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潘邓知道师叔是担忧自己,劝慰道:“老师从不是走一步看十步的人,你也知晓,为何怪他?他一心为了江山社稷,连自己的前途也没有多少顾忌,对我已是十分慈爱,师叔又何必较真?”
徐观脸转到一边,“你师徒两个一向情同父子,倒是我多事了。”
潘邓轻声说道:“我与老师说是情同父子,不甚贴切,不如说是志同道合,当初我尚且是平头百姓,无功无德,受老师看重,便是因我在竹口村为民谋福。老师的志向和我的志向相同,因此他也明白我不能丢下江南叛乱不顾。”
徐观听了心里莫名难受起来,心道陈太师虽是小师侄的老师,却没教他读过一本书,那两年都要送来他宅邸中,靠他这个师弟传道授业,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潘哥儿半个老师了,怎不见潘哥儿这样维护他?
徐观硬邦邦说道:“他做事十分没章法,便是叫你做什么都做吗?”
潘邓想了想,说道:“老师要我在江南平乱,乃是担忧江南百姓,社稷江山,他不能亲到江南来,我这个弟子服其劳,也是应当……时到今日,我能走到今天都是老师提携,不论江南,便是叫我去北地我也去得,何况其他?”
徐观被气到了,再听不下去他说话,转过身去。
潘邓见他如此,突然想到了观哥儿的父亲范大人。
是了,师祖也是这样,为了士大夫之志不顾一切,最终身死,留下年幼的徐观与母亲两个,最终母亲改嫁,师叔也很早就没了家,想必他这么多年也难以释怀吧。
屋里一片沉默。
潘邓伸手拉了面前人的后襟,叫了声师叔,徐观又转过来了,只是扳着一张脸。
潘邓问道:“因何心烦意乱?”他看着师叔板着脸的模样,又想起了自己当年北上出使女真之前的情形,那时他不过是个汴京小官,得知皇帝有意联金,内心又记得前世之事,知再过数年将靖康之乱,大厦将倾。国破家亡的利箭悬在头顶,可他又不过渺如尘埃,这种落差叫他整日里焦躁不安,时刻能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徐观叹气说道:“我怕你遭遇危险……也看前途黑暗,太师主张伐辽,此事依我所见却未必简单,若他有一日因此被黜落,再不能保你万无一失。”
也怕你心中有大义,一心为了社稷百姓,却遭人嫉妒陷害,或是被主厌弃,没有前路,因此心灰意冷。
师兄已做了太师,满身才学终能施展,可他无论怎样学蔡京,终究太过刚直,陛下又并非圣主明君,他之前路早已注定。可这也算不得什么,自古能坐上宰相之位的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师兄心怀豁达,想必即使如此,也能笑看,可小师侄如此年轻,他要怎样面对?
终有一日他会发现圣上并非明主,曾以为伟岸的君父实际上庸碌无为,只会祸乱朝纲,翻云覆雨,到时候会不会像他儿时见父亲下狱,含冤而死时那般,心灯犹如烟灭,曾经信仰的一切都一息之间崩塌,自此之后了无生趣?
潘邓知他关心则乱,踮起脚来与他额头相贴,轻声说道:“观哥儿,我不怕前路黑暗,要往下走下去。”
徐观见小师侄脸凑近了,睁着大眼睛瞧他,模样有些可爱,也小声说道:“如果路没有头,为什么还要往前走?”
为什么呢?潘邓想了想,因为他这一生都在往前走,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徐观又问:“飞蛾扑火也不顾吗?你是要往前走了,可别忘了年前已允诺我和我成家,若是一去不返,这世上岂不多了个鳏寡之人……”
潘邓没忍住笑了,听师叔这番说辞顿时觉得招人喜爱得紧,撅起嘴来要亲,徐观把脸偏过去,他就只亲个脸颊。
潘邓说道:“我之力虽歹,为人立世,却也不会抛下半个,我还有家中老母尚待奉养,师傅也等我相助,家中产业颇多,如今又带梁山军来此南地,哪里是那无牵无挂之人?更别说还有师叔在,怎么舍得飞蛾扑火,便是真有什么山高水低,也不过便是贬谪流放,怎样也不会忘了回来寻你。”
徐观这才算安下心来,人都说先成家后立业,潘哥儿只要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家了,别事事都听他老师的胡来就好,却也不再往下说些什么。
因他知道潘哥儿最是推崇太师,宗泽之流,他若一味劝说,没白的显得品德不高。自己也教过潘哥儿好长时间的书,为人师表,若有一日叫小师侄得知自己是这等把小家看得比大家还重的人,指不定要‘道不同不相与谋’了。
两人久别重逢,又抱在一块说了好一会儿话,却没歇息,潘邓要出城捉拿贼人归案,加紧审判;徐观也要和董平一齐代冯忠公公看护郓王殿下。
*
待到第二日一早,赵楷迷糊之间起了身,想起昨日之事,第一句话就是要去见冯忠。宣抚使府上众人只得架了马车,一路把郓王殿下带到城外广德军营。
此时天刚微亮,马车到了军营门口,赵楷便看到营门处的士兵个个站得笔直。他刚要下车,身边的梁山军侍卫低声提醒道:“殿下,这军营里规矩森严,已派人通报了,咱们得等里面的人来接。”
赵楷一愣,点了点头,没一会儿就见一个都头带着一队士兵小跑过来,恭敬说道:“殿下请随属下进营!”
赵楷坐在董平推着的一个轮椅上,一行人跟着那军官往里走,只见此营地虽是草草建设,里面却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笔直,营房排列得整整齐齐。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赵楷循声望去,操练场上士兵们正在练习队形,随着一声令下,军士们步伐整齐,刀枪霍霍,十分有气势。
赵楷不禁感叹道:“不愧是连平六州的梁山军,这军营的秩序,可比我在别处见过的好上许多,潘节度使当真管得好禁军。”
一行人拐了个弯来到伤兵营,赵楷只见整个军营最里面单独开辟出一片区域,专门安置受伤的士兵。他们几人从一处营房走过,伤兵们都身着干净的衣裳,有专门的穿着白袍子的后勤兵在照顾,模样虽有些怪异,却莫名的让人安心。赵楷松了口气,昨日他还担心军营里的医者不如苏州府的名医,如今看来自己多虑了。
他低声问身边那来迎接他们的都头:“这伤兵营是何时建的?”
那都头恭敬回道:“回殿下,咱们梁山军初建军时就有,弟兄们为国效力,受伤了也得好好照顾!”
不多时,几人便到了冯忠公公在的单间小帐,赵楷一进门便闻到一股药味,里头几个身着干净白袍的医者正忙碌着。
“殿下,冯忠公公就在里头。”
董平在身后把赵楷推到近前,医者却不让他太过靠近,赵楷伸着脖子往前看,只见冯忠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尚有呼吸。
一名年长的医者正站在床边,见赵楷进来,连忙行礼,“小人拜见殿下。”
“冯忠如何了?”赵楷问道。
医者恭敬答道:“回殿下,箭已拔出,麻沸散的劲还没过,病人还未醒,要看他能不能熬过去,只要熬过这几日,应该就能脱险。”
赵楷说道:“要什么名贵药材尽管开口。”末了又问道:“依你所见……冯忠能否无碍?”
医者答道:“军营里各种药材都有,若有什么短缺,小人必然会请示……至于冯忠公公能否无碍,小人也难说,不过依小人之见,病人身体健朗,应该能挺过这一劫。”
赵楷松了口气,正欲再问,外头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士兵匆匆跑近,在帐外抱拳道:“殿下,苏州府派人来传信,歹徒抓到了!要董都监前去认人。”
赵楷眉头一皱,想到昨日九死一生,又看着生死未卜的冯忠,转身对董平说道:“去苏州府衙,本王要亲自审问!”
*
不多时郓王一行人便到了府衙,两名歹徒五花大绑跪在堂上,潘邓站在一旁,韩府尹和凌大人站在另一旁,几人见赵楷进来,连忙行礼,黄潜善走到郓王身边,指了指地上的歹徒,“殿下,就是这两人!”
赵楷定睛一看,不正是昨日持刀要刺杀他之人!他手指捏紧了扶手,眼含冰霜,“你们是何人指使?”
那两名歹徒对视一眼,其中一人冷笑道:“无人指使!我们兄弟二人不过是见财起意,看你一路走,一路散钱,便想杀人越货!如今既然被抓,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们两个若是叫唤一句,便不算是好汉!”
赵楷闻言,心中冷笑,“本王走南闯北,没见过光天化日之下在闹市里杀人越货的!你两人口风倒是紧,但也要看旁人信是不信!”
第204章 迷雾重重
潘邓听到那两个歹徒的话,更是冷哼一声:“在我苏州府地界撒野,光天化日行刺王室,还容得你两个不说话!左右,去寒山寺将昨日目击之人全都请来!”
正好此时天已大亮,府内衙役与一队梁山军出动到寒山寺上,将寺内长老主持、寺外一行摊贩,以及那日目击了歹徒行刺之人各请回几个,一同来到县衙之中。
徐观脸转到一边,“你师徒两个一向情同父子,倒是我多事了。”
潘邓轻声说道:“我与老师说是情同父子,不甚贴切,不如说是志同道合,当初我尚且是平头百姓,无功无德,受老师看重,便是因我在竹口村为民谋福。老师的志向和我的志向相同,因此他也明白我不能丢下江南叛乱不顾。”
徐观听了心里莫名难受起来,心道陈太师虽是小师侄的老师,却没教他读过一本书,那两年都要送来他宅邸中,靠他这个师弟传道授业,因此他也算得上是潘哥儿半个老师了,怎不见潘哥儿这样维护他?
徐观硬邦邦说道:“他做事十分没章法,便是叫你做什么都做吗?”
潘邓想了想,说道:“老师要我在江南平乱,乃是担忧江南百姓,社稷江山,他不能亲到江南来,我这个弟子服其劳,也是应当……时到今日,我能走到今天都是老师提携,不论江南,便是叫我去北地我也去得,何况其他?”
徐观被气到了,再听不下去他说话,转过身去。
潘邓见他如此,突然想到了观哥儿的父亲范大人。
是了,师祖也是这样,为了士大夫之志不顾一切,最终身死,留下年幼的徐观与母亲两个,最终母亲改嫁,师叔也很早就没了家,想必他这么多年也难以释怀吧。
屋里一片沉默。
潘邓伸手拉了面前人的后襟,叫了声师叔,徐观又转过来了,只是扳着一张脸。
潘邓问道:“因何心烦意乱?”他看着师叔板着脸的模样,又想起了自己当年北上出使女真之前的情形,那时他不过是个汴京小官,得知皇帝有意联金,内心又记得前世之事,知再过数年将靖康之乱,大厦将倾。国破家亡的利箭悬在头顶,可他又不过渺如尘埃,这种落差叫他整日里焦躁不安,时刻能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徐观叹气说道:“我怕你遭遇危险……也看前途黑暗,太师主张伐辽,此事依我所见却未必简单,若他有一日因此被黜落,再不能保你万无一失。”
也怕你心中有大义,一心为了社稷百姓,却遭人嫉妒陷害,或是被主厌弃,没有前路,因此心灰意冷。
师兄已做了太师,满身才学终能施展,可他无论怎样学蔡京,终究太过刚直,陛下又并非圣主明君,他之前路早已注定。可这也算不得什么,自古能坐上宰相之位的功成身退者少之又少,师兄心怀豁达,想必即使如此,也能笑看,可小师侄如此年轻,他要怎样面对?
终有一日他会发现圣上并非明主,曾以为伟岸的君父实际上庸碌无为,只会祸乱朝纲,翻云覆雨,到时候会不会像他儿时见父亲下狱,含冤而死时那般,心灯犹如烟灭,曾经信仰的一切都一息之间崩塌,自此之后了无生趣?
潘邓知他关心则乱,踮起脚来与他额头相贴,轻声说道:“观哥儿,我不怕前路黑暗,要往下走下去。”
徐观见小师侄脸凑近了,睁着大眼睛瞧他,模样有些可爱,也小声说道:“如果路没有头,为什么还要往前走?”
为什么呢?潘邓想了想,因为他这一生都在往前走,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徐观又问:“飞蛾扑火也不顾吗?你是要往前走了,可别忘了年前已允诺我和我成家,若是一去不返,这世上岂不多了个鳏寡之人……”
潘邓没忍住笑了,听师叔这番说辞顿时觉得招人喜爱得紧,撅起嘴来要亲,徐观把脸偏过去,他就只亲个脸颊。
潘邓说道:“我之力虽歹,为人立世,却也不会抛下半个,我还有家中老母尚待奉养,师傅也等我相助,家中产业颇多,如今又带梁山军来此南地,哪里是那无牵无挂之人?更别说还有师叔在,怎么舍得飞蛾扑火,便是真有什么山高水低,也不过便是贬谪流放,怎样也不会忘了回来寻你。”
徐观这才算安下心来,人都说先成家后立业,潘哥儿只要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家了,别事事都听他老师的胡来就好,却也不再往下说些什么。
因他知道潘哥儿最是推崇太师,宗泽之流,他若一味劝说,没白的显得品德不高。自己也教过潘哥儿好长时间的书,为人师表,若有一日叫小师侄得知自己是这等把小家看得比大家还重的人,指不定要‘道不同不相与谋’了。
两人久别重逢,又抱在一块说了好一会儿话,却没歇息,潘邓要出城捉拿贼人归案,加紧审判;徐观也要和董平一齐代冯忠公公看护郓王殿下。
*
待到第二日一早,赵楷迷糊之间起了身,想起昨日之事,第一句话就是要去见冯忠。宣抚使府上众人只得架了马车,一路把郓王殿下带到城外广德军营。
此时天刚微亮,马车到了军营门口,赵楷便看到营门处的士兵个个站得笔直。他刚要下车,身边的梁山军侍卫低声提醒道:“殿下,这军营里规矩森严,已派人通报了,咱们得等里面的人来接。”
赵楷一愣,点了点头,没一会儿就见一个都头带着一队士兵小跑过来,恭敬说道:“殿下请随属下进营!”
赵楷坐在董平推着的一个轮椅上,一行人跟着那军官往里走,只见此营地虽是草草建设,里面却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笔直,营房排列得整整齐齐。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赵楷循声望去,操练场上士兵们正在练习队形,随着一声令下,军士们步伐整齐,刀枪霍霍,十分有气势。
赵楷不禁感叹道:“不愧是连平六州的梁山军,这军营的秩序,可比我在别处见过的好上许多,潘节度使当真管得好禁军。”
一行人拐了个弯来到伤兵营,赵楷只见整个军营最里面单独开辟出一片区域,专门安置受伤的士兵。他们几人从一处营房走过,伤兵们都身着干净的衣裳,有专门的穿着白袍子的后勤兵在照顾,模样虽有些怪异,却莫名的让人安心。赵楷松了口气,昨日他还担心军营里的医者不如苏州府的名医,如今看来自己多虑了。
他低声问身边那来迎接他们的都头:“这伤兵营是何时建的?”
那都头恭敬回道:“回殿下,咱们梁山军初建军时就有,弟兄们为国效力,受伤了也得好好照顾!”
不多时,几人便到了冯忠公公在的单间小帐,赵楷一进门便闻到一股药味,里头几个身着干净白袍的医者正忙碌着。
“殿下,冯忠公公就在里头。”
董平在身后把赵楷推到近前,医者却不让他太过靠近,赵楷伸着脖子往前看,只见冯忠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尚有呼吸。
一名年长的医者正站在床边,见赵楷进来,连忙行礼,“小人拜见殿下。”
“冯忠如何了?”赵楷问道。
医者恭敬答道:“回殿下,箭已拔出,麻沸散的劲还没过,病人还未醒,要看他能不能熬过去,只要熬过这几日,应该就能脱险。”
赵楷说道:“要什么名贵药材尽管开口。”末了又问道:“依你所见……冯忠能否无碍?”
医者答道:“军营里各种药材都有,若有什么短缺,小人必然会请示……至于冯忠公公能否无碍,小人也难说,不过依小人之见,病人身体健朗,应该能挺过这一劫。”
赵楷松了口气,正欲再问,外头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士兵匆匆跑近,在帐外抱拳道:“殿下,苏州府派人来传信,歹徒抓到了!要董都监前去认人。”
赵楷眉头一皱,想到昨日九死一生,又看着生死未卜的冯忠,转身对董平说道:“去苏州府衙,本王要亲自审问!”
*
不多时郓王一行人便到了府衙,两名歹徒五花大绑跪在堂上,潘邓站在一旁,韩府尹和凌大人站在另一旁,几人见赵楷进来,连忙行礼,黄潜善走到郓王身边,指了指地上的歹徒,“殿下,就是这两人!”
赵楷定睛一看,不正是昨日持刀要刺杀他之人!他手指捏紧了扶手,眼含冰霜,“你们是何人指使?”
那两名歹徒对视一眼,其中一人冷笑道:“无人指使!我们兄弟二人不过是见财起意,看你一路走,一路散钱,便想杀人越货!如今既然被抓,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们两个若是叫唤一句,便不算是好汉!”
赵楷闻言,心中冷笑,“本王走南闯北,没见过光天化日之下在闹市里杀人越货的!你两人口风倒是紧,但也要看旁人信是不信!”
第204章 迷雾重重
潘邓听到那两个歹徒的话,更是冷哼一声:“在我苏州府地界撒野,光天化日行刺王室,还容得你两个不说话!左右,去寒山寺将昨日目击之人全都请来!”
正好此时天已大亮,府内衙役与一队梁山军出动到寒山寺上,将寺内长老主持、寺外一行摊贩,以及那日目击了歹徒行刺之人各请回几个,一同来到县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