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孙三娘花了一文钱拿了三个大炊饼,一碟子酱菜;刘真珠则花了两文钱拿了一个炊饼,一个酸夹,一枚鸡蛋,一碗米汤。
  两个娘子对坐吃饭,刘真珠纳闷道:“你从前都不吃炊饼,怎么如今又爱吃了?”
  孙三娘一边啃着又大又暄软的炊饼,一边说道:“我也不知道,有几天不吃就想吃它。”说着又是狠狠咬上一口。
  刘真珠点头说道:“咱们厨娘蒸的炊饼极好吃,我听说伙房娘子是掌柜的从山东带来的呢……”
  说话之间孙三娘叫她往一边看,刘真珠斜眼看去,只见索娘子匆匆来到食堂,拿餐盘挑了几样吃食,找了个位置吃起早饭来。
  “少见索娘子,她今日怎么来这儿吃饭了……”
  那边的索娘子匆匆吃了饭,又匆匆走出食堂,朝着织女们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润州水泥厂。
  今天东家要来,她可得把厂子好好规整规整。
  这边纺织坊的织女已经按时上工了,那边水泥厂的工匠有的才刚睡醒。
  王小用胰子洗了把脸,十分清爽,眼见着屋里面婆娘和大哥还没醒呢,蹑手蹑脚上前掐了一把大哥的嫩脸蛋,再悄悄出了房门,一路和工友走到食堂吃饭,上工。
  研磨机轰隆隆地响着,王小每次路过这个大铁家伙,都会在心中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可真气派!要是能像那些老工匠一样操控这么大个铁家伙,不知道有多神气!
  他心里向往着,脚步不停走到里面的窑炉处,把看着炉温的兄弟换下来,自己和师傅一起烧窑。
  前面研磨坊的兄弟推着小独轮来他这取炉料,几个弟兄把白土块给他搬上车斗,那人就又推着小独轮走了。
  填料烧料忙碌了两个多时辰,王小的棉巾都已经湿透了,眼看到了吃中饭的时候,王小和兄弟一同出门往食堂走,却突然感觉有一丝异样。以往热热闹闹的水泥厂今日怎么颇有些寂静?那大铁家伙还在呼噜噜响,只是除了这铁家伙的声,咋好像没人像以往那般扯着嗓子说话了?
  王小的兄弟扯了扯他的衣角,叫他往一边看去,只见有一群人围着几个人,那为首的长身玉立,身上穿着板正的紫色直裰,阳光下暗纹反着光,一看就是个富贵气派!再看给他们引领的人,不是索掌柜的是谁?
  王小小声说道:“那几个人是什么来头?”
  他兄弟也小声回道:“不知道……咱们快走吧,免得冲撞了大人物……”
  潘邓领着林朔,袁常棣,又带着武松和阮小五二人,领了几个梁山兵,来此看看自家水泥厂。
  他向索掌柜问道:“如今厂里多少员工?”
  索娘子毕恭毕敬,“回东家,现在水泥厂里四百六十人。”
  潘邓点点头,“人不少。”
  索娘子笑道:“工厂刚开的时候人更多,如今来来走走,这四百多人算是稳下来了。”
  潘邓边走边和林朔说道:“润州城白石矿和白土矿储量都很丰富,是以水泥厂建在这儿也因地制宜。如今水泥价格不高,润州城这边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会建我们刚才瞧的‘职工四合院’,若是别处有建厂的,也可叫他们帮忙。”
  林朔点了点头,记在心中。
  他们刚刚所看的职工四合院就在水泥厂旁边,此地是李大官人研究舆图做的选址,距离水泥厂路途四里地左右,自选址时就打算了以后在此处建居民区,制式是一水的多户人家合住的四合院式,住房紧凑,每个房间也不大,一个大院里住了六到八户,建造快速,一个个院子很快就能建好。
  索娘子笑着说道:“我还记得当时情景,东家打跑了白莲军,离开了润州之后,咱们匠人从早忙到晚,多数人是以前的泥瓦匠,当然也有新学徒,流民们为了早日住上房子,也很多都自发没日没夜的建房子……”
  “当时许多人住的都是被烧毁的房屋,自从四合院建成了,咱们员工搬进新家,又建了纺织厂,叫一家里的娘子们也去上工,这儿的日子就安定下来了。”
  一旦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屋子,有了三餐温饱,一个家就能从战火中走出来,生活恢复平定。
  当晚,林朔在润州府看了润州城地经,地精于舆图不同,一般不只有一份,州府之中往往收藏着历任太守留下来的自做的地经图。
  地经图上面除了地形,州县的名称之外,还有各个地方的古名,名人古迹,几处还有着矿脉标注,各地特产。他对着几份地经研究了一晚,第二日和袁常棣在润州城中走了走,依潘宣抚使所说,着重观察了城市居民手工业,以及现在有的大工厂小工厂的分布。
  袁常棣纠结了一晚上,第二日一早同林贤弟说道:“宣抚使于从商一道果然高屋建瓴,只是我总恐怕重商抑农……”
  林朔听他心中所想,笑着说道:“先不说如今形势,国库吃紧,税收加重,不容得我们不重商,你只看百姓过得如何?那水泥厂中工匠脸上气色怎样?那职工四合院中的小孩儿精神气又如何?”
  第230章 如何发展2
  是呀,袁常棣心中想着自己从前见过的乡间百姓,战乱过后的城郭居民,再看看润州水泥厂职工四合院里的情景,如何能让他不感慨?
  是以他便暂放下了心中所想的“重商抑农”,和林贤弟一同在润州府城走访了。
  潘大人曾在润州府主持大局的那一段时间里,除了叫李大官人开了两坊,以工代赈,还叫润州府主簿官白大人找了府中大小工坊,扶持其重新经营,以解决府中流民生计。
  其中罗氏造船厂和雷氏酿醋厂都是那时得了官府的扶持,才从战后破产重新经营的。
  罗氏造船厂的东家是个和善人,曾在潘节度使讨伐方腊时赠船五艘,也自认是潘大人的老熟人了,一早就听了白主簿的信儿,得知潘大人又到了润州城,其手下还要走访造船厂,如何能不好好招待?
  是以罗东家当即领着自家三个孩儿,见过了两位上官大人,然后又亲自带着林大人和袁大人一同在工厂里待了一天。
  罗东家笑呵呵说道:“咱们润州府如今能起来,多亏了潘大人,我有时也去那水泥厂跟前晃,也想把我自家的厂子建得和咱润州水泥厂一样,只可惜力有不逮,只能做到哪儿算到哪儿了,二位上官之前去那水泥厂看了一遭,可莫要嫌我这儿庙小!”
  林朔也笑着说道:“东家哪里的话,我在润州城到处走访,你这造船厂算是最气派的一个了。”
  这话倒也没说错,罗家造船厂在润州城边上,光是一个工坊就望不到头,几百个工匠一齐操持着,大船足足有三四层楼那样高,而他家相同的工坊一共有五个,从东望到西都看不到头。
  离了罗家造船厂,二人又去了雷家,之后还有其余大大小小还有几十户小工坊,白主簿也带着两人一一看过,白畅春与两位参军大人说道:“……当时战乱过后,潘大人叫我等说这润州城有什么特产,我与府尹大人一齐说了三个,首屈一指的就是咱们润州醋,然后便是百花酒,翠芽茶……除此之外,咱们润州就没别的了,谁料潘大人却不满意,硬是要我等一齐说二十个才行。”
  白畅春笑呵呵说道:“咱们之前并不拿那些小玩意儿当润州城特产,经了潘大人点拨,倒把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也做土仪了。”
  三人一边走着,他迎着疑惑的目光,掰着手指头数道:“除了雷家之外,润州城还有大小三家酿醋坊,还有润州的酱菜、封缸酒、酒糟、豆腐干、水晶肴肉、金器、银器、咱们丹徒山的铜器、丹徒的银杏和白果、还有丹阳草鞋底……潘大人叫咱们官府下令扶持‘小微工坊’,再叫人去乡镇中‘振兴乡村’,我们从前虽没做过这种事,但也知道此事是真正为民所想,于是没抱着多大期望一一做起来,却没想真有让这些小工坊做成的!”
  袁常棣听了连忙问道:“大人所说扶持‘小微工坊’是什么意思?”
  白畅春一边走一边和他俩说道:“就是帮助这些小作坊,让他们开起来,开下去。这首先一个政策,就是减税收,他们小工坊一年赚不到五百贯的,我们叫他们交一成税,超过五百贯,不到五千贯的,只叫他交五成税。”
  袁常棣瞪大了眼睛,这要少交多少税!
  “这……这官府税收难道不会不增反降?”
  不到五千贯的,只要交五成税,可又有多少人开了个小作坊,一年能赚五千贯呢?怕是凤毛麟角,百个里面一个都不到!如此说来,他们官府扶持这些小作坊,又有什么好处?
  白畅春见他疑问,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袁大人此言差矣,那些个小作坊本来也交不了多少商税,官府扶持了之后他们便会有扩大规模的可能性,原我也以为收的税会变少,可到了今年秋收,总体来说,今年收的商税确实要比去年多。”
  “……而且招的工匠多了,咱们府里面流民眼见着就变少了,县乡之中农户也有农闲时出来做工的,家家户户收入增高了之后,每户人家交的税也增多不少,是以此策乍看之下让利于民而实则官府税收不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