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徐观说道:“外交之道,贵在以诚相待,以和为贵。多年来两国使者往来频繁,情谊渐深。今日皇帝陛下再次遣臣前来,商议燕云十六州之事,亦是为两国之长远利益着想。若大金于此事上要价过高,恐将伤及两国和气,我两国皆为泱泱大国,理应以大局为重,以和为本。若因燕云一事,致使两国生变,甚至陷入敌对,岂非与两国初心背道而驰?望陛下三思。”
金臣议论纷纷。
马扩说道:“大宋皇帝愿以诚心相待,愿金国亦能以诚相报,共谋两国安宁。”
使者商议许久,最终以每年四十万岁币要回营平滦三州,分别之时,徐观对着送别他们的兀术说道:“恳请完颜阿骨打陛下考虑将西京与山后诸州同样归还大宋。”
几人回去,黄潜善感觉一身轻松,本来皇帝陛下都已经愿意给六十万了,可没想被他们谈下二十万来,又立一功!
不过最后徐正使颇为多嘴,“既然陛下在信上已经说了,金国若是不答应归还山后和西京,也就这么算了,正使还提这事作甚?只应付应付陛下,就说咱们已经力争过了,最终却没有结果不就行了!”
若是贸然提出西京,叫金国以为他们贪得无厌,就连山前诸州都不给了,那该如何是好!
黄潜善这么想着,也不觉得轻松了,心里忐忑起来,就这样一连忐忑了三天,兀术带来了消息,完颜阿骨打同意把西京和山后诸州也交还给宋朝,但是同样需要一笔答谢,不过这笔钱他们只需要交一次,并不要每年都给。
黄潜善目瞪口呆,望向徐正使的眼神十分复杂。
*
苏州府。
苏州府城郊外,李应已经叫匠人把厂子盖好了,机械也运过来了,工人先招了一批,只是还没培训呢。
李大官人如今跟着潘宣抚使办事,眼见着自家产业越做越大,一整个春风得意,干活也更加费心费力。他带着自家管家杜兴,引领着潘大人在厂中挨个坊都看遍,说道:“东家所言不虚,这混凝土果然能盖三层小楼!”
眼前的厂房和润州府的职工四合院有所不同,乃是似小楼一般一屋多层,然而比起以往的楼来说,占地要更加广大,每层的高度也更高。
李应上了三楼之后,又上了三楼屋顶,扶着栏杆往下望去,十分豪迈,“咱们这楼虽然算不上是那些高高的十层楼,但也是世间少有,光瞧着就比那些结实多了!”
造价也比那些木头搭的低很多,要造一幢汴京样的小楼,不说木材木料,光是有手艺的匠人就不知要请多少个,哪里像他们搭的这个大楼,又快又好,省时省力!
武松跟在潘大人身边,也觉得站在房顶上往下看,心情十分开阔,扶着栏杆迎风远眺,心胸都广博了不少。
潘邓看了也很满意,站在高处看了看整个园区的规划,各处都井井有条,从别处运来的树木花草也正在种植。不远处的一个小院里,木匠正在刷朱红色的顶,又有明黄小梯,蓝色秋千,潘邓见了问道:“托儿的先生请了吗?”
李应答道:“正在找呢,东家说是明年再开这托儿所,是以我也没着急寻找。”
潘邓点点头,“此事不着急,得慎重,找来的先生先叫我过一遍眼才行,我现下先找人编教材,若是找不到合适,宁愿晚些再办。”
李应便明白了此事的重要,他与潘东家缓缓下楼,杜兴和武松跟在他二人身后。
在这幢厂房三楼和二楼的楼梯拐角处,有一扇大窗户,杜兴一边下楼一边赞叹,此前他已经来过数次,可无论多少次看见这琉璃窗,他都能为之倾倒。太美了,琉璃清澈透亮,印照着外面的工厂都更加的清晰柔和起来,杜兴站在琉璃窗前,情不自禁地摸摸琉璃窗子,在上面留下一个手指印。
他赶紧把里衣袖子翻出来,对着琉璃窗哈了一口气,给擦干净了。
第234章 潘家产业
杜兴看着又恢复透亮的琉璃窗,突然想到什么,问李大官人道:“咱们厂子这回都用了琉璃窗,里面好擦,要是二三楼,外面该如何?”这透亮的琉璃窗可得时时擦干净才行,不然岂不暴殄天物?
李应说道:“咱们窗子都是小扇,胳膊伸到外边就能擦了。”
杜兴伸手一指,“这个呢?”
他这一指,四人看着面前的一扇没开口的大玻璃,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潘邓才说道:“不打紧,平日里擦它作甚,过年时再擦吧。”
几人又往下走,二楼摆着一个个的织机,如今的织布机和纺织机已经不是从前那东平样的,而是经了卫三郎的手,由木质的改为铸铁的,机关更加简单,机身更加坚固。如此一来,维修也更加简单了,若有损坏的地方,直接更换零件就可以了。
机械标准化让这些大机械对木匠人手艺的依赖减小了,织机机器从生产上也由单个工匠的工艺品变成了大工业生产的工业品了。
李应说道:“从前东家还与我说过,要将工厂开遍大宋,把棉布的价钱打下来,让最贫困的老百姓都穿得起,穿得暖,那时我还当是玩笑话,如今看了这机械,我等似乎也能看见如此前景了。”
到时候潘家的产业也不知会恢宏到什么地步,这么想着,李应又想到一件事,“东家如今要在江南安定下来,却没有田产,这如何能行?如今田产买卖正是宽松的时候,若东家要避嫌,不如小人替东家多置办些田亩,也好有个家底?”
潘邓摇了摇头,而后说道:“此事并不打紧,不过我这些天正在寻思另一件事,恐怕要你帮我去办。”
李应问道:“是何事?”
潘邓说道:“如今咱们纺织坊越做越大,眼见着在苏州要建厂,可如今棉花却少,不知能不能供应上。你且带人和段景住一同去西北,多承包些棉花田,那边地价要比咱们苏州府便宜,水土也合适种棉。”
李大官人想了想:“只是从西北运到东平府和苏州府,这其中的路途长,花费多些。”
潘邓笑道:“这就是为何要你去了。”
李应看着东家,不知所以。
潘邓说道:“在那里就地建作坊,把棉花制成就可纺线的棉筒,再运回来。”
李应这就明白了,建坊招小工,先把摘来的棉花打理一番,去了籽,之后再理顺卷成长长的棉筒,卷在一起,这样纺线的时候就能直接用了。
不过与其这样,为何不直接叫百姓都干了?“咱们只提高收棉价,叫百姓在家卷成棉筒,我们再收岂不是更省心?”
潘邓说道:“西北虽有种棉的,总体来说却不多,更不像南边种稻能一年两种,种地靠天吃饭,老百姓多数慎之又慎。咱们在那建个厂,一来卷棉筒,二来是个招牌,只要厂子在那,就让有余田的老百姓来年安心种棉。”
李应点了点头,“此事我必亲自前往,为东家办好差事再回归。”
几人出了这个待用的厂房,一路走到园区边上的印染房里,这里已经有了人在忙忙碌碌,都围着正中央一个大机械。这大块头看着既不是纺机,也不是织布机,而是个平铺在桌子面上的扁扁的大家伙。
白老和魏恬恬正在此忙活,白老见了东家前来,紧忙放下手里物什,要过来行礼,魏恬恬听别人都不说话了,转头一看,唉呀,这不是东家!
“东家!你可来了!”魏恬恬面上带着笑,一路超过白老,走到潘东家身前,行了个万福。
潘邓看着二人也十分亲切,问道:“是你两个来了,我还以为会是姜三郎来呢,南边路远,这一路走了多久?”
白老笑着说道:“东家吩咐,冯掌柜听了指令,当即就在纺织坊里选了人,小老儿一听东家要在南边弄这印刷机,没个会印花的怎么行?这就过来了,这一路上有小郓哥照顾着,十分平安!”
魏恬恬也笑道:“我本就是绍兴人,来南边算是回了故乡了,那姜三郎出不来了,他呀,在东平府找了个相好的,要过安生日子呢,听说我两个要在这待个一年半载,他可舍不得走!再者说他也不太会教人,我几个仔细琢磨了一阵,纺织坊有萱娘子坐镇,保管安排得条条顺顺的,我那院儿里也有我妹子帮着看管,这边就叫我来了。”
李应也点点头,“我知是魏娘子来,心里就知这事成了,从前纺织坊刚招织女时,都说魏师傅教得最好。”
几个人簇拥着潘邓去看了新的印刷机,只见屋内正中央有两丈长,一丈宽的大案面,上面是钢铁机械,固定在案面上。
白老特地没有出手,叫招来的几个新学徒染布,只见几人拿了一匹幅面不到一丈的素布,一人抱着布匹,另两个人扯住头,往那案面上平铺上去,固定在钢铁架子之间。
另一个人拿了一桶浆料,把浆料倒在边上的凹槽里面,拿小铲子推几下,把粘稠的浆料推平,随后铁质的杠杆从头推到尾,染料便印在了素布上,那头转动,白布平移,再印第二种印花,而第一种印花也印在了新的幅面上面。
金臣议论纷纷。
马扩说道:“大宋皇帝愿以诚心相待,愿金国亦能以诚相报,共谋两国安宁。”
使者商议许久,最终以每年四十万岁币要回营平滦三州,分别之时,徐观对着送别他们的兀术说道:“恳请完颜阿骨打陛下考虑将西京与山后诸州同样归还大宋。”
几人回去,黄潜善感觉一身轻松,本来皇帝陛下都已经愿意给六十万了,可没想被他们谈下二十万来,又立一功!
不过最后徐正使颇为多嘴,“既然陛下在信上已经说了,金国若是不答应归还山后和西京,也就这么算了,正使还提这事作甚?只应付应付陛下,就说咱们已经力争过了,最终却没有结果不就行了!”
若是贸然提出西京,叫金国以为他们贪得无厌,就连山前诸州都不给了,那该如何是好!
黄潜善这么想着,也不觉得轻松了,心里忐忑起来,就这样一连忐忑了三天,兀术带来了消息,完颜阿骨打同意把西京和山后诸州也交还给宋朝,但是同样需要一笔答谢,不过这笔钱他们只需要交一次,并不要每年都给。
黄潜善目瞪口呆,望向徐正使的眼神十分复杂。
*
苏州府。
苏州府城郊外,李应已经叫匠人把厂子盖好了,机械也运过来了,工人先招了一批,只是还没培训呢。
李大官人如今跟着潘宣抚使办事,眼见着自家产业越做越大,一整个春风得意,干活也更加费心费力。他带着自家管家杜兴,引领着潘大人在厂中挨个坊都看遍,说道:“东家所言不虚,这混凝土果然能盖三层小楼!”
眼前的厂房和润州府的职工四合院有所不同,乃是似小楼一般一屋多层,然而比起以往的楼来说,占地要更加广大,每层的高度也更高。
李应上了三楼之后,又上了三楼屋顶,扶着栏杆往下望去,十分豪迈,“咱们这楼虽然算不上是那些高高的十层楼,但也是世间少有,光瞧着就比那些结实多了!”
造价也比那些木头搭的低很多,要造一幢汴京样的小楼,不说木材木料,光是有手艺的匠人就不知要请多少个,哪里像他们搭的这个大楼,又快又好,省时省力!
武松跟在潘大人身边,也觉得站在房顶上往下看,心情十分开阔,扶着栏杆迎风远眺,心胸都广博了不少。
潘邓看了也很满意,站在高处看了看整个园区的规划,各处都井井有条,从别处运来的树木花草也正在种植。不远处的一个小院里,木匠正在刷朱红色的顶,又有明黄小梯,蓝色秋千,潘邓见了问道:“托儿的先生请了吗?”
李应答道:“正在找呢,东家说是明年再开这托儿所,是以我也没着急寻找。”
潘邓点点头,“此事不着急,得慎重,找来的先生先叫我过一遍眼才行,我现下先找人编教材,若是找不到合适,宁愿晚些再办。”
李应便明白了此事的重要,他与潘东家缓缓下楼,杜兴和武松跟在他二人身后。
在这幢厂房三楼和二楼的楼梯拐角处,有一扇大窗户,杜兴一边下楼一边赞叹,此前他已经来过数次,可无论多少次看见这琉璃窗,他都能为之倾倒。太美了,琉璃清澈透亮,印照着外面的工厂都更加的清晰柔和起来,杜兴站在琉璃窗前,情不自禁地摸摸琉璃窗子,在上面留下一个手指印。
他赶紧把里衣袖子翻出来,对着琉璃窗哈了一口气,给擦干净了。
第234章 潘家产业
杜兴看着又恢复透亮的琉璃窗,突然想到什么,问李大官人道:“咱们厂子这回都用了琉璃窗,里面好擦,要是二三楼,外面该如何?”这透亮的琉璃窗可得时时擦干净才行,不然岂不暴殄天物?
李应说道:“咱们窗子都是小扇,胳膊伸到外边就能擦了。”
杜兴伸手一指,“这个呢?”
他这一指,四人看着面前的一扇没开口的大玻璃,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潘邓才说道:“不打紧,平日里擦它作甚,过年时再擦吧。”
几人又往下走,二楼摆着一个个的织机,如今的织布机和纺织机已经不是从前那东平样的,而是经了卫三郎的手,由木质的改为铸铁的,机关更加简单,机身更加坚固。如此一来,维修也更加简单了,若有损坏的地方,直接更换零件就可以了。
机械标准化让这些大机械对木匠人手艺的依赖减小了,织机机器从生产上也由单个工匠的工艺品变成了大工业生产的工业品了。
李应说道:“从前东家还与我说过,要将工厂开遍大宋,把棉布的价钱打下来,让最贫困的老百姓都穿得起,穿得暖,那时我还当是玩笑话,如今看了这机械,我等似乎也能看见如此前景了。”
到时候潘家的产业也不知会恢宏到什么地步,这么想着,李应又想到一件事,“东家如今要在江南安定下来,却没有田产,这如何能行?如今田产买卖正是宽松的时候,若东家要避嫌,不如小人替东家多置办些田亩,也好有个家底?”
潘邓摇了摇头,而后说道:“此事并不打紧,不过我这些天正在寻思另一件事,恐怕要你帮我去办。”
李应问道:“是何事?”
潘邓说道:“如今咱们纺织坊越做越大,眼见着在苏州要建厂,可如今棉花却少,不知能不能供应上。你且带人和段景住一同去西北,多承包些棉花田,那边地价要比咱们苏州府便宜,水土也合适种棉。”
李大官人想了想:“只是从西北运到东平府和苏州府,这其中的路途长,花费多些。”
潘邓笑道:“这就是为何要你去了。”
李应看着东家,不知所以。
潘邓说道:“在那里就地建作坊,把棉花制成就可纺线的棉筒,再运回来。”
李应这就明白了,建坊招小工,先把摘来的棉花打理一番,去了籽,之后再理顺卷成长长的棉筒,卷在一起,这样纺线的时候就能直接用了。
不过与其这样,为何不直接叫百姓都干了?“咱们只提高收棉价,叫百姓在家卷成棉筒,我们再收岂不是更省心?”
潘邓说道:“西北虽有种棉的,总体来说却不多,更不像南边种稻能一年两种,种地靠天吃饭,老百姓多数慎之又慎。咱们在那建个厂,一来卷棉筒,二来是个招牌,只要厂子在那,就让有余田的老百姓来年安心种棉。”
李应点了点头,“此事我必亲自前往,为东家办好差事再回归。”
几人出了这个待用的厂房,一路走到园区边上的印染房里,这里已经有了人在忙忙碌碌,都围着正中央一个大机械。这大块头看着既不是纺机,也不是织布机,而是个平铺在桌子面上的扁扁的大家伙。
白老和魏恬恬正在此忙活,白老见了东家前来,紧忙放下手里物什,要过来行礼,魏恬恬听别人都不说话了,转头一看,唉呀,这不是东家!
“东家!你可来了!”魏恬恬面上带着笑,一路超过白老,走到潘东家身前,行了个万福。
潘邓看着二人也十分亲切,问道:“是你两个来了,我还以为会是姜三郎来呢,南边路远,这一路走了多久?”
白老笑着说道:“东家吩咐,冯掌柜听了指令,当即就在纺织坊里选了人,小老儿一听东家要在南边弄这印刷机,没个会印花的怎么行?这就过来了,这一路上有小郓哥照顾着,十分平安!”
魏恬恬也笑道:“我本就是绍兴人,来南边算是回了故乡了,那姜三郎出不来了,他呀,在东平府找了个相好的,要过安生日子呢,听说我两个要在这待个一年半载,他可舍不得走!再者说他也不太会教人,我几个仔细琢磨了一阵,纺织坊有萱娘子坐镇,保管安排得条条顺顺的,我那院儿里也有我妹子帮着看管,这边就叫我来了。”
李应也点点头,“我知是魏娘子来,心里就知这事成了,从前纺织坊刚招织女时,都说魏师傅教得最好。”
几个人簇拥着潘邓去看了新的印刷机,只见屋内正中央有两丈长,一丈宽的大案面,上面是钢铁机械,固定在案面上。
白老特地没有出手,叫招来的几个新学徒染布,只见几人拿了一匹幅面不到一丈的素布,一人抱着布匹,另两个人扯住头,往那案面上平铺上去,固定在钢铁架子之间。
另一个人拿了一桶浆料,把浆料倒在边上的凹槽里面,拿小铲子推几下,把粘稠的浆料推平,随后铁质的杠杆从头推到尾,染料便印在了素布上,那头转动,白布平移,再印第二种印花,而第一种印花也印在了新的幅面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