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众人刚松一口气,那人又说道:“官府那些不给人活路的,说是让咱们方园主当官,叫他当个税头,管收咱们这一片的税!这哪是给官做,这是要咱们漆园出血呀!他官府随便定了税额,收不上来,交税不足的,要咱们自己补上!”
众人大吃一惊。
陆老也在后面张大嘴巴,心想方腊不会真做官吧,他若是真做了什么官了,这事算是完了!
方腊不多时也赶回来了,陆老还是第一次见他,只见此人身着褐色麻衣,脚蹬短靴,细长身材,方脸短眉,目光锐利,气势强悍,一见便知是常年主事之人。
方腊见园前有人,也没问几人为何聚集,只问道:“咱们多久没集会了?”
那管事回道:“有三四个月了。”
方腊说道:“通知教众,今天晚上集会。”
第125章 小萝卜头
东京陈太师府上。
陈文昭与徐师弟久违地下起棋来。
徐观说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他摇摇头,“岂不是将陛下比作为亡国之君?”
陈文昭黑子落定,“都像你这样想,天下人都不要说话了。陛下既然没说什么,想必也明白我的一片忠心。”
二人又战几个回合,徐观问道:“你之愿望还没有变?如果皇帝果真不堪大用,该要怎么办?”
陈文昭闻言也有些苦恼,自从坐上了太师之位,他设身处地地执政起来,才明白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从前观皇帝与蔡京,十几年君臣,皇帝十分信任,万事不挂心,不插手,醉心书画,政事只由蔡太师主事,便以为于此朝可重现汉初之政,就算不能复古,也能有仁宗朝之气相……”陈文昭叹了口气,“无奈此君非彼君呀。”
汉初之政即为虚君实相,皇帝放权,垂拱而治,宰相执政,处理日常政务,若事有错处,便可归罪于宰。君主与政府的职能分开,是古代少有清平之象,也是武侯的政治追求。
可如今在这朝堂之中,党争犹如一团烈火,自熙宁年间以来,从未停息。各派依旧互相攻讦,谄媚于上,按照皇帝的意思行事,意欲得到皇帝的支持,好让自己的党派壮大。只要如今的得权者和皇帝的想法有一点不同,就有人来钻空子,向上万般讨好,只为了争权夺势。
因此就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要事事唯皇帝马首是瞻,不然随时会有人虎视眈眈。整个国家依旧牢牢掌握在赵佶手上。
蔡京之汲汲营营、党同伐异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局势所迫,反之他之所行也使党争之势愈演愈烈。如今他自己上台,便也要被此烈焰裹挟了。
徐观又下一白子,“不能复古又该如何?联金不成你一人真可担其责?”
陈文昭呵呵笑道:“那便是舍我其谁了,本朝局势在此,此时不收回燕云,后代从此更无可能。若我一人无力回天,便也只能如此了。”
他又想到什么,“……若真不能收回故土,恐怕朝中也再没我的位置,之后的朝中事,就依靠师弟了。”他看向徐观说到:“我若失势,恐怕潘邓也难保全,所幸这小子还有你这个师叔,与太子说得上话……你且不要着急管他,只等到新朝,再拉他一把便是,到时候我这个老师不中用,你这个师叔可要好好照顾他。”
徐观不置可否。
陈文昭见他不应声,还以为是师弟不答应,又问他道:“你向来不看好本朝局势,如今依然这么想吗?”
徐观依旧没有应答,只思考棋局。
陈文昭摇摇头,“你既一心看好太子,觉得太子有明君之相,那便且看几十年后吧。”
徐观听了,将棋子滑回棋篓里,说道:“太子优柔寡断,反复无常,性格怯懦,并无能君之象,可殿下也与其父不同,其内心刚直,疾恶如仇,若能听从劝谏,也能做个守成之君。”
陈文昭听他一言,说道:“你这些日子走动的多,我还当你改变主意了,原来还是看重太子。”
其实摆在天下士大夫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投身入宦海,辅佐君王;要么隐身而退,以待新君。他师兄弟二人只是踏上了不同的路。
徐观听了他的话,面上的表情柔和起来,嘴角也微微带笑,“师兄太粗略些,你那小徒弟一个人在外面,有什么风吹雨淋都不知晓,我稍微走动,只想求个外放,与你照看同门师侄呢。”
陈文昭这才明白,为了自己,师弟竟如此煞费苦心!他听了这话也便放心,看来以后若是自己失势,他这好师弟也能照看一二了。
*
北风凛冽,寒气袭人,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东平府街市上却依旧热闹,小经济挑着扁担,披着蓑衣,走街串巷;街边的小摊贩支了棚子,大锅上氤氲白气,飘出阵阵油香。
路上行人说笑,又有孩童打闹,茶馆中也热闹一片,现如今东平府已经挥去了被山贼恐吓的阴霾,一切都正常运行,那停了两年的蹴鞠联赛,也预计在明年再次召开。
这大大安定了东平府百姓的心,又有球赛看了,那不就是东平府又安定了吗!
一些闲了两年的手艺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有些专门扎牌子扎彩带的,已在家中连夜做手艺,囤起货来;卖吃食,饮子的,也都把储备的盆盆碗碗都拾掇起来;每年都要租赁房屋的城郭户,乡村户,都筹划着打扫庭院,建栏圈马;要养鸡的,今年多抓了些鸡苗,就连那种茄瓢的都比往年要多上许多。
城中一片喜气洋洋,此时已临近新年,潘邓得了空闲,去慈幼局看望。
他只带着武松,驾了一匹马车到了慈幼局门口,郑婶子见了府尹,真是热泪盈眶。
胡豆现在已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孩子了,依旧如往常一般指挥着小孩子从马车上搬下来一筐筐的食材、米面,见了府尹大人就叫小豆丁一起行礼,恭敬问好。
潘邓又见这个小孩,看他身量抽条,笑道:“胡豆长高了许多。”
胡豆没想到府尹大人还记得他的名字,又行了一个礼。
郑婶子催促小孩们去读书,与平娘子二人把潘大尹迎进屋内,坐到炕上。
年纪稍微大点的孩子都跟着先生读书,那些年纪小的,也都被大孩子管束起来,并没满屋乱窜。郑婶子去小学堂看着那些读书的孩子,从后边走过去,捞起一个来抱回屋里,对府尹说道:“大人可还记得这个小猴子?”
潘邓看过去,与那小豆丁大眼瞪小眼,想了半晌,摇了摇头。
“大人还给他取了名字呢,这是小阿朔!咱们慈幼局刚建成那年冬天,来到咱们院里的,现在四岁了,可皮实了!”
小阿朔摆摆小手,蹬蹬小脚,从郑娘子手中跳下来,看着潘邓,眼睛里充满好奇。
潘邓想起来当年被扔在慈幼局门口的小孩,浑身紫紫红红的,像个刚破壳的小鸟,只有一只皮鞠那样大,谁能想到长成如今这副的样子,眼睛灵动,脸蛋肉鼓鼓,身上穿着的棉布衣裳也被洗得发白,一看就知养得不错,潘邓笑了笑,摸摸他的头。
那小孩看了潘邓,也不闹,乖顺地爬到炕上,坐在郑孃孃和俊官人之间。
潘邓问道:“如今孩子们都读书识字,院里银钱可够?”
郑婶子连忙说道:“够的够的,他们几十个小孩能吃用多少?府尹仁德,咱们上届陈大尹也是厚德之人,全府都上行下效,有样学样的,还能不够?”
郑婶子细细数来:“……这东平府的大户都是和善人,时不时的就来送米送面,有几户按月给送,月月不落;那纺织坊的冯掌柜,每季都送布料;还有的商户,送些笔纸,用具;赶上个上元中秋,都有大户人家来接济银钱,您说还有什么要咱们院里自己花钱的?就前两年给他们打桌椅,花了一笔钱,咱们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潘邓点头,“我看着屋里就十几个,那些去哪儿了?”
平娘子说道:“那些有的想学手艺的,都叫他们出去学了,等晚上回来住。”
潘邓闻言又去在学堂后听了会儿讲课,见如今所学的都是些千字文,教小孩写字,又觉得一个老师太少了些,吩咐道:“给他们课程时间都改一改,我再请些夫子来,除了识字,也要会算术。”
再叫卫三郎时不时来这里教授一些自然物理知识,从小就要打下基础,日后才有创新精神。
彭婶子与平娘子二人连连称是,小阿朔听了这话则如遭雷击,他现在每天要上好多课,有些还听不懂,好困好累,如今又要上新的课了!
潘邓见这个小孩睁大眼睛,张着嘴的样子颇有些可爱,摸摸他的头毛问道:“小阿朔以后要做什么?是和院里的兄弟一起读书,还是要出去学手艺?”
小阿朔本来想再过两年就出去学手艺的,听说外面可好了,不像在院子里读书,每天都要看大字。而且学了手艺还能赚钱,到时候他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还能养活别人。
众人大吃一惊。
陆老也在后面张大嘴巴,心想方腊不会真做官吧,他若是真做了什么官了,这事算是完了!
方腊不多时也赶回来了,陆老还是第一次见他,只见此人身着褐色麻衣,脚蹬短靴,细长身材,方脸短眉,目光锐利,气势强悍,一见便知是常年主事之人。
方腊见园前有人,也没问几人为何聚集,只问道:“咱们多久没集会了?”
那管事回道:“有三四个月了。”
方腊说道:“通知教众,今天晚上集会。”
第125章 小萝卜头
东京陈太师府上。
陈文昭与徐师弟久违地下起棋来。
徐观说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他摇摇头,“岂不是将陛下比作为亡国之君?”
陈文昭黑子落定,“都像你这样想,天下人都不要说话了。陛下既然没说什么,想必也明白我的一片忠心。”
二人又战几个回合,徐观问道:“你之愿望还没有变?如果皇帝果真不堪大用,该要怎么办?”
陈文昭闻言也有些苦恼,自从坐上了太师之位,他设身处地地执政起来,才明白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从前观皇帝与蔡京,十几年君臣,皇帝十分信任,万事不挂心,不插手,醉心书画,政事只由蔡太师主事,便以为于此朝可重现汉初之政,就算不能复古,也能有仁宗朝之气相……”陈文昭叹了口气,“无奈此君非彼君呀。”
汉初之政即为虚君实相,皇帝放权,垂拱而治,宰相执政,处理日常政务,若事有错处,便可归罪于宰。君主与政府的职能分开,是古代少有清平之象,也是武侯的政治追求。
可如今在这朝堂之中,党争犹如一团烈火,自熙宁年间以来,从未停息。各派依旧互相攻讦,谄媚于上,按照皇帝的意思行事,意欲得到皇帝的支持,好让自己的党派壮大。只要如今的得权者和皇帝的想法有一点不同,就有人来钻空子,向上万般讨好,只为了争权夺势。
因此就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要事事唯皇帝马首是瞻,不然随时会有人虎视眈眈。整个国家依旧牢牢掌握在赵佶手上。
蔡京之汲汲营营、党同伐异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局势所迫,反之他之所行也使党争之势愈演愈烈。如今他自己上台,便也要被此烈焰裹挟了。
徐观又下一白子,“不能复古又该如何?联金不成你一人真可担其责?”
陈文昭呵呵笑道:“那便是舍我其谁了,本朝局势在此,此时不收回燕云,后代从此更无可能。若我一人无力回天,便也只能如此了。”
他又想到什么,“……若真不能收回故土,恐怕朝中也再没我的位置,之后的朝中事,就依靠师弟了。”他看向徐观说到:“我若失势,恐怕潘邓也难保全,所幸这小子还有你这个师叔,与太子说得上话……你且不要着急管他,只等到新朝,再拉他一把便是,到时候我这个老师不中用,你这个师叔可要好好照顾他。”
徐观不置可否。
陈文昭见他不应声,还以为是师弟不答应,又问他道:“你向来不看好本朝局势,如今依然这么想吗?”
徐观依旧没有应答,只思考棋局。
陈文昭摇摇头,“你既一心看好太子,觉得太子有明君之相,那便且看几十年后吧。”
徐观听了,将棋子滑回棋篓里,说道:“太子优柔寡断,反复无常,性格怯懦,并无能君之象,可殿下也与其父不同,其内心刚直,疾恶如仇,若能听从劝谏,也能做个守成之君。”
陈文昭听他一言,说道:“你这些日子走动的多,我还当你改变主意了,原来还是看重太子。”
其实摆在天下士大夫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投身入宦海,辅佐君王;要么隐身而退,以待新君。他师兄弟二人只是踏上了不同的路。
徐观听了他的话,面上的表情柔和起来,嘴角也微微带笑,“师兄太粗略些,你那小徒弟一个人在外面,有什么风吹雨淋都不知晓,我稍微走动,只想求个外放,与你照看同门师侄呢。”
陈文昭这才明白,为了自己,师弟竟如此煞费苦心!他听了这话也便放心,看来以后若是自己失势,他这好师弟也能照看一二了。
*
北风凛冽,寒气袭人,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东平府街市上却依旧热闹,小经济挑着扁担,披着蓑衣,走街串巷;街边的小摊贩支了棚子,大锅上氤氲白气,飘出阵阵油香。
路上行人说笑,又有孩童打闹,茶馆中也热闹一片,现如今东平府已经挥去了被山贼恐吓的阴霾,一切都正常运行,那停了两年的蹴鞠联赛,也预计在明年再次召开。
这大大安定了东平府百姓的心,又有球赛看了,那不就是东平府又安定了吗!
一些闲了两年的手艺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有些专门扎牌子扎彩带的,已在家中连夜做手艺,囤起货来;卖吃食,饮子的,也都把储备的盆盆碗碗都拾掇起来;每年都要租赁房屋的城郭户,乡村户,都筹划着打扫庭院,建栏圈马;要养鸡的,今年多抓了些鸡苗,就连那种茄瓢的都比往年要多上许多。
城中一片喜气洋洋,此时已临近新年,潘邓得了空闲,去慈幼局看望。
他只带着武松,驾了一匹马车到了慈幼局门口,郑婶子见了府尹,真是热泪盈眶。
胡豆现在已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孩子了,依旧如往常一般指挥着小孩子从马车上搬下来一筐筐的食材、米面,见了府尹大人就叫小豆丁一起行礼,恭敬问好。
潘邓又见这个小孩,看他身量抽条,笑道:“胡豆长高了许多。”
胡豆没想到府尹大人还记得他的名字,又行了一个礼。
郑婶子催促小孩们去读书,与平娘子二人把潘大尹迎进屋内,坐到炕上。
年纪稍微大点的孩子都跟着先生读书,那些年纪小的,也都被大孩子管束起来,并没满屋乱窜。郑婶子去小学堂看着那些读书的孩子,从后边走过去,捞起一个来抱回屋里,对府尹说道:“大人可还记得这个小猴子?”
潘邓看过去,与那小豆丁大眼瞪小眼,想了半晌,摇了摇头。
“大人还给他取了名字呢,这是小阿朔!咱们慈幼局刚建成那年冬天,来到咱们院里的,现在四岁了,可皮实了!”
小阿朔摆摆小手,蹬蹬小脚,从郑娘子手中跳下来,看着潘邓,眼睛里充满好奇。
潘邓想起来当年被扔在慈幼局门口的小孩,浑身紫紫红红的,像个刚破壳的小鸟,只有一只皮鞠那样大,谁能想到长成如今这副的样子,眼睛灵动,脸蛋肉鼓鼓,身上穿着的棉布衣裳也被洗得发白,一看就知养得不错,潘邓笑了笑,摸摸他的头。
那小孩看了潘邓,也不闹,乖顺地爬到炕上,坐在郑孃孃和俊官人之间。
潘邓问道:“如今孩子们都读书识字,院里银钱可够?”
郑婶子连忙说道:“够的够的,他们几十个小孩能吃用多少?府尹仁德,咱们上届陈大尹也是厚德之人,全府都上行下效,有样学样的,还能不够?”
郑婶子细细数来:“……这东平府的大户都是和善人,时不时的就来送米送面,有几户按月给送,月月不落;那纺织坊的冯掌柜,每季都送布料;还有的商户,送些笔纸,用具;赶上个上元中秋,都有大户人家来接济银钱,您说还有什么要咱们院里自己花钱的?就前两年给他们打桌椅,花了一笔钱,咱们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潘邓点头,“我看着屋里就十几个,那些去哪儿了?”
平娘子说道:“那些有的想学手艺的,都叫他们出去学了,等晚上回来住。”
潘邓闻言又去在学堂后听了会儿讲课,见如今所学的都是些千字文,教小孩写字,又觉得一个老师太少了些,吩咐道:“给他们课程时间都改一改,我再请些夫子来,除了识字,也要会算术。”
再叫卫三郎时不时来这里教授一些自然物理知识,从小就要打下基础,日后才有创新精神。
彭婶子与平娘子二人连连称是,小阿朔听了这话则如遭雷击,他现在每天要上好多课,有些还听不懂,好困好累,如今又要上新的课了!
潘邓见这个小孩睁大眼睛,张着嘴的样子颇有些可爱,摸摸他的头毛问道:“小阿朔以后要做什么?是和院里的兄弟一起读书,还是要出去学手艺?”
小阿朔本来想再过两年就出去学手艺的,听说外面可好了,不像在院子里读书,每天都要看大字。而且学了手艺还能赚钱,到时候他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还能养活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