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娃养我日常[年代] 第184节
  有些是婆婆当年的嫁妆,她当初是独生女,虽然家里的田宅带不走,被分给堂兄弟们了,但嫁过来的时候嫁妆在当时可不算少。
  太公太婆当初也只有公公一个儿子,家里东西全都是他的,当初他们结婚的时候,还有婆婆当大队长的时候,家里条件还是不错的,所以才能攒下那么些首饰。
  现在的金价可不是以前能比的,能换不少钱,叶菁怎么可能不急?
  要是按人头分给孙子孙女,老大家和老三家有两个孩子,她家才一个孩子,她家这个还不得公公偏爱,怎么看都是她家吃亏。
  还不如豁出去闹一场,哪怕最后给宁绍德兄弟三个平分,也比给孙辈们分对她家有利!
  宁达冷眼瞧着她们吵了一会儿,突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砰的一声,把所有人吓了一跳。
  看着公公那难看的脸色,王海燕和叶菁都不敢吭声了。
  “我还没死呢,那些东西还轮不到你们做主!”
  “可是爸……”叶菁还想说什么。
  宁达直接就拿出了一张写满了字的纸,打断她的话:“我早打听过了,老婆子去世,她留下的东西我能得一半,剩下的一半才是我和四个子女平分,不给孩子们分,那就按照这个来,闹到法院去,也是这么个分法!”
  这个叶菁还真不知道,她一直以为老人去世,东西就是要给儿子们分的,要是老人能提前分,得老人偏心的肯定能分得更多。
  最不济也是几个儿子平分,她下意识忽视了公公还活着的问题,想着反正公公现在住在老三的房子里,那就让老三负责好了,老三家那么有钱,当然要多出一点。
  结果现在让公公来分,她家分得的更少了……
  一直沉默着没吭声,看着叶菁闹的宁绍德终于站出来训斥了叶菁一句:“我爸还在呢,你跳什么跳得那么欢!还不赶紧老实坐下听长辈的!”
  黄秀华当初确实说过以后她的东西,给孙子孙女们平分,但是私下里也确实跟老二夫妻俩说过,以后她的东西都给老二家。
  那时候她没想过自己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痴呆中度过。
  觉得以后自己没准能有更多的东西,或者那些东西在去世前,肯定都私下支援儿子孙子花用完了。
  她跟老二夫妻俩说的时候,是私下悄摸摸地说,宁达不知道。
  但她装大方说会把东西给孙子孙女们平分的话时,宁达也在。
  现在宁达当然是按照后面这个分法来给孩子们分。
  东西都是首饰不好分,就按照现在的金价和银价来估算价值,算一算每个人能拿多少。
  想要大件的就按照现在的金价和银价把差额补给拿小件的人。
  这次分东西,宁达把宁美婷家的孩子也算进来了。
  王海燕和叶菁对此颇有微词,宁美婷也有点不好意思要,她担心自己拿了以后,娘家又闹起来,反而不得安稳,到时候有罪过的就是自己了。
  但宁达坚持自己的决定:“要是美婷家的孩子不能分,那老二家的也不能分!”
  这下宁绍德和叶菁都跳起来了:“凭什么!”
  宁达眼神冷冷地看向他们:“凭什么?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接下来的话,他说的时候不再看叶菁,单单盯着宁绍德问:“你自己数数,你妈生病这么些年,你姐每周都来看她,伺候她吃饭洗澡擦身剪手脚的指甲,你来看过她几次?有没有亲手给她喂过一次饭,擦过一次手?!”
  可以说,黄秀华能被照顾得这么好,除了宁达本身的照顾外,女儿也出了不少力,尤其是宁时春的孩子出生,王海燕忙着去给儿子带孙子后,不太能顾上老家这边,都是宁美婷回来帮忙得多。
  宁绍德被宁达的眼神盯得心头一颤。
  不由低下头来,不敢跟父亲对视,一声也不敢再吭。
  分首饰的事就这么定下,那些首饰三个孙女、两个孙子加上两个外孙,总共七个人分,其实分到每个人手里也没多少。
  哪怕家里条件再普通,差价也都补得起。
  相比于大人的算计和争吵,孩子们之间和谐多了。
  宁时春当大哥的,让弟弟妹妹们先选。
  叶菁不想补钱,就让宁丹洁只要了个小小的银戒指,让其他人补钱给自己。
  宁美婷让自家两个儿子拿了母亲以前常戴的金戒指和一对银耳环,留着以后当个念想。
  宁时夏对奶奶的遗物不太感兴趣,只意思意思要了剩下的那对银耳环。
  宁丹萍要了金耳环。
  剩下的银镯子和金镯子,宁时秋跟宁时春商量了一下,剩下的东西他都要了,然后把钱补给他们。
  宁时春想着自己对奶奶的遗物也没什么兴趣,以前奶奶最疼宁时秋,他估计是想多留一件做纪念,就答应了。
  有宁达坐镇,心里有想法的大人不敢逼孩子太过,几个孩子商量了一下,很快就把东西分好。
  这次曾经宁绍贤去世时,年纪还小的孩子们都长大了,晚上也得守灵。
  守到下半夜,终于可以稍稍休息一下,宁时夏正准备靠墙眯一会儿。
  宁丹洁趁着叶菁和宁绍德都睡得打起呼噜了,悄悄凑过来:“小夏,听说你考上军校了,恭喜你!”
  宁时夏用力睁了睁眼睛,小声道:“谢谢二姐。”
  接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宁丹洁比宁时夏大一岁,但宁时夏上学比较早,两个人同一年参加的高考。
  今年宁丹洁落榜了,没考上本科,宁时夏听说二伯夫妻俩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让她去读大专,学中西面点工艺。
  宁时夏看她二姐的表现,显然不是很想学这个专业的样子。
  她本以为宁丹洁凑过来是想跟自己聊这个事,但宁时夏猜错了。
  宁丹洁接下来说的话,险些让她惊掉下巴。
  “我爸妈之前听说现在政策放宽,我妈又怀上了,他们悄悄去港岛查过,是个男孩。”
  宁时夏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他们还要孩子!二伯娘快五十了吧?身体受得了吗?二伯身体也不太好,以后怎么养孩子?”
  跟宁时夏惊讶的样子比起来,宁丹洁说起来时,反而神色淡淡的,没什么表情波动:“再有两三年就五十了,至于怎么养……他们说用不着我操心。”
  “二姐,那你……你怎么办?”当了十几年的独生女,乍然又要有个弟弟,这个极少有人能接受得了。
  说到这个话题,宁丹洁脸上的表情终于稍稍变得生动了些。
  她神色郑重地看向宁时夏,认真地说:“小夏,能不能请你帮我个忙?”
  第162章
  宁时夏态度也认真起来:“什么事,你说。”
  “能不能帮我问问你哥,有没有什么花销比较少的出国方式?”宁丹洁犹豫了很久,斟酌了很久,才鼓起勇气问宁时夏这个问题。
  宁时秋是她堂哥,可是他们年纪相差比较大,宁时秋比她大了五岁,除了小时候,两家闹掰之前,宁时秋带宁时夏玩会顺便带着她一起,后来他们的交集就不太多了。
  而且即使是两家闹掰之前,她也不常回老家,算起来要不是有一层亲戚关系,他们也没什么交情,跟他接触的次数可能还不如街上邻居家的孩子。
  所以宁丹洁只能请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宁时夏帮自己问问。
  很多信息她确实可以自己上网查询,可网上信息繁杂,真真假假很难分辨,她的试错机会太少,也害怕自己被骗,还不如舍下面子,问问真的在国外生活过几年的堂哥。
  她问的事,其实宁时夏也知道,毕竟宁时秋出去好几年,他们经常联系。
  聊天的时候,宁时秋提到过自己身边家庭条件不太好,但特别努力的同学。
  他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出去的都有。
  不过现在这个时间和场合,显然不是说那些的好时机。
  宁时夏问:“你着急吗?不着急的话,等奶奶丧事过了,我再帮你问问我哥,到时我们找个时间约出来玩再好好聊?”
  宁丹洁忙点头道:“好,我不着急的,还要读三年大专呢,至少要拿到学历再出去,谢谢你了小夏。”
  黄秀华的葬礼比宁绍贤的更隆重一些,来的人也更多。
  因为她是党员,组织上还派人来送花圈悼唁。
  等到黄秀华出殡后,宁绍明原本想请宁达搬到自己家去住,好就近照顾,宁美婷担心父亲一个人住,万一晚上摔了或者是遇上什么事,都没人知道,也在一边帮着劝。
  宁达却还是想自己住:“我一个人住习惯了,搬去你那里,跟你们生活习惯不一样,我们都不自在,我现在身体不错,还不如让我在住惯了的房子里,继续自己一个人住着,我过得舒心,没准能多活几年。”
  宁达他了解自己,有些生活习惯,别说是儿媳妇,连他儿子都看不惯,他可不想去孩子家讨嫌。
  远香近臭这话,他觉得很有道理,何必非要住一起,把孩子对他的孝心消磨掉呢。
  他坚持要自己住,儿女们都拗不过他,只好随了他的意。
  不过宁时夏不放心,特地给宁达买了一台手机,假期哪也不去,就留在老家。
  榕溪镇现在是有点名气的景区了,住在景区里,每天吃吃喝喝睡睡玩玩,惬意得很,顺便还能教爷爷用手机。
  老人忘性大,有时候宁时夏刚教完,宁达转头就忘了。
  来来回回教那么多次还忘记,要是换了急性子一点的孩子,保不齐就要发火了。
  但宁时夏记着小时候爷爷带自己时的情形,她小时候耍赖那么多次,爷爷也没有不耐烦过,像是以前爷爷带她上街玩,回家的路上她走到一半不想走就装肚子疼,几乎每次都这样。
  难道爷爷真的不知道她是装的吗?
  他肯定知道,却还是纵着她,每次都一脸无奈,但每次都会背着她回家。
  现在爷爷老了,她长大了,轮到她出力的时候,宁时夏也是耐心十足,一次不会就教两次、三次、四次,反反复复地教。
  直接教不管用,就带着他反复使用,把用手机当成一个习惯,用惯了自然就会了。
  宁丹洁拜托宁时夏的事,她也没有忘记。
  趁着宁时秋有空回老家探望爷爷的时候,就顺便问了他,再结合自己查到的资料以及宁丹洁的个人情况,选出一个最适合她的方法。
  她没把宁丹洁约到镇上来,毕竟二伯和二伯娘夫妻俩是什么样子,宁时夏也是知道的。
  宁时夏可不想帮了堂姐,却给自己爸妈惹麻烦。
  她回了一趟县城,把宁丹洁约到田清的网吧,要了一个隔音比较好的包间。
  正好包间里有电脑,宁时夏说的时候,结合电脑,可以让宁丹洁更直观地看到该如何操作。
  “我哥说,建议你大专入学后,如果能转专业,尽量换一个专业,最好换成护理相关的专业。”
  这个宁丹洁自己也查到了:“我知道的,所以我填志愿的时候,一开始听我爸妈的,让他们降低警惕,以为我很听话,但是在最后关头偷偷修改了第一志愿,其实我收到的是护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那个中西面点工艺的通知书,是我伪造出来骗我爸妈的。”
  此时宁丹洁一改在父母面前听话乖巧、唯唯诺诺的样子,流露出被打压多年后触底反弹的叛逆与锐气。
  宁时夏对此不太惊讶,她跟宁丹洁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她到县城读书后,两人来往得相对比较多,高中后学校不在同一个城市,离得太远见面的次数才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