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胡铭锋赶紧说道:“咱们大阅兵十万分小心,凡是从后边上山丘来的,上去之前过检票口,必须得由衙役检查,只有那身上没有利器的好百姓才准放行!”
  杨雄还是皱着眉头,“虽然如此……此事还是有风险,陛下准了吗?”
  胡铭锋说道:“这事已经上报过了,陛下准了的,还在那边看台上还安排了记者呢,陛下说了,国庆就得与民同庆!”
  阮小五也说道:“兄弟放心,张将军做事一向滴水不漏,必不会有闪失。”
  杨雄这才作罢。
  几人带了士兵在教场上练习方阵,阮小五对府尹说道:“水军阅军一边在这教场上,另一边在黄河上由我那兄弟统领,待会儿劳烦胡大人再带阮二将军去黄河边上看看。”
  胡府尹笑着说道:“不劳将军费心,早已叫府中通判官带阮二将军去黄河水边了。”
  黄河边上也就在这附近,从阅兵台上往外看就能看见,胡铭锋千挑万选挑了这么个阅兵场地,找人把荒地推平才搭建的校场。
  可别见此处花费巨大,胡府尹举全府之力建这阅兵场依旧甘之如饴,他们沧州府有这个开朝第一年的大阅兵场,这以后就是个绝佳旅游景点!花的钱全都能赚回来!
  校场之上各路厢军抓紧排演,等到夜里休整,宋万突然过来找阮小五,“咱们出去看看不?我听说这沧州尹十分有打算,现如今沧州城里已经没宵禁了,街上人流如云,夜里也有街市!”
  阮小五才不和他出去瞎逛,“这是关键时候,陛下再过两日就来了,守好军营才是正事。”
  “你一共不就带了九十个人来?有阮二哥在呢,还带了俩指挥使,哪里用得着你守军营?”
  “那我也不去。”
  宋万趴到他耳朵上嘀咕一番。
  阮小五瞪大眼睛,回头看他,“真的?”
  宋万猛点头。
  “哈哈哈哈哈……”阮小五拉着宋万的衣裳袖子就往外走,“咱们快去!如此奇景,咱两个须得是第一批见着的!”
  两人一路到了沧州牢城营旁边的山神庙,那山神庙一边果然见到用围栏围起来,中央一个高台,上面便是大名鼎鼎的林将军塑像,塑像边一群游人围着观看。
  山神庙里还有拜山神的,草料场眼看着也不放草料了,改让游人参观,堂屋里还有说书人讲书,道路两边有商贩卖些杂货,细看是些毡帽和木刀。
  两人凑到近处,仰着下巴颌看了好一阵林冲塑像,一直看到脖颈子酸了才感慨道:“真神气!”
  “真气派!”
  “这是哪个名家雕的?怎么看着比咱林将军本人还要神气几分?”
  阮小五本来看热闹来的,看着这大塑像却也没了一开始玩笑的心,只是望着那雕像喃喃说道:“咱们林教头劳苦功高一辈子,倒在这沧州叫人塑上像了……”
  这种上面有颜彩的塑像,不就和庙里面山神塑像用的是一个料子?只不过这个塑像不是那样静静坐着的,更加威风凛凛,叫人看一眼就能看出林将军当年被大奸臣高俅陷害,又被人追杀到沧州,走投无路被逼得怒杀两贼,之后背着风雪出走的苍凉悲壮来。
  时过境迁,当年上了梁山的林将军被潘大人慧眼识英才,一路峥嵘,如今已经是林国公了。
  旁边有几个穿着一样颜色衣服的小伙计走过来问道:“有要讲解的吗?咱们讲解从草料场讲到山神庙,带诸位了解十多年前大宋朝时,咱们林国公被奸臣陷害,流落到沧州牢城营,在此出走的往事!只需三十文一位,听讲解的优先进“林国公茅屋”和山神庙祈福!祈福赠香一支!”
  一边的几个游客听了,果然有要讲解的,那几个小伙计问到阮小五这边,阮小五果断摇头摆手,“不用不用……”
  两人走到一边,宋万也说道:“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就是从咱们梁山传出去的,没人比咱更清楚!”
  “就是就是,这沧州真是,还好意思拿咱们林将军做景点,说咱们林将军是沧州人出去的,叫人笑掉大牙,根本也不禁细琢磨!他们也不想想咱们林教头是从哪儿走出去的?明明是从沧州牢城营!要我说这景点该放到咱梁山!”
  宋万也赞同,“就是!”
  两人用省下来的六十文在路边买了竹签子穿的烤肉肠,一人两根,远远跟在刚才买了讲解的人的后面。
  反正那讲解员拿着小喇叭,他们离得远也能听见。
  一路走到“林国公茅屋”,此处就是林冲当年在草料场的住所,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矮炕厚被,墙上还挂了一只酒葫芦。
  那讲解员声音悲凉,“……当初林国公还是那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那大奸臣高俅陷害,沦落到此,可即使林教头在草料场,依旧不忘初心。大家看这个酒葫芦,这就是当年林教头所用的酒葫芦,大家想,沧州的冬天多冷啊,有了这个酒葫芦……”
  阮小五和宋万两人咧着嘴皱着眉,“真假……将军之前住的那小屋,咋可能到现在还原模原样的?那姓胡的为了赚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番讲解赚足了游客对大奸臣高俅的愤恨,这个景点看完,一群人又跟着去了山神庙,此地正是林教头怒杀二贼之地,讲解员的讲解也到了高潮处。
  “泥人都有三分血性!林教头生性纯良,可不该叫人肆意欺压!忍无可忍之下,林教头手持长枪……”
  阮小五和宋万也跟着听得入神,宋万眼神一晃,突然看见什么,拍拍阮小五的肩膀,两人一看,这不是香?遂一人拿了一根,又在后边认真听起讲解来。
  讲解员讲完这一段后给各位游客分发赠品线香,众人一同拜了山神,又回到起点林将军塑像处,这算是游玩了一遭。
  那讲解员依旧滔滔不绝,声音慷慨激昂,“……从此以后,林教头离开了沧州府,向南直奔山东东平,上了梁山。在那儿,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咱们的皇帝陛下!陛下慧眼识英才,将军和陛下君臣相得,自此成就一段佳话!”
  “好!”游客纷纷鼓掌。
  阮小五和宋万也面上有红光,连连鼓掌叫好,“讲得好!”
  两人遂又跟着涌动的人群,一人买了几个附近小摊贩摊子上的林教头同款小毡帽,打算拿回家去给自家孩儿戴。
  拿了纪念品,两人这才算是心满意足回了军营,和众人说起沧州山神庙,竖起大拇哥,“好景值得一去!”
  *
  十月初七,晚秋时节,天高云淡,校场之上旌旗招展,战鼓雷动。高高的木制看台上,随行而来文武官员早已按序就座,他们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或窃窃私语,或凝神观望,神情庄严肃穆却又不约而同期待地看着校场。
  阅兵台正中间乃是皇帝御座,潘邓今日身着一身红衣,上衣为黑领绛纱袍,上面是日月暗纹,下裳则为绣着金祥云如意纹的红罗裳,外有暗红色金丝万胜般字纹敝膝,腰间系玉革带,颈间戴白罗方心曲领,头上戴二十四梁通天冠。
  他身边是徐观、晁少古、张叔夜等人,另一边则是端坐的燕山王董平和陪客的马氏父子。
  当太阳升起那一刻,金光漫漫,大阅兵仪式开始。
  随着一阵悠扬的号角声响起,校场上的气氛瞬间严肃起来,远处一队队士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从起始点向阅兵台走而来。
  步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枪、大刀、弓箭等各式兵器;骑兵们跨着高头大马,马蹄声如密集的鼓点,马上的士兵个个精神抖擞,腰杆挺得笔直,手中的长枪斜指前方,仿佛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战鼓声骤然加强,节奏越来越整齐,士兵们的步伐声与鼓点声交织在一起,整齐划一的动作彰显强大的气势。
  真是好军队!令行禁止,能打胜仗,军纪严明,这就是他们的大越军!
  文武百官们纷纷扬着脖子向前看,脸上不自觉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当初大宋之时,天下何曾有如此雄兵!
  连董平也张望着看着大越军队,一边心惊与这些队伍怎么能这么整齐,一边在暗地里冷嗤,不过是做样子,搞这些方队来走路有个什么用?战场上才见真章!
  这潘邓真是可笑,这么多年没见他还是一如既往爱搞这些面子活,现在他自己都当皇帝了,搞这些也不知道给谁看!
  终于在一边小山丘看台上百姓的欢呼声中,阅兵开始,身着金甲的张将军手持令旗,策马来到阅兵台前面,翻身下马,单膝跪地,高声道:“陛下,三军将士整装待发,请陛下检阅!”
  张清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场,潘邓微微颔首,起身走下御座,缓缓向前走向阅兵台前沿。
  众文武官员见陛下都站起来走到前边了,早就跃跃欲试,也一同跟到前面来,在栏杆处排成一排,低着头近距离观看大阅兵。
  留下少数人在高处坐着,董平也坐在原处,看下面张清看得直撇嘴,多年没见,张清如今就搞这些面子活,看来是端不动刀了,要么林冲和关胜都封了国公,就他没封,啧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