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何娘子流泪说道:“我就是怕工坊那天不开了,我家里一没房屋,二没田产,若不是几年前来坊里做工,一家人早都饿死了。”
旁边娘子劝慰她:“来坊中做工的哪家不是贫苦人?若真是富裕家里,也不叫女儿出来上工了,你家没有产业又有什么要紧,你阿爷是个郎中,你又在这儿上工攒钱,将来不论是买田产还是买宅子,不都是个好出路?”
惠娘说道:“之前东平府遭了那么大的事故,咱们坊停工几个月,后来不也安然的开下去了,咱们东家是个能干的,有他在不必担忧呢。”她又想到东家过几日就要走了,更是感慨,“咱们东家真是用心良苦,听说他这次去南方,就是为了把梁山那群贼寇带走呢。”
此话一出,众小娘子都惊讶地看着她:“竟然是这么回事?”
“这是谁说的?”
惠娘见众人丝毫不知情,自己也很惊讶,过了一会儿她想通了,说道:“你们几个常住在宿舍里,听不到外面风言风语,府里面人都这样说呢,早就传开了!不然咱们府尹为何要去南方?就是为了把梁山上的那伙人带走,为了咱们东平府!”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都吃惊此事,惠娘子又说道:“你们有来得晚的,不知此前光景,咱们东家几年前和陈大尹去了东京,听说混得风生水起的,去年为何突然回了东平?不也是为了咱们东平府被梁山劫掠,不然东家在东京好好的前程,回咱们这穷地方做什么呢?”
众人仔细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都感慨东家为了他们东平府付出良多,何娘子停了哭泣,心中没由来的触动,就觉得东家此次去江南,也是为的她们坊,过了半晌她边搓麻边说道:“我欲和扈管事习些拳脚,受她训练,日后保卫工坊。”
众人都看她,彭娘子笑道:“这就对了,哭有什么用?咱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世事无常,要自个儿立得起来,才能在这世上站住脚。”
众人又说说笑笑,过了一会儿,只听门开,来人扬声说道:“姑娘们,开会。”
众人抬头望去,“是魏管事,又有什么事?”几人疑惑着,连忙各自把麻线收好,将线头放在篮外,站起身来随着织女们凑到一起。
魏恬恬点了人数,见人齐了,说道:“今天有个好事要说,官府张榜发了公文,梁山边有一片沃土现在无主,要卖与东平府百姓,一要东平府户籍;二要名下没有田产与房产。买土地者每户每人限购两亩土地,以每户五人十亩土地为最多,不允许超过十亩……”
魏恬恬讲着官府公文,底下织女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官府又允许买田产了!
等到魏管事讲完,有人问到:“不是东平籍的不能买吗?”
魏恬恬摇头,“那当然不能了。”
那名织女黯然低下头去,又有人问道:“这回还是在上回那个地方吗?就是官府发公文要没有田产的人去垦荒,前三年不用交税还有种子的?”
魏恬恬说道:“不是那里,这回在城南梁山脚下,汶上以西,那一片都是肥田,自然也没有上回那些补贴了,这次卖的田产,今年就要交税的。”
织女们又是议论纷纷,魏恬恬说道:“有哪个想买,要出去看看的,和我说一声,人多的话,我托扈管事找人带你们去。”说着话隔壁坊里有人叫她,魏恬恬应了一声,“都先回去上工吧,过一会儿我再来。”
魏恬恬走了,织女们这才回去,又搓起麻线来,只是这回搓的有些心不在焉。
“我家好像正好符合,和我爷娘三口能卖六亩地,只是第一年就要交税,我家没人能耕地呀……”
“我家倒是有人能耕地,只是家里有土地,不过不足十亩,不知道能不能再买一些……”
“唉呀!”有个织女使劲搓腿上的麻线,过了会儿又把那搓好的麻线扔到篮里,“不行,我这心里乱的很,我得找个明白人问问!”说着起身一溜烟跑了。
过了一会儿,那织女带了个人回来,众人细看,不正是冯掌柜?
冯掌柜进到屋里来,脱了厚帽子,坐到屋中间,看着织女们都凑上来,说道:“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买呀!”
第133章 新城之光
冯掌柜看着围着一圈的织女们,说道:“也不怪你们没主意,寻常人几十年也遇不上这样的事,这是咱们东平府有福运,遇见潘府尹了,肯为了咱们平民老百姓着想。”
他把帽子捏在手里,缓缓给织女们讲道:“我这辈子也就遇见这样的事三回,都是咱们府尹。第一次是在竹口村,第二次就是年前开荒,这是第三次了。别的官老爷当家,哪有这样做的?不说官府不会轻易有闲田,就是有了余田,也是亲戚先买,先肥自家腰包;或者是富户包圆,为的什么?因为人家富老爷能交税呀!把地交给没产业的人,到了年底你们税交不上来,不是官府的不便?”
众织女一听心中便也觉得是这个道理,更加觉得机不可失起来。
有织女问出了大家伙都想问的:“官府有没有说这地怎么卖?多少钱一亩?”
冯掌柜想了片刻:“好像还真没说,不过既然已经过了年,将要开春,地也留不得了,估摸着这几天也就会张榜公示。我叫外面的人替你们盯着些,无非是规定个价钱,按土地肥瘠有些差价,你们有钱的买好地,没钱的买个边角,好歹是份家业。”
冯掌柜谆谆教导,反复叮嘱:“可别看咱们府中总有开荒分地,就拿这不当回事,别处从没这样做的,过了这一村以后还不知有没有这样的事了。符合条件的,都和自家爷娘,自家丈夫商量一番。你们现在在厂里上工,每月都有进项,吃喝不愁,可终究不像自己有土地来的实在。”
“……自己名下有几亩田产,不管怎么说这是份家业,以后家里有什么事也有底!”冯掌柜想了想问道,“咱们坊里符合条件的,我看有多少?”
有些娘子举起手来。
冯掌柜大略数了一遍,不到三成,他最后还要叮嘱一遍:“可抓紧,现在城里都在说这件事,若是准备晚了,到时候能不能抢上还不一定呢。”
织女们都紧张起来,惠娘见冯掌柜起身要走,紧忙说道:“掌柜的,你看我家能不能买,我家有爷娘和姐弟,姐姐早出嫁了,家中也没田产,在府中租房子住呢。”
冯掌柜说道:“这就算是能买,你姐姐出嫁不算,你家一共四口人,可以买八亩地。”
惠娘子问:“那买八亩地,每年要交多少税?”
冯掌柜想了想:“地税不算高,你就按每亩两百文上下算,不过你家若有了八亩肥田,估计户籍有变,可能以后别的税也要涨……”冯掌柜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惠娘子,疑惑地道:“不过我记得你不是东平人呀,你不是和……”
他眼神逡巡一圈,看见了在一边听他讲话的彭娘子,顺手一指,“……你不是和她一块儿来东平的,是吴家庄……是郓州府的吗?”
惠娘抿嘴唇,“我,我也来了东平府四年了,就不能算我是东平府的人吗?”
“嗐……”冯掌柜摆摆手,有点哭笑不得,“你这小娘子……这还能乱算吗?”
惠娘子实在太想自家有一块土地了,她家在吴家村时,就没了田产,靠阿爷每天天不亮就去府城上工,赚回一家饭钱。自家爷娘总是念叨着想有几亩薄田,她本想这回自己也攒了些钱,再加上阿爷出去做工,阿娘也赚些钱,自家就算是再向别家借点,也能凑出个买地钱来,可谁想到不是东平府的不让买。
惠娘子心里酸楚,呜呜直哭。
冯掌柜见了,颇为无奈,他隐约记得这个小娘子,来的时候年纪不大,坊里本不欲收,看在有同行织女带她来的,她又一直哀求,这才破例收下,一晃也有四年了,也算是看着长到这么高的。
冯掌柜说道:“咱们府尹分地本来就是要看顾东平府的百姓,这样好的事,谁不想沾光?要是没个条件限制着,这地就让有钱的人买完了。”
惠娘子还是哭,“掌柜的,我们家在吴家村就一个房子,也没有地,在村中生活不下去,才来的府城……”
冯掌柜听了,心里有几分感触。
他往常不会想这些事,还是这些年来给东家办事,受东家指使,才慢慢的有了这些意识。
东家曾经给他写信说过:士农工商,皆有其职责,我等身为商贾,也要端正本心,财富来源于民间,自然也要回馈民间,多创造工作岗位,给员工更好的生活,就是商贾的应有职责。
他曾经具体问过,按照东家的想法,怎样才算做得称职。
东家给他的来信写道:要让每个员工都有能力置一小份家业,不管是田产还是房屋。
他当时看了大为震撼,觉得是天方夜谭,如今两年过去,见东家真给了东平府百姓分田产,自家坊里工匠的日子过得越来好,震撼之上是种敬佩。
旁边娘子劝慰她:“来坊中做工的哪家不是贫苦人?若真是富裕家里,也不叫女儿出来上工了,你家没有产业又有什么要紧,你阿爷是个郎中,你又在这儿上工攒钱,将来不论是买田产还是买宅子,不都是个好出路?”
惠娘说道:“之前东平府遭了那么大的事故,咱们坊停工几个月,后来不也安然的开下去了,咱们东家是个能干的,有他在不必担忧呢。”她又想到东家过几日就要走了,更是感慨,“咱们东家真是用心良苦,听说他这次去南方,就是为了把梁山那群贼寇带走呢。”
此话一出,众小娘子都惊讶地看着她:“竟然是这么回事?”
“这是谁说的?”
惠娘见众人丝毫不知情,自己也很惊讶,过了一会儿她想通了,说道:“你们几个常住在宿舍里,听不到外面风言风语,府里面人都这样说呢,早就传开了!不然咱们府尹为何要去南方?就是为了把梁山上的那伙人带走,为了咱们东平府!”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都吃惊此事,惠娘子又说道:“你们有来得晚的,不知此前光景,咱们东家几年前和陈大尹去了东京,听说混得风生水起的,去年为何突然回了东平?不也是为了咱们东平府被梁山劫掠,不然东家在东京好好的前程,回咱们这穷地方做什么呢?”
众人仔细想想,也是这个道理,都感慨东家为了他们东平府付出良多,何娘子停了哭泣,心中没由来的触动,就觉得东家此次去江南,也是为的她们坊,过了半晌她边搓麻边说道:“我欲和扈管事习些拳脚,受她训练,日后保卫工坊。”
众人都看她,彭娘子笑道:“这就对了,哭有什么用?咱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世事无常,要自个儿立得起来,才能在这世上站住脚。”
众人又说说笑笑,过了一会儿,只听门开,来人扬声说道:“姑娘们,开会。”
众人抬头望去,“是魏管事,又有什么事?”几人疑惑着,连忙各自把麻线收好,将线头放在篮外,站起身来随着织女们凑到一起。
魏恬恬点了人数,见人齐了,说道:“今天有个好事要说,官府张榜发了公文,梁山边有一片沃土现在无主,要卖与东平府百姓,一要东平府户籍;二要名下没有田产与房产。买土地者每户每人限购两亩土地,以每户五人十亩土地为最多,不允许超过十亩……”
魏恬恬讲着官府公文,底下织女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官府又允许买田产了!
等到魏管事讲完,有人问到:“不是东平籍的不能买吗?”
魏恬恬摇头,“那当然不能了。”
那名织女黯然低下头去,又有人问道:“这回还是在上回那个地方吗?就是官府发公文要没有田产的人去垦荒,前三年不用交税还有种子的?”
魏恬恬说道:“不是那里,这回在城南梁山脚下,汶上以西,那一片都是肥田,自然也没有上回那些补贴了,这次卖的田产,今年就要交税的。”
织女们又是议论纷纷,魏恬恬说道:“有哪个想买,要出去看看的,和我说一声,人多的话,我托扈管事找人带你们去。”说着话隔壁坊里有人叫她,魏恬恬应了一声,“都先回去上工吧,过一会儿我再来。”
魏恬恬走了,织女们这才回去,又搓起麻线来,只是这回搓的有些心不在焉。
“我家好像正好符合,和我爷娘三口能卖六亩地,只是第一年就要交税,我家没人能耕地呀……”
“我家倒是有人能耕地,只是家里有土地,不过不足十亩,不知道能不能再买一些……”
“唉呀!”有个织女使劲搓腿上的麻线,过了会儿又把那搓好的麻线扔到篮里,“不行,我这心里乱的很,我得找个明白人问问!”说着起身一溜烟跑了。
过了一会儿,那织女带了个人回来,众人细看,不正是冯掌柜?
冯掌柜进到屋里来,脱了厚帽子,坐到屋中间,看着织女们都凑上来,说道:“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买呀!”
第133章 新城之光
冯掌柜看着围着一圈的织女们,说道:“也不怪你们没主意,寻常人几十年也遇不上这样的事,这是咱们东平府有福运,遇见潘府尹了,肯为了咱们平民老百姓着想。”
他把帽子捏在手里,缓缓给织女们讲道:“我这辈子也就遇见这样的事三回,都是咱们府尹。第一次是在竹口村,第二次就是年前开荒,这是第三次了。别的官老爷当家,哪有这样做的?不说官府不会轻易有闲田,就是有了余田,也是亲戚先买,先肥自家腰包;或者是富户包圆,为的什么?因为人家富老爷能交税呀!把地交给没产业的人,到了年底你们税交不上来,不是官府的不便?”
众织女一听心中便也觉得是这个道理,更加觉得机不可失起来。
有织女问出了大家伙都想问的:“官府有没有说这地怎么卖?多少钱一亩?”
冯掌柜想了片刻:“好像还真没说,不过既然已经过了年,将要开春,地也留不得了,估摸着这几天也就会张榜公示。我叫外面的人替你们盯着些,无非是规定个价钱,按土地肥瘠有些差价,你们有钱的买好地,没钱的买个边角,好歹是份家业。”
冯掌柜谆谆教导,反复叮嘱:“可别看咱们府中总有开荒分地,就拿这不当回事,别处从没这样做的,过了这一村以后还不知有没有这样的事了。符合条件的,都和自家爷娘,自家丈夫商量一番。你们现在在厂里上工,每月都有进项,吃喝不愁,可终究不像自己有土地来的实在。”
“……自己名下有几亩田产,不管怎么说这是份家业,以后家里有什么事也有底!”冯掌柜想了想问道,“咱们坊里符合条件的,我看有多少?”
有些娘子举起手来。
冯掌柜大略数了一遍,不到三成,他最后还要叮嘱一遍:“可抓紧,现在城里都在说这件事,若是准备晚了,到时候能不能抢上还不一定呢。”
织女们都紧张起来,惠娘见冯掌柜起身要走,紧忙说道:“掌柜的,你看我家能不能买,我家有爷娘和姐弟,姐姐早出嫁了,家中也没田产,在府中租房子住呢。”
冯掌柜说道:“这就算是能买,你姐姐出嫁不算,你家一共四口人,可以买八亩地。”
惠娘子问:“那买八亩地,每年要交多少税?”
冯掌柜想了想:“地税不算高,你就按每亩两百文上下算,不过你家若有了八亩肥田,估计户籍有变,可能以后别的税也要涨……”冯掌柜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惠娘子,疑惑地道:“不过我记得你不是东平人呀,你不是和……”
他眼神逡巡一圈,看见了在一边听他讲话的彭娘子,顺手一指,“……你不是和她一块儿来东平的,是吴家庄……是郓州府的吗?”
惠娘抿嘴唇,“我,我也来了东平府四年了,就不能算我是东平府的人吗?”
“嗐……”冯掌柜摆摆手,有点哭笑不得,“你这小娘子……这还能乱算吗?”
惠娘子实在太想自家有一块土地了,她家在吴家村时,就没了田产,靠阿爷每天天不亮就去府城上工,赚回一家饭钱。自家爷娘总是念叨着想有几亩薄田,她本想这回自己也攒了些钱,再加上阿爷出去做工,阿娘也赚些钱,自家就算是再向别家借点,也能凑出个买地钱来,可谁想到不是东平府的不让买。
惠娘子心里酸楚,呜呜直哭。
冯掌柜见了,颇为无奈,他隐约记得这个小娘子,来的时候年纪不大,坊里本不欲收,看在有同行织女带她来的,她又一直哀求,这才破例收下,一晃也有四年了,也算是看着长到这么高的。
冯掌柜说道:“咱们府尹分地本来就是要看顾东平府的百姓,这样好的事,谁不想沾光?要是没个条件限制着,这地就让有钱的人买完了。”
惠娘子还是哭,“掌柜的,我们家在吴家村就一个房子,也没有地,在村中生活不下去,才来的府城……”
冯掌柜听了,心里有几分感触。
他往常不会想这些事,还是这些年来给东家办事,受东家指使,才慢慢的有了这些意识。
东家曾经给他写信说过:士农工商,皆有其职责,我等身为商贾,也要端正本心,财富来源于民间,自然也要回馈民间,多创造工作岗位,给员工更好的生活,就是商贾的应有职责。
他曾经具体问过,按照东家的想法,怎样才算做得称职。
东家给他的来信写道:要让每个员工都有能力置一小份家业,不管是田产还是房屋。
他当时看了大为震撼,觉得是天方夜谭,如今两年过去,见东家真给了东平府百姓分田产,自家坊里工匠的日子过得越来好,震撼之上是种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