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183节
他选择的学校跟他目标大学在同一个城市,正好提前过去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
刚开始他要出国,赵如月和宁绍明都紧张得不行,他们每天在电视上看新闻,多数都在播报国外哪里哪里又乱起来了,各种冲突、游行的,总担心宁时秋在那边遇到危险,送他上飞机前还各种叮咛嘱咐。
后来宁时秋去的次数多了,又带着他们也出国玩了几趟,看着他能从容安排好全家在国外游玩时的衣食住行,还交到了不少愿意给他提供各种帮助的好朋友,他们慢慢地才没那么担心了。
宁时秋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宁时夏后几年的小学生活也不不遑多让,虽然她不喜欢出国,但国内也有不少她感兴趣的活动。
因为学习成绩好,缺几天课并不会影响到宁时夏的学习,每次了解到哪些城市有她喜欢的活动,或者航空、航天展览……
她只要感兴趣都会亲自去参加。
为着这事,老师没少找家长,偏偏她家长也由着她,每次找家长,她的家长都态度诚恳地认错,然后下次还照样给她请假。
后来看宁时夏的成绩没下降,学校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宁时夏初中毕业那一年,中考前所有知道她上学期间多‘任性’的人,都以为她这样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大概也会选择跟宁时秋类似的路子——读私立、出国留学。
毕竟大部分高中学习氛围都是比较紧张的,课业重、学习压力大,每天早早起床,很晚才能休息,几乎每个学生都拼了命地学,周末也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节假日恨不得一天都不给学生放假。
也就私立国际高中,才会弄出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很符合她一直以来随性请假的做派。
要是她去读私立,成绩依然能保持住,没准学校还非常乐意给她批请假条,鼓励她多参加活动。
然而宁时夏的选择却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她竟然按部就班地根据中考成绩,报了一所省内最好的公立示范性高中。
各个初中的好苗子,高中的老师也是有所耳闻的,毕竟初中老师们有些没准曾经也是高中老师们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免不了说起自己的学生。
更何况是那么特立独行、成绩又好,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刺头。
那所公立学校即将接手新一届高一新生的老师,听老同学们说,那个刺头竟然报了自己学校,不免有些紧张。
倒不是担心她不好管,虽然是刺头,但她和她家长在很多时候都是比较讲道理的,也不是那种爱惹事的刺头,只是有点担心万一宁时夏还跟小学和初中时一样,说请假就请假,难免会让班级上的其他学生心思浮动,这会给老师管理班级带来一定的困扰。
然而更让出乎大部分人预料的是,宁时夏入学后,竟然一改小学和初中时随意请假出去玩的‘任性’。
她家庭条件很好,不像吃过苦的样子,新生军训半个月下来,不叫苦不叫累,还成为了军训优秀标兵。
正式开学后,每天坚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安排学习。
每天起很早、睡很晚,学习时依旧经历满满,每天傍晚还能腾出时间去运动。
带宁时夏所在班级的老师,在刚知道宁时夏被分到自己班的时候,一边高兴一边发愁,高兴是因为宁时夏学习成绩好,发愁是不知道该把握好一个度,在不打击孩子的情况下,让她稍微收敛着点。
没曾想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刺头自己就改了性子,虽然宁时夏某些地方还是表现得有点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特别重视自己的视力和身高,要是累了,不管老师同学在做什么,她一定会停下,放松眼睛,身体长得太快或者太慢她都会有点紧张,也不知道是担心自己长得太高还是长得太矮。
不过这些跟那会影响班级氛围,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级难度的事比起来,算不得什么,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已经习惯了。
她班主任私下都偷着乐,觉得自己这下真是捡到宝了,以宁时夏的成绩,如果能稳住的话,不说清北,一个985前排总少不了。
当然前提是宁时夏不跟她哥一样打算出国。
宁时夏当然是不打算出国的,高二那一年,她报名参加并且通过了‘青少年航空学校’的选拔。
高三时又报名了‘空军招飞’,初选和定选都通过后,干脆利落地选择了军校。
宁时夏毕业那一年,宁时秋也从国外学成归来。
赵如月和宁绍明一股脑地把家里的产业交给他:“这些东西,你们兄妹俩怎么分,你们自己商量去,我跟你爸要退休了。”
宁时秋刚回来,还没能歇两天,就被家里一大堆事务兜头砸过来,人都蒙了。
幸好他假期回家的时候,也没少帮家里干活,于是这会儿一边处理,一边还能分神问:“不该是由父母来分吗?”
赵如月一摊手:“上了年纪,脑子容易糊涂,你们还是自己来吧。”说完两口子真一甩手,乐呵呵旅游去了。
宁时秋:“……”
他们俩明明还不到五十……
而且这么精,完全没看出来哪里糊涂。
宁时夏在旁边嘎嘎笑,她一点压力都没有,反正她考上的是军校,以后直接进空军开战斗机,军人名下是不能有股份的,根本不用操心家里的事。
等着她哥干活,给她分点零花钱就行。
至于她哥会不会给她分,这个更不用担心了,从小她的钱就让她哥帮忙收着,她哥收得越久,她的那些钱就涨得越多,完全不用担心没钱花,根本花不完!
如果在意家里的产业的话,宁时夏就不会选择读军校了。
宁时秋无奈又嫌弃地白了妹妹一眼:“你倒是自在了,什么都不用管。”
宁时夏过去意思意思给他锤了锤两下肩膀:“能者多劳哈能者多劳!”
说完站起身就要跑,等开学后,她可就不能这么潇洒了。
她学校开学时的‘军训’,可不是别的学校那样踢踢正步、站站军姿什么的就行,得抓紧时间玩儿去!
宁时秋眼疾手快地一把拽住她:“别跑,先把东西分了再说。”
“啊?真要分啊?”宁时夏转头,看他神色不像开玩笑,“分给我有什么用?我以后吃喝拉撒睡病埋国家全管,用不着这些。”
最主要是,她的目标不止于航空领域。
等时机成熟,她也想往航天领域努力一把。
以后回家的机会肯定没她哥多,没办法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既然不能常回家在父母身边尽孝,那家里的东西,当然是谁能陪伴父母最多,谁多拿了。
以前家里买的房子,爸妈早就说会平分,宁时夏不觉得自己还缺什么,现在房价多贵呀!
不说别的,就家里分给她的羊城和鹏城的房子,已经够她这辈子就算躺平不工作也饿不死,甚至还能过得很好了。
所以家里的厂子,她以后又没法管又不能持股,还不如直接给她哥。
“不能这样,”宁时秋说道,她可以不要,但宁时秋不愿意不给,“虽然你名下不能有股份,但我们可以签个协议,定下以后每年给你的分红。
另外,还有家里的房子,既然厂子和店铺不能分给你,那些房子我以后只要老家房子和我们家在县城住的这套别墅的一半产权,还有省城靠近家里工厂的那一套,其他的不分了,全转到你名下,以后如果我有需要的话,我会自己再买。”
他们家的厂子从一开始本来就在线上线下都有生意。
近些年互联网和线上购物普及,家里的生意非但没有跟别家实体产业一样衰退,反而越来越好,后来又扩建了两次。
接手工厂,相当于接手一只下金蛋的金母鸡,哪怕没有工厂,只凭家里店铺的收益,他想再买房子也不难。
所以宁时秋把那些房子给妹妹非但不会心疼,还觉得给的少了。
毕竟房子是固定资产,变现比较麻烦,能得到的现钱也就是那点房租,跟经营工厂能得到的钱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老家和县城正在住的这套别墅,两个都是他们长大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很希望以后一家人可以多一些机会,在这两个地方团聚,所以一人一半,尽量让它们保持原样。
想到可以动的现钱,宁时秋又说道:“晚点我查查家里有多少钱,把能动的钱先往你名下多存一点,要不等你正式入伍,再给那么多钱,就有点麻烦了。”
第161章
对于宁时秋把家里能动的现金和存款几乎全给宁时夏这件事,赵如月一点也没感觉到意外。
毕竟上辈子,他可是做得出把自己辛辛苦苦才攒够的、打算要自己出国留学的钱,全都给宁时夏,送她出国逃离原生家庭这种事的人。
当然那时候宁时夏能在国外站稳脚跟,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
她在国外创业成功后,不但把钱还给了宁时秋,后来还额外给了不少。
赵如月看宁时夏创业那么成功,还以为宁时夏喜欢做这些,然而她那时候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女儿。
如果她不总是折腾孩子,也许上辈子宁时夏也不会出国,更不会选择去做能挣很多钱却不那么感兴趣的事。
赵如月不止一次在心里庆幸,自己这辈子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
如果在孩子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她又自以为了解地,用自己误会的认知去干涉孩子的选择,让孩子选经管类专业或者商科,肯定又耽误孩子了。
“快到了,”宁绍明的声音把她思绪拉回,“我等会儿先在家里停一下,把后备箱清一清再回老宅那边,要不他们东西多的话,地方可能不够放。”
赵如月长舒一口气说道:“那我在家门口下车,收拾点东西一起带去,就不去县城房子那边拿了,你从老宅出来,提前跟我说一声,我也开一辆车去,我们直接上高速去省城,万一到时候妈要住院,我们就都在那里候着吧。”
黄秀华的身体在这一年里越来越差了,今天宁达给儿女们都打了电话,说黄秀华吃不下去东西了,让他们赶紧回家带她去医院看看。
原本被宁达养得白白胖胖面色红润的黄秀华,在这一年里反复生病,瘦成了皮包骨。
其实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东西都吃不下,她怕是熬不过今年了,很多东西做子女的已经开始准备起来。
只是不管怎么样,医院还是要去的。
接到人后,一行人两辆车上了高速直奔省城而去。
到了省城医院,医生来看过后都摇头,让他们把人带回家,没必要再治了。
挂吊瓶的时候,吊瓶里的液体都不太能进得去身体,滴得很缓慢。
这不是护士故意调特别慢,而是黄秀华的身体已经连这些东西都无法吸收了。
他们无奈,只好又把人带回去,人还没咽气,就在镇卫生院办理了住院,但人没住在医院病房里,而是带了吊瓶回家打。
即使吊瓶里的液体很难进入身体,也一直挂着。
哪怕知道这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儿女们总觉得什么都不做也不好,挂着吊瓶算是让自己的心不那么煎熬,好歹可以让自己心里好好受些。
第二天的下午,在镇卫生院上班的宁丹萍来给黄秀华换吊瓶,察觉她没有了呼吸,赶紧跑出去:“奶奶好像走了。”
众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沉默了几瞬,才猛地回过神。
宁绍明对宁丹萍说道:“得去把你们医院负责你奶奶的那个医生叫来看一下,等医生确认过后,才能开始办后面的事。”
宁丹萍忙点头:“我这就去。”
她骑上门口自己为了方便上班买的小电驴,赶紧去医院找医生来看。
回来的时候,家里大人们正在吵架,确切地说,是她妈和二叔二婶在吵。
看到医生到了,他们才勉强暂时休战。
医生看过后,摇头跟他们说:“人确实已经走了,节哀。”
宁绍明按照本地的习俗给了医生一个红包。
金额不多,也就五十块钱,主要是让人家来家里碰了这种事,得给人包个小红包,除除晦气。
医生一走,叶菁跟王海燕站在黄秀华的床边就又吵起来了。
一个说:“妈还没生病之前,早就说过了,以后她的首饰都要留给孙子孙女们,可没说过给老二,你家又不是分不到,你急什么!”
另一个说:“妈本来就承诺过,以后她的私房,全都给绍德,她以前对绍德怎么样,谁都知道,我没必要撒谎骗人!”
婆婆有一个金镯子、一个银镯子、一对金耳环、两对银耳环、还有金银戒指各一个。
刚开始他要出国,赵如月和宁绍明都紧张得不行,他们每天在电视上看新闻,多数都在播报国外哪里哪里又乱起来了,各种冲突、游行的,总担心宁时秋在那边遇到危险,送他上飞机前还各种叮咛嘱咐。
后来宁时秋去的次数多了,又带着他们也出国玩了几趟,看着他能从容安排好全家在国外游玩时的衣食住行,还交到了不少愿意给他提供各种帮助的好朋友,他们慢慢地才没那么担心了。
宁时秋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宁时夏后几年的小学生活也不不遑多让,虽然她不喜欢出国,但国内也有不少她感兴趣的活动。
因为学习成绩好,缺几天课并不会影响到宁时夏的学习,每次了解到哪些城市有她喜欢的活动,或者航空、航天展览……
她只要感兴趣都会亲自去参加。
为着这事,老师没少找家长,偏偏她家长也由着她,每次找家长,她的家长都态度诚恳地认错,然后下次还照样给她请假。
后来看宁时夏的成绩没下降,学校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宁时夏初中毕业那一年,中考前所有知道她上学期间多‘任性’的人,都以为她这样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不走寻常路的孩子,大概也会选择跟宁时秋类似的路子——读私立、出国留学。
毕竟大部分高中学习氛围都是比较紧张的,课业重、学习压力大,每天早早起床,很晚才能休息,几乎每个学生都拼了命地学,周末也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节假日恨不得一天都不给学生放假。
也就私立国际高中,才会弄出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很符合她一直以来随性请假的做派。
要是她去读私立,成绩依然能保持住,没准学校还非常乐意给她批请假条,鼓励她多参加活动。
然而宁时夏的选择却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她竟然按部就班地根据中考成绩,报了一所省内最好的公立示范性高中。
各个初中的好苗子,高中的老师也是有所耳闻的,毕竟初中老师们有些没准曾经也是高中老师们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免不了说起自己的学生。
更何况是那么特立独行、成绩又好,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刺头。
那所公立学校即将接手新一届高一新生的老师,听老同学们说,那个刺头竟然报了自己学校,不免有些紧张。
倒不是担心她不好管,虽然是刺头,但她和她家长在很多时候都是比较讲道理的,也不是那种爱惹事的刺头,只是有点担心万一宁时夏还跟小学和初中时一样,说请假就请假,难免会让班级上的其他学生心思浮动,这会给老师管理班级带来一定的困扰。
然而更让出乎大部分人预料的是,宁时夏入学后,竟然一改小学和初中时随意请假出去玩的‘任性’。
她家庭条件很好,不像吃过苦的样子,新生军训半个月下来,不叫苦不叫累,还成为了军训优秀标兵。
正式开学后,每天坚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来安排学习。
每天起很早、睡很晚,学习时依旧经历满满,每天傍晚还能腾出时间去运动。
带宁时夏所在班级的老师,在刚知道宁时夏被分到自己班的时候,一边高兴一边发愁,高兴是因为宁时夏学习成绩好,发愁是不知道该把握好一个度,在不打击孩子的情况下,让她稍微收敛着点。
没曾想自己还什么都没做,刺头自己就改了性子,虽然宁时夏某些地方还是表现得有点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特别重视自己的视力和身高,要是累了,不管老师同学在做什么,她一定会停下,放松眼睛,身体长得太快或者太慢她都会有点紧张,也不知道是担心自己长得太高还是长得太矮。
不过这些跟那会影响班级氛围,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级难度的事比起来,算不得什么,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已经习惯了。
她班主任私下都偷着乐,觉得自己这下真是捡到宝了,以宁时夏的成绩,如果能稳住的话,不说清北,一个985前排总少不了。
当然前提是宁时夏不跟她哥一样打算出国。
宁时夏当然是不打算出国的,高二那一年,她报名参加并且通过了‘青少年航空学校’的选拔。
高三时又报名了‘空军招飞’,初选和定选都通过后,干脆利落地选择了军校。
宁时夏毕业那一年,宁时秋也从国外学成归来。
赵如月和宁绍明一股脑地把家里的产业交给他:“这些东西,你们兄妹俩怎么分,你们自己商量去,我跟你爸要退休了。”
宁时秋刚回来,还没能歇两天,就被家里一大堆事务兜头砸过来,人都蒙了。
幸好他假期回家的时候,也没少帮家里干活,于是这会儿一边处理,一边还能分神问:“不该是由父母来分吗?”
赵如月一摊手:“上了年纪,脑子容易糊涂,你们还是自己来吧。”说完两口子真一甩手,乐呵呵旅游去了。
宁时秋:“……”
他们俩明明还不到五十……
而且这么精,完全没看出来哪里糊涂。
宁时夏在旁边嘎嘎笑,她一点压力都没有,反正她考上的是军校,以后直接进空军开战斗机,军人名下是不能有股份的,根本不用操心家里的事。
等着她哥干活,给她分点零花钱就行。
至于她哥会不会给她分,这个更不用担心了,从小她的钱就让她哥帮忙收着,她哥收得越久,她的那些钱就涨得越多,完全不用担心没钱花,根本花不完!
如果在意家里的产业的话,宁时夏就不会选择读军校了。
宁时秋无奈又嫌弃地白了妹妹一眼:“你倒是自在了,什么都不用管。”
宁时夏过去意思意思给他锤了锤两下肩膀:“能者多劳哈能者多劳!”
说完站起身就要跑,等开学后,她可就不能这么潇洒了。
她学校开学时的‘军训’,可不是别的学校那样踢踢正步、站站军姿什么的就行,得抓紧时间玩儿去!
宁时秋眼疾手快地一把拽住她:“别跑,先把东西分了再说。”
“啊?真要分啊?”宁时夏转头,看他神色不像开玩笑,“分给我有什么用?我以后吃喝拉撒睡病埋国家全管,用不着这些。”
最主要是,她的目标不止于航空领域。
等时机成熟,她也想往航天领域努力一把。
以后回家的机会肯定没她哥多,没办法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既然不能常回家在父母身边尽孝,那家里的东西,当然是谁能陪伴父母最多,谁多拿了。
以前家里买的房子,爸妈早就说会平分,宁时夏不觉得自己还缺什么,现在房价多贵呀!
不说别的,就家里分给她的羊城和鹏城的房子,已经够她这辈子就算躺平不工作也饿不死,甚至还能过得很好了。
所以家里的厂子,她以后又没法管又不能持股,还不如直接给她哥。
“不能这样,”宁时秋说道,她可以不要,但宁时秋不愿意不给,“虽然你名下不能有股份,但我们可以签个协议,定下以后每年给你的分红。
另外,还有家里的房子,既然厂子和店铺不能分给你,那些房子我以后只要老家房子和我们家在县城住的这套别墅的一半产权,还有省城靠近家里工厂的那一套,其他的不分了,全转到你名下,以后如果我有需要的话,我会自己再买。”
他们家的厂子从一开始本来就在线上线下都有生意。
近些年互联网和线上购物普及,家里的生意非但没有跟别家实体产业一样衰退,反而越来越好,后来又扩建了两次。
接手工厂,相当于接手一只下金蛋的金母鸡,哪怕没有工厂,只凭家里店铺的收益,他想再买房子也不难。
所以宁时秋把那些房子给妹妹非但不会心疼,还觉得给的少了。
毕竟房子是固定资产,变现比较麻烦,能得到的现钱也就是那点房租,跟经营工厂能得到的钱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老家和县城正在住的这套别墅,两个都是他们长大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很希望以后一家人可以多一些机会,在这两个地方团聚,所以一人一半,尽量让它们保持原样。
想到可以动的现钱,宁时秋又说道:“晚点我查查家里有多少钱,把能动的钱先往你名下多存一点,要不等你正式入伍,再给那么多钱,就有点麻烦了。”
第161章
对于宁时秋把家里能动的现金和存款几乎全给宁时夏这件事,赵如月一点也没感觉到意外。
毕竟上辈子,他可是做得出把自己辛辛苦苦才攒够的、打算要自己出国留学的钱,全都给宁时夏,送她出国逃离原生家庭这种事的人。
当然那时候宁时夏能在国外站稳脚跟,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
她在国外创业成功后,不但把钱还给了宁时秋,后来还额外给了不少。
赵如月看宁时夏创业那么成功,还以为宁时夏喜欢做这些,然而她那时候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女儿。
如果她不总是折腾孩子,也许上辈子宁时夏也不会出国,更不会选择去做能挣很多钱却不那么感兴趣的事。
赵如月不止一次在心里庆幸,自己这辈子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
如果在孩子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她又自以为了解地,用自己误会的认知去干涉孩子的选择,让孩子选经管类专业或者商科,肯定又耽误孩子了。
“快到了,”宁绍明的声音把她思绪拉回,“我等会儿先在家里停一下,把后备箱清一清再回老宅那边,要不他们东西多的话,地方可能不够放。”
赵如月长舒一口气说道:“那我在家门口下车,收拾点东西一起带去,就不去县城房子那边拿了,你从老宅出来,提前跟我说一声,我也开一辆车去,我们直接上高速去省城,万一到时候妈要住院,我们就都在那里候着吧。”
黄秀华的身体在这一年里越来越差了,今天宁达给儿女们都打了电话,说黄秀华吃不下去东西了,让他们赶紧回家带她去医院看看。
原本被宁达养得白白胖胖面色红润的黄秀华,在这一年里反复生病,瘦成了皮包骨。
其实大家都有了心理准备,东西都吃不下,她怕是熬不过今年了,很多东西做子女的已经开始准备起来。
只是不管怎么样,医院还是要去的。
接到人后,一行人两辆车上了高速直奔省城而去。
到了省城医院,医生来看过后都摇头,让他们把人带回家,没必要再治了。
挂吊瓶的时候,吊瓶里的液体都不太能进得去身体,滴得很缓慢。
这不是护士故意调特别慢,而是黄秀华的身体已经连这些东西都无法吸收了。
他们无奈,只好又把人带回去,人还没咽气,就在镇卫生院办理了住院,但人没住在医院病房里,而是带了吊瓶回家打。
即使吊瓶里的液体很难进入身体,也一直挂着。
哪怕知道这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儿女们总觉得什么都不做也不好,挂着吊瓶算是让自己的心不那么煎熬,好歹可以让自己心里好好受些。
第二天的下午,在镇卫生院上班的宁丹萍来给黄秀华换吊瓶,察觉她没有了呼吸,赶紧跑出去:“奶奶好像走了。”
众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沉默了几瞬,才猛地回过神。
宁绍明对宁丹萍说道:“得去把你们医院负责你奶奶的那个医生叫来看一下,等医生确认过后,才能开始办后面的事。”
宁丹萍忙点头:“我这就去。”
她骑上门口自己为了方便上班买的小电驴,赶紧去医院找医生来看。
回来的时候,家里大人们正在吵架,确切地说,是她妈和二叔二婶在吵。
看到医生到了,他们才勉强暂时休战。
医生看过后,摇头跟他们说:“人确实已经走了,节哀。”
宁绍明按照本地的习俗给了医生一个红包。
金额不多,也就五十块钱,主要是让人家来家里碰了这种事,得给人包个小红包,除除晦气。
医生一走,叶菁跟王海燕站在黄秀华的床边就又吵起来了。
一个说:“妈还没生病之前,早就说过了,以后她的首饰都要留给孙子孙女们,可没说过给老二,你家又不是分不到,你急什么!”
另一个说:“妈本来就承诺过,以后她的私房,全都给绍德,她以前对绍德怎么样,谁都知道,我没必要撒谎骗人!”
婆婆有一个金镯子、一个银镯子、一对金耳环、两对银耳环、还有金银戒指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