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可是他看着面前的大人,不知道怎么的,脱口而出的是:“阿朔要读书。”
潘邓点点头,“也好,读书明理,是该多读书。”
郑婶子和平娘子也都低头微笑地看着他。
*
当天晚上,潘邓回到府衙后院,在屋中闲坐,拿了师叔的信反复观看,又想起那一院的小孩子来。
他并非那般心思大条的人,体查不出别人的情绪来,师叔给他寄的几次信来,都若有若无的有些伤感似的,他本想是二人许久未见,师叔定是想念他,思劳成疾。
可是上一封信里师兄又提到孩童之事,莫不是师叔想要小孩?
哼,潘邓撇撇嘴,师叔已经二十大几岁,若是想要孩子,早便有了,既然迟迟没个小孩,可见是要等他一起养呢。
便摊开笺纸,笔尖蘸墨,写了近日见闻。到了后面话锋一转,写道:“今日去慈幼局,见小莱菔头个个可爱,心中想起初见师叔之时,一眼终生,当天回家便想与师叔日后孩儿姓名为何,苦思一晚,不知姓徐姓潘,思绪飘摇,又想到不知潘公与徐公孰美?”
“待又见师叔,心中才有答案,定是徐公美甚。往事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已有三载,今日我与师叔已心意相通,不免感叹,若当日寒地定情,如今孩儿已抱在怀中,何来空待这些岁月?师叔狠心。”
第126章 江南之乱
两浙路湖州梅溪镇。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穿过竹林,点点洒落在金顶寺上。晨钟悠扬,寺庙大门缓缓开启,金顶寺外也由沉寂变得热闹起来。
金顶寺香火旺盛,周边的小摊小贩吆喝着叫卖,香客络绎不绝,周兰心提着一篮子供品,身后跟着女使乔娘子,两人在路上买好了香烛,缓缓走入大殿。
周兰心两个月前祈愿自家兄长肺疾痊愈,兄长彼时恰得了一良方,一天三顿的汤药灌下去,又处处小心,只待在屋里,并不受凉,如今已不似以往那般整日咳嗽,身体康健许多,面色也红润,看样子是病好了。她欣喜之余便赶紧来还愿,还带了香油钱。
跪拜还愿完毕,周兰心正想走出大殿,忽有一男子拦住他,她定睛一看,是那张家长子张润。
周兰心轻蹙眉毛,想要远离,张润说道:“兰心阿妹竟如此爱我,见我一面都要心痛,不忍相看吗?”
周兰心:“?”
乔娘子:“?”
乔娘子眉毛一竖,“哪来的泼皮?竟敢言语不敬我家娘子!”
张润不理乔娘子,只对着周兰心的背影说道:“我心一如既往,只恨身不由己!兰心阿妹若是恨我、怨我、你便将我打杀了也由你,只愿与娘子再续前缘……”
周兰心终于忍不住了:“我二人早已解除婚约,你哪儿得的失心疯?莫在此胡乱攀咬!”
那张润被她吼的一愣,伸手去抓她衣袖,“我知兰心娘子怨我他娶,可我也是身不由己,你我两小无猜十数载,如今为何如此决绝?”
周兰心甩开他的手,“胡说些什么!不过是小时见过一面,你若再诽谤,休怪我不客气!”
张润面色转红,“你……你儿时还送我枇杷,如何是我错意?只你家如今家业甚大,看不上我们张家罢了!”说着羞忿万分,甩袖离去。
留下周兰心与乔娘子二人面面相觑。
张润回到家中,心中郁郁,他早年与周娘子定下婚约,可不知怎么的,两家交恶,父亲又与王家交好,解除了曾经的婚约,又将王家女儿许配给他。
张徒见自家大哥一脸不快地进门,问了小厮今日去了何处,得知张润去见了周兰心,心中大怒,不由分说将张润痛骂一通,“用你上赶着去贴他们周家?你还晓不晓得你已经同王家小娘子成亲了!再让我听到你做这种事,我把你脚骨打断!”
骂完儿子,张徒又去了偏院,他的亲家公王希正坐在屋中等他。
张家与王家、周家都是这梅溪镇的乡绅,三家都有果园,且都靠卖枇杷为生。
天气湿冷,两人热了好酒,吃些饭菜,王希说道:“今年又有北边的果商来此,刚一到镇上,就点名要‘周寿枇杷’,开出一亩的承包,价格已经超出这个数了。”他比划了一下手势。
张徒看了,顿时放下了筷子,没心情吃饭了,“有他们周家在镇上,哪还有咱们张王两家的活路?”
那周家如今的家主是周寿,三家之中最为富庶,世世代代在在此侍弄果园种枇杷,每到冬日就有外地商人提前到此收购明年的鲜果,承包地皮,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只因他们有种植枇杷的秘籍。
王希说道:“他家确实有过人之处,你看这江南枇杷,哪个似他周家一样打出这么响的名堂来?我这几年也始终不得其解,他家那‘初接则核小,再接则核无’到底是何意?咱们怎么就参不透其中玄机?”
张徒手中汤勺往碗里一搁,面上十分的不耐烦,“你怎么还记着这句话?我都说了,这就是那吴三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他当日还不上你的钱,随口说句话出来诓你,你还真当是他周家秘诀了。”
王希一口饮尽杯中酒,喟叹一声,“你只笑我,难不成你不想要他家枇杷树?若我二人能有周家园里那样的枇杷树,凭借咱们两家千亩果园,在这梅溪镇中,还有何敌手?”
“只无奈种不出那样的枇杷,只能让周家一直在我俩家头上压着……”王希感慨,又想起什么问道:“腊月已快过了,可再有果商找到贤兄?若是价格变动,你我二家可要通气。”
张徒听了更是满面愁容,连酒杯也放下了,倒是有果商来找他家谈承包的事,只是一来价格比起周家差远了,二来如今的果商越来越挑剔,从前只是破皮不要,慢慢变成缺梗不要,皮上的白霜没了都不要,叫他们果商怎么活!
可他只要稍微一还价,承包商人就一副轻蔑样子,说此处土地养出的枇杷竟有好有坏,果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哪里有多要钱的道理?只让人火冒三丈!
张徒一拍桌案,“这样下去,咱们两家还翻得了身吗!干脆咱两个一不做,二不休!”
王希看他,目录惊诧,问道:“兄长待要怎样?”
张徒说道:“兄弟不知那‘告缗令’?我有一计,定叫那周家狠狠出一次血,我二人便趁机将其瓜分,让他周家在这梅溪镇里再不得翻身!”
他周家想要一家独大,独垄果市,也要问他张王两家同不同意!
二人在屋中商议许久,王希心领神会。
翌日下午,吴三刚从柜坊走出来,迎面便遇着几个壮汉,他心下一突,转身要跑,便被几人团团围住,殴打一顿,送到王希面前。
王希见了吴三,又想起他偷听来的那句叫人参不透的谜语来,心下十分烦躁,问道:“可知老夫为何叫你?”
吴三被揍的鼻青脸肿,依旧赔笑道:“王员外,王大官人,您老能有什么事要找我呀?除了那坑蒙拐骗,揩油抽头的事儿,我也不会干呀,您老找我来一趟,这是何必?您就是知会一声,我这立马就来了,怎么还劳烦您……”
王希听得不耐烦,摆摆手,“行了行了。”
为了那枇杷树,他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从匣子里拿出一个宝物单,还有一副曾经花了大价钱收的《江山秋色图》来。此宝物单上写了各色珍宝,这图乃是唐代画家李思训的真迹,万分宝贵,只可惜在此时局,非福是祸。
王希说道:“你且看准了时机,把这幅图连着这个宝物单子,一齐放到你主人家里去,回来找我要赏。”说着把桌上小匣打开,十个银锭闪闪发光。
吴三的眼里露出垂涎的光芒。
王希冷哼一声,又把匣子扣上,哐当一声,银光消失,“你若是办不成,前两年欠我的钱,可还没还给我呢……”说话之间,身旁力士捏了下手指,嘎嘣一声,吴三脖子一缩,拿着东西又是谄媚一笑,“必定给王大官人办好!”
*
周家家主周寿在接到官府通报时还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家什么时候有古董古画?
周家先祖是果农出身,五代以来从农从商,从来都没出过读书人,哪有什么字画古董?
官吏见了周寿,厉声呵斥:“官府严令上供文物古器,你既已知此物是献给圣上,为何还要隐藏?岂不是不敬尊上!”
周寿连忙辩解,“小民并没有不敬尊上,小民家中没有字画。”
“贼骨头,还敢说谎!左右,与我去他家中搜!”
周寿一听,连忙阻拦:“大人许是误会,小民家中并未出过什么官人,哪里有字画?家中有女眷妻儿具在,如何能去搜家?”
只是没人听他劝阻,一伙人乌泱泱去了周寿家里,一阵鸡飞狗跳,把偌大的宅子翻了个底朝天,果然搜出一卷字画以及一份单子。
官吏更加趾高气扬,“明知不报,今日本官就治你个不敬之罪!你若能拿出单子上剩余宝物敬上,饶你一次!”
潘邓点点头,“也好,读书明理,是该多读书。”
郑婶子和平娘子也都低头微笑地看着他。
*
当天晚上,潘邓回到府衙后院,在屋中闲坐,拿了师叔的信反复观看,又想起那一院的小孩子来。
他并非那般心思大条的人,体查不出别人的情绪来,师叔给他寄的几次信来,都若有若无的有些伤感似的,他本想是二人许久未见,师叔定是想念他,思劳成疾。
可是上一封信里师兄又提到孩童之事,莫不是师叔想要小孩?
哼,潘邓撇撇嘴,师叔已经二十大几岁,若是想要孩子,早便有了,既然迟迟没个小孩,可见是要等他一起养呢。
便摊开笺纸,笔尖蘸墨,写了近日见闻。到了后面话锋一转,写道:“今日去慈幼局,见小莱菔头个个可爱,心中想起初见师叔之时,一眼终生,当天回家便想与师叔日后孩儿姓名为何,苦思一晚,不知姓徐姓潘,思绪飘摇,又想到不知潘公与徐公孰美?”
“待又见师叔,心中才有答案,定是徐公美甚。往事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已有三载,今日我与师叔已心意相通,不免感叹,若当日寒地定情,如今孩儿已抱在怀中,何来空待这些岁月?师叔狠心。”
第126章 江南之乱
两浙路湖州梅溪镇。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穿过竹林,点点洒落在金顶寺上。晨钟悠扬,寺庙大门缓缓开启,金顶寺外也由沉寂变得热闹起来。
金顶寺香火旺盛,周边的小摊小贩吆喝着叫卖,香客络绎不绝,周兰心提着一篮子供品,身后跟着女使乔娘子,两人在路上买好了香烛,缓缓走入大殿。
周兰心两个月前祈愿自家兄长肺疾痊愈,兄长彼时恰得了一良方,一天三顿的汤药灌下去,又处处小心,只待在屋里,并不受凉,如今已不似以往那般整日咳嗽,身体康健许多,面色也红润,看样子是病好了。她欣喜之余便赶紧来还愿,还带了香油钱。
跪拜还愿完毕,周兰心正想走出大殿,忽有一男子拦住他,她定睛一看,是那张家长子张润。
周兰心轻蹙眉毛,想要远离,张润说道:“兰心阿妹竟如此爱我,见我一面都要心痛,不忍相看吗?”
周兰心:“?”
乔娘子:“?”
乔娘子眉毛一竖,“哪来的泼皮?竟敢言语不敬我家娘子!”
张润不理乔娘子,只对着周兰心的背影说道:“我心一如既往,只恨身不由己!兰心阿妹若是恨我、怨我、你便将我打杀了也由你,只愿与娘子再续前缘……”
周兰心终于忍不住了:“我二人早已解除婚约,你哪儿得的失心疯?莫在此胡乱攀咬!”
那张润被她吼的一愣,伸手去抓她衣袖,“我知兰心娘子怨我他娶,可我也是身不由己,你我两小无猜十数载,如今为何如此决绝?”
周兰心甩开他的手,“胡说些什么!不过是小时见过一面,你若再诽谤,休怪我不客气!”
张润面色转红,“你……你儿时还送我枇杷,如何是我错意?只你家如今家业甚大,看不上我们张家罢了!”说着羞忿万分,甩袖离去。
留下周兰心与乔娘子二人面面相觑。
张润回到家中,心中郁郁,他早年与周娘子定下婚约,可不知怎么的,两家交恶,父亲又与王家交好,解除了曾经的婚约,又将王家女儿许配给他。
张徒见自家大哥一脸不快地进门,问了小厮今日去了何处,得知张润去见了周兰心,心中大怒,不由分说将张润痛骂一通,“用你上赶着去贴他们周家?你还晓不晓得你已经同王家小娘子成亲了!再让我听到你做这种事,我把你脚骨打断!”
骂完儿子,张徒又去了偏院,他的亲家公王希正坐在屋中等他。
张家与王家、周家都是这梅溪镇的乡绅,三家都有果园,且都靠卖枇杷为生。
天气湿冷,两人热了好酒,吃些饭菜,王希说道:“今年又有北边的果商来此,刚一到镇上,就点名要‘周寿枇杷’,开出一亩的承包,价格已经超出这个数了。”他比划了一下手势。
张徒看了,顿时放下了筷子,没心情吃饭了,“有他们周家在镇上,哪还有咱们张王两家的活路?”
那周家如今的家主是周寿,三家之中最为富庶,世世代代在在此侍弄果园种枇杷,每到冬日就有外地商人提前到此收购明年的鲜果,承包地皮,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只因他们有种植枇杷的秘籍。
王希说道:“他家确实有过人之处,你看这江南枇杷,哪个似他周家一样打出这么响的名堂来?我这几年也始终不得其解,他家那‘初接则核小,再接则核无’到底是何意?咱们怎么就参不透其中玄机?”
张徒手中汤勺往碗里一搁,面上十分的不耐烦,“你怎么还记着这句话?我都说了,这就是那吴三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他当日还不上你的钱,随口说句话出来诓你,你还真当是他周家秘诀了。”
王希一口饮尽杯中酒,喟叹一声,“你只笑我,难不成你不想要他家枇杷树?若我二人能有周家园里那样的枇杷树,凭借咱们两家千亩果园,在这梅溪镇中,还有何敌手?”
“只无奈种不出那样的枇杷,只能让周家一直在我俩家头上压着……”王希感慨,又想起什么问道:“腊月已快过了,可再有果商找到贤兄?若是价格变动,你我二家可要通气。”
张徒听了更是满面愁容,连酒杯也放下了,倒是有果商来找他家谈承包的事,只是一来价格比起周家差远了,二来如今的果商越来越挑剔,从前只是破皮不要,慢慢变成缺梗不要,皮上的白霜没了都不要,叫他们果商怎么活!
可他只要稍微一还价,承包商人就一副轻蔑样子,说此处土地养出的枇杷竟有好有坏,果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哪里有多要钱的道理?只让人火冒三丈!
张徒一拍桌案,“这样下去,咱们两家还翻得了身吗!干脆咱两个一不做,二不休!”
王希看他,目录惊诧,问道:“兄长待要怎样?”
张徒说道:“兄弟不知那‘告缗令’?我有一计,定叫那周家狠狠出一次血,我二人便趁机将其瓜分,让他周家在这梅溪镇里再不得翻身!”
他周家想要一家独大,独垄果市,也要问他张王两家同不同意!
二人在屋中商议许久,王希心领神会。
翌日下午,吴三刚从柜坊走出来,迎面便遇着几个壮汉,他心下一突,转身要跑,便被几人团团围住,殴打一顿,送到王希面前。
王希见了吴三,又想起他偷听来的那句叫人参不透的谜语来,心下十分烦躁,问道:“可知老夫为何叫你?”
吴三被揍的鼻青脸肿,依旧赔笑道:“王员外,王大官人,您老能有什么事要找我呀?除了那坑蒙拐骗,揩油抽头的事儿,我也不会干呀,您老找我来一趟,这是何必?您就是知会一声,我这立马就来了,怎么还劳烦您……”
王希听得不耐烦,摆摆手,“行了行了。”
为了那枇杷树,他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从匣子里拿出一个宝物单,还有一副曾经花了大价钱收的《江山秋色图》来。此宝物单上写了各色珍宝,这图乃是唐代画家李思训的真迹,万分宝贵,只可惜在此时局,非福是祸。
王希说道:“你且看准了时机,把这幅图连着这个宝物单子,一齐放到你主人家里去,回来找我要赏。”说着把桌上小匣打开,十个银锭闪闪发光。
吴三的眼里露出垂涎的光芒。
王希冷哼一声,又把匣子扣上,哐当一声,银光消失,“你若是办不成,前两年欠我的钱,可还没还给我呢……”说话之间,身旁力士捏了下手指,嘎嘣一声,吴三脖子一缩,拿着东西又是谄媚一笑,“必定给王大官人办好!”
*
周家家主周寿在接到官府通报时还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家什么时候有古董古画?
周家先祖是果农出身,五代以来从农从商,从来都没出过读书人,哪有什么字画古董?
官吏见了周寿,厉声呵斥:“官府严令上供文物古器,你既已知此物是献给圣上,为何还要隐藏?岂不是不敬尊上!”
周寿连忙辩解,“小民并没有不敬尊上,小民家中没有字画。”
“贼骨头,还敢说谎!左右,与我去他家中搜!”
周寿一听,连忙阻拦:“大人许是误会,小民家中并未出过什么官人,哪里有字画?家中有女眷妻儿具在,如何能去搜家?”
只是没人听他劝阻,一伙人乌泱泱去了周寿家里,一阵鸡飞狗跳,把偌大的宅子翻了个底朝天,果然搜出一卷字画以及一份单子。
官吏更加趾高气扬,“明知不报,今日本官就治你个不敬之罪!你若能拿出单子上剩余宝物敬上,饶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