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不到一个时辰,府衙外便乌泱泱来了一大帮人,由郓王殿下坐在府衙主位,潘邓则坐在堂侧,案上纸笔俱全,事无巨细,依次审问。
待到正午时分,将到衙之人全都问过,潘邓一拍桌案,厉声道:“大胆狂徒!若是见财起意,为何要打听得如此详细?得知殿下心系民生,便知不是寻常人,还要执意行凶,还敢说不是行刺王室!还不快从实招来,你二人究竟是何人指使!”
那两名歹徒依旧咬牙不答,韩府尹站在一旁,冷汗连连,目光呆滞。他昨晚听到郓王遇刺的消息时,便知自己难逃一劫,已在夜里将家产分好,把孩儿连夜送到乡下,如今见事情越闹越大,只剩满心悲怆。
董平见状怒喝道:“两个贼骨头,不打不招!事关殿下安危,岂容你二人含糊?上重刑!”
一旁的凌大人忽然开口道:“董统领且慢。这两人既然不肯招供,不如先将他们押入大牢,严加看管,再放出风声去斩首示众。他二人若是有同伙在,必会前来相救,到时候没准还能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主使!”
赵楷闻言,眉头微皱,正要开口,却见徐观悄悄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此事恐怕另有隐情,那日臣与那歹徒对峙之时,见他二人兵器都是上好镔铁,其锋利与我手中利剑相差无几,不是寻常兵器,不如派人去查明那两人的兵器来源,或能有所发现。”
赵楷闻言思索片刻,而后说道:“凌大人此言有理,先将这二人押下,再作打算。”而后下令:“董平,带一队人马,去城中查查那两人的兵器是从何处来的!”
此话一出,韩钟况明显慌了神,大汗如瀑。董平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带回了消息,他匆匆走进府衙,带了两个打铁匠,“回禀殿下,查到了!那两人的兵器是韩府尹家下人找人打的,自拿的官家铁,找的正是这二人!”
赵楷闻言,勃然大怒,一拍桌案:“韩钟况,你好大的胆子!”
韩府尹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殿下饶命!殿下饶命!下官一时糊涂,才做出这等事!可下官并非有意行刺殿下,而是要杀那潘邓,却被他二人认错了!”
堂上众人皆目瞪口呆,赵楷则冷笑一声,根本不相信,“来人,将韩钟况拿下,押入大牢!本王即刻上书朝廷,请求严惩!”
府衙内一片肃杀之气,众人噤若寒蝉。赵楷站在堂上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来到苏州府本是为了兵籍一事,奉父皇之命来查明案情,却没想刚到苏州府就经历这一场风波,如今此案水落石出,他要调查的兵籍一事似乎也有头绪了。
韩钟宽为何雇人刺杀他?这其中必有缘由,而首要的就是不想让他来到苏州,发现其中秘密,因此那兵籍定是韩钟况搞的鬼!
有嫌疑之人已经抓捕,如今就等审问了。赵楷当初乘小船先行到达苏州府,后面跟着的大船第三日也到达了寒山寺渡口,人员齐备,赵楷也便更加得心应手,一边派专人去审问罪人韩钟况,一边命人在苏州府暗中调查,可一连几天下去,韩钟况闭口不言,苏州府也并未有什么蹊跷。
“他还是那番说辞?”
黄潜善擦擦额头上的汗,“回禀殿下,韩钟况还依旧说他买凶杀人,买的是潘节度使的命。”
这几日不是没对韩钟况用过重刑,一众人也都前去劝说,可无论怎样,他都表示自己虽买凶杀人,但是却是因为江山社稷。潘邓私造兵籍,意图图谋不轨,他身为大宋官员,食君禄为君分忧,理应清除叛贼!
黄潜善说道:“属下这几日又问了那些个寒山寺人,以及那两个歹徒,据这些人证词而言,若说韩钟况当初是买凶要潘邓的命,可也没什么违和之处,这……”
若事实真是如此,那原本理清的真相又开始模糊了起来,?兵籍一事又真相为何?
赵楷闭眼思索,颇觉头疼,屋中碳盆烤得人发晕,他正想让人把他推出屋去醒醒神,此时有人来报,潘节度使手下林朔求见。
赵楷叫人进来,林朔进了屋中,见过郓王殿下,拿出节度使手书并说明来意:“小人林朔,奉节度使之命,冒昧前来殿下府中,恳请殿下施以援手,解我军危急!”
赵楷见此人竟然是来求助的,连忙问道:“前线将士如何了?潘节度使这两日不在府中,本王也并未打探消息,可是南面遭遇了什么危险?”
林朔叹了口气,娓娓道来:“节度使到苏州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军奉命收复苏州府周边以及秀州乡县,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不惧生死,如今苏州大体已平;秀州北部虽有白莲教余孽作乱,但大多是平头百姓被裹挟其中。节度使大人恩威并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故而收复之事进展顺利,目前已将秀州北部大部分地区纳入掌控。然而……”
赵楷见此人犹豫,便说道:“参军但说无妨。”
“……然而再往南走,却阻碍颇多。秀州南部乃是两浙盐场集中之地,亭户世代在此生息,皆不耕种,以盐业为生。他们祖辈扎根于此,常年在盐场上劳作,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组织纪律性极强,丝毫不逊色于士兵。如今造起反来,连片的海岸地区陷入动荡……”
赵楷想了想盐场之乱,颇觉骇人,说道:“那些亭户的手段,竟然连梁山军都难以攻克吗?”
林朔说道:“节度使大人心怀仁义,深知无论是梁山军,广德军,还是秀州亭户,皆是我大宋子民。若强行攻打势必会伤及无辜,让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始终不愿轻易强攻,而是思量着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化解纷争。”
原来如此,赵楷点头道:“他做得对,前线统兵是该如此,如今江南混乱,若是一味镇压,想必更加不得民心。”
林朔又接着说道:“节度使大人苦思退敌之策,忽想到殿下驾临苏州府。殿下既是王室,又乃朝廷栋梁,威望远播,若能以朝廷名义发布告示,晓谕百姓,或许能安抚民心,化解民愤。”
赵楷听此一言,便知他此行来意,犹豫片刻说道:“此事我待与参军商议一番,尔先回去复命吧。”
林朔拱手道:“形势所迫,若不能尽快解决秀州南部之乱,恐夜长梦多,若殿下肯出面相助,我军定当全力配合,有殿下亲临,定能早日平乱,还百姓一片安宁之地!望殿下早作决断!”
林朔刚一退下,赵楷与黄潜善对视一眼,“叫徐侍郎也一同来商议此事。”
徐观到了赵楷屋中,听黄潜善复述一遍,思虑片刻,而后说道:“陛下亲令殿下南巡,必是深思熟虑,除去查案之意,也意在拨乱反正,欲为江南百姓解倒悬之苦。江南之地,先遭贼寇践踏,百姓苦不堪言;后即便潘节度使率军奋勇,连收六州,然人心思变,秀州百姓仍扛旗造反,可见其乱未靖,民心未安。”
“古有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天下大治,其功在于安抚百姓,惩治贪官,使百姓安居乐业。今殿下身为皇子皇孙,亲临南地,此乃皇恩浩荡,亦是告谕天下之机。殿下若能在此地安抚百姓,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以正视听,百姓定能安心归附。如此一来,江南才能真正安定。”
赵楷点了点头,又看向黄潜善。
黄潜善听了徐观都这样说,自己还能有什么异议?遂也恭敬说道:“如今秀州百姓虽然造反,然而未必真心反宋,也没准是江南天高地远,酷吏横行,才叫亭户揭竿而起。若能得殿下出面,想必亭户们也会回归正途,江南也会得沐皇恩,重归太平!”
赵楷又是点点头,面上不显,内心却颇为惊讶,他没料到这两人竟会这么说。
潘邓有此一举他并不意外,潘节度使在南地节度八州,本就受朝廷诸公忌惮,如今皇室到此,让功于自己,也是个自保之理,可这二人为何会劝他答应?
他此次带徐黄二人前来苏州府,黄左司乃是太子亲荐,必是太子的人;而徐观一同跟随,一来是因为他是潘节度使同门,二来乃是为得他曾教过东宫,是太子老师。这二人按理说都是太子一党,却又不知为何将这平南之功白白让给他。
真是颇有趣味,也不知太子殿下得知此事之后会做何感想。
赵楷自然也不会推辞,“既然如此,便依二位之言,我速来听闻两位都擅做文章,此事便依托给两位了。”
徐黄二人拱手听令。
*
十一月天气寒冷,苏州府却热闹非凡,街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不断。
赵楷静养了将近一个月,崴了的脚已经大好,此时正带着几个守卫,在街头买胭脂水粉。
他此次南下查案,并未查到蛛丝马迹,但因此事本就是韩府尹与潘节度使起的争执,上告到了御前,陛下才将他派来南地,因此只要判定他二人谁对谁错,此事也就迎刃而解。
如今韩钟况刺杀皇室,罪恶盈天;潘节度使却请他帮忙,有情有义,因此他也便顺水推舟,上书向朝廷禀明实情。
待到正午时分,将到衙之人全都问过,潘邓一拍桌案,厉声道:“大胆狂徒!若是见财起意,为何要打听得如此详细?得知殿下心系民生,便知不是寻常人,还要执意行凶,还敢说不是行刺王室!还不快从实招来,你二人究竟是何人指使!”
那两名歹徒依旧咬牙不答,韩府尹站在一旁,冷汗连连,目光呆滞。他昨晚听到郓王遇刺的消息时,便知自己难逃一劫,已在夜里将家产分好,把孩儿连夜送到乡下,如今见事情越闹越大,只剩满心悲怆。
董平见状怒喝道:“两个贼骨头,不打不招!事关殿下安危,岂容你二人含糊?上重刑!”
一旁的凌大人忽然开口道:“董统领且慢。这两人既然不肯招供,不如先将他们押入大牢,严加看管,再放出风声去斩首示众。他二人若是有同伙在,必会前来相救,到时候没准还能顺藤摸瓜,揪出幕后主使!”
赵楷闻言,眉头微皱,正要开口,却见徐观悄悄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此事恐怕另有隐情,那日臣与那歹徒对峙之时,见他二人兵器都是上好镔铁,其锋利与我手中利剑相差无几,不是寻常兵器,不如派人去查明那两人的兵器来源,或能有所发现。”
赵楷闻言思索片刻,而后说道:“凌大人此言有理,先将这二人押下,再作打算。”而后下令:“董平,带一队人马,去城中查查那两人的兵器是从何处来的!”
此话一出,韩钟况明显慌了神,大汗如瀑。董平领命而去,不多时便带回了消息,他匆匆走进府衙,带了两个打铁匠,“回禀殿下,查到了!那两人的兵器是韩府尹家下人找人打的,自拿的官家铁,找的正是这二人!”
赵楷闻言,勃然大怒,一拍桌案:“韩钟况,你好大的胆子!”
韩府尹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殿下饶命!殿下饶命!下官一时糊涂,才做出这等事!可下官并非有意行刺殿下,而是要杀那潘邓,却被他二人认错了!”
堂上众人皆目瞪口呆,赵楷则冷笑一声,根本不相信,“来人,将韩钟况拿下,押入大牢!本王即刻上书朝廷,请求严惩!”
府衙内一片肃杀之气,众人噤若寒蝉。赵楷站在堂上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来到苏州府本是为了兵籍一事,奉父皇之命来查明案情,却没想刚到苏州府就经历这一场风波,如今此案水落石出,他要调查的兵籍一事似乎也有头绪了。
韩钟宽为何雇人刺杀他?这其中必有缘由,而首要的就是不想让他来到苏州,发现其中秘密,因此那兵籍定是韩钟况搞的鬼!
有嫌疑之人已经抓捕,如今就等审问了。赵楷当初乘小船先行到达苏州府,后面跟着的大船第三日也到达了寒山寺渡口,人员齐备,赵楷也便更加得心应手,一边派专人去审问罪人韩钟况,一边命人在苏州府暗中调查,可一连几天下去,韩钟况闭口不言,苏州府也并未有什么蹊跷。
“他还是那番说辞?”
黄潜善擦擦额头上的汗,“回禀殿下,韩钟况还依旧说他买凶杀人,买的是潘节度使的命。”
这几日不是没对韩钟况用过重刑,一众人也都前去劝说,可无论怎样,他都表示自己虽买凶杀人,但是却是因为江山社稷。潘邓私造兵籍,意图图谋不轨,他身为大宋官员,食君禄为君分忧,理应清除叛贼!
黄潜善说道:“属下这几日又问了那些个寒山寺人,以及那两个歹徒,据这些人证词而言,若说韩钟况当初是买凶要潘邓的命,可也没什么违和之处,这……”
若事实真是如此,那原本理清的真相又开始模糊了起来,?兵籍一事又真相为何?
赵楷闭眼思索,颇觉头疼,屋中碳盆烤得人发晕,他正想让人把他推出屋去醒醒神,此时有人来报,潘节度使手下林朔求见。
赵楷叫人进来,林朔进了屋中,见过郓王殿下,拿出节度使手书并说明来意:“小人林朔,奉节度使之命,冒昧前来殿下府中,恳请殿下施以援手,解我军危急!”
赵楷见此人竟然是来求助的,连忙问道:“前线将士如何了?潘节度使这两日不在府中,本王也并未打探消息,可是南面遭遇了什么危险?”
林朔叹了口气,娓娓道来:“节度使到苏州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军奉命收复苏州府周边以及秀州乡县,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不惧生死,如今苏州大体已平;秀州北部虽有白莲教余孽作乱,但大多是平头百姓被裹挟其中。节度使大人恩威并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故而收复之事进展顺利,目前已将秀州北部大部分地区纳入掌控。然而……”
赵楷见此人犹豫,便说道:“参军但说无妨。”
“……然而再往南走,却阻碍颇多。秀州南部乃是两浙盐场集中之地,亭户世代在此生息,皆不耕种,以盐业为生。他们祖辈扎根于此,常年在盐场上劳作,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组织纪律性极强,丝毫不逊色于士兵。如今造起反来,连片的海岸地区陷入动荡……”
赵楷想了想盐场之乱,颇觉骇人,说道:“那些亭户的手段,竟然连梁山军都难以攻克吗?”
林朔说道:“节度使大人心怀仁义,深知无论是梁山军,广德军,还是秀州亭户,皆是我大宋子民。若强行攻打势必会伤及无辜,让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始终不愿轻易强攻,而是思量着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化解纷争。”
原来如此,赵楷点头道:“他做得对,前线统兵是该如此,如今江南混乱,若是一味镇压,想必更加不得民心。”
林朔又接着说道:“节度使大人苦思退敌之策,忽想到殿下驾临苏州府。殿下既是王室,又乃朝廷栋梁,威望远播,若能以朝廷名义发布告示,晓谕百姓,或许能安抚民心,化解民愤。”
赵楷听此一言,便知他此行来意,犹豫片刻说道:“此事我待与参军商议一番,尔先回去复命吧。”
林朔拱手道:“形势所迫,若不能尽快解决秀州南部之乱,恐夜长梦多,若殿下肯出面相助,我军定当全力配合,有殿下亲临,定能早日平乱,还百姓一片安宁之地!望殿下早作决断!”
林朔刚一退下,赵楷与黄潜善对视一眼,“叫徐侍郎也一同来商议此事。”
徐观到了赵楷屋中,听黄潜善复述一遍,思虑片刻,而后说道:“陛下亲令殿下南巡,必是深思熟虑,除去查案之意,也意在拨乱反正,欲为江南百姓解倒悬之苦。江南之地,先遭贼寇践踏,百姓苦不堪言;后即便潘节度使率军奋勇,连收六州,然人心思变,秀州百姓仍扛旗造反,可见其乱未靖,民心未安。”
“古有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天下大治,其功在于安抚百姓,惩治贪官,使百姓安居乐业。今殿下身为皇子皇孙,亲临南地,此乃皇恩浩荡,亦是告谕天下之机。殿下若能在此地安抚百姓,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以正视听,百姓定能安心归附。如此一来,江南才能真正安定。”
赵楷点了点头,又看向黄潜善。
黄潜善听了徐观都这样说,自己还能有什么异议?遂也恭敬说道:“如今秀州百姓虽然造反,然而未必真心反宋,也没准是江南天高地远,酷吏横行,才叫亭户揭竿而起。若能得殿下出面,想必亭户们也会回归正途,江南也会得沐皇恩,重归太平!”
赵楷又是点点头,面上不显,内心却颇为惊讶,他没料到这两人竟会这么说。
潘邓有此一举他并不意外,潘节度使在南地节度八州,本就受朝廷诸公忌惮,如今皇室到此,让功于自己,也是个自保之理,可这二人为何会劝他答应?
他此次带徐黄二人前来苏州府,黄左司乃是太子亲荐,必是太子的人;而徐观一同跟随,一来是因为他是潘节度使同门,二来乃是为得他曾教过东宫,是太子老师。这二人按理说都是太子一党,却又不知为何将这平南之功白白让给他。
真是颇有趣味,也不知太子殿下得知此事之后会做何感想。
赵楷自然也不会推辞,“既然如此,便依二位之言,我速来听闻两位都擅做文章,此事便依托给两位了。”
徐黄二人拱手听令。
*
十一月天气寒冷,苏州府却热闹非凡,街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不断。
赵楷静养了将近一个月,崴了的脚已经大好,此时正带着几个守卫,在街头买胭脂水粉。
他此次南下查案,并未查到蛛丝马迹,但因此事本就是韩府尹与潘节度使起的争执,上告到了御前,陛下才将他派来南地,因此只要判定他二人谁对谁错,此事也就迎刃而解。
如今韩钟况刺杀皇室,罪恶盈天;潘节度使却请他帮忙,有情有义,因此他也便顺水推舟,上书向朝廷禀明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