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两句话把众人呛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杨煊沉着脸看着陆谦,憋出一个字:“说。”
  “是!”陆谦从怀中取出一块布满褐色血迹的黄色锦缎,展示给众人,“皇上请看,这是当日隆妃娘娘生产之时用过的一块绢布,这上面干涸的血迹便是隆妃娘娘的血,只要验明陈捕头与隆妃娘娘是血亲,那同样可以证明陈捕头是陛下的骨血。”
  “一派胡言!”赵顺一边说一边伸手试图抢过那块布,但陆谦更快一步将绢布收进手中,赵顺扑了个空,面色有些尴尬地继续说道,“随便哪里找来的这块破布,竟然说是隆妃用过的,你当满朝文武都是不长眼的吗?还是你如此大胆敢戏弄圣上!”
  陆谦道:“我自然不敢戏弄圣上,也不觉得各位大人都是睁眼儿瞎,只是这块绢布的确是隆妃娘娘用过的东西,诸位请看这布上的图案和绣工,是用雀金绣法绣出来的海棠花,隆妃娘娘的随葬品清单里就有这么一床雀金并蒂海棠锦被。也就是说这绢布原本是锦被上的一角,被人出于一些原因撕了这一块下来,恰好这一块上面沾着隆妃娘娘的血迹。”
  赵顺摇摇头:“越说越离谱,仅凭一个针法就能判定这是当年那床锦被上的吗?再说了,隆妃娘娘的随葬物品怎么会被人轻易撕了一块?”
  陆谦道:“首先,雀金法是一种失传多年的技法,即使是司珍局也很少有人能掌握这个绣法,唯一会的便是先母李玉琴。可她已亡故多年,且出宫之后便没有再用过这个技法了。她的绣工很好认,我带了她当年留下来的绣品,我们请司珍局的老宫女来辨认即可,看这绢布上的图案到底是不是出自她手!”
  “就……就算是……”赵顺磕磕巴巴地说道,“就算是你娘绣的,那又怎样?”
  陆谦笑了一下,道:“赵大人承认这东西是我娘的绣的那件随葬品就好,当年隆妃娘娘被奸人所害,难产身亡,进入寿材时,那床锦被就垫在她身下,我娘进宫为隆妃守灵之时发现她还有一息尚存,并且还生下了一个小皇子。她自知身处危境,便求我母亲将孩子带走,我母亲便从她身下撕了一块锦缎下来,裹住小皇子带出了宫。”
  吕炎道:“你当是馒头呢,那可是活生生一个婴孩,怎么躲过重重哨岗,带出皇宫的?”
  陆谦道:“因为有个人在帮他,那个人熟悉宫里所有的关卡,知道如何躲过检查,也有足够的威慑力能让这些关卡上的人老实放行,这个人便是御前大太监刘喜。他帮助我娘带出了小皇子,还将一个药方交给了洛太医,那药方正是当年皇上赏赐给刘阁老的宁神汤,洛太医一看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是有奸人作祟,为了保住孩子,他便吩咐自己的师弟和师妹连夜带着孩子远走高飞,同时又求刘公公将那药方收好,以待来日。刘公公顺手在裹着孩子的布上撕了一块,把药方仔细包了起来,大概当时一时心急,再加上夜色昏暗,他没有注意到他撕的那一块布上沾了隆妃娘娘的血,不过正是这阴差阳错,才使得我们今日能有隆妃娘娘的血来做滴血验亲!”
  吕炎道:“可那血已干涸多年,怎可作数?滴血验亲用的,可是鲜血!”
  陆谦道:“吕大人
  这是承认绢帕上的血是隆妃娘娘的了?敢问吕大人,您可是医者?”
  吕炎不明就里:“我自然不是。”
  陆谦道:“我还道大人精通医术呢,在场的沈青江曾经为陛下诊治,医术颇为精湛,您大可问他。”
  沈青江道:“启禀皇上,诸位大人,医术中记载并未提及过滴血验亲需用新鲜血液,且古籍中也曾出现过用陈血验亲的记载,此举可行。”
  赵顺道:“荒谬,血液一旦干涸,怎可验亲,说不定任何人的血滴进去都可相融。”
  沈青江道:“我们可设置对照组,诸位大人皆可将血滴入,看是否能相融。”
  赵顺还想说什么,吕炎拉了拉他的袖子,示意他看一眼皇帝的脸色。
  皇帝脸色颇为复杂,他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皇子甚至冒出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恐惧的心情,自己当年做的事情,他们莫非查到了?查到了多少?他们口口声声说的奸人,到底是刘瑾还是在暗讽自己?刘瑾为何还没死,他若是死了,将所有事情往他身上一推,这个便宜儿子眼下看着已经是重伤不治,就快一命呜呼,就算认了又有何妨,反正终归是有太子继位,江山不会旁落他人之手,最重要的是,莫要让他们再将当年的事情提及更多了。
  念及此,杨煊开口道:“那就听医者所言,设置对照组吧。”
  皇帝绣袍一挥,很快五个玉碗便准备好,碗中都放了清水,沈青江把绢帕带血的部分用剪刀剪成五份,分别泡在五个玉碗中,很快便泡出了一些灰褐色的血迹。找了四个太监分别将自己的指尖血滴入了前四个碗中,皆不相溶,陈璟的血滴入碗中后,很快便与那血迹溶在了一起。
  百官皆惊,赵顺盯着最后那个碗,刚想发难,陆谦突然从怀中掏出两块玉佩,道:“另外还有此物可证明陈璟的身份,请陛下过目!”
  他手中一块是当时孙猛给他的金镶玉玉佩,一块是当时在五斗米镇找到的那半块玉佩,他举着这两块玉佩,道:“陛下请看,这两块玉佩上刻的字合起来便是个隆字,这是隆将军的传家玉佩,当年隆妃娘娘将这块玉佩挂在了小皇子胸口,洛老爷子又将此玉佩一分为二,一半留在了自己身边,一半挂在了小皇子身上,以做将来验明正身之用!”
  皇帝拿过那两块玉佩,合在一起之后的确是隆霄的传家玉佩,这玉佩他是见过的,有了这玉佩,再加上滴血验亲的结果,陈璟的身份算是板上钉钉了。
  皇帝点了点头,故作焦急地从龙椅上起来,三步并两步走到陈璟身边,抚摸着他的头发,动容地说道:“孩子,你受苦了!”
  百官皆跪地高呼:“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赵顺和吕炎也不情不愿地跟着跪在地上恭喜陈璟认祖归宗。
  可此时,原本躺着半死不活的陈璟突然睁开眼,目光炯炯地看着杨煊,大喝一声:“小心!”
  第141章 :起义
  没等杨煊反应,陈璟便一把将他拨到一旁,而后一个鲤鱼打挺起身,顺势左手手掌拍地接力,快速调整身法,同时右手从袖中掏出一柄软剑,直挺挺向前刺去,一剑贯穿了刚刚站在杨煊身后的内侍官。
  刚刚扶着杨煊从龙椅上下来的内侍官右手还高举着一把匕首,但此时的他胸口中剑,已无法出声,在他惊恐的眼神中,陈璟利落地拔出了剑,随后内侍官就这样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刺客!抓刺客!”
  “来人啊!快来抓刺客啊!”
  官员们受惊不小,第一时间纷纷后退大喊,而后有些人反应过来去查看皇帝的情况。
  听到殿内出了乱子,殿外的五十名禁军仿佛提前准备好的一般,在禁军统领吕魏的带领下进入了大殿,而后竟然在官员们准备四散逃走的时候,将大殿的门关上了,并且还有人从外面上了门闩。
  文官们质问之声四起,武官们在尝试开门无果之后也开始怒骂禁军。
  可吕魏却并不理会这些,他将火尖枪往地上一杵,发出“咚”的一声,地砖上立刻被砸出一个洞,大殿之上瞬时安静了下来。
  吕魏身后,一个身着紫袍的人慢慢走了出来,竟然是刚刚被赵顺形容为重伤不治的刘瑾刘阁老。
  吕魏身形高大,方才刘瑾跟在他身后上殿,竟然一时没有被发现。
  赵顺和吕炎对视一眼,快步走到了刘瑾身后,刘瑾抬起头,看着面前被百官簇拥的皇帝,大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这朝堂之上,豺狼当道,忠良蒙冤,老夫为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却换来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他抬手指着皇帝,骂道,“昏君!你听信谗言,构陷忠臣,草菅人命,这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你如何当得了这社稷之主!”
  不待杨煊发话,刘瑾便转身对着百官说道:“诸位同僚,我与大家同朝为官,深知大家迫于昏君淫威,每日如履薄冰,可如今他越发欲壑难填,竟为了让老夫当替罪羊,为他掩盖当年冤杀忠臣良将的罪责,派刺客暗杀老夫,要来个死无对证,实在是心狠手辣,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我揭竿而起,不为别的,只为替天行道,诛杀昏君,还我朗朗乾坤,还天下一个公道!”
  吕魏见机,喊道:“众将士听令!”
  禁军们声如洪钟:“在!”
  吕魏大喊:“诛杀昏君!替天行道!”
  众人随着他大喊:“诛杀昏君!替天行道!”
  随后这五十人便在吕魏的带领下杀向皇帝。
  陈璟、书澜和凌尘纷纷拔剑抵御,陆谦伸开绣袍将沈青江护在身后,抵挡着杀过来的禁军,武官们没有兵刃,纷纷赤手空拳与这些禁军厮杀起来,一时间大殿之上兵刃碰撞声、厮打的声音和哀嚎声四起,文官们纷纷往角落躲避,还有几个文官哆哆嗦嗦簇拥着皇帝和太子往后退,一直退到了龙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