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消息传到东京,两浙再加江南东路,整个江东地区要冲州府眼看就要全都被方腊占领,这该如何是好?
朝堂上众臣有些惊慌,高俅说道:“我早就说要派兵!你们一直犹豫不前,现在好了,润州都被打下来了,那吕师囊在润州把守,时间久了,咱们怕是连长江都过不去!”
余深气道:“你早说要派兵?派谁去?按你所说还叫呼延家的人去?他家里那个呼延灼连梁山都打不赢,尚要投降,幸得东平招安才没为祸一方,如今又要他去打江南叛军,就是个瓢做的脑袋也想不出这种主意来!”
“你!”
“方腊手下打下润州,杀了庞盛昌,江南百姓都在叫好,你当这是谁惹下的灾祸?当年蔡太师提拔朱勔,也少不了你高俅一番好处!你还有面皮在此大言不惭,匹夫!”
把高俅气得差点没晕过去。当今要紧之事在于平乱,这群文臣只顾翻之前的旧账!
童贯也从西北回到了东京城,他心里十分着急,因他如今已是枢密使——以他的出身在这朝堂之上已是升无可升了,却又远离朝堂,许久不入天子之眼,因此地位十分尴尬。他就指望这次伐辽立功,再封侯呢,这个时候怎么出了这种岔子!
江南怎么会造反?还叫反贼连结十万之众,江南那些官员,江南的守军,厢兵都是干什么的?吃白饭的吗!
赵佶也同样心里有气,江东两路二十多个州府,那些官员都是干什么?食君之禄,但凡干了一丁点活,局面能危急至此?待到江东平乱,全都贬他们回乡!
这时正是已经签订了盟约,马上就要准备出兵西北,联金攻打辽国,收服幽云十六州的关键时刻。
赵佶想到昨日从东平府新送来的十个千里江山镜,再见此镜,却不复往日意气风发,反而心中郁郁,难道上天不让他伐辽?如今童贯就要出征,在这个节骨眼上江南造反。他虽不太理政事,却也知攘外必先安内。
赵佶叹了口气,“如今也只能暂时搁置下出征一事,将主要兵力放到平乱上了。”
童贯眼睛圆睁,这可不行呀!他还得去伐辽呢!收拾叛军能有什么功劳?能和收复燕云相提并论吗!
高俅此时说道:“臣愿带兵平乱!”
朝堂之上有人嗤笑,“前两日商议叫呼延家南下平乱,尚且无人看好……”
高俅被再三嘲讽,咬牙切齿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一点变动就可影响全局,哪里有不败将军?我二人虽没攻下梁山,却……”
话说不下去了,武将本就要在战场上见真章,他打了败仗,别人都不理解,他自己又有何脸面辩解?到时候这帮不懂出征之事的酸人来问他,怎么他打不下梁山,别人就能拿下?他又该如何辩解?
高俅满心憋屈,心里恨起潘邓来,恶狠狠说道:“诸位若信不过我高俅,也不信呼延,那潘邓如今打下了梁山,且看他愿不愿意去!”
高俅颇有些冷嘲热讽,那姓潘的小子不是自诩忠臣吗?皇帝发愁什么事,他都要颠颠地往上凑,现在真有大事了,看他愿不愿意带着梁山军去攻打方腊!
陈文昭从早起就沉默,听了此话冷眼望去,将高俅看得一哆嗦。而后上前行礼,从袖中掏出折子,说道:“禀陛下知,潘邓早已上书,请求亲自带梁山招安士兵攻打方腊,剿灭叛乱,为朝廷出力。”
众大臣皆目瞪口呆,潘邓主动要求带兵平乱?他为什么?此人做事为何如此没有道理?
第132章 打匪分田
朝堂之中小声议论,之前潘邓自请外放东平府一事他们就难以理解,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出使归来得了封赏,不趁此在京城扎根,做个京官,偏要去做那外朝官!看他费了好大的劲招安梁山,四处写信请求收容山东土匪兵,何其狼狈!
这好歹还能说是心系家乡,可现在又是什么情况?放着好好的知府不当,还要再去做个武职自降身价,那叛军是好剿灭的吗?都自称皇帝了!
赵佶听了此番话却心下动容,叫张宝过去取了折子,自己翻开看起来。
把潘邓字迹一一看过,过了半晌又把折子合上,悠悠叹道:“潘卿家知如今形势在于北上伐辽,自愿南下讨贼,实乃忠臣良将呀……”
赵佶心中大慰,在这个档口上,每日上朝大臣们一天只会吵,不是怪这个就是怪那个,吵来吵去没几个拿主意的,可如今潘邓处江湖之远还能忧其君,真是朕的好家臣呀……
童贯紧忙说道:“潘邓此人文武双全,曾经出使过金国,又收服梁山,想来方腊也不在话下,不如让他一试。”
赵佶点点头,呼延灼此人曾经投敌,如今虽已招安,却也断不能用;高俅他则是太了解了,若别人有什么功劳,叫高卿家去摘个桃子还可,可关乎江南存亡这样的大事断不能派他去,就让高卿家在东京继续陪自己踢球吧。
赵佶说道:“潘卿家一心为国,朕也不能寒了忠臣的心,他愿出兵讨贼,不必叫他做什么武将,封他为广德军节度使,再统两浙北四州军政要事,带兵去江南平乱罢。”
群臣皆目露惊诧,众人看向陈太师,见他竟然也不推拒,就这么替学生受下了!张邦昌上前一步,“陛下万万不可,祖宗之法不可……”
皇帝一甩袖袍,“卿家去南方平乱否?此事已定,莫再多言!”
皇帝金口玉言,童贯勾起嘴角,他潘邓做个什么节度使又如何,不过是既吃力又不讨好罢了,没见朝堂之上官员颇有微词?这样一来潘邓离中央也是越来越远了,真不知道他这么费力图什么,不过这样的结果,他也乐见其成,想来再过几日他就能重返西北,以待伐辽了。
*
东平府。
纺织坊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扩大规模,将原来规划出来的工坊园区空地逐渐填满。
梁山此前侵占的土地也都归还官府,扈三娘带领以前的扈家庄人重获被夺走的土地,重新收拾耕地,她自己家的土地则雇佃户打理,自己仍旧在纺织坊带领力士,看护园区。
从前她家颇为富庶,虽比不上另外两庄,却也有产业土地,就是吃了只知侍弄田产,舞枪弄棒,却不知结交权贵,走上仕途的亏。如今她得潘府尹青眼,若不把握住,就算再赚得从前父亲的产业又能如何?只会让有刀兵之人当成待宰的肥羊罢了。
就算她想不明白个中道理,看李庄主如今如何行事,她还不会有样学样吗?
近几天纺织坊加班加点赶工绩麻,各织女一边在腿上搓线,一边凑在一起闲聊。平日里她们上工有时也聊天,只是每人一个织机,隔得远的人还要扬着嗓子说话,今日不同了,麻线上不了纺车,织女们就拿着板凳,篮子,成群结伴的坐在一块。
惠娘子说道:“我得有两年多没绩麻线了,现在再做这个活,真是又累又急,咱们绩了半天了,只搓了这么一点。”
“谁不说呢,我自从用了咱们坊里的纺纱机,回到家里看姊妹只能纺一股线的纺车,心里边真是说不上来……就觉得咱们坊可真厉害!她纺一股线累得腰酸背痛的,咱们这儿已纺了十几股了,还轻巧呢。”
彭娘子也说:“自打来了咱们坊,我家的日子真是过起来了,从前我也是村里织布的一把好手,可织得再好,自己家人哪里穿得上这样的布?”
旁边人附和:“咱们东家真是心善,我从前在别处做工,都没听过‘福利’这回事。现在我家也过得比以前好,不光穿得好了,这两年吃的肉比往年都多了。你们家家都买鸡苗了没?趁现在多买,今年又要办球赛了,到时候说不准肉要涨价。”
一个织女听了她的话,小声说道:“我都不敢和村里人说,现在我家里顿顿吃白面,隔几天就买肉呢,我家孩儿从前长得又瘦又小,他爷非说小孩都这样,被我喂了一年多,现在长得高呢!”
另一个织女说道:“唉呀,那你可别当着别人说,财不外露,你没听说隔壁院里有个娘子请假回乡,他乡中有个流氓硬要娶她。”
“吓!还有这种事!后来怎样了?”
“后来听说不知怎么的,扈管事领着几个人去了,这事就被摆平了,不过她也不敢再回乡下住,将家里薄田卖了,领着爷娘住在东平府边上了。”
几个娘子一阵唏嘘,手里搓麻不停,不一会儿筐里就盘绕了一圈圈的麻线。
一个套着青色棉衣的娘子皱着眉说道:“我真替她家发愁,家里的田怎能卖掉呢?”
“唉,不然能怎么办?她家里听说就她一个女儿,如何守得住家业?”
何娘咬咬下唇,“那要是哪天上不了工了,该怎么过日子?”
同伴诧异的看着她:“咱们怎么会上不了工?”
何娘子便说道:“咱们东家,不是又要走了……”说着说着,竟然抹起眼泪来。
旁边人看了都笑,彭娘子掏出块手帕了,放到她眼窝上,那何娘子便拿了手帕擦眼泪,彭娘子说道:“你这性子可真是……有好日子过了,还要担忧哪天过不上,想这想那的自己不快活,东家是要走了,可咱们坊还有掌柜的呢。”
朝堂上众臣有些惊慌,高俅说道:“我早就说要派兵!你们一直犹豫不前,现在好了,润州都被打下来了,那吕师囊在润州把守,时间久了,咱们怕是连长江都过不去!”
余深气道:“你早说要派兵?派谁去?按你所说还叫呼延家的人去?他家里那个呼延灼连梁山都打不赢,尚要投降,幸得东平招安才没为祸一方,如今又要他去打江南叛军,就是个瓢做的脑袋也想不出这种主意来!”
“你!”
“方腊手下打下润州,杀了庞盛昌,江南百姓都在叫好,你当这是谁惹下的灾祸?当年蔡太师提拔朱勔,也少不了你高俅一番好处!你还有面皮在此大言不惭,匹夫!”
把高俅气得差点没晕过去。当今要紧之事在于平乱,这群文臣只顾翻之前的旧账!
童贯也从西北回到了东京城,他心里十分着急,因他如今已是枢密使——以他的出身在这朝堂之上已是升无可升了,却又远离朝堂,许久不入天子之眼,因此地位十分尴尬。他就指望这次伐辽立功,再封侯呢,这个时候怎么出了这种岔子!
江南怎么会造反?还叫反贼连结十万之众,江南那些官员,江南的守军,厢兵都是干什么的?吃白饭的吗!
赵佶也同样心里有气,江东两路二十多个州府,那些官员都是干什么?食君之禄,但凡干了一丁点活,局面能危急至此?待到江东平乱,全都贬他们回乡!
这时正是已经签订了盟约,马上就要准备出兵西北,联金攻打辽国,收服幽云十六州的关键时刻。
赵佶想到昨日从东平府新送来的十个千里江山镜,再见此镜,却不复往日意气风发,反而心中郁郁,难道上天不让他伐辽?如今童贯就要出征,在这个节骨眼上江南造反。他虽不太理政事,却也知攘外必先安内。
赵佶叹了口气,“如今也只能暂时搁置下出征一事,将主要兵力放到平乱上了。”
童贯眼睛圆睁,这可不行呀!他还得去伐辽呢!收拾叛军能有什么功劳?能和收复燕云相提并论吗!
高俅此时说道:“臣愿带兵平乱!”
朝堂之上有人嗤笑,“前两日商议叫呼延家南下平乱,尚且无人看好……”
高俅被再三嘲讽,咬牙切齿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一点变动就可影响全局,哪里有不败将军?我二人虽没攻下梁山,却……”
话说不下去了,武将本就要在战场上见真章,他打了败仗,别人都不理解,他自己又有何脸面辩解?到时候这帮不懂出征之事的酸人来问他,怎么他打不下梁山,别人就能拿下?他又该如何辩解?
高俅满心憋屈,心里恨起潘邓来,恶狠狠说道:“诸位若信不过我高俅,也不信呼延,那潘邓如今打下了梁山,且看他愿不愿意去!”
高俅颇有些冷嘲热讽,那姓潘的小子不是自诩忠臣吗?皇帝发愁什么事,他都要颠颠地往上凑,现在真有大事了,看他愿不愿意带着梁山军去攻打方腊!
陈文昭从早起就沉默,听了此话冷眼望去,将高俅看得一哆嗦。而后上前行礼,从袖中掏出折子,说道:“禀陛下知,潘邓早已上书,请求亲自带梁山招安士兵攻打方腊,剿灭叛乱,为朝廷出力。”
众大臣皆目瞪口呆,潘邓主动要求带兵平乱?他为什么?此人做事为何如此没有道理?
第132章 打匪分田
朝堂之中小声议论,之前潘邓自请外放东平府一事他们就难以理解,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出使归来得了封赏,不趁此在京城扎根,做个京官,偏要去做那外朝官!看他费了好大的劲招安梁山,四处写信请求收容山东土匪兵,何其狼狈!
这好歹还能说是心系家乡,可现在又是什么情况?放着好好的知府不当,还要再去做个武职自降身价,那叛军是好剿灭的吗?都自称皇帝了!
赵佶听了此番话却心下动容,叫张宝过去取了折子,自己翻开看起来。
把潘邓字迹一一看过,过了半晌又把折子合上,悠悠叹道:“潘卿家知如今形势在于北上伐辽,自愿南下讨贼,实乃忠臣良将呀……”
赵佶心中大慰,在这个档口上,每日上朝大臣们一天只会吵,不是怪这个就是怪那个,吵来吵去没几个拿主意的,可如今潘邓处江湖之远还能忧其君,真是朕的好家臣呀……
童贯紧忙说道:“潘邓此人文武双全,曾经出使过金国,又收服梁山,想来方腊也不在话下,不如让他一试。”
赵佶点点头,呼延灼此人曾经投敌,如今虽已招安,却也断不能用;高俅他则是太了解了,若别人有什么功劳,叫高卿家去摘个桃子还可,可关乎江南存亡这样的大事断不能派他去,就让高卿家在东京继续陪自己踢球吧。
赵佶说道:“潘卿家一心为国,朕也不能寒了忠臣的心,他愿出兵讨贼,不必叫他做什么武将,封他为广德军节度使,再统两浙北四州军政要事,带兵去江南平乱罢。”
群臣皆目露惊诧,众人看向陈太师,见他竟然也不推拒,就这么替学生受下了!张邦昌上前一步,“陛下万万不可,祖宗之法不可……”
皇帝一甩袖袍,“卿家去南方平乱否?此事已定,莫再多言!”
皇帝金口玉言,童贯勾起嘴角,他潘邓做个什么节度使又如何,不过是既吃力又不讨好罢了,没见朝堂之上官员颇有微词?这样一来潘邓离中央也是越来越远了,真不知道他这么费力图什么,不过这样的结果,他也乐见其成,想来再过几日他就能重返西北,以待伐辽了。
*
东平府。
纺织坊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扩大规模,将原来规划出来的工坊园区空地逐渐填满。
梁山此前侵占的土地也都归还官府,扈三娘带领以前的扈家庄人重获被夺走的土地,重新收拾耕地,她自己家的土地则雇佃户打理,自己仍旧在纺织坊带领力士,看护园区。
从前她家颇为富庶,虽比不上另外两庄,却也有产业土地,就是吃了只知侍弄田产,舞枪弄棒,却不知结交权贵,走上仕途的亏。如今她得潘府尹青眼,若不把握住,就算再赚得从前父亲的产业又能如何?只会让有刀兵之人当成待宰的肥羊罢了。
就算她想不明白个中道理,看李庄主如今如何行事,她还不会有样学样吗?
近几天纺织坊加班加点赶工绩麻,各织女一边在腿上搓线,一边凑在一起闲聊。平日里她们上工有时也聊天,只是每人一个织机,隔得远的人还要扬着嗓子说话,今日不同了,麻线上不了纺车,织女们就拿着板凳,篮子,成群结伴的坐在一块。
惠娘子说道:“我得有两年多没绩麻线了,现在再做这个活,真是又累又急,咱们绩了半天了,只搓了这么一点。”
“谁不说呢,我自从用了咱们坊里的纺纱机,回到家里看姊妹只能纺一股线的纺车,心里边真是说不上来……就觉得咱们坊可真厉害!她纺一股线累得腰酸背痛的,咱们这儿已纺了十几股了,还轻巧呢。”
彭娘子也说:“自打来了咱们坊,我家的日子真是过起来了,从前我也是村里织布的一把好手,可织得再好,自己家人哪里穿得上这样的布?”
旁边人附和:“咱们东家真是心善,我从前在别处做工,都没听过‘福利’这回事。现在我家也过得比以前好,不光穿得好了,这两年吃的肉比往年都多了。你们家家都买鸡苗了没?趁现在多买,今年又要办球赛了,到时候说不准肉要涨价。”
一个织女听了她的话,小声说道:“我都不敢和村里人说,现在我家里顿顿吃白面,隔几天就买肉呢,我家孩儿从前长得又瘦又小,他爷非说小孩都这样,被我喂了一年多,现在长得高呢!”
另一个织女说道:“唉呀,那你可别当着别人说,财不外露,你没听说隔壁院里有个娘子请假回乡,他乡中有个流氓硬要娶她。”
“吓!还有这种事!后来怎样了?”
“后来听说不知怎么的,扈管事领着几个人去了,这事就被摆平了,不过她也不敢再回乡下住,将家里薄田卖了,领着爷娘住在东平府边上了。”
几个娘子一阵唏嘘,手里搓麻不停,不一会儿筐里就盘绕了一圈圈的麻线。
一个套着青色棉衣的娘子皱着眉说道:“我真替她家发愁,家里的田怎能卖掉呢?”
“唉,不然能怎么办?她家里听说就她一个女儿,如何守得住家业?”
何娘咬咬下唇,“那要是哪天上不了工了,该怎么过日子?”
同伴诧异的看着她:“咱们怎么会上不了工?”
何娘子便说道:“咱们东家,不是又要走了……”说着说着,竟然抹起眼泪来。
旁边人看了都笑,彭娘子掏出块手帕了,放到她眼窝上,那何娘子便拿了手帕擦眼泪,彭娘子说道:“你这性子可真是……有好日子过了,还要担忧哪天过不上,想这想那的自己不快活,东家是要走了,可咱们坊还有掌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