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一干指挥使听了训,哪里容不得他们不听话,便回去各自领兵,直往东南奔袭了。
*
燕京城中,郭药师苦战一天一夜,已经支撑不住。辽国一直没有援军过来,他们也能看出,此地辽军不过是强弩之末。可辽军没有援兵,他手下的宋军却更加孱弱,五千精兵折损十之八九,再没有转败为胜的余地。
燕京城此时已经城门紧闭,郭药师与杨副将带着几十个亲兵,决定出逃。他在自己身上系了绳子,与杨副将一同攀上城头,在城头之上找了合适的位置系紧。
杨副将说道:“让属下先下去。”
说着那些个亲兵勒住绳子,把杨副将从城上缓缓的放下去。杨副将紧紧抓着吊绳,生怕自己大头朝地,在空中打了几个转,勒得额头露青筋,这才勉强安生着地。
他在城下站稳了脚,把绳子解下来,冲着城楼之上小声喊道:“郭将军……下来吧!属下接着你!”
城楼之上眼见着又吊下个人来,杨副将在城墙边两个脚左右划动,劳实地接住了郭药师,两个人这才松了口气,没等他二人商量往后如何行事,却忽然听到有阵阵马蹄声传来。
郭杨二人心中一凛,往声音来源处极目远眺,却看不清前方到底是谁来了。
是宋军援兵?还是辽军?
杨副将咬牙说道:“来的是辽军,咱们活不成,来的是宋军,咱两个也完了!”
郭药师这才明白过来,对了!他本来就是辽国降将,到了大宋打算立功,才领精兵来攻燕京,如今五千精兵已经折损,他二人还逃出城去,就算真是宋军来了,打下燕京城又与他两个有何相干?
怕是论功行赏没有,治罪倒是有他们几条!
心念急转之间,只听马蹄声越来越近,直奔燕京城南城门,郭杨二人连忙躲避起来。
董平率领五千精兵,一声令下,直接将城门攻破,踏入燕京城中。
城内已是残垣尸首无数,有如炼狱一般,董平攻进城里,当即吩咐副将,“去找郭将军!”他则带着精锐人马直奔燕京皇宫。
那皇宫里前日早就经过郭将军占领,此后辽国大将萧将军救驾,又将皇宫夺了回来,如今董平率大军赶到,依旧轻而易举攻下。
燕京城内喊杀声,刀箭声不断,火把照亮了半边天。
“我还当是多厉害的地方,不过尔尔。”董平马上轻哼一声,见士兵搜罗皇宫之内的宗室,那边有人来报,“董都尉,郭将军找到了!”
郭药师和杨副将两个人灰溜溜地往这边走来,没等他两个告罪,董平翻身下马,过去扶住他二人,“董平援兵来迟,险些误了大事,还望两位见谅!”
郭药师和杨副将二人抬起头来,看了看彼此,又看着面前的威武汉子,颇觉得鼻头酸涩,郭药师又扶起董平,“将军来了,我二人就得救了!”
余下的辽国士兵殊死奋战,却终究寡不敌众,董平命自己手下各指挥使清空街道,自己占领了燕京城,而后派人给童贯传信。
童贯听闻董平已经占领了燕京城,当即从椅子上跳起来,“谁叫他去燕京的!他不是去良乡捉拿辽国逃兵?怎么去燕京了!”
堂中各副将俱是惊诧非常,其中有一人率先反应过来,“大王,咱们得快去!”
童贯也一个激灵,当即叫大军拔营,挥刀北上,“攻占燕京!”
河北军加上西北军一共几十万人,童贯一一部署,自己先率领先头部队两万人浩浩荡荡朝燕京进发。
*
逐州西面的一个小树林边上,马扩也接到了斥候兵传递的消息,董平派人传话来,言燕京已经攻下了。
马扩欣喜非常,这样一来,他们和金国谈判的时候也有所倚仗了,起码不会像他之前料想的那般,金国将西京与燕京两地都抓在手中,如此大宋将会十分被动。
如今他手里的这封国书虽也十分苛刻,可无论如何,西京一事也有商谈的余地,如今燕京已经牢牢把控,情况就不会再糟了。
马扩神清气爽回到营帐之中,那几个金使还在揉脑袋呢,其中一人问道:“我们几个醉得厉害,怎么马正使酒量如此高?”
第229章 如何发展
马扩听金使诘问,微笑着说道:“我早说过,那壶烈酒是我洗伤口用的,只闻着醇香,可实际上喝不得,你几个非要当成酒来喝,可不得醉得厉害。”
金使摇摇头,“如何喝不得?只是烈了些!若能再尝到此等好酒,人生无憾!”
几人都附和,哈哈大笑,马扩也跟着哈哈笑了起来。
*
八月暑尽秋来,天高气爽,潘邓在苏州府安置下来。眼看着今年秋税已经交上,苏州府衙就已经开始为明年的二税发愁了。
林朔叹道:“我早听说宣抚使大人在东平府打匪分田,好一派能臣干吏的气派;之后润州府也经杨府尹之手,战乱过后,给辖下百姓分了田地……见此种种,我就以为江南都能如此,谁曾想只润州一地能这样干。”
两浙和江东天高皇帝远,土地兼并严重,是真正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前方腊谋反,死了一批大户,官府收上来一波田地,本来因后续工作十分繁琐——鱼鳞册的登记作画,户籍的更改都是很麻烦,需要大量人手;外加一直以来江南形势不明,于是土地便一直放在那里没有处理,由官府暂时收管留着佃户耕作。
可没想皇帝催江南足额交税,这便不能把田地留存在官府手中了,而是需要尽快脱手,以征收大量田税。
林朔说道:“便只再晚一年,咱们江南也能把土地分到老百姓手上,可如今皇帝陛下急着要钱,只能把土地拍卖,叫那些大户得田更多了。”
袁常棣还不知从前潘宣抚使大人竟干过分田这样的大事,连忙问他:“从前是什么样的?贤弟和我说上一说。”
林朔便讲了潘大人在东平府做府尹时,把梁山招安之后,是如何将东平府余下的土地,用限购的方式分给东平府没有耕田的老百姓的。
“……后来润州杨府尹用的也是此法,禁止已经有土地的老百姓再买田产,同时限制没有土地的老百姓购买田产,还吸取了东平府的经验教训,在百姓本年买了土地之后,许购买人向官府贷春苗钱,以免没有第二年的本钱,土地又会被他人买走……”
袁常棣还是头一回听说此事,听得有些呆愣,他儿时和父亲游历乡间时,就曾看到过田间百姓劳苦一年,到头却剩不下什么米粮,当时便想若是百姓们都有多多的田产,那该有多好。
如今他已经快到而立之年,还是头一回听说真有官员会为百姓主持分田产。
他长叹一声,“世道多艰,潘宣抚使却一直提灯前行。”两相比较,他袁家何其怯弱。
两人正交谈之间,门外有人传话,“林参军,袁参军,宣抚使大人有请。”
二人便跟随武松一齐到了潘大人书房。
潘邓见他两个来了,笑着说道:“二位自从来到我府上,还未替我办过正事,只在家里蹉跎了,如此岂不是明珠蒙尘?如今二税已经交上,眼看陛下的意思是要明年多缴课税,可江南百废待兴,我心中也没有什么头绪,不如出去走走,两位意下如何?”
林袁二人听了之后拱手说道:“愿为大人驱使。”
几人在家收拾了一番,便坐上了去润州城的大船。
路上武松也说起江南各府拍卖土地一事,“属下还以为江南也会像东平府似的,叫老百姓把地买了呢!谁曾想又叫那些大户买去了。”
潘邓摇摇头,“事不凑巧,江南如今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只能徐徐图之了。”
说话之间阮小五凑过来,往船舱内张望,见舱内几人正坐着说话呢,他又把头收回去走远了。
武松皱了皱眉头嘀咕道:“他这两日怎么了?鬼鬼祟祟的!”
阮小五却没管武松怎么说,眼看着就要到润州府了,叫人划了小船过去提前通报。
*
润州水泥厂
清晨天蒙蒙亮,日头还没升起来时,水泥厂边上的职工四合院就已经点亮油灯,飘起炊烟了。
刘真珠起来穿好了衣裳,梳了头发,这才叫同屋的另一个娘子起身,“孙三娘,起了。”
那孙三娘磨蹭了好一阵,起来之后嘀咕道:“每日都起这么早。”
刘真珠说道:“今日早些睡,坊里也是为了咱们着想,咱们起得早,吃得也早,快起吧。”
她们纺织坊和润州水泥厂共用一个食堂,如今两坊招的工匠都比往常多,然而食堂却没来得及扩建,依旧只能容下百来人,是以还是和从前一样分开时段吃饭。
纺织坊的织女每日早起半个时辰,先一步吃饭,而后再叫水泥厂的匠人去打饭。早起早上工,晚起晚下工,两不耽误。
孙三娘在小瓷盆里洗了脸,拿着坊里发放的棉布巾擦擦脸颊,梳了头发就和刘娘子一齐去了食堂。
*
燕京城中,郭药师苦战一天一夜,已经支撑不住。辽国一直没有援军过来,他们也能看出,此地辽军不过是强弩之末。可辽军没有援兵,他手下的宋军却更加孱弱,五千精兵折损十之八九,再没有转败为胜的余地。
燕京城此时已经城门紧闭,郭药师与杨副将带着几十个亲兵,决定出逃。他在自己身上系了绳子,与杨副将一同攀上城头,在城头之上找了合适的位置系紧。
杨副将说道:“让属下先下去。”
说着那些个亲兵勒住绳子,把杨副将从城上缓缓的放下去。杨副将紧紧抓着吊绳,生怕自己大头朝地,在空中打了几个转,勒得额头露青筋,这才勉强安生着地。
他在城下站稳了脚,把绳子解下来,冲着城楼之上小声喊道:“郭将军……下来吧!属下接着你!”
城楼之上眼见着又吊下个人来,杨副将在城墙边两个脚左右划动,劳实地接住了郭药师,两个人这才松了口气,没等他二人商量往后如何行事,却忽然听到有阵阵马蹄声传来。
郭杨二人心中一凛,往声音来源处极目远眺,却看不清前方到底是谁来了。
是宋军援兵?还是辽军?
杨副将咬牙说道:“来的是辽军,咱们活不成,来的是宋军,咱两个也完了!”
郭药师这才明白过来,对了!他本来就是辽国降将,到了大宋打算立功,才领精兵来攻燕京,如今五千精兵已经折损,他二人还逃出城去,就算真是宋军来了,打下燕京城又与他两个有何相干?
怕是论功行赏没有,治罪倒是有他们几条!
心念急转之间,只听马蹄声越来越近,直奔燕京城南城门,郭杨二人连忙躲避起来。
董平率领五千精兵,一声令下,直接将城门攻破,踏入燕京城中。
城内已是残垣尸首无数,有如炼狱一般,董平攻进城里,当即吩咐副将,“去找郭将军!”他则带着精锐人马直奔燕京皇宫。
那皇宫里前日早就经过郭将军占领,此后辽国大将萧将军救驾,又将皇宫夺了回来,如今董平率大军赶到,依旧轻而易举攻下。
燕京城内喊杀声,刀箭声不断,火把照亮了半边天。
“我还当是多厉害的地方,不过尔尔。”董平马上轻哼一声,见士兵搜罗皇宫之内的宗室,那边有人来报,“董都尉,郭将军找到了!”
郭药师和杨副将两个人灰溜溜地往这边走来,没等他两个告罪,董平翻身下马,过去扶住他二人,“董平援兵来迟,险些误了大事,还望两位见谅!”
郭药师和杨副将二人抬起头来,看了看彼此,又看着面前的威武汉子,颇觉得鼻头酸涩,郭药师又扶起董平,“将军来了,我二人就得救了!”
余下的辽国士兵殊死奋战,却终究寡不敌众,董平命自己手下各指挥使清空街道,自己占领了燕京城,而后派人给童贯传信。
童贯听闻董平已经占领了燕京城,当即从椅子上跳起来,“谁叫他去燕京的!他不是去良乡捉拿辽国逃兵?怎么去燕京了!”
堂中各副将俱是惊诧非常,其中有一人率先反应过来,“大王,咱们得快去!”
童贯也一个激灵,当即叫大军拔营,挥刀北上,“攻占燕京!”
河北军加上西北军一共几十万人,童贯一一部署,自己先率领先头部队两万人浩浩荡荡朝燕京进发。
*
逐州西面的一个小树林边上,马扩也接到了斥候兵传递的消息,董平派人传话来,言燕京已经攻下了。
马扩欣喜非常,这样一来,他们和金国谈判的时候也有所倚仗了,起码不会像他之前料想的那般,金国将西京与燕京两地都抓在手中,如此大宋将会十分被动。
如今他手里的这封国书虽也十分苛刻,可无论如何,西京一事也有商谈的余地,如今燕京已经牢牢把控,情况就不会再糟了。
马扩神清气爽回到营帐之中,那几个金使还在揉脑袋呢,其中一人问道:“我们几个醉得厉害,怎么马正使酒量如此高?”
第229章 如何发展
马扩听金使诘问,微笑着说道:“我早说过,那壶烈酒是我洗伤口用的,只闻着醇香,可实际上喝不得,你几个非要当成酒来喝,可不得醉得厉害。”
金使摇摇头,“如何喝不得?只是烈了些!若能再尝到此等好酒,人生无憾!”
几人都附和,哈哈大笑,马扩也跟着哈哈笑了起来。
*
八月暑尽秋来,天高气爽,潘邓在苏州府安置下来。眼看着今年秋税已经交上,苏州府衙就已经开始为明年的二税发愁了。
林朔叹道:“我早听说宣抚使大人在东平府打匪分田,好一派能臣干吏的气派;之后润州府也经杨府尹之手,战乱过后,给辖下百姓分了田地……见此种种,我就以为江南都能如此,谁曾想只润州一地能这样干。”
两浙和江东天高皇帝远,土地兼并严重,是真正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前方腊谋反,死了一批大户,官府收上来一波田地,本来因后续工作十分繁琐——鱼鳞册的登记作画,户籍的更改都是很麻烦,需要大量人手;外加一直以来江南形势不明,于是土地便一直放在那里没有处理,由官府暂时收管留着佃户耕作。
可没想皇帝催江南足额交税,这便不能把田地留存在官府手中了,而是需要尽快脱手,以征收大量田税。
林朔说道:“便只再晚一年,咱们江南也能把土地分到老百姓手上,可如今皇帝陛下急着要钱,只能把土地拍卖,叫那些大户得田更多了。”
袁常棣还不知从前潘宣抚使大人竟干过分田这样的大事,连忙问他:“从前是什么样的?贤弟和我说上一说。”
林朔便讲了潘大人在东平府做府尹时,把梁山招安之后,是如何将东平府余下的土地,用限购的方式分给东平府没有耕田的老百姓的。
“……后来润州杨府尹用的也是此法,禁止已经有土地的老百姓再买田产,同时限制没有土地的老百姓购买田产,还吸取了东平府的经验教训,在百姓本年买了土地之后,许购买人向官府贷春苗钱,以免没有第二年的本钱,土地又会被他人买走……”
袁常棣还是头一回听说此事,听得有些呆愣,他儿时和父亲游历乡间时,就曾看到过田间百姓劳苦一年,到头却剩不下什么米粮,当时便想若是百姓们都有多多的田产,那该有多好。
如今他已经快到而立之年,还是头一回听说真有官员会为百姓主持分田产。
他长叹一声,“世道多艰,潘宣抚使却一直提灯前行。”两相比较,他袁家何其怯弱。
两人正交谈之间,门外有人传话,“林参军,袁参军,宣抚使大人有请。”
二人便跟随武松一齐到了潘大人书房。
潘邓见他两个来了,笑着说道:“二位自从来到我府上,还未替我办过正事,只在家里蹉跎了,如此岂不是明珠蒙尘?如今二税已经交上,眼看陛下的意思是要明年多缴课税,可江南百废待兴,我心中也没有什么头绪,不如出去走走,两位意下如何?”
林袁二人听了之后拱手说道:“愿为大人驱使。”
几人在家收拾了一番,便坐上了去润州城的大船。
路上武松也说起江南各府拍卖土地一事,“属下还以为江南也会像东平府似的,叫老百姓把地买了呢!谁曾想又叫那些大户买去了。”
潘邓摇摇头,“事不凑巧,江南如今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只能徐徐图之了。”
说话之间阮小五凑过来,往船舱内张望,见舱内几人正坐着说话呢,他又把头收回去走远了。
武松皱了皱眉头嘀咕道:“他这两日怎么了?鬼鬼祟祟的!”
阮小五却没管武松怎么说,眼看着就要到润州府了,叫人划了小船过去提前通报。
*
润州水泥厂
清晨天蒙蒙亮,日头还没升起来时,水泥厂边上的职工四合院就已经点亮油灯,飘起炊烟了。
刘真珠起来穿好了衣裳,梳了头发,这才叫同屋的另一个娘子起身,“孙三娘,起了。”
那孙三娘磨蹭了好一阵,起来之后嘀咕道:“每日都起这么早。”
刘真珠说道:“今日早些睡,坊里也是为了咱们着想,咱们起得早,吃得也早,快起吧。”
她们纺织坊和润州水泥厂共用一个食堂,如今两坊招的工匠都比往常多,然而食堂却没来得及扩建,依旧只能容下百来人,是以还是和从前一样分开时段吃饭。
纺织坊的织女每日早起半个时辰,先一步吃饭,而后再叫水泥厂的匠人去打饭。早起早上工,晚起晚下工,两不耽误。
孙三娘在小瓷盆里洗了脸,拿着坊里发放的棉布巾擦擦脸颊,梳了头发就和刘娘子一齐去了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