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四司六局在宋朝就相当于是现代的宴席承包,别看小地方出身,人员少,该有的排办也不甚全,没些挂画插花这等风雅事,但味道确是一等一的好,来的厨娘得知,是给潘邓这个新得了府尊大人嘉奖的少年义士来做席面,更是精心准备。
期间也有不少人来打听,那西门庆最终是怎么判的?那府尊大人长什么样?如何审判那西门庆?潘邓起先答了几个,后又招待客人,那些人便一股脑地来问武大郎,倒也不像之前那样嫌弃武大了,武大哪里被这么多人关注过,只谁问什么答什么,问多少遍也不见烦。
小郓哥也喜气洋洋,自己的兄弟得了嘉奖,比他自己得了嘉奖还叫人高兴,吃得肚皮溜圆,顺道还把武大拯救出来,叫他给自己一个人讲潘哥是怎么得了府尊奖赏的。
说说闹闹,吃酒谈笑,这一晚上王婆茶馆的后院里热闹非常。
*
几家欢喜几家愁。
县令此时还不知道那西门庆把他每笔贿赂都记在账上,账本还恰好被府尹陈大人收走,只当此事你知我知,只要西门庆不说出口,他便是高枕无忧。
只是听来人说,这潘邓事后被府尹单独留下,不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又恐怕有疏漏,辗转反侧了一夜,愈加不信任潘邓,只当那日召见潘邓时对他说的话都被当做了耳旁风,只叹百密一疏,忘了这个小贼。
第二天早上县衙还有公文未定,县令素来不管事,最后却要做主,一干文吏拟好章程等他拍板。
衙内公案乱哄哄,“……税又加重了,百姓多有怨言……只怕再出现竹口村的暴乱。”
“上次那个乡书手和押司身死,共死了五个……”
“……被竹口村的歹人打死,那群人就跑上梁山了。”
“蔡相的乐尺实行了没几年,民力本就枯竭,如此搜刮民脂民膏……”
“如今那杨戬又搞出了一个赋税名目,他们上面动动嘴皮子,收税全靠我们这些县吏,难煞人,众位同僚看该如何行事?”
“别的地方,便是再艰难,硬收也收得了,竹口村怎么办,真放任不管?那地方也要去收呀。”
堂里乱哄哄,县令进来后紧皱的眉头却渐渐舒展了。
他悠然自得地发话,“那个潘邓,府尊亲自嘉奖他为民请命,如此,他也算的是咱们阳谷县,受乡亲敬仰的有义之士,家境又……颇有家资,既然如此,便叫他来服役,来县衙做个押司,他爱造福百姓,本老爷也算是成人之美,也成了府尊大人爱护之心,叫他领两个衙役,去竹口村,把没收完的税收回来吧……”
衙内悄然安静,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做声。
*
“坏了,坏了!”王婆听见她干儿要做县里面押司官,原本躺在躺椅上,一溜坐了起来,手背砸手心,一脸的焦急。
潘邓看着好笑,“我如今也算当了小官了,干娘不开心。”
“诶呦,莫哄你干娘了……”王婆摆手,“你干娘不似孔夫子,看这事也不消三智五猜,一智就猜着十分,坏了!”
“那西门庆从前不知道送了多少金银给老父母,如今你把那西门庆告了,老父母少收多少银子?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怎么还要让你做小官?”
王婆见潘邓不答话,就默默低着个脑袋收拾衣裳,就跳下躺椅,蹬蹬走到他身边,“你可知道以后要干什么?若是做个壮丁,快手,脚力,叫你出苦力也就罢了,咱们花些银钱也好使,如今却你做了押司,不小的官!以后指不定在哪等着你呢!”
潘邓去别个屋里取东西,王婆便也在后面跟着,“……那县太爷明面上不好处置你,你进了衙门,到了他们当官的地界,找两个错处不是轻而易举?到时候下了大狱都是轻的,真要是入了什么圈套,他这是把你架到火上烤呢!”
潘邓又回到院子里,把东西放进行李包,“干娘没听见县令大人给了什么指示?”
王婆被问住了,她还真没听见。
“叫我几天之后启程,去那竹口村,催缴税钱呢。”
“什么!竹口村?”
潘邓点点头。
“那个村民杀了收粮官,跑到梁山上落草那个?竟叫你去那!”
“哎呦!完啦!”王婆一个大抽气,扶着脑袋,晕倒在了躺椅上。
*
天色黄昏,潘邓刚刚拜别了冯主簿。
主簿今天得知了自己的兄弟作了押司,兴致很高,多饮了几杯,硬是要亲自送他出门,到了大门口还要再安慰他一次,“莫慌,他气头上,咱们不好办事,过了这一阵随便怎样由不得他了,嗝……兄弟且忍这一阵……”
说着话一个趔趄,潘邓连忙搀扶,冲着他身后的人说,“叫你家家人来。”
冯主簿又自己站起来了,“不妨事,潘兄弟,记住为兄说的话,去了那,什么都不用管……等我消息,十天八天叫你回来,咱们哥俩,在这阳谷县,安安分分的当他个几十年县吏!哈哈哈哈哈……”
潘邓听他笑得开怀,也没忍住无声笑了起来,都说“官不如吏”,指的就是在基层政治中,虽然官员的职位比小吏高,但小吏往往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和资源,因为他们直接参与各种工作,这一点在县级政府中尤为突出,俗语皇权不下县,便是如此。
这阳谷县令居然想靠着这一手来折磨他,不得不说这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的底气吧!
潘邓拜别冯主簿,回到家的路上不禁想到,若是他真能自此做个小吏,在这县里面也能过上舒舒服服地生活了。
正在这时,见到小郓哥寻他。
“潘哥,王干娘叫我找你呢!”
潘邓一凛神,“发生什么事了?”
小郓哥过来,和他并排着走路,“王干娘叫你回家,今天你家茶馆来了两位贵客,说是淮上来的客商,往年都来,是两个体面人,大财主,王干娘叫我带话给你,要你好好答对,多个朋友多个生路呢!”
潘邓这才想起来,原来是原著中要把王婆的干儿带走的那两个淮商来了。
*
自从得知干儿当了那劳什子押司,王婆新衣裳便收起来了,新抹额也不带了,人也不如之前瞧着精神气足了,穿回了她的粗布木钗,见潘邓回来,从店里面走出来迎他。
“小兔崽子,跑哪去了!”说完才想起来,干儿这差事虽然不怎么样,好歹也是个小官了,以后不能再这么说,便又有所收敛,瞪向小郓哥,“……怎才把你潘哥带回来!”
小郓哥,“?”
王婆拉过潘邓的手臂,“你可看好了……”
潘邓朝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两个男子在屋中饮茶,一个明显穿的更好些,四十多岁年纪,身穿灰绸衣,袍上绣银丝,面目周正,身材健朗,仪表堂堂。
与他对坐的男子则是身穿茶褐绸衫,戴一顶万字头巾,脚下是油膀靴,生的阔脸方腮,小眼大耳,面目有些丑陋。桌上除了茶碗还有酒盅,摆了一些吃食,显然是王婆别处买来招待的。
“那个俊的,姓李,叫李大官人,那个丑的,姓杜,是那李大官人家的管家,也得叫杜官人。”
潘邓心头一亮,这莫不是水浒中的李家庄庄主,扑天雕李应,和他的管家鬼脸儿杜兴!
第16章 李家主仆
说起来李应和杜兴,潘邓对这两人印象深刻,水浒原文中,他们一开始是李家庄庄主与管事,因宋江三打祝家庄,而被赚上山,上了梁山后两人也分别管着梁山经济,后方腊一战,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死死伤伤,李应是少数几个被朝廷封赏的人,做了郓州都统制,赴任半年后,推称风瘫,不能为官,与杜兴二人一处做富豪,俱得善终。
在水浒中的好汉,得到善终,寿终正寝的本就少,能一生富贵的更是五个手指数的过来,能在风云变幻里做到这般境地,确实是一位强人!
这边王婆领着潘邓去屋里见客,那屋内两人见了王婆领着个少年人进来,心中便知这八成就是那阳谷县的少年义士潘邓了,他们刚从淮上回来,便听县里人议论纷纷,县中出了个少年义士,受了府尹嘉奖,又得知这少年义士,正是他们每回回来,都会歇脚的王婆茶馆的人,便更加好奇,前来一看。
那穿着茶衫的杜官人刚想要询问,便被他主人拦下来。
李大官人已听了他不畏恶霸,勇斗西门庆,守护乡亲的义举,今次面见这小少年果然有浩然之气,便心生欢喜,也想要逗他一下,便说,“王干娘,原本是要见少年义士,怎来个你家的小猴子?”
潘邓也不见恼,微微一笑,只说,“曾闻有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那李大官人琢磨一下,便觉得是好句,既是英雄,如何能在意出身?便又问,“可还有下句?”
“下句自然有,只怕官人不爱听。”
“你且说来看。”
“下句是,富贵当思缘由。”
那茶色衣裳的汉子嘴里默念了两遍,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岂不是看他二人富贵,在讽刺他主人?这小少年,当真是一点亏不吃,人调侃他,他便要刺回来。
期间也有不少人来打听,那西门庆最终是怎么判的?那府尊大人长什么样?如何审判那西门庆?潘邓起先答了几个,后又招待客人,那些人便一股脑地来问武大郎,倒也不像之前那样嫌弃武大了,武大哪里被这么多人关注过,只谁问什么答什么,问多少遍也不见烦。
小郓哥也喜气洋洋,自己的兄弟得了嘉奖,比他自己得了嘉奖还叫人高兴,吃得肚皮溜圆,顺道还把武大拯救出来,叫他给自己一个人讲潘哥是怎么得了府尊奖赏的。
说说闹闹,吃酒谈笑,这一晚上王婆茶馆的后院里热闹非常。
*
几家欢喜几家愁。
县令此时还不知道那西门庆把他每笔贿赂都记在账上,账本还恰好被府尹陈大人收走,只当此事你知我知,只要西门庆不说出口,他便是高枕无忧。
只是听来人说,这潘邓事后被府尹单独留下,不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又恐怕有疏漏,辗转反侧了一夜,愈加不信任潘邓,只当那日召见潘邓时对他说的话都被当做了耳旁风,只叹百密一疏,忘了这个小贼。
第二天早上县衙还有公文未定,县令素来不管事,最后却要做主,一干文吏拟好章程等他拍板。
衙内公案乱哄哄,“……税又加重了,百姓多有怨言……只怕再出现竹口村的暴乱。”
“上次那个乡书手和押司身死,共死了五个……”
“……被竹口村的歹人打死,那群人就跑上梁山了。”
“蔡相的乐尺实行了没几年,民力本就枯竭,如此搜刮民脂民膏……”
“如今那杨戬又搞出了一个赋税名目,他们上面动动嘴皮子,收税全靠我们这些县吏,难煞人,众位同僚看该如何行事?”
“别的地方,便是再艰难,硬收也收得了,竹口村怎么办,真放任不管?那地方也要去收呀。”
堂里乱哄哄,县令进来后紧皱的眉头却渐渐舒展了。
他悠然自得地发话,“那个潘邓,府尊亲自嘉奖他为民请命,如此,他也算的是咱们阳谷县,受乡亲敬仰的有义之士,家境又……颇有家资,既然如此,便叫他来服役,来县衙做个押司,他爱造福百姓,本老爷也算是成人之美,也成了府尊大人爱护之心,叫他领两个衙役,去竹口村,把没收完的税收回来吧……”
衙内悄然安静,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做声。
*
“坏了,坏了!”王婆听见她干儿要做县里面押司官,原本躺在躺椅上,一溜坐了起来,手背砸手心,一脸的焦急。
潘邓看着好笑,“我如今也算当了小官了,干娘不开心。”
“诶呦,莫哄你干娘了……”王婆摆手,“你干娘不似孔夫子,看这事也不消三智五猜,一智就猜着十分,坏了!”
“那西门庆从前不知道送了多少金银给老父母,如今你把那西门庆告了,老父母少收多少银子?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怎么还要让你做小官?”
王婆见潘邓不答话,就默默低着个脑袋收拾衣裳,就跳下躺椅,蹬蹬走到他身边,“你可知道以后要干什么?若是做个壮丁,快手,脚力,叫你出苦力也就罢了,咱们花些银钱也好使,如今却你做了押司,不小的官!以后指不定在哪等着你呢!”
潘邓去别个屋里取东西,王婆便也在后面跟着,“……那县太爷明面上不好处置你,你进了衙门,到了他们当官的地界,找两个错处不是轻而易举?到时候下了大狱都是轻的,真要是入了什么圈套,他这是把你架到火上烤呢!”
潘邓又回到院子里,把东西放进行李包,“干娘没听见县令大人给了什么指示?”
王婆被问住了,她还真没听见。
“叫我几天之后启程,去那竹口村,催缴税钱呢。”
“什么!竹口村?”
潘邓点点头。
“那个村民杀了收粮官,跑到梁山上落草那个?竟叫你去那!”
“哎呦!完啦!”王婆一个大抽气,扶着脑袋,晕倒在了躺椅上。
*
天色黄昏,潘邓刚刚拜别了冯主簿。
主簿今天得知了自己的兄弟作了押司,兴致很高,多饮了几杯,硬是要亲自送他出门,到了大门口还要再安慰他一次,“莫慌,他气头上,咱们不好办事,过了这一阵随便怎样由不得他了,嗝……兄弟且忍这一阵……”
说着话一个趔趄,潘邓连忙搀扶,冲着他身后的人说,“叫你家家人来。”
冯主簿又自己站起来了,“不妨事,潘兄弟,记住为兄说的话,去了那,什么都不用管……等我消息,十天八天叫你回来,咱们哥俩,在这阳谷县,安安分分的当他个几十年县吏!哈哈哈哈哈……”
潘邓听他笑得开怀,也没忍住无声笑了起来,都说“官不如吏”,指的就是在基层政治中,虽然官员的职位比小吏高,但小吏往往掌握着实际的权力和资源,因为他们直接参与各种工作,这一点在县级政府中尤为突出,俗语皇权不下县,便是如此。
这阳谷县令居然想靠着这一手来折磨他,不得不说这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的底气吧!
潘邓拜别冯主簿,回到家的路上不禁想到,若是他真能自此做个小吏,在这县里面也能过上舒舒服服地生活了。
正在这时,见到小郓哥寻他。
“潘哥,王干娘叫我找你呢!”
潘邓一凛神,“发生什么事了?”
小郓哥过来,和他并排着走路,“王干娘叫你回家,今天你家茶馆来了两位贵客,说是淮上来的客商,往年都来,是两个体面人,大财主,王干娘叫我带话给你,要你好好答对,多个朋友多个生路呢!”
潘邓这才想起来,原来是原著中要把王婆的干儿带走的那两个淮商来了。
*
自从得知干儿当了那劳什子押司,王婆新衣裳便收起来了,新抹额也不带了,人也不如之前瞧着精神气足了,穿回了她的粗布木钗,见潘邓回来,从店里面走出来迎他。
“小兔崽子,跑哪去了!”说完才想起来,干儿这差事虽然不怎么样,好歹也是个小官了,以后不能再这么说,便又有所收敛,瞪向小郓哥,“……怎才把你潘哥带回来!”
小郓哥,“?”
王婆拉过潘邓的手臂,“你可看好了……”
潘邓朝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两个男子在屋中饮茶,一个明显穿的更好些,四十多岁年纪,身穿灰绸衣,袍上绣银丝,面目周正,身材健朗,仪表堂堂。
与他对坐的男子则是身穿茶褐绸衫,戴一顶万字头巾,脚下是油膀靴,生的阔脸方腮,小眼大耳,面目有些丑陋。桌上除了茶碗还有酒盅,摆了一些吃食,显然是王婆别处买来招待的。
“那个俊的,姓李,叫李大官人,那个丑的,姓杜,是那李大官人家的管家,也得叫杜官人。”
潘邓心头一亮,这莫不是水浒中的李家庄庄主,扑天雕李应,和他的管家鬼脸儿杜兴!
第16章 李家主仆
说起来李应和杜兴,潘邓对这两人印象深刻,水浒原文中,他们一开始是李家庄庄主与管事,因宋江三打祝家庄,而被赚上山,上了梁山后两人也分别管着梁山经济,后方腊一战,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死死伤伤,李应是少数几个被朝廷封赏的人,做了郓州都统制,赴任半年后,推称风瘫,不能为官,与杜兴二人一处做富豪,俱得善终。
在水浒中的好汉,得到善终,寿终正寝的本就少,能一生富贵的更是五个手指数的过来,能在风云变幻里做到这般境地,确实是一位强人!
这边王婆领着潘邓去屋里见客,那屋内两人见了王婆领着个少年人进来,心中便知这八成就是那阳谷县的少年义士潘邓了,他们刚从淮上回来,便听县里人议论纷纷,县中出了个少年义士,受了府尹嘉奖,又得知这少年义士,正是他们每回回来,都会歇脚的王婆茶馆的人,便更加好奇,前来一看。
那穿着茶衫的杜官人刚想要询问,便被他主人拦下来。
李大官人已听了他不畏恶霸,勇斗西门庆,守护乡亲的义举,今次面见这小少年果然有浩然之气,便心生欢喜,也想要逗他一下,便说,“王干娘,原本是要见少年义士,怎来个你家的小猴子?”
潘邓也不见恼,微微一笑,只说,“曾闻有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那李大官人琢磨一下,便觉得是好句,既是英雄,如何能在意出身?便又问,“可还有下句?”
“下句自然有,只怕官人不爱听。”
“你且说来看。”
“下句是,富贵当思缘由。”
那茶色衣裳的汉子嘴里默念了两遍,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岂不是看他二人富贵,在讽刺他主人?这小少年,当真是一点亏不吃,人调侃他,他便要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