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81节
冯春还在发愣,吴用拍拍他的肩膀,进殿了。
皇帝三心二用,一边看奏疏,一边听他回禀:“那日腊八家宴,太后让珉王殿下作诗,珉王殿下作不出,便给太后唱了首童谣,本来把太后哄得挺高兴的,庄妃娘娘拿着个白瓷杯子对珉王殿下说,可见破窑烧不出好瓷器,淑妃娘娘怕珉王殿下冲动惹事,就先动了手。”
皇帝皱眉道:“如果珉王伤了有孕的庄妃,再丢失金宝,罪过可就大了。”
“是。”吴用道:“小殿下有福,淑妃娘娘替他出头,陛下替他找回金宝,椿萱并茂,舐犊情深。”
皇帝沉默片刻:“庄妃现在何处?”
“在太后的咸福宫静养,太医说怀相不好所以性情大变。”吴用道。
皇帝未置可否,只继续批阅奏疏。
……
近来发生的事太多,珉王的小脑袋有点转不过来,当晚就失眠了。
固然,小孩子晚上不睡觉是不对的,可他没想到老天惩罚他的方式是让他在翻越窗户的时候被不许太监通禀的父皇撞了个正着。
珉王骑在窗框上进退两难,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决定爬回去走正门出来见驾。
皇帝权当没看见,兀自走进殿中。
知道圣驾要来,淑妃正在张罗茶点,桌上还摆着个百事大吉盒儿。
珉王从暖阁出来的时候,殿内一派祥和,父皇把玩着那枚已经蔫了的萝卜章,不但毫无责怪之意,还在和母妃说说笑笑,对母妃说,二十几岁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似的任性。
他突然觉得母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三年来,父皇对后宫不管不问,母妃看似不着调,实则总能损失压到最低,凭谁也伤不到他们母子分毫,她对父皇的了解,或许胜过这宫里的任何一个女人。
聊了片刻闲话,皇帝又问起云贵几个土司氏族的关系,淑妃虽远离故土多年,仍知道不少内情,便侃侃而谈,将自己了解的情况悉数说出。
向来聒噪跳脱的珉王,一看到亲爹就成了扎嘴葫芦。
而淑妃果然是悉知人性的,珉王越躲,皇帝对他越感兴趣,从言语关切发展到动手动脚,掐掐他的脸,掰开他的下巴,再拍拍他实心的肚子。
淑妃十分庆幸这孩子记事晚,不记得边关的骡马贩子是怎么挑选牲口的……
第76章 大叔,你太让我失望了
陈琰觉得陈平安多少有点针对自己。
春闱在即,他的好大儿在繁重的功课之余,忙前忙后为小叔公准备考具,准备钉锤和防水的篷布,准备干粮和调味料……熟门熟路的样子。
当年可不是这样对他亲爹的。
与会试时间相近的京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周沂如今是璐王府的讲官,与郭恒的关系渐行渐远。
郭恒忙起来,陈琰这个门生也只能“心甘情愿”任老师驱使了。
乱象之中,郭恒对他也有“约法三章”:“不近皇子、不结朋党、不惹是非。”
当然,人是要独善其身的,活儿还是要干的。
陈琰十天有八九天待在吏部,帮郭恒处理冗杂的案牍文移。
郭恒索性住在了吏部值房,每日忙到深夜,连家都不回了。
“明日休沐,老师回一趟家吧。”陈琰道:“昨日师母遣人来家里问拙荆,语气不是特别的……友善。”
郭恒跟人说话,手里的毛笔向来不停,听到这话倒是一愣。
陈琰索性再多说一句:“师母的生辰,您一定没忘。”
“……”
“知道了。”他说。
顿了顿,又觉得不好:“平安最近在干什么?好几天没见他了。”
陈琰道:“整天跟祖父祖母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
这话听得郭恒想笑,不知想到了什么:“明天务必把他送到我家来,务必。”
陈琰反问:“老师难得和家里人聚一聚,干嘛这么想不开?”
“我自有我的原因。”郭恒道。
……
陈琰素来尊师重道,老师说要他儿子,他回家打了个包袱,第二天就给端来了。
“爹,我二师祖最近不是很忙吗?”平安还以为新年伊始,“状元家的春联”又成了京城热梗,二师祖又要抓他练字呢。
陈琰道:“让你来就来嘛,二师祖又不会饿着你。”
“……”
底线这么低吗?
……
郭恒从上元节复衙之后就没怎么着过家,昨天天黑之后才离开吏部衙门,回来给老妻过生辰。
因不是整寿,又是特殊时期,只请了陈琰一家,在堂屋里摆了两桌,用壁板隔开男女席,办了一场家宴。
席上气氛很好,作诗行令,笑语盈喧。
郭宅门外,两头石狮子身上,靠着两个包裹严实的孩子,迎着料峭的春风在发呆。
“不是……”平安满肚子怨气:“他们在里面吃饭,让我们在这儿看门,这合适吗?”
郭琦朝他翻个白眼:“不是你说吃饱了,要出来玩的吗?”
平安道:“我是要出来玩!不是当门童!”
正说着话,果然有人上门。
“呔,站住!”郭琦从身边拿过一柄红缨枪,见人就戳。
平安也从台阶上跳下来,拿起另一柄红缨枪,往地上一戳:“今日概不见客,留下名刺就请回吧。”
两个朝天的鬏鬏,每一个都很有原则。
尚书夫人过生辰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拜访的同门、同乡、同科络绎不绝,叙交情的,攀乡谊的,打着给夫人过寿的名头,来探听虚实,甚至寻求照顾。
这就是为什么尚书大人一直住在衙中,他有名望有权势,还敢回家给夫人过寿,手下两个侍郎只能龟缩在吏部,一只脚都不敢迈出一步。
郭恒把两个孩子安排在门外,要他们无论远近亲疏官阶大小,一律挡在门外。
若是成年人难免要虚与委蛇几句,小孩子不需要废话,说了也未必听得懂。
假使有人对平安说:“此人与你二师祖乡试房师的门生是一个座师门下的师兄弟。”
他一定听不出说得是他大师祖……
反正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一律挡住就对了,谁也别想腐蚀他的二师祖!
两个手执缨枪的孩子,将整个尚书府守的严严实实。
自那时起,坊间开始流传“稚子守门”的佳话,引以为惩贪治腐、公正廉明的代名词。
渴望吏治清明的百姓甚至将他们的形象画成了年画,仕宦人家每逢过年都会买来贴在屏门或堂屋,以明心志。
因此每当平安的孩子问起:“我爹小时候长什么样呀?”
所有人都会指着屏门上扎着两个很有原则的鬏鬏、手执红缨枪的白胖娃娃:“就长这样。”
平安每次听到,总要辩解几句:“这是抽象画法,其实没这么胖,而且穿了裤子。”
这是后话。
陈琰在这次京察中,对整个京城的人事任命有了系统的认识,也为日后的仕途积累了阅历。
而他在京察还未结束时就已经看到了他的考评,全是“一等”,是所有翰林官员中最优的。
郭恒也不怕旁人有微辞,陈琰博闻广识,沉稳内敛,行事条理清晰,从未出过差池——如果忽略他家陈平安的话。
金铸的前程就在眼前,郭恒却反复提醒陈琰,越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越要谨慎踏实。
从他们在会试考场上的第一次见面,郭恒就看出了陈琰骨子里的倨傲与自负,他看似稳重老成,实则是被一肚子陈腐理学压制着,被一身的家族责任羁绊着,而本性一旦释放,他能把自己溜到悬崖边上去。
好比他初出茅庐之时,就敢对二品大员出手。
郭恒没有信心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但至少要在他初入官场羽翼未丰时加以约束,师生一场,这是他的责任。
郭恒的苦心,连平安都感受到了,多幸运啊,阴差阳错让老爹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所以他也常常教育老爹,要多听二师祖的话,二师祖压着您不让升官,是大好人。
陈琰连一个白眼都欠奉:“是谁说‘近墨者黑’的?”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嘛。”平安道:“我多数时候看人还是很准的。”
“嗯,毕竟是跟‘首辅’打过交道的。”陈琰话音里带着戏谑。
可惜平安没听出来,仍在吹嘘自己的“识人之明”。
林月白洗漱进屋,惊讶地问:“怎么还不去睡,明天不送小叔公去贡院了?”
想起明天是春闱日,平安“呀”地一声,急匆匆洗漱去了。
……
春闱与秋闱一样,每场要考三天两夜,中间出场两次,共计九天六夜。
最具挑战的应属京城的“倒春寒”,衣裳被褥都是单层,不许絮棉花,号舍内冷得像冰窖,每年都有在考场中坚持不住晕倒的考生,更多的是在考试后大病一场。
陈琰要早起上朝,朝后还要去吏部帮忙,没时间送陈敬时去贡院,只好让平安代他去送。
不能亲眼看着小叔受苦,他也深感遗憾。
结果平安怕早上起不来,担心的一夜没睡,半夜里爬到爹娘床上,静静地看着他们。
林月白半夜醒来,总觉得脚上有东西,睁眼便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娃娃盘腿坐在床尾,尖叫一声,险些将他踹飞。
因此陈琰上朝时也是强打精神。
一夜没睡的倒比没睡好的更精神,光线昏暗的马车里,平安怕小叔公紧张,一路都在跟他说说笑笑。
后面的马车上是画了全妆的祖母和东倒西歪的祖父。
皇帝三心二用,一边看奏疏,一边听他回禀:“那日腊八家宴,太后让珉王殿下作诗,珉王殿下作不出,便给太后唱了首童谣,本来把太后哄得挺高兴的,庄妃娘娘拿着个白瓷杯子对珉王殿下说,可见破窑烧不出好瓷器,淑妃娘娘怕珉王殿下冲动惹事,就先动了手。”
皇帝皱眉道:“如果珉王伤了有孕的庄妃,再丢失金宝,罪过可就大了。”
“是。”吴用道:“小殿下有福,淑妃娘娘替他出头,陛下替他找回金宝,椿萱并茂,舐犊情深。”
皇帝沉默片刻:“庄妃现在何处?”
“在太后的咸福宫静养,太医说怀相不好所以性情大变。”吴用道。
皇帝未置可否,只继续批阅奏疏。
……
近来发生的事太多,珉王的小脑袋有点转不过来,当晚就失眠了。
固然,小孩子晚上不睡觉是不对的,可他没想到老天惩罚他的方式是让他在翻越窗户的时候被不许太监通禀的父皇撞了个正着。
珉王骑在窗框上进退两难,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决定爬回去走正门出来见驾。
皇帝权当没看见,兀自走进殿中。
知道圣驾要来,淑妃正在张罗茶点,桌上还摆着个百事大吉盒儿。
珉王从暖阁出来的时候,殿内一派祥和,父皇把玩着那枚已经蔫了的萝卜章,不但毫无责怪之意,还在和母妃说说笑笑,对母妃说,二十几岁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似的任性。
他突然觉得母妃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三年来,父皇对后宫不管不问,母妃看似不着调,实则总能损失压到最低,凭谁也伤不到他们母子分毫,她对父皇的了解,或许胜过这宫里的任何一个女人。
聊了片刻闲话,皇帝又问起云贵几个土司氏族的关系,淑妃虽远离故土多年,仍知道不少内情,便侃侃而谈,将自己了解的情况悉数说出。
向来聒噪跳脱的珉王,一看到亲爹就成了扎嘴葫芦。
而淑妃果然是悉知人性的,珉王越躲,皇帝对他越感兴趣,从言语关切发展到动手动脚,掐掐他的脸,掰开他的下巴,再拍拍他实心的肚子。
淑妃十分庆幸这孩子记事晚,不记得边关的骡马贩子是怎么挑选牲口的……
第76章 大叔,你太让我失望了
陈琰觉得陈平安多少有点针对自己。
春闱在即,他的好大儿在繁重的功课之余,忙前忙后为小叔公准备考具,准备钉锤和防水的篷布,准备干粮和调味料……熟门熟路的样子。
当年可不是这样对他亲爹的。
与会试时间相近的京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周沂如今是璐王府的讲官,与郭恒的关系渐行渐远。
郭恒忙起来,陈琰这个门生也只能“心甘情愿”任老师驱使了。
乱象之中,郭恒对他也有“约法三章”:“不近皇子、不结朋党、不惹是非。”
当然,人是要独善其身的,活儿还是要干的。
陈琰十天有八九天待在吏部,帮郭恒处理冗杂的案牍文移。
郭恒索性住在了吏部值房,每日忙到深夜,连家都不回了。
“明日休沐,老师回一趟家吧。”陈琰道:“昨日师母遣人来家里问拙荆,语气不是特别的……友善。”
郭恒跟人说话,手里的毛笔向来不停,听到这话倒是一愣。
陈琰索性再多说一句:“师母的生辰,您一定没忘。”
“……”
“知道了。”他说。
顿了顿,又觉得不好:“平安最近在干什么?好几天没见他了。”
陈琰道:“整天跟祖父祖母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
这话听得郭恒想笑,不知想到了什么:“明天务必把他送到我家来,务必。”
陈琰反问:“老师难得和家里人聚一聚,干嘛这么想不开?”
“我自有我的原因。”郭恒道。
……
陈琰素来尊师重道,老师说要他儿子,他回家打了个包袱,第二天就给端来了。
“爹,我二师祖最近不是很忙吗?”平安还以为新年伊始,“状元家的春联”又成了京城热梗,二师祖又要抓他练字呢。
陈琰道:“让你来就来嘛,二师祖又不会饿着你。”
“……”
底线这么低吗?
……
郭恒从上元节复衙之后就没怎么着过家,昨天天黑之后才离开吏部衙门,回来给老妻过生辰。
因不是整寿,又是特殊时期,只请了陈琰一家,在堂屋里摆了两桌,用壁板隔开男女席,办了一场家宴。
席上气氛很好,作诗行令,笑语盈喧。
郭宅门外,两头石狮子身上,靠着两个包裹严实的孩子,迎着料峭的春风在发呆。
“不是……”平安满肚子怨气:“他们在里面吃饭,让我们在这儿看门,这合适吗?”
郭琦朝他翻个白眼:“不是你说吃饱了,要出来玩的吗?”
平安道:“我是要出来玩!不是当门童!”
正说着话,果然有人上门。
“呔,站住!”郭琦从身边拿过一柄红缨枪,见人就戳。
平安也从台阶上跳下来,拿起另一柄红缨枪,往地上一戳:“今日概不见客,留下名刺就请回吧。”
两个朝天的鬏鬏,每一个都很有原则。
尚书夫人过生辰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拜访的同门、同乡、同科络绎不绝,叙交情的,攀乡谊的,打着给夫人过寿的名头,来探听虚实,甚至寻求照顾。
这就是为什么尚书大人一直住在衙中,他有名望有权势,还敢回家给夫人过寿,手下两个侍郎只能龟缩在吏部,一只脚都不敢迈出一步。
郭恒把两个孩子安排在门外,要他们无论远近亲疏官阶大小,一律挡在门外。
若是成年人难免要虚与委蛇几句,小孩子不需要废话,说了也未必听得懂。
假使有人对平安说:“此人与你二师祖乡试房师的门生是一个座师门下的师兄弟。”
他一定听不出说得是他大师祖……
反正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一律挡住就对了,谁也别想腐蚀他的二师祖!
两个手执缨枪的孩子,将整个尚书府守的严严实实。
自那时起,坊间开始流传“稚子守门”的佳话,引以为惩贪治腐、公正廉明的代名词。
渴望吏治清明的百姓甚至将他们的形象画成了年画,仕宦人家每逢过年都会买来贴在屏门或堂屋,以明心志。
因此每当平安的孩子问起:“我爹小时候长什么样呀?”
所有人都会指着屏门上扎着两个很有原则的鬏鬏、手执红缨枪的白胖娃娃:“就长这样。”
平安每次听到,总要辩解几句:“这是抽象画法,其实没这么胖,而且穿了裤子。”
这是后话。
陈琰在这次京察中,对整个京城的人事任命有了系统的认识,也为日后的仕途积累了阅历。
而他在京察还未结束时就已经看到了他的考评,全是“一等”,是所有翰林官员中最优的。
郭恒也不怕旁人有微辞,陈琰博闻广识,沉稳内敛,行事条理清晰,从未出过差池——如果忽略他家陈平安的话。
金铸的前程就在眼前,郭恒却反复提醒陈琰,越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越要谨慎踏实。
从他们在会试考场上的第一次见面,郭恒就看出了陈琰骨子里的倨傲与自负,他看似稳重老成,实则是被一肚子陈腐理学压制着,被一身的家族责任羁绊着,而本性一旦释放,他能把自己溜到悬崖边上去。
好比他初出茅庐之时,就敢对二品大员出手。
郭恒没有信心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但至少要在他初入官场羽翼未丰时加以约束,师生一场,这是他的责任。
郭恒的苦心,连平安都感受到了,多幸运啊,阴差阳错让老爹遇到这么好的老师。
所以他也常常教育老爹,要多听二师祖的话,二师祖压着您不让升官,是大好人。
陈琰连一个白眼都欠奉:“是谁说‘近墨者黑’的?”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嘛。”平安道:“我多数时候看人还是很准的。”
“嗯,毕竟是跟‘首辅’打过交道的。”陈琰话音里带着戏谑。
可惜平安没听出来,仍在吹嘘自己的“识人之明”。
林月白洗漱进屋,惊讶地问:“怎么还不去睡,明天不送小叔公去贡院了?”
想起明天是春闱日,平安“呀”地一声,急匆匆洗漱去了。
……
春闱与秋闱一样,每场要考三天两夜,中间出场两次,共计九天六夜。
最具挑战的应属京城的“倒春寒”,衣裳被褥都是单层,不许絮棉花,号舍内冷得像冰窖,每年都有在考场中坚持不住晕倒的考生,更多的是在考试后大病一场。
陈琰要早起上朝,朝后还要去吏部帮忙,没时间送陈敬时去贡院,只好让平安代他去送。
不能亲眼看着小叔受苦,他也深感遗憾。
结果平安怕早上起不来,担心的一夜没睡,半夜里爬到爹娘床上,静静地看着他们。
林月白半夜醒来,总觉得脚上有东西,睁眼便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娃娃盘腿坐在床尾,尖叫一声,险些将他踹飞。
因此陈琰上朝时也是强打精神。
一夜没睡的倒比没睡好的更精神,光线昏暗的马车里,平安怕小叔公紧张,一路都在跟他说说笑笑。
后面的马车上是画了全妆的祖母和东倒西歪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