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39节
皇帝微哂,凭魏良那个猪脑子,他要是能查清楚,猪都能当首辅……
守在门口的沈清儿,忽听皇帝喊了一声“传太医”,便冲了进来。
一搭脉搏,原是急火攻心晕厥了,她指挥太监将皇后扶到榻上,立刻取出银针,被皇帝厉声喝止,问吴用:“怎会有小孩子在太医院?”
“陛下,这是太医院今年征召的女医学生。”吴公公道:“这半年来常来给皇后请脉。”
皇帝白日极少去后宫,这才想似乎有这么回事,还是他亲自下锝旨。遂面色稍缓,让沈清儿继续施针。
第130章 立刻开门,本院要刷卷……
沈清儿从容不迫,指尖捻着银针,约扎了十几处穴位。
皇帝凝神屏息,许是因为年纪轻,这孩子与其他医官不同,下手太利索了,没有因为面对一国之母就有丝毫迟疑。
沈太医来时,皇后已经悠悠转醒。他看着跪坐在踏板上正在收拾医箱的沈清儿,心里捏了把汗,这孩子对谁都像对蟾蜍一样敢下手啊。
沈太医请过脉,皇后并无大碍,开过一副安神养气的汤药,便带着清儿退了出去。
吴用再次屏退宫人太监,将东暖阁的门关紧。
“魏氏族人罪孽深重,臣妾已不敢奢求陛下饶恕,只是臣妾的胞弟魏良一家……魏良他从小被父母骄纵出一身毛病,但并非大奸大恶,请陛下革除他的爵位,将他一家贬到南京圈禁。”
皇帝并未答话,只令人将她送回坤宁宫修养,不要再为此劳神。
皇后不怕皇帝降下责罚,怕的是不责罚,那意味着不肯放过,悬在头顶的剑才是最可怕的。
加之皇帝委婉表达了禁足之意,皇后回到中宫便只剩吃斋念佛。
……
自打平安在乾清宫对皇帝大叔一顿劝谏,大人们都变得忙忙叨叨的,连一丝不苟的二师祖也无暇教他练字,只是隔三差五去一趟博兼堂,收了他的功课开始打黑圈。
一个黑圈重写十遍,弄得平安夜里做噩梦都是和一堆廉价玩具一起蹲在广场上被人套圈圈,套中可以当场抱走……
早上醒来得又将几张草纸钉在墙上,悬腕练字。
墙上已经被钉了不少钉眼。
不是他有多勤奋,而是成了精的二师祖,扫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字是在墙上练的,还是在桌子上。
陈琰早起上朝,看到东厢房亮着灯,敲门进去一看,平安果然在习字,那手饱满工整的馆阁体已经初见模样。
果然读书可以靠天赋,想写一手好字,还是要下足功夫的。
“爹。”
“哎。”
陈琰看着有点心酸,世人对孩子的要求也太严苛了,他儿明明如此乖巧,胡学士还总说他捣蛋。
再去看墙上的字,令一旁打着哈欠陪他的曹妈妈再点一盏灯来,别小小年纪练成王阁老那样的半瞎,动不动就在找他的叆叇。
……
两个月的时间,阿蛮已经完全适应了长随的身份。
陈琰要上朝,阿蛮每日提前到兵部衙门,先听员外郎、主事们把该吵得架吵完,用凝练的文字记录重点,然后收齐前一日处理好的文书,按轻重缓急排序,整齐地码放在陈琰的案头;复将通政司送过来的文移、驿站呈送的塘报、各地抚按、总督、总兵送来的揭帖,能处理的分派给胥吏处理,不能处理的列一张清单,等陈琰来处理;最后是需要呈报或移咨其他衙门的题本和咨文,单放一处等陈琰签押。
如此一来,陈琰一下朝就可以立刻开始办公,不用听主事们发牢骚,也不用因为交接文书而空耗时间。
自打治理黄河回来,陈琰练就了调配指挥的本事,他虽事事掌控,却非事必躬亲,将冗杂的庶务条理清晰地分配到个人,不出一个月,清吏司成了整个兵部最忙而不乱、井井有条的地方。
阿蛮有多大的本事,他就放她多大的权,底下人意见找他来说,他会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官大一级压死人”。
好在阿蛮也是真的精明强干,精力体力脑子都不赖,一笔小楷削金断玉,还在一个月内学会了往来文移的种类、用途与格式。
日子久了,大家都开始谣传阿蛮是陈郎中的远房侄子,带在身边历练的,毕竟普通长随最多跑腿传话端茶研墨,谁会如此不遗余力地为主家效力?
陈琰从不解释,阿蛮也就就坡下驴,以便更好的展开工作。
到了早梅缀满枝头的时候,已有那胆大的下属为自家的女儿侄女来向陈琰提亲了。
陈琰只记得阿蛮翻过年就十五岁了,也想成天公之美,差点就让她去人家家里相看一番,话到嘴边才想起阿蛮是个女孩儿。
赶紧找借口推辞了。
这事儿把平安笑得不行:“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阿蛮颇得主家看重,月俸是全家最高的,曹妈妈却总是一脸担忧,欲言又止。
……
一进腊月,连下了三天大雪,道路两侧积雪三尺,滴水成冰。
平安咯吱咯吱踩着积雪往二门走——今天休沐,大师祖母过寿,摆了个家宴请他们过去吃饭。
院子被白雪覆盖了。
比起南方薄薄的一层,北方的积雪就像松软的大棉被,轩敞的前院还没来得及清扫,平安激动,“噗”地一声扑进雪地里,阿吉紧跟其后,一头扎进去,后脚乱蹬,一根大尾巴朝天竖着。
陈琰跟在他后头,嘘着白气感叹:“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
陈敬时接道:“黄犬身上白,白犬身上肿。”
平安笨手笨脚地从雪地里爬起来,看看自己身上白色的羊绒小袄,再看看旁边滚了白雪的黄狗。
“小叔公你骂人!”他气鼓鼓地,找祖母娘亲挤一辆车去了。
因为今日陈老爷、陈敬时都来了,沈太医一家也来了,大师祖家分开了男女席,下人们正在摆桌子,女眷们在里面说话,平安和沈清儿坐在门槛上丢羊骨头,陈琰被沈廷鹤叫去书房,平安探头探脑地,也想跟着听。
陈琰知道他担心郑行远,便招手让他一起来了。
沈廷鹤从抽匣中拿出一本手札,是顾宪遣了两个武艺高强的扈从,一路换马不换人,从关外带回来的,托已经官至右副都御史的沈廷鹤进宫直接呈送给皇帝。
这是一份行军手札,其实就是行军日记,记录每月每日军队的行军情况、作战经历等,许多武举出身的军官都有此习惯。
札记的主人姓冯,是晋州某卫所的指挥佥事。
陈琰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速度翻阅浏览,目光停在中间的一页。
去岁正月,刚出十五,冯佥事接到命令,将一千五百兵丁调往城内,为昌平侯魏家修建“楼外楼”——一个集观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殊场所——预计九天修完。
当着未成年人,沈廷鹤说得比较隐晦,结果平安托着下巴朗声反问:“就是妓院吧?”
沈廷鹤:“……”
陈琰:“……”
别看晋州人口稀少,富户一点也不少,娱乐活动匮乏,缺的就是这么个销金窟。
陈琰道:“国朝军制,每卫统兵五千六百人,抛去老病、缺额,实际可以作战的不到三千人,抽走一千五,仅剩不到一小半,守卫四十里防线,他们怎么敢的?”
沈廷鹤道:“因为近几年,这样的事在晋州时有发生,漠北人已有五六年不敢犯边了。”
陈琰怒道:“边防大事也敢心存侥幸。”
所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在这九天之中,漠北军突然大规模进犯,直接将这四十里防线撕开一个口子,冯佥事率人紧急回防,已经来不及了,漠北军长驱直入三百里,劫掠数日,死伤边民无数。
这场大战持续了七个月才平息,折损一名知府、四名知县,两名指挥佥事,三名千户,十六名百户,兵丁近万人,险些影响到京师的安危。原本作为缓冲地带的部分防区,也被漠北人趁机蚕食。
因此朝廷去岁年初受到的告急军报,是魏家私调军队导致的;七月收到的捷报,是用缓冲地带的国土换来的。
陈琰陷入巨大的震惊中。
军备败坏、吃空额、贪军饷,是先皇在位时遗留下来的弊病,皇帝和百官心里都有数,因为朝廷需要他们守边防才一直忍耐至今。
可是私调军队,不论目的为何,都已构成了事实上的谋逆。
保家卫国的边军成了私人仆役和建筑工,还惹出如此大的祸乱,居然被欺上瞒下地遮掩下来,军报中没有一个字提及。
魏家在晋州的势力不可小觑。
王御史多半是查到了这一点,才被魏家处心积虑地害死。
“这本札记是哪里来的?”陈琰问。
“是有人匿名送到巡抚衙门的。”沈廷鹤道:“这位冯佥事已在去岁的大战中阵亡,你顾师叔按图索骥,暗访了‘楼外楼’的工匠和附近的百姓,都说确有一千多名兵卒进城,在这一带盖房子,又派人沿着边境线走访,有几处缓冲地带的防区,已经成了人家的牧场。”
陈琰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老师打算怎么做?”
“为免夜长梦多,我下午就进宫面呈陛下。”沈廷鹤道。
………
晋州城里寒风如刀,大雪下了整夜,卯时方歇。白雪反衬天光,白茫茫的街道寂静无声。
两人两骑踏着厚厚的积雪在都指挥使司的大外站定。
“什么人?!”守兵喝问。
书吏下马,上前递上名刺。
“本院乃都察院晋州道巡按御史,”马上的年轻人道,“立刻开门,本院要刷卷。”
听说是御史,兵卒略惊,两人面面相觑:“何为刷卷?”
听都没听说过。
但毕竟是钦差,不敢轻视,守卫拿着他的名刺速去禀报。
“郑行远。”都指挥使杨忠一脸错愕:“他来都司衙门刷卷?”
所谓刷卷,全名为“照刷文卷”,既对官府的各类文书、档案进行检查,是巡按御史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和任务。
一般来说,巡按每到一处,都会去地方官衙,复核一些刑狱和判决的案卷,审一审待决的死囚,看看有没有冤情或罔纵。
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单枪匹马跑到都司衙门刷卷的。
“巡按有监督军事之责,倒也不能拦他。”身边的王同知说。
“只带着一个书吏?”杨忠问。
“是。”
杨忠笑骂:“果然是个夯货。”
虽说巡按御史位卑权重,封疆大吏也得礼让三分,可这毕竟是军衙,随处可见甲胄在身的军汉,一个小小御史居然敢来这里找存在感。
王同知也道:“籍籍无名的观政进士,卖直取名当了个御史,据说是被人坑到晋州来做巡按的,自打来了晋州,官员士绅的吹捧不绝于耳,把他吹膨胀了吧。”
厅堂里发出几声鄙夷的笑。
守在门口的沈清儿,忽听皇帝喊了一声“传太医”,便冲了进来。
一搭脉搏,原是急火攻心晕厥了,她指挥太监将皇后扶到榻上,立刻取出银针,被皇帝厉声喝止,问吴用:“怎会有小孩子在太医院?”
“陛下,这是太医院今年征召的女医学生。”吴公公道:“这半年来常来给皇后请脉。”
皇帝白日极少去后宫,这才想似乎有这么回事,还是他亲自下锝旨。遂面色稍缓,让沈清儿继续施针。
第130章 立刻开门,本院要刷卷……
沈清儿从容不迫,指尖捻着银针,约扎了十几处穴位。
皇帝凝神屏息,许是因为年纪轻,这孩子与其他医官不同,下手太利索了,没有因为面对一国之母就有丝毫迟疑。
沈太医来时,皇后已经悠悠转醒。他看着跪坐在踏板上正在收拾医箱的沈清儿,心里捏了把汗,这孩子对谁都像对蟾蜍一样敢下手啊。
沈太医请过脉,皇后并无大碍,开过一副安神养气的汤药,便带着清儿退了出去。
吴用再次屏退宫人太监,将东暖阁的门关紧。
“魏氏族人罪孽深重,臣妾已不敢奢求陛下饶恕,只是臣妾的胞弟魏良一家……魏良他从小被父母骄纵出一身毛病,但并非大奸大恶,请陛下革除他的爵位,将他一家贬到南京圈禁。”
皇帝并未答话,只令人将她送回坤宁宫修养,不要再为此劳神。
皇后不怕皇帝降下责罚,怕的是不责罚,那意味着不肯放过,悬在头顶的剑才是最可怕的。
加之皇帝委婉表达了禁足之意,皇后回到中宫便只剩吃斋念佛。
……
自打平安在乾清宫对皇帝大叔一顿劝谏,大人们都变得忙忙叨叨的,连一丝不苟的二师祖也无暇教他练字,只是隔三差五去一趟博兼堂,收了他的功课开始打黑圈。
一个黑圈重写十遍,弄得平安夜里做噩梦都是和一堆廉价玩具一起蹲在广场上被人套圈圈,套中可以当场抱走……
早上醒来得又将几张草纸钉在墙上,悬腕练字。
墙上已经被钉了不少钉眼。
不是他有多勤奋,而是成了精的二师祖,扫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字是在墙上练的,还是在桌子上。
陈琰早起上朝,看到东厢房亮着灯,敲门进去一看,平安果然在习字,那手饱满工整的馆阁体已经初见模样。
果然读书可以靠天赋,想写一手好字,还是要下足功夫的。
“爹。”
“哎。”
陈琰看着有点心酸,世人对孩子的要求也太严苛了,他儿明明如此乖巧,胡学士还总说他捣蛋。
再去看墙上的字,令一旁打着哈欠陪他的曹妈妈再点一盏灯来,别小小年纪练成王阁老那样的半瞎,动不动就在找他的叆叇。
……
两个月的时间,阿蛮已经完全适应了长随的身份。
陈琰要上朝,阿蛮每日提前到兵部衙门,先听员外郎、主事们把该吵得架吵完,用凝练的文字记录重点,然后收齐前一日处理好的文书,按轻重缓急排序,整齐地码放在陈琰的案头;复将通政司送过来的文移、驿站呈送的塘报、各地抚按、总督、总兵送来的揭帖,能处理的分派给胥吏处理,不能处理的列一张清单,等陈琰来处理;最后是需要呈报或移咨其他衙门的题本和咨文,单放一处等陈琰签押。
如此一来,陈琰一下朝就可以立刻开始办公,不用听主事们发牢骚,也不用因为交接文书而空耗时间。
自打治理黄河回来,陈琰练就了调配指挥的本事,他虽事事掌控,却非事必躬亲,将冗杂的庶务条理清晰地分配到个人,不出一个月,清吏司成了整个兵部最忙而不乱、井井有条的地方。
阿蛮有多大的本事,他就放她多大的权,底下人意见找他来说,他会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官大一级压死人”。
好在阿蛮也是真的精明强干,精力体力脑子都不赖,一笔小楷削金断玉,还在一个月内学会了往来文移的种类、用途与格式。
日子久了,大家都开始谣传阿蛮是陈郎中的远房侄子,带在身边历练的,毕竟普通长随最多跑腿传话端茶研墨,谁会如此不遗余力地为主家效力?
陈琰从不解释,阿蛮也就就坡下驴,以便更好的展开工作。
到了早梅缀满枝头的时候,已有那胆大的下属为自家的女儿侄女来向陈琰提亲了。
陈琰只记得阿蛮翻过年就十五岁了,也想成天公之美,差点就让她去人家家里相看一番,话到嘴边才想起阿蛮是个女孩儿。
赶紧找借口推辞了。
这事儿把平安笑得不行:“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阿蛮颇得主家看重,月俸是全家最高的,曹妈妈却总是一脸担忧,欲言又止。
……
一进腊月,连下了三天大雪,道路两侧积雪三尺,滴水成冰。
平安咯吱咯吱踩着积雪往二门走——今天休沐,大师祖母过寿,摆了个家宴请他们过去吃饭。
院子被白雪覆盖了。
比起南方薄薄的一层,北方的积雪就像松软的大棉被,轩敞的前院还没来得及清扫,平安激动,“噗”地一声扑进雪地里,阿吉紧跟其后,一头扎进去,后脚乱蹬,一根大尾巴朝天竖着。
陈琰跟在他后头,嘘着白气感叹:“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
陈敬时接道:“黄犬身上白,白犬身上肿。”
平安笨手笨脚地从雪地里爬起来,看看自己身上白色的羊绒小袄,再看看旁边滚了白雪的黄狗。
“小叔公你骂人!”他气鼓鼓地,找祖母娘亲挤一辆车去了。
因为今日陈老爷、陈敬时都来了,沈太医一家也来了,大师祖家分开了男女席,下人们正在摆桌子,女眷们在里面说话,平安和沈清儿坐在门槛上丢羊骨头,陈琰被沈廷鹤叫去书房,平安探头探脑地,也想跟着听。
陈琰知道他担心郑行远,便招手让他一起来了。
沈廷鹤从抽匣中拿出一本手札,是顾宪遣了两个武艺高强的扈从,一路换马不换人,从关外带回来的,托已经官至右副都御史的沈廷鹤进宫直接呈送给皇帝。
这是一份行军手札,其实就是行军日记,记录每月每日军队的行军情况、作战经历等,许多武举出身的军官都有此习惯。
札记的主人姓冯,是晋州某卫所的指挥佥事。
陈琰以常人难以企及的速度翻阅浏览,目光停在中间的一页。
去岁正月,刚出十五,冯佥事接到命令,将一千五百兵丁调往城内,为昌平侯魏家修建“楼外楼”——一个集观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特殊场所——预计九天修完。
当着未成年人,沈廷鹤说得比较隐晦,结果平安托着下巴朗声反问:“就是妓院吧?”
沈廷鹤:“……”
陈琰:“……”
别看晋州人口稀少,富户一点也不少,娱乐活动匮乏,缺的就是这么个销金窟。
陈琰道:“国朝军制,每卫统兵五千六百人,抛去老病、缺额,实际可以作战的不到三千人,抽走一千五,仅剩不到一小半,守卫四十里防线,他们怎么敢的?”
沈廷鹤道:“因为近几年,这样的事在晋州时有发生,漠北人已有五六年不敢犯边了。”
陈琰怒道:“边防大事也敢心存侥幸。”
所谓“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在这九天之中,漠北军突然大规模进犯,直接将这四十里防线撕开一个口子,冯佥事率人紧急回防,已经来不及了,漠北军长驱直入三百里,劫掠数日,死伤边民无数。
这场大战持续了七个月才平息,折损一名知府、四名知县,两名指挥佥事,三名千户,十六名百户,兵丁近万人,险些影响到京师的安危。原本作为缓冲地带的部分防区,也被漠北人趁机蚕食。
因此朝廷去岁年初受到的告急军报,是魏家私调军队导致的;七月收到的捷报,是用缓冲地带的国土换来的。
陈琰陷入巨大的震惊中。
军备败坏、吃空额、贪军饷,是先皇在位时遗留下来的弊病,皇帝和百官心里都有数,因为朝廷需要他们守边防才一直忍耐至今。
可是私调军队,不论目的为何,都已构成了事实上的谋逆。
保家卫国的边军成了私人仆役和建筑工,还惹出如此大的祸乱,居然被欺上瞒下地遮掩下来,军报中没有一个字提及。
魏家在晋州的势力不可小觑。
王御史多半是查到了这一点,才被魏家处心积虑地害死。
“这本札记是哪里来的?”陈琰问。
“是有人匿名送到巡抚衙门的。”沈廷鹤道:“这位冯佥事已在去岁的大战中阵亡,你顾师叔按图索骥,暗访了‘楼外楼’的工匠和附近的百姓,都说确有一千多名兵卒进城,在这一带盖房子,又派人沿着边境线走访,有几处缓冲地带的防区,已经成了人家的牧场。”
陈琰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老师打算怎么做?”
“为免夜长梦多,我下午就进宫面呈陛下。”沈廷鹤道。
………
晋州城里寒风如刀,大雪下了整夜,卯时方歇。白雪反衬天光,白茫茫的街道寂静无声。
两人两骑踏着厚厚的积雪在都指挥使司的大外站定。
“什么人?!”守兵喝问。
书吏下马,上前递上名刺。
“本院乃都察院晋州道巡按御史,”马上的年轻人道,“立刻开门,本院要刷卷。”
听说是御史,兵卒略惊,两人面面相觑:“何为刷卷?”
听都没听说过。
但毕竟是钦差,不敢轻视,守卫拿着他的名刺速去禀报。
“郑行远。”都指挥使杨忠一脸错愕:“他来都司衙门刷卷?”
所谓刷卷,全名为“照刷文卷”,既对官府的各类文书、档案进行检查,是巡按御史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和任务。
一般来说,巡按每到一处,都会去地方官衙,复核一些刑狱和判决的案卷,审一审待决的死囚,看看有没有冤情或罔纵。
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单枪匹马跑到都司衙门刷卷的。
“巡按有监督军事之责,倒也不能拦他。”身边的王同知说。
“只带着一个书吏?”杨忠问。
“是。”
杨忠笑骂:“果然是个夯货。”
虽说巡按御史位卑权重,封疆大吏也得礼让三分,可这毕竟是军衙,随处可见甲胄在身的军汉,一个小小御史居然敢来这里找存在感。
王同知也道:“籍籍无名的观政进士,卖直取名当了个御史,据说是被人坑到晋州来做巡按的,自打来了晋州,官员士绅的吹捧不绝于耳,把他吹膨胀了吧。”
厅堂里发出几声鄙夷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