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潘邓抿抿嘴唇,“此事我自有计较。”
今年已经是宣和八年了,这是个让人觉得不舒适的年份,只因在潘邓前世,根本就没有宣和八年,今年的年号应该是靖康元年。
靖康的利剑悬在他的头顶,潘邓没办法什么都不做,可这事说出去谁又会相信?陈老师不信,师叔也不会信,潘邓把观哥儿的手拿了下去。
小厅里陷入寂静。
徐观看着面前饭菜,也觉无味起来,起身出了院子,潘邓想要拦他,却不知说什么,最终也没迈开脚步。
徐大人前脚刚走,王婆后脚从墙后探出头来,她站在自己院子,望着这个徐大官人的背影,一直眺望到此人走远,这才哼了一声,就说她自己纯粹是瞎操心,这两口子没有不吵架的,现如今这两人也闹别扭了吧?哼哼,走了,走得好,还怕你不走呢,走了就别回来了!
当她王干娘看不出来?也不看她从前是干什么的,什么场面没见过?她只要两眼这么一扫,这事根本都不费三智五猜,只一智就能猜着十分,这两个人准是一对儿的冤家,在房里是偷摸亲嘴儿的!
她说自家干儿都二十有六的大好儿郎了,怎么还不娶亲,原来根儿在这呢,这姓徐的不知道是有什么迷魂计,拐带得她家干儿一见了他就神魂颠倒的,一见他来苏州府,是公文也不批了,出门也不在外边住了,整天就要回家往房里一钻,到第二日晌午都不出来。
这姓徐的隔一阵子就过来一趟,她家干儿是人没来就盼着来,人走了魂都给带走了似的,平日里有什么好玩意都巴巴地送,过年要是见不着,那恨不得连爆竹都不放了。哼,还说什么师徒情深,什么至交好友,这是上坟不带纸,糊弄鬼呢!这要是没事,她王干娘把脑袋拧下来!走了好,免得把她干儿往坑里带!
王婆脖子伸得老远,眼见着那人的背影原来越远了,不由得心中高兴,可没等她高兴个一时半刻,那姓徐的又回来了。
徐观明日就要坐船离开苏州府,今晚是在潘哥儿身边待着的最后一晚了,他不忍心和小师侄闹别扭。
以往每次分别,徐大人都要把小师侄抱上一晚,有说不完的话,夫夫两个喃喃细语,柔情蜜意,十分不舍。可这回徐观还在生气,也决心叫小师侄长长记性,不要什么事都瞒着自家人,决心他不说清缘由,就别想和好,因此一晚上就是抱着他,一句话都没说。
潘邓见师叔回来了,就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以为此事已经过了,一边想着师叔如何如何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沾沾自喜地把自己嵌到他怀里,一边在想另一件事。
如今《江南风尚》已经开刊四年,也月月送到东京城去叫皇帝陛下看一看,官家对此一直很满意,就是上个月写信过来,指定叫他宣扬道教的篇幅也像其他文章一样,弄得通俗易懂一点。
是的,赵佶过了这么久,也逐渐意识到了长篇累牍的道法确实不好看了,怕没有老百姓会喜欢,没见他连自己看刊物的时候都跳过吗!
潘邓这下便有些为难了,这些年下来,刊物里一直有劝民耕槡的劝农主题,科学得很。而《江南风尚》的发刊,从一开始的目的也就只有两个,一方面是带货,另一方面是教育民众,使百姓远离邪教。
要根除人民心中的信仰不是那么简单的,在潘邓的设想中,更多的还是应该宣扬科学,但是怎么又能做到一边宣扬科学,一遍宣传道教?这是一个难题,但是难不到潘邓的脑瓜:只要让道教娱乐化减弱威严的震慑,并且让道教也崇信科学,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道教的娱乐化可以用他在前世看过的传奇志怪小说来打底,至于宣扬科学,则可以在故事之中夹杂私货,物理和v fable v化学的知识以及科普常识就能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如此一来,只将道法变成修身养性之法;将道家故事变成眼见就不真实的传奇故事;并且在其中宣扬因果有报的真善美;再借此宣扬科学,一份可向大众传播的《江南风尚》道教文章就这样编好了。
“难道我真的是个天才?”潘邓一边躺在温柔乡里,一边蹙眉瘪嘴,用十分严肃的神情思考这第一篇故事应该写什么,以至于都没注意到身后观哥儿精神郁郁。
第237章 东京观察使
嗯,第一个故事,就决定写农民遭遇地主霸凌,土地公公相救的故事。故事名就叫《土地公公授福田》,第一节主角赵大青村里面粮食减产,自己却乐于助人;第二节恶地主逼迫;第三节被他帮助的人摇身一变变成土地公公出场,给他一个仙术,化险为夷……而后便是喜闻乐见的环节,当看刊物的老百姓寄希望于土地公公会再给主角一个仙术,让他荣华富贵之时,土地公公却说财富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争取。
当赵大青想要拜托土地公公让他的地里粮食增产的时候,土地公公慈祥一笑,掏出了苏州官营肥料场的草肥骨肥和蛋肥,并且附上仙家咒语,“缺少蛋骨草,小细黄紫倒。”而后随着一声爆竹声,化作青烟缩回地下。
最终的结局自然是恶地主得到报应,而赵大青和村里人在土地公公的庇佑下,粮食增产,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潘邓想完了第一期的内容,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师叔怀里面窝了个好位置,沉沉睡去。一直到第二天一早寒山寺渡口送别,潘邓脑子里还在想土地公公,就决心依照前世八六版西游那样,把老神仙写成一个身高三尺,面容慈祥,性情随和,拿着拐棍,穿着锦缎的白发老头。因此完全没注意到师叔眼里略显幽怨的眼神。
潘邓神游天外,眼看就到渡口,回过了神来,看着眼前人,说道:“观哥儿,今年没什么大事,我闲下来,这个月就去京城一趟,不叫你总是来找我。”
徐观冷哼一声,算是原谅他一半。
潘邓絮絮叨叨的,一直把师叔送到船舱里,见左右无人,上前抱着他说道:“等过了今年,我在外也满五年了,便向陛下上奏,请求回东京城,到时候我两个就能做长久夫夫了,再捡个孩儿来养,咱两个也能享孩儿绕膝的福了。”
徐观听他这样说,一边想小师侄真是小孩儿心性,这事哪有这么简单;一边又心里软和起来,看着小师侄大眼睛盯着他,原来还打算不理他的心现在怎么也生不起气来,就要露出微笑,凑上去亲他一下,忽而反应过来,又转硬了语气,说道:“你在南边行走不便,再过一两个月,我便又坐船来了,哪里用得着你如此麻烦?”
而后还要嘱咐道:“再过些天东京派来巡查的观察使就要来了,且好生准备,宴大人生性刚直,虽是这两年经了陈太师举荐,重新入朝为官的,不过他不会因此就偏袒太师学生。”
潘邓点点头,记住了。
徐观又凉凉地说:“把你那梁山军藏好了,可别让晏大人抓住了你的小辫子,参你一本拥兵自重。”
潘邓听着观哥儿的语气缩了缩脖子,赶紧岔开话题,好声好语把师叔送走了。
寒山寺外河水涓涓,苏州府往来船只如梭,一艘艘船从远处驶来,它们或大或小,形态各异,有载满货物的商船,有往来接送游人的渡船,还有些打渔出江的小舟,在河面上灵活游走。
码头货物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船夫们高声吆喝着,指挥着船只靠岸,大船之下力夫们忙碌地穿梭于码头之间,有的在卸下船上运来的货物,有的则在将本地的特产装上船,准备运往远方。
渡船上下了几个人来,一老者身着披风,精神矍铄,他旁边三人,两个中年人,皆是士大夫模样,还有个童子,为他背着箱子。
老者环视码头,赞道:“真不愧是苏州府,如此繁华!”
他身旁的黄潜善微微一笑,附和道:“晏大人是头回来苏州吧,这苏州府的繁华天下闻名,今日一见,比以往更盛。我前几年来时,正值战后,虽也繁荣却不似今日这般。”
他又往远处看去,指到,“那路边的像是新木,之前来没见过,早听说潘宣抚使多植树,这没想刚到苏州府就见着了。”
晏眘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道路上,只见夹道种满了新树,绿意盎然,甚是悦目,他不禁叹道:“这潘宣抚使竟有陶瓮之风,当真是难得。”
身旁的汪伯彦却摇了摇头,“此木树干细小,一见便是新植的,想必是早知大人将至巡检,故而刻意为之。唉……为这等虚名之事,竟耗费许之多,实乃大可不必也。”
早听说潘邓是个八面玲珑的,可没想他就为了接见上官,竟花如此大血本,啧啧,真是有些浪费了,有那银钱招待他们也就罢了,何必做这些虚的。
汪伯彦一边背着手,一边不赞头地点评,宴眘听他这样一说,也觉得这树木细些,心中便也有了疑惑,微微皱眉,特地让后面跟着的随从们不要通报,准备带着二位同僚,来一个微服私访。
今年已经是宣和八年了,这是个让人觉得不舒适的年份,只因在潘邓前世,根本就没有宣和八年,今年的年号应该是靖康元年。
靖康的利剑悬在他的头顶,潘邓没办法什么都不做,可这事说出去谁又会相信?陈老师不信,师叔也不会信,潘邓把观哥儿的手拿了下去。
小厅里陷入寂静。
徐观看着面前饭菜,也觉无味起来,起身出了院子,潘邓想要拦他,却不知说什么,最终也没迈开脚步。
徐大人前脚刚走,王婆后脚从墙后探出头来,她站在自己院子,望着这个徐大官人的背影,一直眺望到此人走远,这才哼了一声,就说她自己纯粹是瞎操心,这两口子没有不吵架的,现如今这两人也闹别扭了吧?哼哼,走了,走得好,还怕你不走呢,走了就别回来了!
当她王干娘看不出来?也不看她从前是干什么的,什么场面没见过?她只要两眼这么一扫,这事根本都不费三智五猜,只一智就能猜着十分,这两个人准是一对儿的冤家,在房里是偷摸亲嘴儿的!
她说自家干儿都二十有六的大好儿郎了,怎么还不娶亲,原来根儿在这呢,这姓徐的不知道是有什么迷魂计,拐带得她家干儿一见了他就神魂颠倒的,一见他来苏州府,是公文也不批了,出门也不在外边住了,整天就要回家往房里一钻,到第二日晌午都不出来。
这姓徐的隔一阵子就过来一趟,她家干儿是人没来就盼着来,人走了魂都给带走了似的,平日里有什么好玩意都巴巴地送,过年要是见不着,那恨不得连爆竹都不放了。哼,还说什么师徒情深,什么至交好友,这是上坟不带纸,糊弄鬼呢!这要是没事,她王干娘把脑袋拧下来!走了好,免得把她干儿往坑里带!
王婆脖子伸得老远,眼见着那人的背影原来越远了,不由得心中高兴,可没等她高兴个一时半刻,那姓徐的又回来了。
徐观明日就要坐船离开苏州府,今晚是在潘哥儿身边待着的最后一晚了,他不忍心和小师侄闹别扭。
以往每次分别,徐大人都要把小师侄抱上一晚,有说不完的话,夫夫两个喃喃细语,柔情蜜意,十分不舍。可这回徐观还在生气,也决心叫小师侄长长记性,不要什么事都瞒着自家人,决心他不说清缘由,就别想和好,因此一晚上就是抱着他,一句话都没说。
潘邓见师叔回来了,就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以为此事已经过了,一边想着师叔如何如何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沾沾自喜地把自己嵌到他怀里,一边在想另一件事。
如今《江南风尚》已经开刊四年,也月月送到东京城去叫皇帝陛下看一看,官家对此一直很满意,就是上个月写信过来,指定叫他宣扬道教的篇幅也像其他文章一样,弄得通俗易懂一点。
是的,赵佶过了这么久,也逐渐意识到了长篇累牍的道法确实不好看了,怕没有老百姓会喜欢,没见他连自己看刊物的时候都跳过吗!
潘邓这下便有些为难了,这些年下来,刊物里一直有劝民耕槡的劝农主题,科学得很。而《江南风尚》的发刊,从一开始的目的也就只有两个,一方面是带货,另一方面是教育民众,使百姓远离邪教。
要根除人民心中的信仰不是那么简单的,在潘邓的设想中,更多的还是应该宣扬科学,但是怎么又能做到一边宣扬科学,一遍宣传道教?这是一个难题,但是难不到潘邓的脑瓜:只要让道教娱乐化减弱威严的震慑,并且让道教也崇信科学,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道教的娱乐化可以用他在前世看过的传奇志怪小说来打底,至于宣扬科学,则可以在故事之中夹杂私货,物理和v fable v化学的知识以及科普常识就能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如此一来,只将道法变成修身养性之法;将道家故事变成眼见就不真实的传奇故事;并且在其中宣扬因果有报的真善美;再借此宣扬科学,一份可向大众传播的《江南风尚》道教文章就这样编好了。
“难道我真的是个天才?”潘邓一边躺在温柔乡里,一边蹙眉瘪嘴,用十分严肃的神情思考这第一篇故事应该写什么,以至于都没注意到身后观哥儿精神郁郁。
第237章 东京观察使
嗯,第一个故事,就决定写农民遭遇地主霸凌,土地公公相救的故事。故事名就叫《土地公公授福田》,第一节主角赵大青村里面粮食减产,自己却乐于助人;第二节恶地主逼迫;第三节被他帮助的人摇身一变变成土地公公出场,给他一个仙术,化险为夷……而后便是喜闻乐见的环节,当看刊物的老百姓寄希望于土地公公会再给主角一个仙术,让他荣华富贵之时,土地公公却说财富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争取。
当赵大青想要拜托土地公公让他的地里粮食增产的时候,土地公公慈祥一笑,掏出了苏州官营肥料场的草肥骨肥和蛋肥,并且附上仙家咒语,“缺少蛋骨草,小细黄紫倒。”而后随着一声爆竹声,化作青烟缩回地下。
最终的结局自然是恶地主得到报应,而赵大青和村里人在土地公公的庇佑下,粮食增产,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潘邓想完了第一期的内容,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师叔怀里面窝了个好位置,沉沉睡去。一直到第二天一早寒山寺渡口送别,潘邓脑子里还在想土地公公,就决心依照前世八六版西游那样,把老神仙写成一个身高三尺,面容慈祥,性情随和,拿着拐棍,穿着锦缎的白发老头。因此完全没注意到师叔眼里略显幽怨的眼神。
潘邓神游天外,眼看就到渡口,回过了神来,看着眼前人,说道:“观哥儿,今年没什么大事,我闲下来,这个月就去京城一趟,不叫你总是来找我。”
徐观冷哼一声,算是原谅他一半。
潘邓絮絮叨叨的,一直把师叔送到船舱里,见左右无人,上前抱着他说道:“等过了今年,我在外也满五年了,便向陛下上奏,请求回东京城,到时候我两个就能做长久夫夫了,再捡个孩儿来养,咱两个也能享孩儿绕膝的福了。”
徐观听他这样说,一边想小师侄真是小孩儿心性,这事哪有这么简单;一边又心里软和起来,看着小师侄大眼睛盯着他,原来还打算不理他的心现在怎么也生不起气来,就要露出微笑,凑上去亲他一下,忽而反应过来,又转硬了语气,说道:“你在南边行走不便,再过一两个月,我便又坐船来了,哪里用得着你如此麻烦?”
而后还要嘱咐道:“再过些天东京派来巡查的观察使就要来了,且好生准备,宴大人生性刚直,虽是这两年经了陈太师举荐,重新入朝为官的,不过他不会因此就偏袒太师学生。”
潘邓点点头,记住了。
徐观又凉凉地说:“把你那梁山军藏好了,可别让晏大人抓住了你的小辫子,参你一本拥兵自重。”
潘邓听着观哥儿的语气缩了缩脖子,赶紧岔开话题,好声好语把师叔送走了。
寒山寺外河水涓涓,苏州府往来船只如梭,一艘艘船从远处驶来,它们或大或小,形态各异,有载满货物的商船,有往来接送游人的渡船,还有些打渔出江的小舟,在河面上灵活游走。
码头货物堆积如山,琳琅满目,船夫们高声吆喝着,指挥着船只靠岸,大船之下力夫们忙碌地穿梭于码头之间,有的在卸下船上运来的货物,有的则在将本地的特产装上船,准备运往远方。
渡船上下了几个人来,一老者身着披风,精神矍铄,他旁边三人,两个中年人,皆是士大夫模样,还有个童子,为他背着箱子。
老者环视码头,赞道:“真不愧是苏州府,如此繁华!”
他身旁的黄潜善微微一笑,附和道:“晏大人是头回来苏州吧,这苏州府的繁华天下闻名,今日一见,比以往更盛。我前几年来时,正值战后,虽也繁荣却不似今日这般。”
他又往远处看去,指到,“那路边的像是新木,之前来没见过,早听说潘宣抚使多植树,这没想刚到苏州府就见着了。”
晏眘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道路上,只见夹道种满了新树,绿意盎然,甚是悦目,他不禁叹道:“这潘宣抚使竟有陶瓮之风,当真是难得。”
身旁的汪伯彦却摇了摇头,“此木树干细小,一见便是新植的,想必是早知大人将至巡检,故而刻意为之。唉……为这等虚名之事,竟耗费许之多,实乃大可不必也。”
早听说潘邓是个八面玲珑的,可没想他就为了接见上官,竟花如此大血本,啧啧,真是有些浪费了,有那银钱招待他们也就罢了,何必做这些虚的。
汪伯彦一边背着手,一边不赞头地点评,宴眘听他这样一说,也觉得这树木细些,心中便也有了疑惑,微微皱眉,特地让后面跟着的随从们不要通报,准备带着二位同僚,来一个微服私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