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陈敬安应是早早看破了幕后的干戈,后期也不再当公孙府的幕僚,专心在夜不收教授五间课程。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他总是强调大局,全局,顺应大潮,或许他已经预看到了大胤后面发展的局势。
快到夜楫榭,秦弘导又补上一句,“不过我帮你,和他说的这些没有关系,只是我自己想出手”。
陈岁看他脸上笑嘻嘻的,“为什么?因为都在夜不收,同舟共命?还是你图谋着把我拉入伙,帮你一起干坏事?”
“图谋着拉入伙的可是总兵,这整盘任务总兵找我两走一趟,无非是想点透后,把我们两给收进他那条船”,秦弘导撇撇嘴,“我么,可能是因为你总是比较倒霉吧,有时候实在是看得不忍心。”
*
马跳北阙,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日月无光。
火运开时祸蔓延,万人后死万人先。
豺狼结队街中走,拨尽风云始见天。
各地的寺坛醮礼,卜出的谶语无一瑞吉。百姓们人心惶惶,多个城池掀起了囤积粮食风波,贩夫们也停下了往返外城的交易活动,回了家乡避祸。
江南的遡城。
粮商大户朱千仞家里,朱夫人和丈夫讨论着,近来民众们都在高价购粮,是不是有祸事要到,朱千仞安抚着忧心不安的夫人,太平年不会突然改换的,不要被流言谶语影响心绪。而且自从四王之乱结束和边疆的几波动乱平定以来,他们所在的江南,粮草接连丰收,锦绣日出万绸,夜市灯火通明,商贾络绎不绝,人家增长十万不止,总督秦穗治下的武备力量,据说也是大胤如今最强盛的三部之一。夫人睡着后,朱千仞却开始失眠了,他默默想道,粮草确实紧缺了不少,连续几个月,市场上都有无名买家下大单,有些反常。
*
梁城的朝堂上,今日多位大臣围绕着翰林林筠提的案子议论了许久。
林大人提出,为了应对天象和地谶屡屡不祥的状况,圣上和朝中位居六品以上的官员们,需要集体赴泰山登高,向天地祈福,庇佑大胤国祚长盛。
多道打量的目光集中到了林筠身上,林大人从容自若。
郭大人首先提出反对意见,泰山自古是君王封禅大典时才去踏足朝拜的,从梁城到泰山路途遥远,行路奔波,会劳碌圣上和众位大人,另外也劳师动众,耗费民力物力。
程大人表示赞同林翰林的提议,若是能安邦抚民,远赴泰山虽鞍马劳神但是值得,此事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朝中各执一词,没有讨论出个结果。高凇宣布朝后再议。
河清殿。
高凇和几位亲信大臣议事。
这位翰林大人很少主动提案,这次提的主张,不知背后是存了什么谋算。还是只是受天象启发?毕竟……对于占星算运,他们又确实不太了解,一时之间无法证实。
公孙府。
公孙成硕召集了自己的幕僚,也在商议同样的话题。
林翰林此人,精通于占噬之术,又看似没有加入任何派系,也没什么爱好和软肋,叫他们琢磨不透。
在公孙府待得最久的幕僚严浩想到,之前中书令大人的幕僚班底里也有一个擅于占噬的人,宋老头,不过宋老头和陈敬安一直不怎么对付,两方的主张总是南辕北辙,后面公孙成硕愈加重用陈敬安,就不怎么召宋老头一起参与谋事了。这些年岁过去了,陈敬安已经身死,宋老头应该也早就不在世间了罢。毕竟他年事已高,又带着天生的背骨病,发病时整个上身瘫倒在椅子上,看着就是消耗生力的。
两边的议论都没有什么头绪,可是天下的不祥谶语又沸沸扬扬,确实是一桩不能久搁的大事。
泰山之行,需得思量。
第44章 月出(1)
没过几日便是大胤的逐日节。一如既往在小咸湖举行。
小咸湖位于梁城的城郊,周围湖水浅绿透亮,到了湖中心,便是一片黢黑,深不可测。
祝官大人在主持逐日典礼时,却不慎在湖中心的船上落水,人们只看到其溺亡,但没有打捞到祝官的尸体。
压在百姓们心头的恐慌更加严重。大家纷纷揣测,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落水事故,而是逐日神显灵对他们的诏示,不然为何祝官大人连尸身都被吞没了。风云不明,殃及池鱼,与其等死,不如现在就脱身。一部分民众开始自发地悄悄迁居外逃。
夜不收派出了寻找祝官夜缰昀的任务,洪小钙和陈岁作为在营里水性数一数二的成员,被安排调了回来接了本任务。
祝官夜缰昀留下了一个女儿,叫夜明,是最熟悉祝官的人。
两人陪着祝官的女儿,坐上小船到小咸湖中心一探究竟。
船上,夜明扶着小脸,满眼焦急,虔诚地期盼着能寻到家父,她一直觉得家父尚未死去。
湖面平静无波。
几人的船在湖边兜了一大圈,夜明趴在船沿边,睁大眼睛往湖底望去,都没发现什么物什,更别提人影。
日头西斜,今日就先到这里结束。两人准备收工。
洪小钙下了船,把陈岁拉到一边,正准备分享一下最近她在其他城池所遇的见闻。
夜明突然在原地念念有词,“……一身不死,万人难逃”。
陈岁止住了洪小钙的话头,两人围在夜明身边,问她刚刚说了什么,再给她们讲讲。
快到夜楫榭,秦弘导又补上一句,“不过我帮你,和他说的这些没有关系,只是我自己想出手”。
陈岁看他脸上笑嘻嘻的,“为什么?因为都在夜不收,同舟共命?还是你图谋着把我拉入伙,帮你一起干坏事?”
“图谋着拉入伙的可是总兵,这整盘任务总兵找我两走一趟,无非是想点透后,把我们两给收进他那条船”,秦弘导撇撇嘴,“我么,可能是因为你总是比较倒霉吧,有时候实在是看得不忍心。”
*
马跳北阙,犬嗷西方。
八九数尽,日月无光。
火运开时祸蔓延,万人后死万人先。
豺狼结队街中走,拨尽风云始见天。
各地的寺坛醮礼,卜出的谶语无一瑞吉。百姓们人心惶惶,多个城池掀起了囤积粮食风波,贩夫们也停下了往返外城的交易活动,回了家乡避祸。
江南的遡城。
粮商大户朱千仞家里,朱夫人和丈夫讨论着,近来民众们都在高价购粮,是不是有祸事要到,朱千仞安抚着忧心不安的夫人,太平年不会突然改换的,不要被流言谶语影响心绪。而且自从四王之乱结束和边疆的几波动乱平定以来,他们所在的江南,粮草接连丰收,锦绣日出万绸,夜市灯火通明,商贾络绎不绝,人家增长十万不止,总督秦穗治下的武备力量,据说也是大胤如今最强盛的三部之一。夫人睡着后,朱千仞却开始失眠了,他默默想道,粮草确实紧缺了不少,连续几个月,市场上都有无名买家下大单,有些反常。
*
梁城的朝堂上,今日多位大臣围绕着翰林林筠提的案子议论了许久。
林大人提出,为了应对天象和地谶屡屡不祥的状况,圣上和朝中位居六品以上的官员们,需要集体赴泰山登高,向天地祈福,庇佑大胤国祚长盛。
多道打量的目光集中到了林筠身上,林大人从容自若。
郭大人首先提出反对意见,泰山自古是君王封禅大典时才去踏足朝拜的,从梁城到泰山路途遥远,行路奔波,会劳碌圣上和众位大人,另外也劳师动众,耗费民力物力。
程大人表示赞同林翰林的提议,若是能安邦抚民,远赴泰山虽鞍马劳神但是值得,此事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朝中各执一词,没有讨论出个结果。高凇宣布朝后再议。
河清殿。
高凇和几位亲信大臣议事。
这位翰林大人很少主动提案,这次提的主张,不知背后是存了什么谋算。还是只是受天象启发?毕竟……对于占星算运,他们又确实不太了解,一时之间无法证实。
公孙府。
公孙成硕召集了自己的幕僚,也在商议同样的话题。
林翰林此人,精通于占噬之术,又看似没有加入任何派系,也没什么爱好和软肋,叫他们琢磨不透。
在公孙府待得最久的幕僚严浩想到,之前中书令大人的幕僚班底里也有一个擅于占噬的人,宋老头,不过宋老头和陈敬安一直不怎么对付,两方的主张总是南辕北辙,后面公孙成硕愈加重用陈敬安,就不怎么召宋老头一起参与谋事了。这些年岁过去了,陈敬安已经身死,宋老头应该也早就不在世间了罢。毕竟他年事已高,又带着天生的背骨病,发病时整个上身瘫倒在椅子上,看着就是消耗生力的。
两边的议论都没有什么头绪,可是天下的不祥谶语又沸沸扬扬,确实是一桩不能久搁的大事。
泰山之行,需得思量。
第44章 月出(1)
没过几日便是大胤的逐日节。一如既往在小咸湖举行。
小咸湖位于梁城的城郊,周围湖水浅绿透亮,到了湖中心,便是一片黢黑,深不可测。
祝官大人在主持逐日典礼时,却不慎在湖中心的船上落水,人们只看到其溺亡,但没有打捞到祝官的尸体。
压在百姓们心头的恐慌更加严重。大家纷纷揣测,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落水事故,而是逐日神显灵对他们的诏示,不然为何祝官大人连尸身都被吞没了。风云不明,殃及池鱼,与其等死,不如现在就脱身。一部分民众开始自发地悄悄迁居外逃。
夜不收派出了寻找祝官夜缰昀的任务,洪小钙和陈岁作为在营里水性数一数二的成员,被安排调了回来接了本任务。
祝官夜缰昀留下了一个女儿,叫夜明,是最熟悉祝官的人。
两人陪着祝官的女儿,坐上小船到小咸湖中心一探究竟。
船上,夜明扶着小脸,满眼焦急,虔诚地期盼着能寻到家父,她一直觉得家父尚未死去。
湖面平静无波。
几人的船在湖边兜了一大圈,夜明趴在船沿边,睁大眼睛往湖底望去,都没发现什么物什,更别提人影。
日头西斜,今日就先到这里结束。两人准备收工。
洪小钙下了船,把陈岁拉到一边,正准备分享一下最近她在其他城池所遇的见闻。
夜明突然在原地念念有词,“……一身不死,万人难逃”。
陈岁止住了洪小钙的话头,两人围在夜明身边,问她刚刚说了什么,再给她们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