑行远整个履职期间的考核工作。
由于巡按御史职权极大,为了防止其滥用职权,恶意滋扰对方,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譬如衣食住行从简,不得接受私人馈赠、宴请,只能带一名书吏,和一到两名国子监的历事监生,不能有其他随从人员,除非朝廷另派,不能乘坐轿子等,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巡按御史差事繁重,朝廷慢慢放松了要求,守规矩的御史也越来越少,王文焕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王文焕死于非命,被其他御史引为“前车之鉴”,能坚持原则的就更少了。
所以官场上的事,成规是成规,惯例是惯例,不拿上台面微不足道,一旦被拿到台面上,那就大有文章可做。
负责审查的官员拿着郑行远的“满日造报册”,一项一项地查过去,总能查出一些违规之处,何况郑行远为防止兵乱扮猪吃老虎,“吃拿卡要”样样俱全,有些赃证被保留了下来,但总有模糊不清来界定的,想找到“污点”简直易如反掌。
之后就被扣在了都察院,等候副都御使约谈。
平安听说小郑先生又又又被关起来了,险些炸毛,不过他这次没有越级上奏,而是赶紧去都察院找大师祖。
这次的情况要好得多,都察院暂时约束官员的地方条件尚可,桌椅床榻被褥齐全,还有书籍可以打发时间,吃得也是都察院里寻常的工作餐,不是诏狱可比的。
“大师祖,我可以做证人,是我给小郑先生出得主意,他没有贪污受贿。”平安道。
沈廷鹤对他说:“御史出巡期间直接对陛下负责,不受任何官员干涉,何况是你一个孩子呢,所以你掺和进来也于事无补,好好读书,等候结果吧。”
平安听到这话,想到大师祖在都察院呆了半辈子,向来秉公无私,只看证据说话,心都凉了半截。没有彻底凉透,是因为做好了去乾清宫痛哭流涕为小郑先生求情的准备。
谁料第二天,向来讷言敏行的沈廷鹤头一次在金殿上开喷,弹劾徐谟以权谋私,授意门生戕害同僚;弹劾都察院部分官员行事固守教条,不知变通。郑行远身处危局,自当审时度势,权益行事,其卓著功绩朝野共见,若吹毛求疵加罪于他,会让天下敢于任事的官员心寒齿冷,以后满朝都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榆木,谁还肯为朝廷办事?这是自毁长城的表现,绝非盛世之兆。
圣驾和几位大佬早已退场,只余女官和太监引领其他官员和新科进士有序离开。
平安回到家里时辰已经不早了,功课还没做,陈琰将他拎到小叔公的院子里,还分给他们几个沿路买回来的热腾腾的粘豆包当宵夜。
陈敬时只好将书房里唯一的桌子让给他,自己在一旁看闲书。
平安不知想到了什么,放下书本,小小声道:“小叔公,小叔公?”
“嗯。”陈敬时哗地翻一页书。
平安道:“我那天给徐阁老验光的时候,他劝我跟皇长孙多亲近,说什么‘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之类的怪话。”
陈敬时愣了愣:“你怎么说?”
平安道:“我问他在家行几?他说行二,我就问他:‘您身边的朋友都是您大侄子挑剩下的?’”
陈敬时笑问:“他气坏了吧?”
“倒不显得生气,但是我向他讨要叆叇钱,他总是转移话题,故意戏弄我。”平安道:“好在成本不高。”
陈敬时往素对徐谟没什么看法,这次倒在心里将他鄙夷了一通,跟一个孩子赖账……
平安又问:“为什么大家都支持璐王?我觉得珉王殿下也不错。”
陈敬时道:“因为立场不同。”
百姓想要的是什么皇帝?自然是不折腾、少扰民、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仁君。
百官想要什么样的君主?自然是端拱无为、任用贤能、起到道德典范的圣君。
皇帝想要什么样的储君?自然有主见、有远见、纬武经文、开疆拓土的明君。
说白了,储君有多少才能,徐谟不在乎,大部分文官也不在乎,宽和仁厚就行,他们认为皇帝将权利下放给有才能的臣子,才能避免一言堂,开辟太平盛世。
平安心想,如果老天保佑,人才辈出,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国家又很少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那么即便君主无为,开辟盛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璐王真的像大家说得那样贤德吗?如果是的话,二师祖和老爹为什么要将他赶出京城?他们怎么不赶别人?
人是装不了一辈子的,如果真能装一辈子,那不是真君子也是真君子了,平安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撕开璐王的面具。
……
入秋以后,礼部侍郎上书奏请朝廷修缮贡院——经过近百年风雨洗礼,一排排考棚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贡院本就是阴气极大的地方,万一某场考试遇到极端天气,垮塌了砸到人,又要重演国初时的悲剧。
内阁将预算报到户部,户部挪出一笔预算,批红后经过工科科抄,将任务和经费下放到工部。
工部非常重视,令营缮所所正陈敬堂亲自落实此事。
陈老爷也很重视,隔日亲自带着书吏、工头去了贡院。
所正是七品职位,陈老爷穿得却是五品蓝袍,负手偌大在贡院里四处溜达,两个留守贡院的老吏只能跟在他身后陪着,老吏年纪大了,有些微喘,心说这位老爷看上去细皮嫩肉养尊处优的,怎么腿脚如此灵便?
陈老爷幽幽地发出一声感叹:“这还是本官头一次进贡院呢。”
两个老吏险些栽倒,敢情到这儿参观来了——真是人各有命,有人整天守着贡院,只是个坐穿冷板凳的青衫小吏,有人连贡院什么样都不知道,居然穿着五品服色。
谁让人家有个好儿子?
逛到申时末刻,外头跑进穿白色直裰的小少年,显然是刚散学的样子,到处找他祖父。
“乖孙,你是怎么进来的?”陈老爷惊讶道。
“门房大爷认识我。”陈平安走到哪里都有熟人。
他不顾跑得一头汗,接过书吏手中的纸张,主动帮忙记录贡院各处设施的损坏情况。他被二师祖练出来了,先不说字写得好不好,速度是有了,跟在祖父身后刷刷刷地详细记录,恨不能一字不落的写下来。
两个老吏面面相觑,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给所正大人写什么传习语录……
一直转到十八间考房,找到自己坐过的那把椅子,一推三晃,马上就要散架了。
老吏“咦”了一声:“我插在榫眼儿里那根铁销呢?”
平安从袖子里拿出来:“是不是这根?”
“好像是。”老吏道。
“被我拔出来了。”平安道:“您还记得在哪里捡到这个东西的吗?”
老吏不假思索道:“在龙门旁边的配房。”
“呀,您老记性真好。”平安笑道。
“好什么呀。”老吏摆手笑道:“小人一直住在那个配房,这根铁销是今年刚找到的,床睡塌了,小人修床,就在床板夹缝里,也不知是什么东西,随手拿来修椅子了。”
“这配房平时只有您一个人住吗?”平安问。
“是啊。”老吏道:“但考试期间除外,要腾地方给龙门官休息,我们都是搬到后面的吏廨去……有什么打紧吗?”
“不打紧,”平安道:“这是家父多年前丢失的一件小东西,阴差阳错地找到了,幸好您没有随手丢掉。”
老吏笑道:“打小家里苦,习惯了,什么都舍不得扔。”
小小的插曲过后,大伙继续盘点,平安继续记录。
因为平安记录太过详细,他们一直忙到天色擦黑,老吏们被祖孙俩溜得腿都细了,才堪堪算盘点完毕。
临走前,陈老爷令老吏在每张记录上签字画押,就算手续齐全,可以开始动工了。
老吏在心里松了口气,接过阿祥递上的笔墨,一页一页地开始签字。
他本就老眼昏花,又疲惫不堪,起先还囫囵吞枣地扫一遍,签到后来索性看也不看,须臾间签完了一沓——总算结束了。
回去的路上,陈老爷舒舒服服地靠在车壁上,喝着路边买来的酸梅汤:“乖孙,你今天这是哪一出啊?”
平安从那沓清单里抽出一页,就着防火灯笼微黄的光,在陈老爷眼前晃晃——是口供,老吏的口供。
“哟。”陈老爷道:“你找到当年诬陷你爹的凶手了?”
“当然……没有了。”平安一个大喘气,笑道:“但我可以给锦衣卫提供一点线索。”
“哦——”陈老爷有些担心地说:“那两个老吏签了这份口供,会不会遭到报复?”
平安觉得很有道理……得想办法给他们换个安全些的衙门。
……
霭霭停云拥着一轮圆月,不知不觉,八月近半。
还有三天才是中秋,京城已经笼罩在一片节日的欢庆气氛中,学堂里又开始人心浮动,平安也不例外,陈琰每天拿朝中八卦吊着平安的胃口,他才能按时按量把功课做完。
今天的八卦是一则好消息,晋州巡按郑行远任期已满,这几日就要回京述职了!
自他们去年年底离开晋州,小郑先生协助巡抚顾宪对晋州各地文官也进行了全面考察,单是弹劾的奏章就写了七八十份。
眼下有两个空缺待补,一是户部清吏司员外郎,二是齐州按察司佥事,留在京中是从五品,外放就是正五品,无论怎样选择,都可以说是超擢了,不过对于郑行远提着脑袋立下的功劳,这样的提拔也不为过。
平安还挺好奇小郑先生会怎么选,所以中秋当天带着小伙伴们去码头接人。
甜水胡同学堂的孩子们再次聚齐,簇拥着小郑先生叽里呱啦聊了一路。
结果小郑先生回京第一件事不是选官职,也不是拜上司,而是趁着自己仍是御史身份,先参了徐阁老一本。
叆叇乃是依照个人目力精心磨制,既已订契为凭,当循商贾之道,银货两讫,怎能拖欠不付,负匠人晨昏之功?人无信则不立,官无信则失本,他希望徐阁老信守承诺,及时支付陈平安白银五十两!
这道奏本一上,从通政司到六科,再送到内阁,最后到了皇帝手中,满朝文武都惊呆了——你竟然是这样的徐阁老?!
皇帝虽不至于人前下他的面子,还是在次日垂询之后点了一句:“徐卿家中可有困难?”
徐谟蹭一下额头的汗道:“虽非丰裕,三餐无忧。”
皇帝只是微微颔首,不再说话。
徐谟转头就将五十两汇票交给平安,平安将叆叇给了他,钱货两讫。
徐谟又对他解释:“老夫本想跟你开个玩笑,你这孩子怎么还认真上了……”
“阁老,虽然师长们经常逗我,我也没较过真,但开玩笑总要两个人都觉得好笑才行。”平安叹一口气,垫着脚拍拍他的肩膀,故作深沉道:“很多事,您有朝一日会明白的。”
言罢转身,朝着大门口迈了几个四方步,撒腿就跑。
第139章 这孩子平素就喜欢开玩……
王时来身为博兼堂的老师,自然不会坐视平安没大没小地拍当朝次辅的肩膀,刚站起身走过来,孩子已经跑没了影。
为了不把关系弄得太僵,他还很好心的宽慰徐谟:“这孩子平素就喜欢开玩笑,阁老别跟他一般计较。”
“……”
本来没往心里去的徐谟,听到这话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
继首辅吕畴“吕棉花”的绰号之后,徐谟喜提“赖账阁老”绰号,一把年纪的当朝次辅拖欠小儿纹银五十两,成为百官茶余饭后的笑谈。
偏偏徐谟还得故作不在意,维持忠厚长者的气度,对平安假以辞色,以免别人说他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
对平安来说,徐谟暂时只是一个普通讨厌的长辈,还能凑合着过。
谁料树欲静而风不止。
徐谟做官至今,门生故旧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都察院的门生,直接掌管郑行远整个履职期间的考核工作。
由于巡按御史职权极大,为了防止其滥用职权,恶意滋扰对方,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譬如衣食住行从简,不得接受私人馈赠、宴请,只能带一名书吏,和一到两名国子监的历事监生,不能有其他随从人员,除非朝廷另派,不能乘坐轿子等,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巡按御史差事繁重,朝廷慢慢放松了要求,守规矩的御史也越来越少,王文焕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王文焕死于非命,被其他御史引为“前车之鉴”,能坚持原则的就更少了。
所以官场上的事,成规是成规,惯例是惯例,不拿上台面微不足道,一旦被拿到台面上,那就大有文章可做。
负责审查的官员拿着郑行远的“满日造报册”,一项一项地查过去,总能查出一些违规之处,何况郑行远为防止兵乱扮猪吃老虎,“吃拿卡要”样样俱全,有些赃证被保留了下来,但总有模糊不清来界定的,想找到“污点”简直易如反掌。
之后就被扣在了都察院,等候副都御使约谈。
平安听说小郑先生又又又被关起来了,险些炸毛,不过他这次没有越级上奏,而是赶紧去都察院找大师祖。
这次的情况要好得多,都察院暂时约束官员的地方条件尚可,桌椅床榻被褥齐全,还有书籍可以打发时间,吃得也是都察院里寻常的工作餐,不是诏狱可比的。
“大师祖,我可以做证人,是我给小郑先生出得主意,他没有贪污受贿。”平安道。
沈廷鹤对他说:“御史出巡期间直接对陛下负责,不受任何官员干涉,何况是你一个孩子呢,所以你掺和进来也于事无补,好好读书,等候结果吧。”
平安听到这话,想到大师祖在都察院呆了半辈子,向来秉公无私,只看证据说话,心都凉了半截。没有彻底凉透,是因为做好了去乾清宫痛哭流涕为小郑先生求情的准备。
谁料第二天,向来讷言敏行的沈廷鹤头一次在金殿上开喷,弹劾徐谟以权谋私,授意门生戕害同僚;弹劾都察院部分官员行事固守教条,不知变通。郑行远身处危局,自当审时度势,权益行事,其卓著功绩朝野共见,若吹毛求疵加罪于他,会让天下敢于任事的官员心寒齿冷,以后满朝都是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榆木,谁还肯为朝廷办事?这是自毁长城的表现,绝非盛世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