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说着竟然就要一头撞柱子,被身边的一群文武百官紧忙拦下,众人遂跪在地,“民心如此,请大王即皇帝位!”
潘邓起身,昔日的挣扎与沉重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天命所归、舍我其谁的凝重,“天意民心……诸卿以死相谏,万民翘首以盼,天意昭昭,民心切切,我虽德薄,不敢再违天命,不敢再拂民心,也不敢再负尔等忠义。”
“众卿平身,择吉日告祭天地宗庙,潘某将顺天应人,即皇帝位。”
众人皆拜,“吾皇万岁!”
刹那之间,殿内山呼万岁之声,传到殿外,殿外小吏听见此声也立即拜呼,“吾皇万岁!”
此声又传到宫外百姓耳中,众人齐齐呼喊,响彻云霄。
第328章 改朝换代
主公已决心称帝,先一件事便是定国号,余深经撞柱一举,自感到拥立新皇有功,十分喜气洋洋,率先说道:“主公既然是在两浙起家,不如定国号为‘吴’?”
所谓商定国号,一般就是以皇帝发家之地为本,看此处历史上曾属哪州,或有哪个故国在此,便可以此为国号。此发家之地乃是“龙兴之地”,以此地为国号,定会国运昌盛。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位于宋州,因此他便将国号定为“宋”。
众人想了想,摇了摇头,“‘吴’不好。”
“哼,东吴皆鼠辈!此又正值与王董两人争锋之时,岂不晦气,不好听!”
余深哼哼说道:“此‘吴’非彼‘吴’也,罢了,既然诸位不喜,那‘越’如何?”
两浙一地,曾也属越,越在春秋之时曾灭吴称霸,是响当当的地方霸主。
“越”为国号倒是不错,只是明翰海却不赞同以两浙之地故国为国号,“主公既然荣登大统,日后必定一统天下,选江南之地故国为国号,有偏安一隅之兆。主公按理来说是在山东东平发家,后来又入主东南,既然如此‘齐’、‘梁’、‘鲁’也都为好国号。”
众人精神一凛,这几个听起来可比“吴”、“越”霸气多了!
林朔说道:“东平一地,正好在鲁国。”
袁常棣说道:“齐国也紧挨着,‘齐’不是更好?齐国为战国之霸主,光辉伟业,更兼齐国向南吞宋,我等以齐代宋,正和天谶!”
众人都觉得这个果然最好,可余深还是说道:“‘齐’虽好,可主公在东平之时没有官身,按理来说,两浙才是主公发家之地,此乃龙脉之所,这国号要是选差了,岂不耽误国运?”
阮二将军紧忙说道:“谁说主公在东平没有官身的,主公后来又回了东平剿灭梁山,那时候在东平做太守呢!”
余深这才想起来还有这回事,想了想,“可说到底,主公腾起,还是在两浙!”
一群人围绕着龙兴之地究竟在哪争论不休,最后齐齐看向潘邓,要他拿主意。
潘邓正拿了大臣们写的年号选,十几张里选出来一个,想了想说道:“我能有今天,离不开江东父老支持,既然‘吴’不好,就依余卿家所说,定国号为‘越’吧,登基之后改元定鼎。”
国号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就是登基大典和迁都一事,既然主公欲问鼎中原,那便不可能定都江南了,林朔列了几个地方,而后问道:“主公属意何处?”
潘邓说道:“这几个地方都不是我中意之地,我心中所想,定都燕京最好,只是如今到不了燕京去。我刚刚称帝,也不便立刻迁都,只等再过些年,燕京归于王化,再行迁都一事。”
主公这番话着实叫朝堂中人震惊不小,属意燕京?可燕京至今还在董平手中,还没夺回来呢。且燕京极北,主公若定都于此地,那少说他们的国界线还要比燕京北上千里才行,这这这,主公所图不小啊!
*
九月下旬时苏州府各工厂和工人们事先通好了气,十月份上旬的假期统一定在初一和初五。
众工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往常旬假不都是初五和初十,或者是初九和初十吗?意为上了四天工,休息一天。怎么十月份改成先放假后上工了?
有人还有些不习惯,“管事,咱们有安排的能不能还按照往常那么放假?”
有知道内情的赶紧捅咕他,“你有多大的安排,有这事重要呢?我听人传闻,咱们东南王初一祭天,初五登基!”
厂里顿时如同炸了锅一般,“登基!”
“咱们东南王要当皇帝了?要称帝了?”
“天奶奶,真等到这一天了!往常我和旁人说,咱们潘大人有朝一日定能当上皇帝,旁人还摆手,说些什么做皇帝有什么好稀罕,做东南王就挺好这类的话,今日再聚,看他们怎么说!”
厂里面闹哄哄一片,大家伙听了这话真没心思做工了,“这事真的假的,听谁说的?要是如此,我可就不改了放假日子了!”
“这还能是假的?这事也说得忒晚了,晚上回到家里,我还得买些彩布,缝两件新衣裳,再买点花花草草,给家里好好收拾收拾!”
“我家得买点彩纸,这么大的事,得扎他几个大花灯!”
苏州府乃至整个东南,都沉浸在新皇即将登基、新朝开启的狂热与期盼之中。
定鼎元年十月初一,潘邓领着众臣从王府到了苏州府郊外,此处有事先搭好的祭天高台。
潘邓身穿大裘祭服,口念祭文,而后祭拜天地。
他身后是文武群臣,而远处又有百姓人山人海,随着潘大人一同叩拜上天。
大祀三日,然后就是登基大典。
众臣精神气越来越足,祭祀时候一切平安,没打雷没下雨,这就代表老天同意了,他们主公果然是天命所归!
潘邓吩咐登基大典从简,依他的意思,此次大典主要就是宣告四方他已称帝,别的倒是次要。可礼部操办起来,却也没真弄得那么简朴。
定鼎元年十月初五,天刚蒙蒙亮,苏州城内早已热闹非凡。城中百姓聚集在通往王府的御道两旁,有的手持鲜花彩绦,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他们东南王这回可是要登基了!“苍天有眼!世道乱了这么多年,还是得咱们潘大人定乾坤!”
“我早料到有这么一天!”
小娃娃们在街面上来回跑跳穿梭,街道两旁彩旗飘飘,红绸漫卷,整个苏州府都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
东南王府内更是忙碌异常,礼部官员还有苏州府衙役们穿梭往来,府前空地上摆放着鼎簋等礼器,殿内香烟袅袅,钟鼓齐鸣,庄严肃穆。
编钟之声庄严而悠扬,百官身着朝服,依次排列在王府前的空地上,各个手持笏板,神情庄重,张奉礼郎高呼:“百官朝贺——”
众人齐声高呼:“吾皇万岁!”而后行三跪九叩之礼。
礼毕过后张宝又喊道:“三公献玉——”
只见林大儒,宗泽和张纲三人手捧着象征着皇权的玉玺、宝剑和一套新编《大越律》缓缓地走上前来,他们将手中的宝物一一呈献给即将登基的新皇。
潘邓头戴黄金冕冠,上有琉璃珠垂坠前后;身着靛蓝裘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下裳着大红敝膝,其上又有黼、黻等纹饰;腰间有白色大带,玉佩琼琚,行走时可见红蓝翻飞,金光耀耀,双手拱起之时又可见两袖垂垂,上有金丝升龙之样。
宗泽看着面前尊贵的皇帝,想到了第一次在登州相见之时,此人年少模样。而如今十几年过去,面前人眉目俊朗,肩宽体长,举手投足之间有王者之气,俨然已是人主之相了。
算一算,陛下今年才三十有三,如此青春年少,便能万民追随,统御一方,只能说是天降英才,举世无双了。
他只盼望此仁主能重开太平盛世,如此他宗泽虽背侍二主之名,也不枉此生了。
潘邓接过这些宝物,缓缓走向龙椅,还没坐上去,先转身来。
张宝顿时胳膊一滑,记者就位,开始就近作画。
余深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看着这些个记者好不碍眼,昨天晚上他们几个老臣还劝主公,如此庄严时刻,不能叫这些记者前来,这也忒不庄重了!
林朔看他紧紧盯着,在他身边劝慰,“算了算了,主公平日里为人仁厚,从来不找麻烦,现在登基,他要干什么就由得他吧。”
潘邓让人把三样宝物依次展示了,还叫人把玉玺五面都画上画像,而后开口说道:“本就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自然该与民同乐,你几个把这画片画好了,再在《大越律》旁写一句话,大越依法治国,法律高于皇权。”
不光众位记者,连后边的群臣都震惊了,林朔不顾余深阻拦,挣脱了袍袖,赶紧小步走上前去,把皇帝带到一边,小声说道:“怎么能这么说?咱们真有这打算,暗地里实施就行了,真把这话放出去,以后要是有了什么事,陛下如何自处!”
潘邓看林中尉如此着急,笑道:“中尉多虑了,常言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既有此心,便不怕公之于众,更何况此言也不光约束我,中尉不懂我之用意吗?”
潘邓起身,昔日的挣扎与沉重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天命所归、舍我其谁的凝重,“天意民心……诸卿以死相谏,万民翘首以盼,天意昭昭,民心切切,我虽德薄,不敢再违天命,不敢再拂民心,也不敢再负尔等忠义。”
“众卿平身,择吉日告祭天地宗庙,潘某将顺天应人,即皇帝位。”
众人皆拜,“吾皇万岁!”
刹那之间,殿内山呼万岁之声,传到殿外,殿外小吏听见此声也立即拜呼,“吾皇万岁!”
此声又传到宫外百姓耳中,众人齐齐呼喊,响彻云霄。
第328章 改朝换代
主公已决心称帝,先一件事便是定国号,余深经撞柱一举,自感到拥立新皇有功,十分喜气洋洋,率先说道:“主公既然是在两浙起家,不如定国号为‘吴’?”
所谓商定国号,一般就是以皇帝发家之地为本,看此处历史上曾属哪州,或有哪个故国在此,便可以此为国号。此发家之地乃是“龙兴之地”,以此地为国号,定会国运昌盛。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位于宋州,因此他便将国号定为“宋”。
众人想了想,摇了摇头,“‘吴’不好。”
“哼,东吴皆鼠辈!此又正值与王董两人争锋之时,岂不晦气,不好听!”
余深哼哼说道:“此‘吴’非彼‘吴’也,罢了,既然诸位不喜,那‘越’如何?”
两浙一地,曾也属越,越在春秋之时曾灭吴称霸,是响当当的地方霸主。
“越”为国号倒是不错,只是明翰海却不赞同以两浙之地故国为国号,“主公既然荣登大统,日后必定一统天下,选江南之地故国为国号,有偏安一隅之兆。主公按理来说是在山东东平发家,后来又入主东南,既然如此‘齐’、‘梁’、‘鲁’也都为好国号。”
众人精神一凛,这几个听起来可比“吴”、“越”霸气多了!
林朔说道:“东平一地,正好在鲁国。”
袁常棣说道:“齐国也紧挨着,‘齐’不是更好?齐国为战国之霸主,光辉伟业,更兼齐国向南吞宋,我等以齐代宋,正和天谶!”
众人都觉得这个果然最好,可余深还是说道:“‘齐’虽好,可主公在东平之时没有官身,按理来说,两浙才是主公发家之地,此乃龙脉之所,这国号要是选差了,岂不耽误国运?”
阮二将军紧忙说道:“谁说主公在东平没有官身的,主公后来又回了东平剿灭梁山,那时候在东平做太守呢!”
余深这才想起来还有这回事,想了想,“可说到底,主公腾起,还是在两浙!”
一群人围绕着龙兴之地究竟在哪争论不休,最后齐齐看向潘邓,要他拿主意。
潘邓正拿了大臣们写的年号选,十几张里选出来一个,想了想说道:“我能有今天,离不开江东父老支持,既然‘吴’不好,就依余卿家所说,定国号为‘越’吧,登基之后改元定鼎。”
国号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就是登基大典和迁都一事,既然主公欲问鼎中原,那便不可能定都江南了,林朔列了几个地方,而后问道:“主公属意何处?”
潘邓说道:“这几个地方都不是我中意之地,我心中所想,定都燕京最好,只是如今到不了燕京去。我刚刚称帝,也不便立刻迁都,只等再过些年,燕京归于王化,再行迁都一事。”
主公这番话着实叫朝堂中人震惊不小,属意燕京?可燕京至今还在董平手中,还没夺回来呢。且燕京极北,主公若定都于此地,那少说他们的国界线还要比燕京北上千里才行,这这这,主公所图不小啊!
*
九月下旬时苏州府各工厂和工人们事先通好了气,十月份上旬的假期统一定在初一和初五。
众工人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往常旬假不都是初五和初十,或者是初九和初十吗?意为上了四天工,休息一天。怎么十月份改成先放假后上工了?
有人还有些不习惯,“管事,咱们有安排的能不能还按照往常那么放假?”
有知道内情的赶紧捅咕他,“你有多大的安排,有这事重要呢?我听人传闻,咱们东南王初一祭天,初五登基!”
厂里顿时如同炸了锅一般,“登基!”
“咱们东南王要当皇帝了?要称帝了?”
“天奶奶,真等到这一天了!往常我和旁人说,咱们潘大人有朝一日定能当上皇帝,旁人还摆手,说些什么做皇帝有什么好稀罕,做东南王就挺好这类的话,今日再聚,看他们怎么说!”
厂里面闹哄哄一片,大家伙听了这话真没心思做工了,“这事真的假的,听谁说的?要是如此,我可就不改了放假日子了!”
“这还能是假的?这事也说得忒晚了,晚上回到家里,我还得买些彩布,缝两件新衣裳,再买点花花草草,给家里好好收拾收拾!”
“我家得买点彩纸,这么大的事,得扎他几个大花灯!”
苏州府乃至整个东南,都沉浸在新皇即将登基、新朝开启的狂热与期盼之中。
定鼎元年十月初一,潘邓领着众臣从王府到了苏州府郊外,此处有事先搭好的祭天高台。
潘邓身穿大裘祭服,口念祭文,而后祭拜天地。
他身后是文武群臣,而远处又有百姓人山人海,随着潘大人一同叩拜上天。
大祀三日,然后就是登基大典。
众臣精神气越来越足,祭祀时候一切平安,没打雷没下雨,这就代表老天同意了,他们主公果然是天命所归!
潘邓吩咐登基大典从简,依他的意思,此次大典主要就是宣告四方他已称帝,别的倒是次要。可礼部操办起来,却也没真弄得那么简朴。
定鼎元年十月初五,天刚蒙蒙亮,苏州城内早已热闹非凡。城中百姓聚集在通往王府的御道两旁,有的手持鲜花彩绦,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他们东南王这回可是要登基了!“苍天有眼!世道乱了这么多年,还是得咱们潘大人定乾坤!”
“我早料到有这么一天!”
小娃娃们在街面上来回跑跳穿梭,街道两旁彩旗飘飘,红绸漫卷,整个苏州府都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
东南王府内更是忙碌异常,礼部官员还有苏州府衙役们穿梭往来,府前空地上摆放着鼎簋等礼器,殿内香烟袅袅,钟鼓齐鸣,庄严肃穆。
编钟之声庄严而悠扬,百官身着朝服,依次排列在王府前的空地上,各个手持笏板,神情庄重,张奉礼郎高呼:“百官朝贺——”
众人齐声高呼:“吾皇万岁!”而后行三跪九叩之礼。
礼毕过后张宝又喊道:“三公献玉——”
只见林大儒,宗泽和张纲三人手捧着象征着皇权的玉玺、宝剑和一套新编《大越律》缓缓地走上前来,他们将手中的宝物一一呈献给即将登基的新皇。
潘邓头戴黄金冕冠,上有琉璃珠垂坠前后;身着靛蓝裘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下裳着大红敝膝,其上又有黼、黻等纹饰;腰间有白色大带,玉佩琼琚,行走时可见红蓝翻飞,金光耀耀,双手拱起之时又可见两袖垂垂,上有金丝升龙之样。
宗泽看着面前尊贵的皇帝,想到了第一次在登州相见之时,此人年少模样。而如今十几年过去,面前人眉目俊朗,肩宽体长,举手投足之间有王者之气,俨然已是人主之相了。
算一算,陛下今年才三十有三,如此青春年少,便能万民追随,统御一方,只能说是天降英才,举世无双了。
他只盼望此仁主能重开太平盛世,如此他宗泽虽背侍二主之名,也不枉此生了。
潘邓接过这些宝物,缓缓走向龙椅,还没坐上去,先转身来。
张宝顿时胳膊一滑,记者就位,开始就近作画。
余深顿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看着这些个记者好不碍眼,昨天晚上他们几个老臣还劝主公,如此庄严时刻,不能叫这些记者前来,这也忒不庄重了!
林朔看他紧紧盯着,在他身边劝慰,“算了算了,主公平日里为人仁厚,从来不找麻烦,现在登基,他要干什么就由得他吧。”
潘邓让人把三样宝物依次展示了,还叫人把玉玺五面都画上画像,而后开口说道:“本就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自然该与民同乐,你几个把这画片画好了,再在《大越律》旁写一句话,大越依法治国,法律高于皇权。”
不光众位记者,连后边的群臣都震惊了,林朔不顾余深阻拦,挣脱了袍袖,赶紧小步走上前去,把皇帝带到一边,小声说道:“怎么能这么说?咱们真有这打算,暗地里实施就行了,真把这话放出去,以后要是有了什么事,陛下如何自处!”
潘邓看林中尉如此着急,笑道:“中尉多虑了,常言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既有此心,便不怕公之于众,更何况此言也不光约束我,中尉不懂我之用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