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两丈长的大案面上一共能印五种颜色的印花,当一块布从这头平移到那头,印刷了五次,幅面上就呈现出多彩又规律的彩色图案,正是洛阳红牡丹。
这印刷法子非常快速,虽是染色,但是图案清晰明亮,颜色鲜艳,比绣的花还要艳丽,且整个幅面都是大花,这要是绣娘来绣,这么大一幅布料怕不是要绣上个三五年。
就算不要绣花,而是让织女织出此种锦缎,也要四个技艺高超的织女在织布机前费上半年才行。
魏恬恬姐妹从前就是合作无间的织女,支出的锦缎在整个绍兴府都叫绝,可如今看了这样的印染,也止不住感慨,“实在是太快了。”
如此一来,光凭借着“染”,就能代替“织”了。
李应笑呵呵道:“咱们生产,时日也是成本,能快点印出花来,就比那慢慢磨蹭的成本要低。”
白老也在一旁附和,十分自豪,“咱们这个工厂,说来也并没有什么秘而不传的技术,新的工人来到工厂培训,个把月就能上手,咱们主要就是机械好,而且这个不怕别的厂学去,就算别人家能把咱们的织机都学去了,可若是体量不大,也吃不下咱们的机器一人一台!”
这边又印了两幅牡丹花布,眼看着机械之中的染料用尽,白老让人换了模子,又印了新花色,乃是紫底的素布,上面印了五菱团花。
这素布就不寻常,暗紫色布上有类似撒盐般的深深浅浅,看着有些斑驳,却又不突兀,上面的五菱团花细看是‘五蝠捧寿’,也是一水的暗色,有暗蓝,暗红,还有月牙白色,经了那印染机下来之后,放在杆子上一看,果然十分华贵,又不老气,很有“高级感”。
潘邓看了心里喜欢,让人装上一匹,回头送给师叔。
等到出了工坊,已经是日头西斜,潘邓又和李大官人一同去了在这附近的琉璃坊视察一番。
路上一边走着,李大官人和东家说道:“刚才在纺织坊里,并没和东家说此事,眼看着东家所说的‘创业大赛’要开起来,之前也找了些江南富贾,这些天总有人和我打听咱们纺织坊的事……”
有许多人都想要和东平纺织坊合作,在别地开厂。
自东平纺织坊建坊以来,许多人看了都很眼热,在当今时候,布匹不光是可穿在身上的衣裳,更是可以被当做货币的存在,地位仅次于粮食,但是粮食生意却远远不如布匹赚钱。可以说东平纺织坊这样能大量生产布匹的工坊就是一棵长盛不衰的摇钱树,更别说还背靠潘宣抚使这样的高官,那还不是只要经手就能稳赚!
李应说道:“已经有三家找到我这里,说是愿认东家为主,自己只做个掌柜的,用咱们的技艺,去外地开工厂,买棉花田,建厂子。”
潘邓轻笑了一声,李应也觉得好笑,“……已叫人查过,后面都是背靠着大商贾的,不然也找不到我这来,谁都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我且都回绝了。”
潘邓说道:“不过他们说得也有理,日后坊里的事越来越多,你一个人也不见得忙得过来。纺织坊咱们不会找富商合作,可开赛之后若是有什么于经商之道上入得你眼的人,就收下到咱们坊里也行。”
李应点头应是,潘邓又说道:“我如今政事缠身,咱们家的这几个产业可就托付给你了。”
李应听东家说出这番话来,顿时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能遇到如此信任他的主公,也是平生难求,李大官人哈哈笑道:“东家信得过我李某,某自当竭尽所能!”
几人一路到了琉璃坊,此处比纺织坊小了不少,走进工坊,只见前院儿摆着一扇扇的琉璃窗,正等着送去工厂安装。几人一路去了后院里屋,潘邓和李大官人走进去之后,方掌柜神秘兮兮地把门带上,又点了灯,火苗燃起,叫人看清了屋子里的一面大镜子。
这面镜子足有一人高,周边的银框镂满了繁复的花纹,光是看着镜框就知价格不菲,然而最让人惊叹的却是镜面本身,它不同于如今常见的铜镜子,而是不知是什么一整块宝石镶嵌的,竟然能打磨得如此平整,薄薄的一片,能完整清晰,丝毫毕现地照出人影来!
李应猛地在镜中看到自己,一时间心里一惊,他摇晃两下才确定自己在照镜子,这是何方奇景?简直不似凡间之物!
他凑上前去,左看右看,十分惊奇,方掌柜凑上前来,小心翼翼地问道:“东家,咱们这琉璃镜该怎么卖?”
如此世间奇物,竟然让他们东家给做出来了!这要是拿去售卖,还不知能让多少人为之争抢!
潘邓看着这面镜子,脸上也慢慢浮现出笑容来,他记得自己前世世界上的第一面镜子,可是价值三万匹战马。如此清晰透亮的银镜,岂不是收割富人最好的镰刀?
距离风雅颂的琉璃器上市已经过了四年,是时候再出一款能风靡大宋,让人为之心颤的奢侈品了。
第235章 收复燕云
方掌柜见东家正在思量,又走过来犹豫着说道:“咱们制出来这宝物,可否要献与上面一份?”
潘邓听了此话,嘴角勾起,“这算得上是什么宝物?只是比铜镜照得更清晰些,又不是什么世上没有的东西,且不说这正中心的银镜印象太过清晰,不合中庸之道;就说这边框也奢华有余,雅致不足,不如宫里的文雅,就这样巴巴的献上去,倒显得你家大人我只会献些奢华之物了。”
方掌柜一听,也是这个理,他家大人如今已是宣抚一方的大官,不似从前那样,只是开封府的著作郎了。若想要献什么宝物给陛下,也是要献一些嘉禾这样的祥瑞才行。
“那……那咱们直接卖?”
潘邓说道:“第一批货不要在市面上卖,你只送给李掌柜,叫她卖给有缘人便好。”
方掌柜就明白了,这是要走有市无价的路子,之后狠宰一笔了!
潘邓看着面前的大银镜,说道:“再赶制出一面来,边框用黄铜的,别弄太多纹饰,我待要送人。”
方掌柜连忙应下,东家吩咐的事,他们哪有不放在心里的?连夜赶制铜边的大镜子,随着那一匣子衣物一齐送到了东京城。
*
屋里香烟袅袅,范老掀开匣子一看,见里面是叠的整齐的衣裳,“诶呦”了一声,又把匣子关上了。
这小潘大人送来的衣裳,也不知是里衣还是外衣,是穿在哪儿的,他们这些老黄历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另外还有一个上面打了木条,里面塞了棉被的大物件,眼见着是个贵重物品什,范老也没拿羊角给起开,叫人把它送到库房里立着,等主人回来再拆。
至于这匣子衣裳,就放到主人房里,等什么时候他从北地忙完回来了,自然就能看见了。
如今大人比以往忙碌了不少,前两个月就去了河北一趟,回来之后才待了没几天,又接了上令再次北上。
不过他范老丈虽只是一介草民,也能听到市井之中传言,如今皇帝英明神武,待完成太祖未竟之事,收复燕云十六州有望,他家主人再次前去北地,就是被皇帝派去再访金国,完成交割。
如今东京城里面的气氛就似没滚的沸水,只差最后一把盐,人人都知道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了,也人人议论,可我朝百姓毕竟生性内敛,这事儿不定下来,老百姓面上就只装作不在意,时不时还要轻视几句,“八成是假的!”,实际上心里有多焦急,只有自己知道。
范老心里也一心盼着主人回来,从他年少跟在主人祖父身边时,就听老主人念叨着燕云十六州,时至今日,国土终于有回归的希望,谁人能不期盼?
等主人回来了,此事若真成了,他就仗着自己在范家是个老人,劝大人给范大人去祭拜一次罢。
*
皇宫之内,赵佶一派喜气洋洋,正在选燕山府一路的长官。
这燕山府就是他给燕京起的新名字,赵佶本属意叫蔡攸去担任整个燕山府的长官,做一路宣抚使,为他安定北境。
可没想蔡攸自第一次北伐,和童贯两人灰溜溜地回到东京城之后,就再也不愿往北走了,燕山府那地方实在太过危险不说,也着实荒凉了些,长久待在那地方,穷山穷水又远离京城,不知图什么。蔡攸下了决定,他还是待在东京城就好,遂向皇帝推荐了另外一个人选,乃是当今尚书左丞王安中。
赵佶想让宠臣替自己镇守北地,可宠臣不想去,他又有什么法子?只能从善如流,叫王安中担任了燕山府宣抚使,再叫詹杜担任燕山府安抚使,之后让董平掌管军马。如此一来,燕山府一路的长官就是王安中,詹杜和董平就做他的副手。
王贵妃因为这事来寻过皇帝好几次,言崇德帝姬如今初嫁,怎好就让驸马董都尉驻守北地?我朝名将如云,如何不选个别人,将他换下来,也能让他们夫妻团聚。
赵佶平日里虽是个好说话的,也一向在宗室及姻亲之事上遵从祖训,但遇到这种大事,还是国事为先,“朕只叫董都尉在北面待个两年,安定局势之后便叫他回来了。”
这印刷法子非常快速,虽是染色,但是图案清晰明亮,颜色鲜艳,比绣的花还要艳丽,且整个幅面都是大花,这要是绣娘来绣,这么大一幅布料怕不是要绣上个三五年。
就算不要绣花,而是让织女织出此种锦缎,也要四个技艺高超的织女在织布机前费上半年才行。
魏恬恬姐妹从前就是合作无间的织女,支出的锦缎在整个绍兴府都叫绝,可如今看了这样的印染,也止不住感慨,“实在是太快了。”
如此一来,光凭借着“染”,就能代替“织”了。
李应笑呵呵道:“咱们生产,时日也是成本,能快点印出花来,就比那慢慢磨蹭的成本要低。”
白老也在一旁附和,十分自豪,“咱们这个工厂,说来也并没有什么秘而不传的技术,新的工人来到工厂培训,个把月就能上手,咱们主要就是机械好,而且这个不怕别的厂学去,就算别人家能把咱们的织机都学去了,可若是体量不大,也吃不下咱们的机器一人一台!”
这边又印了两幅牡丹花布,眼看着机械之中的染料用尽,白老让人换了模子,又印了新花色,乃是紫底的素布,上面印了五菱团花。
这素布就不寻常,暗紫色布上有类似撒盐般的深深浅浅,看着有些斑驳,却又不突兀,上面的五菱团花细看是‘五蝠捧寿’,也是一水的暗色,有暗蓝,暗红,还有月牙白色,经了那印染机下来之后,放在杆子上一看,果然十分华贵,又不老气,很有“高级感”。
潘邓看了心里喜欢,让人装上一匹,回头送给师叔。
等到出了工坊,已经是日头西斜,潘邓又和李大官人一同去了在这附近的琉璃坊视察一番。
路上一边走着,李大官人和东家说道:“刚才在纺织坊里,并没和东家说此事,眼看着东家所说的‘创业大赛’要开起来,之前也找了些江南富贾,这些天总有人和我打听咱们纺织坊的事……”
有许多人都想要和东平纺织坊合作,在别地开厂。
自东平纺织坊建坊以来,许多人看了都很眼热,在当今时候,布匹不光是可穿在身上的衣裳,更是可以被当做货币的存在,地位仅次于粮食,但是粮食生意却远远不如布匹赚钱。可以说东平纺织坊这样能大量生产布匹的工坊就是一棵长盛不衰的摇钱树,更别说还背靠潘宣抚使这样的高官,那还不是只要经手就能稳赚!
李应说道:“已经有三家找到我这里,说是愿认东家为主,自己只做个掌柜的,用咱们的技艺,去外地开工厂,买棉花田,建厂子。”
潘邓轻笑了一声,李应也觉得好笑,“……已叫人查过,后面都是背靠着大商贾的,不然也找不到我这来,谁都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我且都回绝了。”
潘邓说道:“不过他们说得也有理,日后坊里的事越来越多,你一个人也不见得忙得过来。纺织坊咱们不会找富商合作,可开赛之后若是有什么于经商之道上入得你眼的人,就收下到咱们坊里也行。”
李应点头应是,潘邓又说道:“我如今政事缠身,咱们家的这几个产业可就托付给你了。”
李应听东家说出这番话来,顿时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能遇到如此信任他的主公,也是平生难求,李大官人哈哈笑道:“东家信得过我李某,某自当竭尽所能!”
几人一路到了琉璃坊,此处比纺织坊小了不少,走进工坊,只见前院儿摆着一扇扇的琉璃窗,正等着送去工厂安装。几人一路去了后院里屋,潘邓和李大官人走进去之后,方掌柜神秘兮兮地把门带上,又点了灯,火苗燃起,叫人看清了屋子里的一面大镜子。
这面镜子足有一人高,周边的银框镂满了繁复的花纹,光是看着镜框就知价格不菲,然而最让人惊叹的却是镜面本身,它不同于如今常见的铜镜子,而是不知是什么一整块宝石镶嵌的,竟然能打磨得如此平整,薄薄的一片,能完整清晰,丝毫毕现地照出人影来!
李应猛地在镜中看到自己,一时间心里一惊,他摇晃两下才确定自己在照镜子,这是何方奇景?简直不似凡间之物!
他凑上前去,左看右看,十分惊奇,方掌柜凑上前来,小心翼翼地问道:“东家,咱们这琉璃镜该怎么卖?”
如此世间奇物,竟然让他们东家给做出来了!这要是拿去售卖,还不知能让多少人为之争抢!
潘邓看着这面镜子,脸上也慢慢浮现出笑容来,他记得自己前世世界上的第一面镜子,可是价值三万匹战马。如此清晰透亮的银镜,岂不是收割富人最好的镰刀?
距离风雅颂的琉璃器上市已经过了四年,是时候再出一款能风靡大宋,让人为之心颤的奢侈品了。
第235章 收复燕云
方掌柜见东家正在思量,又走过来犹豫着说道:“咱们制出来这宝物,可否要献与上面一份?”
潘邓听了此话,嘴角勾起,“这算得上是什么宝物?只是比铜镜照得更清晰些,又不是什么世上没有的东西,且不说这正中心的银镜印象太过清晰,不合中庸之道;就说这边框也奢华有余,雅致不足,不如宫里的文雅,就这样巴巴的献上去,倒显得你家大人我只会献些奢华之物了。”
方掌柜一听,也是这个理,他家大人如今已是宣抚一方的大官,不似从前那样,只是开封府的著作郎了。若想要献什么宝物给陛下,也是要献一些嘉禾这样的祥瑞才行。
“那……那咱们直接卖?”
潘邓说道:“第一批货不要在市面上卖,你只送给李掌柜,叫她卖给有缘人便好。”
方掌柜就明白了,这是要走有市无价的路子,之后狠宰一笔了!
潘邓看着面前的大银镜,说道:“再赶制出一面来,边框用黄铜的,别弄太多纹饰,我待要送人。”
方掌柜连忙应下,东家吩咐的事,他们哪有不放在心里的?连夜赶制铜边的大镜子,随着那一匣子衣物一齐送到了东京城。
*
屋里香烟袅袅,范老掀开匣子一看,见里面是叠的整齐的衣裳,“诶呦”了一声,又把匣子关上了。
这小潘大人送来的衣裳,也不知是里衣还是外衣,是穿在哪儿的,他们这些老黄历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另外还有一个上面打了木条,里面塞了棉被的大物件,眼见着是个贵重物品什,范老也没拿羊角给起开,叫人把它送到库房里立着,等主人回来再拆。
至于这匣子衣裳,就放到主人房里,等什么时候他从北地忙完回来了,自然就能看见了。
如今大人比以往忙碌了不少,前两个月就去了河北一趟,回来之后才待了没几天,又接了上令再次北上。
不过他范老丈虽只是一介草民,也能听到市井之中传言,如今皇帝英明神武,待完成太祖未竟之事,收复燕云十六州有望,他家主人再次前去北地,就是被皇帝派去再访金国,完成交割。
如今东京城里面的气氛就似没滚的沸水,只差最后一把盐,人人都知道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了,也人人议论,可我朝百姓毕竟生性内敛,这事儿不定下来,老百姓面上就只装作不在意,时不时还要轻视几句,“八成是假的!”,实际上心里有多焦急,只有自己知道。
范老心里也一心盼着主人回来,从他年少跟在主人祖父身边时,就听老主人念叨着燕云十六州,时至今日,国土终于有回归的希望,谁人能不期盼?
等主人回来了,此事若真成了,他就仗着自己在范家是个老人,劝大人给范大人去祭拜一次罢。
*
皇宫之内,赵佶一派喜气洋洋,正在选燕山府一路的长官。
这燕山府就是他给燕京起的新名字,赵佶本属意叫蔡攸去担任整个燕山府的长官,做一路宣抚使,为他安定北境。
可没想蔡攸自第一次北伐,和童贯两人灰溜溜地回到东京城之后,就再也不愿往北走了,燕山府那地方实在太过危险不说,也着实荒凉了些,长久待在那地方,穷山穷水又远离京城,不知图什么。蔡攸下了决定,他还是待在东京城就好,遂向皇帝推荐了另外一个人选,乃是当今尚书左丞王安中。
赵佶想让宠臣替自己镇守北地,可宠臣不想去,他又有什么法子?只能从善如流,叫王安中担任了燕山府宣抚使,再叫詹杜担任燕山府安抚使,之后让董平掌管军马。如此一来,燕山府一路的长官就是王安中,詹杜和董平就做他的副手。
王贵妃因为这事来寻过皇帝好几次,言崇德帝姬如今初嫁,怎好就让驸马董都尉驻守北地?我朝名将如云,如何不选个别人,将他换下来,也能让他们夫妻团聚。
赵佶平日里虽是个好说话的,也一向在宗室及姻亲之事上遵从祖训,但遇到这种大事,还是国事为先,“朕只叫董都尉在北面待个两年,安定局势之后便叫他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