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他家东家在这世上绝对是个能人,非同一般。
  冯掌柜看着面前的织女们,说道:“没赶上这回也不用急,东家也知道咱们坊里面还有没有户籍的,想着你们呢,如今诸事繁忙,等再过一阵子也就会给你们办户籍了。”
  一些逃难而来的织女们面露欣喜。
  冯掌柜又说道:“咱们东平府前两年颇为富庶,每年办球赛之时都觉府中地方不够用,当时官府就想要把府城往外扩建,选了城西那片矮墙打算动工,无奈去年遭了劫掠,这事就耽搁了。”
  “如今过了一年,也恢复回来了,今年再办一年球赛,此事估摸着就要重提,到时候东家欲让我盘下一片地来,盖房给你们做‘家属院’,咱们坊里承担一部分,叫你们都能少花些钱,有个家院。”
  织女们个个都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才有人问:“这,这是真的吗?”
  冯掌柜笑道:“只有个想法,还没拿章程,真要建成得过几年了,不管能不能成,你们多攒点钱。”
  惠娘子说道:“那,那我们也能买?”
  冯掌柜回道:“能买,买了之后你也能转到东平籍了,不过到时候估摸坊里也要干的年头多的先买,你们就好好上工,多攒些钱吧。”
  众女子都应声,“掌柜的,我们肯定好好上工……”
  冯掌柜戴上帽子往门外走,不叫人送他,“行了,都回去干活吧。”
  冯掌柜出了坊院,往纺织坊管事们的‘工作楼’中走,今天他这话可跟织女们放出去了,自己也得加把劲儿,再好好规划一下东家所说的‘五年计划’才行。
  *
  潘邓这个月来忙得脚不沾地,一方面要稳定府城,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准备进军,南下平乱。
  他和府中官吏们近日频繁开会,也给他们规划了个东平府五年计划。
  “当年老师任上时,我和诸位也是在此筹划的东平府蹴鞠联赛,如今几年过去,初见成效,诸位可还记得当日之时陈大尹如何规划?”
  官吏们听此问话,都回想起来曾经之事。潘邓又重新给同僚们讲起来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后说到:“按照当日所想,我们办蹴鞠赛快速发展州府,目的也是给咱们府喂一剂‘强心丸’,由颓转盛,继而重新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
  此话一说出来,众人也想起没办球赛之前的东平府,苛捐杂税日益加重,次次征税捉襟见肘,乡镇贫败之景恍如隔世。
  潘邓接着说道:“如今基础已经打好,接下来就要助农,扶农,发展种植畜牧,之前我们府中乡县的农户只有本钱多养鸡,如今牛羊也可叫百姓养起来;之前农户只看天时耕种,如今府里有了余钱,建水车,修道路是一方面,也该引进技艺,叫我们乡镇也因地制宜搞些高收入种植和畜牧……”
  潘邓一条条叮嘱,底下官吏也个个拿了清一水的硬壳笔记本记下来。
  “……咱们府城也是如此,城中有许多没有产业只能靠着每日上工来维持生计的城郭户,之前咱们府里有个纺织坊,打出了名声,之后我们也该大力发展手工业,扶持小微作坊,叫做工赚钱的城郭户,务农有闲暇的乡村户,都能有地上工……”
  接下来又是扩建府城,规划城区一事,官吏们听得聚精会神,心中也生起豪情壮志来,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依言办下去,他们东平府过个一二十年,是不是也会如潘府尹前几日所说,成为个仅次于南京京兆府,北京大名府的北方大府,叫人听了东平府的名头就觉得此地繁荣又富庶?
  钱通说道:“府尹合该再在东平府待个两年……如今这样走了,我们心里没底。”
  潘邓笑道:“终究有三年任期满的那天,不过晁通判还在,此地平安,你等也不必担忧,新来的府尹也是陈太师荐来的,自好生建设吧。”
  众人心中不舍,也不满朝廷怎么就要派他们府尹去打反贼,却也知府尹南下是保家卫国,平定叛乱,不能阻拦,也就化悲愤为动力,投身于建设之中去了。
  第134章 隔江相望
  东平府新开作院,院内高炉一直燃烧,少有停息。潘邓本想要给东平府厢兵每人准备一身甲胄,总共两千多件,自己府内工匠打铁,也不是多大的负担。可铠甲如今打好了,却要先紧着梁山军了。
  此次是圣上亲派南下讨贼,大军所需军粮,物资,马匹,随军后勤,一样一样都叫了淮南各州县备好。只有甲胄和武器此前全都紧着西北,如今不足数,需要东平府作院准备。
  自东平新开作院,与周边各府联系更加紧密,也盘活了郓州三个木工坊,专门给作院生产木质枪杆。
  潘邓又交给小郓哥一项重要任务,叫他多多制作大蒜素,小郓哥自知此事万分关键,是能救万人性命的良药,领命之后在李家庄旁,梁山归还的庄院之中寻了个院墙最高,庄园最大的,做了工坊。
  李三娘成批给他运送琉璃器,杜兴大哥去外地采买胡蒜,李大官人前来一观,“这院子从前是祝家庄庄主的,如今也破败了,不过好在周边没有村户,省去许多麻烦,庄前还有城楼和吊桥,找人重新修缮一番,便也能成个禁地。”
  小郓哥说道:“这一个巴掌大的庄子,还修城楼,怕是于制度上不合,官府不让。”
  李应说道:“官府让不让是一回事,咱们做不做是一回事;咱们做了之后官府管不管是一回事,官府管了之后咱们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了,你这小子脑子死气,在潘大人身边待了许久,怎么没学点灵活劲?”
  小郓哥一拧眉,“潘哥做事最为正直,莫要胡说!”
  李应:“……”
  不过小郓哥听了李大官人一点拨,也觉得此处好起来,找人修了城墙和吊桥,严密看守,万事还是要以潘哥的事为上!
  潘邓又在梁山泊边上的空村落找了院子,叫凌震研制火药。
  潘邓从前也见过宋代火药,对其有过初步的了解,只因如今人们节庆里所用的爆竹已经用小火药包代替,并且宋代对火药也有了许多研究,小小火药包一放一响与一放两响都能做到精准把控。
  只是如今火药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威力不够,潘邓研究许久,见过凌震献上的火球药方,其中原料繁多,便发现此事和之前琉璃方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火药威力不够巨大,和原料的比例,原料的精磨程度都有关系。而提纯原料和精磨原料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工业基础。
  潘邓叹息一声,只觉任重道远,不过现在琉璃坊已能做出大体上清透无色的琉璃了,说明在手工阶段,也依旧能尽善尽美。
  他便叫凌震化繁为简,只叫他把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原料按照最优比例配合,并且尽量分别研磨精细,再做试验。
  凌震在梁山泊水边带着工匠每天制作火药,梁山之上每日也能听见震天响。
  关胜整军,叫各头领与众位士兵详细说明,他们现在已被招安,如今归潘节度使手下掌管,即将去南方平乱。
  山上之人一时之间说不上是个什么感受,早几个月前,没将他们招安之时,每天都想着以后有什么出路,官府这么拖着会不会最终治罪,早晚盼招安;如今真招安了,听说是去南方打反贼,又心有戚戚。
  有人垂头丧气说道:“俺听说当了兵之后,娶妇都不好娶。”
  旁边的人都一脸莫名地看他:“你还想讨个浑家哩!”
  那一群人直笑,“还得是老六,年富力壮的,我们早都没这念想了……”
  一边一个姓许的汉子对秦六说道:“你在这梁山,不更没法子娶妻生子,别人好人家的女子,也不待见我们。”
  那秦老六一听也是这个道理,敢情他当了兵,还能好些,又精神起来,“那去南方就去吧,到时候咱们还挣军饷呢。”
  许大看秦六又傻乐的样子,也说道:“唉,我也想通了,我本就不是那种每天吃饱就啥也不想的直性子,之前当个山匪总觉得下山之后抬不起头来,要被祖宗怪罪,现在做了士兵,我这心里一下子宽敞多了。”
  一边的小头领见他们凑在一块说招安的事,冲他们挥了挥手,那几人见了便散开,各自拿了枪棒舞弄起来。从前他们跟着林教头习枪棒,有些底子在,因此用这竹棒练习阵法也颇为熟稔。
  也不知下次演习是林教头带他们,还是关将军带他们。那秦六手拿竹竿,竹竿上面绑着枯枝,只见他枪头向前,手臂摆动连续几个猛刺,威风极了!
  关胜依旧如常,每日操训,定期演练。
  潘邓接了东京来的旨意之后给梁山各头领写免罪书,特意问过张清,是要留在东平府做个兵马都监,还是随他一同南下讨贼。
  张清思索片刻便决定追随潘邓,“我与大人相识日久,梁山攻城之后也得大人相救,受大人赏识重用,才得以洗脱罪名,愿跟在大人身边,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