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白畅春说着领着他两个到了酱菜坊,这地方说是个小工坊,实际上和别的工坊相比,着实简陋了些,里面上了年纪的老妪穿着整齐,正在忙碌着洗莱菔和茄子。
白畅春带着他两个参观一番,而后说道:“像这种小作坊,本也不指着他们交税,坊里二十多个工人,其中有几个小娃,是官府给的名额,他们雇了那几个小猴子,官府就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他们免了两成的税。他家成本低,薄利多销,多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来这拿酱菜的,东家赚得也不少呢。”
袁常棣连连感叹,润州府真是爱民如子,果真有大府气度。白畅春听他所言,嘴角勾起,“今日带两位来的都是些小工坊,明日正好下官休沐,带二位大人去咱们润州城交引铺看上一番。”
林袁二人齐齐转头,什么?交引铺!
这润州府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还有交引铺要他两个看,那不是得像东京城或是杭州府那样的大府才有的地方吗?
白畅春微笑着把从七月底就不扇的扇子都从腰间解下来扇了两扇,捋捋不长的胡茬,卖足了关子,第二日一早才带二位大人去了城中心的一家小铺子。
潘邓得知他两个要来交引铺看看,自己也跟随前行。
所谓交引铺,就是专门从事交引交易的特殊商铺,主要包括盐引、茶引、矾引等。
交引起源于如今大宋朝官府对盐、茶、矾、香药等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商人需购买交引才能合法经营这些商品,交引铺就成了交引交易的重要场所。
交引的功能一开始是作为提货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聪明的大宋商人渐渐发现了它还有其他更加方便的用途——直接交易,从此交引就逐渐获得了类似于潘邓前世有价证券的流通功能。
人们买了盐引之后,不再劳累地拿盐引去特定的地点换盐之后再售卖,而是将盐引根据官府定价和市场的起伏低买高抛,直接赚差价!
而润州府交引铺恰恰就增加了另一项和此类似的金融商品。这家小铺子眼见已经开了有些年头,只是最近一年来常常人满为患,只因这里经官府授意,增加了另外一项用途,那就是作为官府鼓励‘小微工坊’融资支持的新交易场所。
林朔走进小小交引铺,眼见着除了买卖交引的,还有官府支持投资本府各个小企业的,在那柜台前面还用大字写着“官府担保,立契无忧。”
白畅春微笑着在两人背后悠悠说道:“咱们府里最近有个铜器铺子要开张,已经经过了一轮融资,眼看着是个热铺,两位大人要不要投资一番呀?”
二人齐齐打了一个机灵,纷纷摇头说道:“不了不了,囊中羞涩,囊中羞涩……”
潘邓看了笑着说道:“我刚也在看呢,既然如此,来都来了,我便买上几股吧。”
第231章 创业大赛
林袁二人跟在主公身后,看他挑挑选选,在几个小工坊里连买了几百股,而后大手一挥,一分为三,赠予他两人每人几个契约书。
林朔颇觉得新奇,没想到此事还有他两个的份,把那几个契约书拿在手里来回翻转着看了许久,还把自己的和袁兄的比对一番。
“真没想到罗氏造船厂还有这‘股票’,这不是扶持‘小微工坊’的吗?他那样大的场子,竟也搞这个。”
“铜器铺,主公为何会买这个?既是铜器,如何比得上金银器,它价格还比那两个高呢……”
“还有这个卖白果的,主公一齐买了好多,我看把柜面上的全买了,这个能回本吗?”
“主公许看他们家都没人买,可怜得紧,是做善事呢……”
没等他两个嘀咕出个所以然来,小小交引铺敲锣打鼓,锵锵锵!热烈祝贺今日第一大单,交易额超过千贯!铺里面小厮还在门头挂了好几个红绸布扎的大红花,张灯结彩地庆祝今日一早就达成千贯交易额。
一旁的商人有张望的,有羡慕的,还有询问刚才那大主顾姓甚名谁,买了什么工坊的,眼看着还有人上来攀谈,潘邓也不欲多留,脑袋顶着那红绸子流苏走出了小铺子。
林袁二人见了急忙跟上,紧紧跟在主公身后,也拿着袖子遮着脸走出去了。
二人一连在润州府走访好几天,心中颇有了些成算,回去苏州府途中也着实有了许多方法,与潘大人讨论,潘邓笑呵呵说道:“我听着都好,只是理论要放在实践中用,等到了苏州府,你二人便在湖州和秀州各选一处,这两地百废待兴,府尹都曾写信给我,要朝廷支援,我眼见朝廷分发不了赈灾款,便只能先出人再出力了。”
林朔听了此话问道:“他两地要赈灾款做什么?有什么灾荒不成?”
潘邓摇摇头,斜倚着船舷看着运河水面,“这城中建设起来困难,要毁了它却只要一息之间。当时方腊反贼劫掠一方,他一支白莲军就能吃空一府几十年的根基。像杭州府这样的大府,富商如云,水路四通八达,往来货物频繁,要恢复起来容易;可像湖秀二州这样没有什么产业的州府,至今也没能恢复到战乱之前。”
两人听了也都忧心忡忡,袁常棣说道:“既然如此,我二人必不负主公嘱托,竭尽所能造福一方,不知我两个何时启程?”
潘邓给他两个一人倒了一杯清茶,“不急,等到了苏州府,我还有一件事要你两个去办。”
林朔问道:“要办什么事?”
潘邓说道:“前些日子陛下来信要我多征税收,宣扬道法,我心中一直没有成算,昨日恰好杨府尹回归润州府,我与他畅谈一番,心里有了些想法。”
二人都凑上前来听主公说话。
潘邓说道:“本官打算在苏州府办一个大赛,名为‘江东新青年创业大赛’,同时开办月刊,宣扬道教,刊登财经时事,引领潮流热点,最终给我们江南产业做宣传用。”
两人听了先是怔愣,而后两眼放光,先不去想那什么大赛,而是齐齐凑上来,问道:“咱们江南真要办刊?陛下亲准的?旁人不会说什么吧!”
“新的刊物叫什么名字?可是如同那《京东蹴鞠广昭示》和《汴京人物志》一样的?”
袁常棣说道:“咱们新刊物的记者找好了吗?若是没有人选,我家大哥可做!”别看他家祖父不许子孙辈入仕,可这文章广传的事,哪个读书人能经得住诱惑!
林朔也问道:“若要办刊,可是如同汴京一样要建一个编辑部?可是建在苏州府?”
潘邓说道:“编辑部自然要新建,之后再招人手,此事我会叫东京那边的编辑部沈主编来此,选人教导一番,把此刊办上正轨,之后再叫他回归。你兄长若是能来编辑部,此时再好不过,只不过别看只是月刊,做记者可并不轻松。”
至于刊物的名称,潘邓着实想了一会儿,“就叫《江南风尚》吧。”
两人细细品味,“好名字,既有道家风雅,又暗含了咱们这刊物的目的。”
主公所说的那什么“潮流热点”,不就是世风所趋,世之新尚之意?此《江南风尚》实至名归,便是在全江南引领时之风尚!
林朔和袁常棣两个人凑到一块儿,把共同认识的士大夫子弟都想了个遍,品评谁有记者之姿,纷纷写在纸上,而后又想到那《汴京人物志》里面的图画可是皇家书画院里的画师主笔的,自家江南办的刊物岂能落其下风?纷纷又绞尽脑汁想起来,谁家子弟的画功最佳。
待到二人把刊物编辑部的选址,书房的选址,如何雕版、印刷,首刊要印多少,一本要卖多少文都想好了,抬头一看,潘宣抚使正笑吟吟看着他俩呢。
两人又扭头一看,武都头和阮将军也在一边凑在一齐瞅他俩呢。
林朔干笑了两声,又凑到主公身边去,问道:“不知主公刚才所说‘新青年创业大赛’是个什么比赛?可有章程?”
潘邓和他解释着说道:“闻名知意,就是在江南之内扶持小工坊运作,一些人许有创业的念头,然而怕没有本钱,我们此次比赛就叫他们阐明自己所创之业,然后叫他们自行争取投资。日后这种小工坊多了,对于江南的经济也是一种支撑。”
二人在脑子里想了一圈,还是觉得有些不明白,林朔问道:“可这大赛既然是赛,比的是什么?获胜的又有什么奖?”
袁常棣也想不出来,若说是蹴鞠赛,那便是显而易见的两队比拼,最终赢的就有奖金,可这“创业赛”又要比什么?比谁赚的钱多?
潘邓笑道:“我们这个比赛说是赛,可比起结果,更重要的是刊物上对于赛事过程的宣发。这个比赛表面上是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比拼,实际上还有另一人群,就是给青年出资的商贾豪绅,创业者要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来争取更多的投资;而商贾们也要擦亮眼睛,选出那个回报最高的初创企业。至于我们官方评审的,并不看他争取来的钱有多少,只看他们能为咱们百姓做出多少贡献了。”
白畅春带着他两个参观一番,而后说道:“像这种小作坊,本也不指着他们交税,坊里二十多个工人,其中有几个小娃,是官府给的名额,他们雇了那几个小猴子,官府就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他们免了两成的税。他家成本低,薄利多销,多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来这拿酱菜的,东家赚得也不少呢。”
袁常棣连连感叹,润州府真是爱民如子,果真有大府气度。白畅春听他所言,嘴角勾起,“今日带两位来的都是些小工坊,明日正好下官休沐,带二位大人去咱们润州城交引铺看上一番。”
林袁二人齐齐转头,什么?交引铺!
这润州府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还有交引铺要他两个看,那不是得像东京城或是杭州府那样的大府才有的地方吗?
白畅春微笑着把从七月底就不扇的扇子都从腰间解下来扇了两扇,捋捋不长的胡茬,卖足了关子,第二日一早才带二位大人去了城中心的一家小铺子。
潘邓得知他两个要来交引铺看看,自己也跟随前行。
所谓交引铺,就是专门从事交引交易的特殊商铺,主要包括盐引、茶引、矾引等。
交引起源于如今大宋朝官府对盐、茶、矾、香药等商品实行专卖制度,商人需购买交引才能合法经营这些商品,交引铺就成了交引交易的重要场所。
交引的功能一开始是作为提货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聪明的大宋商人渐渐发现了它还有其他更加方便的用途——直接交易,从此交引就逐渐获得了类似于潘邓前世有价证券的流通功能。
人们买了盐引之后,不再劳累地拿盐引去特定的地点换盐之后再售卖,而是将盐引根据官府定价和市场的起伏低买高抛,直接赚差价!
而润州府交引铺恰恰就增加了另一项和此类似的金融商品。这家小铺子眼见已经开了有些年头,只是最近一年来常常人满为患,只因这里经官府授意,增加了另外一项用途,那就是作为官府鼓励‘小微工坊’融资支持的新交易场所。
林朔走进小小交引铺,眼见着除了买卖交引的,还有官府支持投资本府各个小企业的,在那柜台前面还用大字写着“官府担保,立契无忧。”
白畅春微笑着在两人背后悠悠说道:“咱们府里最近有个铜器铺子要开张,已经经过了一轮融资,眼看着是个热铺,两位大人要不要投资一番呀?”
二人齐齐打了一个机灵,纷纷摇头说道:“不了不了,囊中羞涩,囊中羞涩……”
潘邓看了笑着说道:“我刚也在看呢,既然如此,来都来了,我便买上几股吧。”
第231章 创业大赛
林袁二人跟在主公身后,看他挑挑选选,在几个小工坊里连买了几百股,而后大手一挥,一分为三,赠予他两人每人几个契约书。
林朔颇觉得新奇,没想到此事还有他两个的份,把那几个契约书拿在手里来回翻转着看了许久,还把自己的和袁兄的比对一番。
“真没想到罗氏造船厂还有这‘股票’,这不是扶持‘小微工坊’的吗?他那样大的场子,竟也搞这个。”
“铜器铺,主公为何会买这个?既是铜器,如何比得上金银器,它价格还比那两个高呢……”
“还有这个卖白果的,主公一齐买了好多,我看把柜面上的全买了,这个能回本吗?”
“主公许看他们家都没人买,可怜得紧,是做善事呢……”
没等他两个嘀咕出个所以然来,小小交引铺敲锣打鼓,锵锵锵!热烈祝贺今日第一大单,交易额超过千贯!铺里面小厮还在门头挂了好几个红绸布扎的大红花,张灯结彩地庆祝今日一早就达成千贯交易额。
一旁的商人有张望的,有羡慕的,还有询问刚才那大主顾姓甚名谁,买了什么工坊的,眼看着还有人上来攀谈,潘邓也不欲多留,脑袋顶着那红绸子流苏走出了小铺子。
林袁二人见了急忙跟上,紧紧跟在主公身后,也拿着袖子遮着脸走出去了。
二人一连在润州府走访好几天,心中颇有了些成算,回去苏州府途中也着实有了许多方法,与潘大人讨论,潘邓笑呵呵说道:“我听着都好,只是理论要放在实践中用,等到了苏州府,你二人便在湖州和秀州各选一处,这两地百废待兴,府尹都曾写信给我,要朝廷支援,我眼见朝廷分发不了赈灾款,便只能先出人再出力了。”
林朔听了此话问道:“他两地要赈灾款做什么?有什么灾荒不成?”
潘邓摇摇头,斜倚着船舷看着运河水面,“这城中建设起来困难,要毁了它却只要一息之间。当时方腊反贼劫掠一方,他一支白莲军就能吃空一府几十年的根基。像杭州府这样的大府,富商如云,水路四通八达,往来货物频繁,要恢复起来容易;可像湖秀二州这样没有什么产业的州府,至今也没能恢复到战乱之前。”
两人听了也都忧心忡忡,袁常棣说道:“既然如此,我二人必不负主公嘱托,竭尽所能造福一方,不知我两个何时启程?”
潘邓给他两个一人倒了一杯清茶,“不急,等到了苏州府,我还有一件事要你两个去办。”
林朔问道:“要办什么事?”
潘邓说道:“前些日子陛下来信要我多征税收,宣扬道法,我心中一直没有成算,昨日恰好杨府尹回归润州府,我与他畅谈一番,心里有了些想法。”
二人都凑上前来听主公说话。
潘邓说道:“本官打算在苏州府办一个大赛,名为‘江东新青年创业大赛’,同时开办月刊,宣扬道教,刊登财经时事,引领潮流热点,最终给我们江南产业做宣传用。”
两人听了先是怔愣,而后两眼放光,先不去想那什么大赛,而是齐齐凑上来,问道:“咱们江南真要办刊?陛下亲准的?旁人不会说什么吧!”
“新的刊物叫什么名字?可是如同那《京东蹴鞠广昭示》和《汴京人物志》一样的?”
袁常棣说道:“咱们新刊物的记者找好了吗?若是没有人选,我家大哥可做!”别看他家祖父不许子孙辈入仕,可这文章广传的事,哪个读书人能经得住诱惑!
林朔也问道:“若要办刊,可是如同汴京一样要建一个编辑部?可是建在苏州府?”
潘邓说道:“编辑部自然要新建,之后再招人手,此事我会叫东京那边的编辑部沈主编来此,选人教导一番,把此刊办上正轨,之后再叫他回归。你兄长若是能来编辑部,此时再好不过,只不过别看只是月刊,做记者可并不轻松。”
至于刊物的名称,潘邓着实想了一会儿,“就叫《江南风尚》吧。”
两人细细品味,“好名字,既有道家风雅,又暗含了咱们这刊物的目的。”
主公所说的那什么“潮流热点”,不就是世风所趋,世之新尚之意?此《江南风尚》实至名归,便是在全江南引领时之风尚!
林朔和袁常棣两个人凑到一块儿,把共同认识的士大夫子弟都想了个遍,品评谁有记者之姿,纷纷写在纸上,而后又想到那《汴京人物志》里面的图画可是皇家书画院里的画师主笔的,自家江南办的刊物岂能落其下风?纷纷又绞尽脑汁想起来,谁家子弟的画功最佳。
待到二人把刊物编辑部的选址,书房的选址,如何雕版、印刷,首刊要印多少,一本要卖多少文都想好了,抬头一看,潘宣抚使正笑吟吟看着他俩呢。
两人又扭头一看,武都头和阮将军也在一边凑在一齐瞅他俩呢。
林朔干笑了两声,又凑到主公身边去,问道:“不知主公刚才所说‘新青年创业大赛’是个什么比赛?可有章程?”
潘邓和他解释着说道:“闻名知意,就是在江南之内扶持小工坊运作,一些人许有创业的念头,然而怕没有本钱,我们此次比赛就叫他们阐明自己所创之业,然后叫他们自行争取投资。日后这种小工坊多了,对于江南的经济也是一种支撑。”
二人在脑子里想了一圈,还是觉得有些不明白,林朔问道:“可这大赛既然是赛,比的是什么?获胜的又有什么奖?”
袁常棣也想不出来,若说是蹴鞠赛,那便是显而易见的两队比拼,最终赢的就有奖金,可这“创业赛”又要比什么?比谁赚的钱多?
潘邓笑道:“我们这个比赛说是赛,可比起结果,更重要的是刊物上对于赛事过程的宣发。这个比赛表面上是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比拼,实际上还有另一人群,就是给青年出资的商贾豪绅,创业者要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来争取更多的投资;而商贾们也要擦亮眼睛,选出那个回报最高的初创企业。至于我们官方评审的,并不看他争取来的钱有多少,只看他们能为咱们百姓做出多少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