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赵佶有自己的考虑,有董平在那儿,也好牵制郭药师和他自己的军队。董平如今已与常胜军熟识,换成别人不一定能服众,燕山府一地凡事最好不要轻动,免得有什么麻烦。
  王贵妃见此事不能更改,自然便回去劝说崇德帝姬凡事以国事为重了。
  *
  徐观等人二次北上,带了皇帝的国书、誓书,准备交给金国,完成交割。却没想事情并不顺利,金国大臣屡屡挑毛病,先是说誓书上遣词用句不对,又说誓书写得并不工整,几个使者左右为难,最终徐观自己改了三四次,才上交金国皇帝。
  而后金国又让使者交出逃亡宋朝的辽国官员,得先将这批人交出来之后,金国才肯交割土地。
  此事叫人更加为难了,辽国官员逃到宋朝领土之上寻求庇佑,便是不愿被金国俘虏,且信任大宋,若是把这些人就这样交出去给金国,实在有辱国威。可交割一事正在节骨眼上,金国这样卡着脖子,他们也没有办法。
  徐正使说道:“诸位不必心急,咱们只说正在筹备,停上几天,金国大军也等着返回东北,不会在奉顺州久待,拖延一二,此事也就过去了。”
  可他不急有人急,童贯听说此事过后,当即就抓了个姓赵的辽臣,交给金国。
  如此一来,终于能交割了,数日之后,宋军大张旗鼓进入蓟州,打头的是河东军,跟在后面的是西北军,董平率领的军队与郭药师的常胜军从南面进入蓟县,而童贯的大军放在正中,河北与京畿的兵马殿后。
  军队有兵士十几万之多,差点起了内乱,不过所幸此时他们的马蹄已经踏在了蓟州土地之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豪情徘徊在每个人的心头。
  *
  苏州府。
  街上卖刊物的小童声音嘹亮,“《江南风尚》,最新一期!特别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内情!”
  茶馆里面老早就有人等着最新一期的刊物,他们可是期期不落,这刊物里面有个“赛事转播”叫“新青年创业大赛的”,正是苏州府近几个月来人人热议的话题。
  他们大多数人从第一期就开始看,各自押宝,看哪个小工坊能开到最后,哪个能赚大钱,可别说,这不比那些踢球的好看多了!
  还得是他们江南之地!也不知是哪个能人,怎么就想出了这么个有意思的赛事!
  可这赛事说是比赛,却没见在哪儿举办,只在这一个刊物上连载,是以一群人老早就拿了前几期的刊物,打算在茶馆蹲守,等着小童推着小独轮走街串巷,却没想新刊售卖,上面还有收复国土的事!
  新一期的《江南风尚》很快就被一抢而空,众人翻看着那篇报导,热议一片。
  潘邓此时也在宣抚使府中看着最新一期,他躺在摇椅上,旁边还有煤炭炉子烤火煮茶,潘邓一边看着报道,一边心想这宣抚使府什么都好,就是冬天冷了点,床榻凉飕飕的,差个火炕。
  等来年开春他一定叫人在自己屋里盘个火炕,再让人给王婆屋里也盘一个。
  王婆从别个院子里往他这院来,“小郓哥回来了,等你吃饭呢!”
  小郓哥上次带着纺织坊的人来苏州府,顺便把王婆也带上了。如今潘邓奉上命宣抚江东两浙一地,在这地方不知要呆多久,自然是把王干娘接在身边来住。
  潘邓听了召唤,起身去了偏院,在王婆的小院里吃过了中饭,就又去了前院书房里忙活。
  小云卷在一边儿给他磨墨,潘邓看着案上摞的一堆,林朔和袁常棣的信件还没回,昨日林冲还来找过他,等到晚间还要去梁山军军营一趟,明日要去苏州府衙,再过半个月去秀州盐场……潘邓舒了口气,如今他也要整日里处理政务了。
  窗外不知不觉飞扬起点点细小的雪花,潘邓往外看去,十二月天寒地冷,梅花点点,也不知今年过年能否和师叔团聚呢。
  第236章 宣和八年
  四年后。
  宣和八年二月,眼看一年又是春耕时,苏州府早早在官营肥料场卖起了化肥。
  潘邓和明府尹走在田间地头,他弯腰抓起一坨泥来仔细看看。这些年苏州府商业发达,连带着重工业,轻工业都飞速发展,两浙商贾走遍大江南北,江南一地十分繁荣。
  然而不能一味发展重工业,从而忽视农业带来三农问题,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走适合江南一地的发展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向导。
  潘邓看了看泥质,十分不错。苏州一地水路发达,有小河滩,如今江南已经引进占城稻,从品种的优良性来说,此种外来种已经是十分高产,而培育优化品种的道路又十分漫长,是以潘邓以化肥优先,做为江东一地的增产手段。
  这四年来,他先是指导百姓自己制作简易的化肥,先由官府组织百姓收集河泥,而后再由百姓堆放在田边晾晒、发酵,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潘邓又让百姓在冬季或是农闲种植绿肥植物,如翘瑶等,待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翻耕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这四年下来照做的农户眼看着有不少,江东一地的州府上官也都十分欣慰。
  明翰海见潘大人在水里涮了涮手,从怀里拿出帕子给他,潘邓接过来擦了擦手,二人坐了马车一同去了苏州府郊外的官营肥料厂。
  路上马车轱辘轱辘,潘邓坐在车里笑呵呵地看着明翰海,直把明府尹看得毛毛的,他清咳一声,而后问道:“不知纺织坊里阔腿裤卖得如何?”
  这些年随着纺织工坊布匹的囤积,缝纫工技术的愈加熟练,东平纺织坊在城里悄然开了几家成衣铺,而这一期的《江南风尚》则是传遍了大街小巷,封面上赫然是那着春幡踏青的明瀚海,他穿着合体的衣服,短衫,天青色的阔腿裤,收脚的布鞋,整个人精神洋溢。
  苏州府府尹大人上了刊物,这刊物卖疯了,差点没出苏州府就脱销,而封面上明府尹所穿着的那个款式潇洒,剪裁利落,穿着简单,易于行走的天青色阔腿裤也卖断货了。
  苏州府边上的纺织坊园区加班加点,厂里的缝纫机都让裁缝们踩冒了烟,却还是供不上货,最终还是傅掌柜的从东平加了一大批天青色棉布的订单才勉强平息浪潮。
  潘邓说道:“托府尹的福,傅掌柜又要忙上几个月了。”
  明翰海笑道:“傅掌柜什么时候不忙?他算是咱们苏州城里最忙的那批富贾了!”
  两个人到了肥料厂,只见厂内高炉正冒着烟,还有穿着全套防护服的工匠在里面进进出出。府中农师正在化肥厂大门口盯着独轮车,一车车地往外推着肥,有草木灰,骨粉灰,还有化肥厂内特制的“蛋肥”。
  农师捋捋短须,把几样肥料数齐了,待要运往村县,只要叫百姓依据种植的品种,合理用这三样肥料,没准他们苏州府的粮食就能如同前两年的小试验田一样,一年增产四成!
  今年是头一年的大规模试验田,官府承担了几村地,足足千亩,若是今年也能依旧增产,这化肥就可在全府卖开,继而惠及大江南北了。
  这可真是百年都没有的大增产呀!农师心中十分感慨,他没想到苏州府的宣抚使大人,这样二品大员竟然还对农耕一事所知甚深,竟能研制出如此增产的肥料!他如今还没春耕就已经迫切希望看到秋收之景了。
  潘邓眼见着农师在此,叮嘱了几句,这才进到厂中视察,一直到日落西山,武松上前提醒,他这才返回。
  等到两位高官一走,别的工匠这才松了口气,化肥厂里又热闹起来,工匠们和左右工友一边聊着府里边今年化肥要用得好多,是否给自家亲戚也买一点,一边成群结伙的去食堂吃饭了。
  潘邓回到府中也正赶上太阳落山,往常他若是有空都会去和王婆吃完饭,可这些天他却少去王婆那里,只因师叔来苏州府看他了。
  潘邓脸上带着笑容,进屋先和观哥抱在一块,只觉得在外忙碌一整天的疲劳都没了,当下又能处理一桌子的公文了!两个人腻歪了一会儿,这才联袂到小厅里去用饭。
  师叔今天有点沉默,潘邓问道:“我听说你白日里去了梁山军那边一趟,如今那里如何?”
  徐观闻言把碗筷放下,踌躇片刻还是说道:“梁山军和广德军禁军都被你训练得整齐有素,这本是好事……可如今你在江南,也要懂得避嫌才行,我总觉得你懂这些,所以并没过多劝导,可你如今还要扩军,这是为何?”
  潘邓听他问到此事,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师叔,我有些事,我不得不做。”
  徐观皱起眉头,他察觉到小师侄好像语焉不详,有事不与他讲明,他们都已是夫妻了,为何还要隐瞒?意识到这点,徐观心中发堵,“……你虽是两路宣抚使,可如今江南平稳,百姓安居,哪有做这些事的必要?要是被人抓住把柄,可就麻烦了……”
  潘邓沉默,徐观看他不发一言,有些心急,上前握着他的胳膊,说道:“你这好比是在玩火,火势怎由人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