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彦博远摇头失笑。
可不,哪有不喜欢钱的,俗话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从前他对银子有多不在意,现今也困阻于钱财之上。
彦博远从一边博古架深处扒拉出一个钱盒,又去床底抠出一木盒。
“这些都是我打猎卖字画赚的,一部分给了母亲主中馈,留下的这些便是我的私房,这朝便都上交给夫郎管理。”
中馈一般掌握在家中顶梁汉子的正妻手中,彦家就彦博远一个男丁,现今有了夫郎,自然而然该由云渝掌握财政大权。
但彦博远不打算从李秋月那夺权,虽说现在连个下人也没有,但李秋月掌管惯了,新夫郎一进门就要接手那些,彦博远怕给母亲心里留疙瘩,是以也没主动提。
大家银子管不到,管管夫夫二人的小钱还是可以,彦博远交的心甘情愿。
云渝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村里没分家的人家,钱财也都是长辈管着,彦博远还不用把赚来的全部上交给李秋月。
他虽是彦博远买来的,但既已嫁给他,现在是他的正房夫郎。
没什么怕的,安安心心收下。
铜板放钱盒,供平日花销,床底下那些是银子,里面还有些小哥儿用的首饰,彦博远解释道:“首饰是我小爹的,你挑着喜欢的戴。”
小爹在时彦父还没发家,小爹的首饰朴素,胜在款式灵动,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
彦弘娶曲书文原本是为了和城里秀才打关系,谁知人不得宠,娶回家就与母家断了往来。
在日渐相处中,两人有了感情。
曲书文亡故后,彦弘时常拿着旧人画像给彦博远看。
彦博远虽没见过小爹,但对他也有孺慕之情。
云渝小心把带有首饰的盒子盖上,没拿里面的东西。
满含思念亲人的物件,他舍不得用。
云渝照着账本对银子,礼钱统共收了三十二两。
彦博远会硝制皮毛,不同制法卖的价格都不同,他会的是植鞣,与水鞣相比更卖得上价。
还有卖画钱,去掉平日笔墨开销,这段时间在婚事上花了许多,剩下的银子加在一起有五十二两。
把礼钱和钱盒里的铜板规整到一块,从中捡出个银锭,往彦博远面前一放,“喏,给你的零花钱。”
彦博远挑眉,欣然收下,老婆给发零花哎!
彦博远没能开心太久,因为云渝算完收入,开始算花销了。
五十两不是一笔小数目,奈何彦博远还要科考。
之后去了书院,没工夫打猎,卖画倒是能卖,但也不能像现在这般有时间,收入骤减。
更不要说去府城考试,考上举人还要去京都,一路上吃住路费都是银子。
云渝适才还开心家里钱多,这么一算下来,又成穷苦人家了。
灿烂笑容转而成了愁苦样,板着张脸后悔道:“要不,还是不要有零花了,笔墨从我这出,你有几个铜板买零嘴得了。”
彦博远赶紧捂住荷包,“这哪有要回的道理。钱财你放心,书院月考优异者可得课奖、花红。
朝廷还会给膏火钱,廪生每年有四两银子的补贴,每月有禀米发放。
家中人口少,足够平日餐食。
读书也讲究劳逸结合,我再画些字画放松,银钱够我读书开销。”
书院每十天一旬考,名列前茅者能得纸张、笔墨等实用品。
月考、季考则是直接发钱,彦博远上一世就能每月得奖钱,这番重生回来,怎么也不会比之前还差。
束脩已经交过,这朝回书院,只需再交个伙食住宿费。
伙食是书院农庄所产,成本不高,还有朝廷补贴,是以每年只需二两银子,时不时就能吃顿肉。
一个成年汉子,放外面,一年三两银子也吃不到那些菜色。
住宿更不消说,秀才待遇好,这部分是免除的。
不得不说,彦博远但凡弃武从文晚一些,彦弘还如现在这般英年早逝,彦家日子才是真难过。
同是读书人,有功名和没功名的差距颇甚。
就说童生和秀才,童生样样都得自掏腰包,秀才补贴多,还免田税,见官不跪,免除差役等,好处多多。
读书人的事云渝不懂,他大哥只是童生。
秀才具体待遇不了解,彦博远说是什么,便是什么,听他这么一通说,总结出一句话:
日子还能过。
别扣他零花。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彦博远的卧房连着书房,由耳房改造而来,他从库房拖出张新桌子,和现在用的书桌并排放,以后云渝就和他在一个屋算账习字。
方才算账时,他见云渝对账册感兴趣,礼钱单子这种简单账目云渝能看懂。
涉及更深的,有往来支出的经营账册,则是两眼一抹黑,彦博远打算将看账的本事也一并教了。
云渝欣然答应,与彦博远说定,彦博远在家时教他,不在家时遇到不懂的便去问李秋月。
彦博远和母亲打了招呼。
对于儿夫郎要学账的意愿,李秋月也很高兴,乐意带个学生。
新婚三日,白日是学,晚上还是“学”。
云渝学得头晕眼花。
到了回门的日子,请风水先生算了日子方位,将定好的牌位请到小祠堂,和彦父、小爹的牌位放在一处。
一间杂物间的大小,不大的供桌上,左边摆着彦弘和曲书文的牌位,右边是新请回的云石和叶连。
云渝和彦博远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互相介绍一番。
给双方父母认个脸,以后便是一家人。
云渝和彦博远退下后,彦小妹也上前磕头。
李秋月与他们是同辈,第一个作揖上香。
做完法事,要留道士在家吃顿便饭,才算圆满结束。
彦博远杀鸡杀鸭,云渝掌勺,烧了一桌好菜,色香味俱全,宾主尽欢。
饭菜端上桌前,云渝拿盘子拨了些饭食送去祠堂。
生前挨饿受冻,死后才得这些供奉。
饭菜上的热气直直往上飘,立在第一行的线香没有断裂。
父亲小爹该是吃到了,云渝想。
嫁了人,日子照常过。
白天出门割草喂羊,夜里床上多个人,多件事干,和之前没区别。
村子里的婶子夫郎也都混了个脸熟。
彦博远前世位高权重,不苟言笑,又当了那么多年怨鬼,回来的时候一时没适应,村里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无情冷酷,性子沉闷阴郁的落魄公子,后面进山打猎,猎户在村里也是敬而远之的存在,见天沾血,村民和他们打交道都有些怵得慌。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来问云渝“彦博远在家打不打人”这种话。
说他是山里打猎杀气重,一朝凤凰变家鸡,心理扭曲要打枕边人出气。
云渝不愉,想他在家烧饭洗碗伺候老娘,再伺候夫郎的,还要哄小妹,哪有工夫打人。
“没,不打,他还做饭呢。”
“汉子做饭啊。”婶子一脸不信。
婶子没了声,云渝继续弯腰割草,左手顺着草搂一把,右手拿镰刀贴着根部轻轻往里一划拉,割完一把往背篓里一放,没一会儿就是一筐子。
往里压压,又能放半筐。
这时婶子又凑过来:“东山头的张猎户你知道不。”
云渝说不知道,婶子神神秘秘地继续讲:“昨天被野猪拱下了山,是被村里人抬回去的,听说腿骨断了,之后好了也瘸腿。”
云渝眼皮子一跳,猎户这行当危险,从村里人家就能看出,靠山吃山的地界,一个村子百来户人家,进山打猎为生的一个巴掌数得过来,大部分还是种田为业。
“不过也是他命大,见到野猪跑得快,也赶上村里人都在附近,但你家的不用担心,你没嫁过来前,彦秀才都能一个人进山打野猪,我还吃过你家办的野猪席。”
婶子回味着野猪的香味,有些馋野猪。
村里打了野猪一般会在村里卖给同村,野猪肉不比鹿肉、狍子肉价贵,村里人能拿出些钱,买了开开荤,这回拱了张猎户的那头猪,就在张猎户家门前摆摊卖。
婶子又和云渝扯了几句,待不住了,想去村东面看看野猪,要是价格过得去,买上一点开个荤。
“我不去了,我还要回去喂羊呢。”
婶子没多劝,急吼吼背着篓子走了,她家在村东,倒是顺路。
婶子人虽跑了,但她的话留在云渝的脑海中循环播放。
知道彦博远本事厉害,野猪怕是奈何不了他,但心里记挂就怕有个三长两短。
夜里睡不踏实,半夜把彦博远摇醒,没头没尾来一句:“你别进山打猎了。”
彦博远睡眼迷离,哪听得清云渝在说什么,张嘴就是嗯嗯啊啊答应。
云渝看他实在困得不行,没再折腾,熬到第二日白天,拉着彦博远把张猎户的事儿说了,不想让他进山。
可不,哪有不喜欢钱的,俗话说得好,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从前他对银子有多不在意,现今也困阻于钱财之上。
彦博远从一边博古架深处扒拉出一个钱盒,又去床底抠出一木盒。
“这些都是我打猎卖字画赚的,一部分给了母亲主中馈,留下的这些便是我的私房,这朝便都上交给夫郎管理。”
中馈一般掌握在家中顶梁汉子的正妻手中,彦家就彦博远一个男丁,现今有了夫郎,自然而然该由云渝掌握财政大权。
但彦博远不打算从李秋月那夺权,虽说现在连个下人也没有,但李秋月掌管惯了,新夫郎一进门就要接手那些,彦博远怕给母亲心里留疙瘩,是以也没主动提。
大家银子管不到,管管夫夫二人的小钱还是可以,彦博远交的心甘情愿。
云渝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村里没分家的人家,钱财也都是长辈管着,彦博远还不用把赚来的全部上交给李秋月。
他虽是彦博远买来的,但既已嫁给他,现在是他的正房夫郎。
没什么怕的,安安心心收下。
铜板放钱盒,供平日花销,床底下那些是银子,里面还有些小哥儿用的首饰,彦博远解释道:“首饰是我小爹的,你挑着喜欢的戴。”
小爹在时彦父还没发家,小爹的首饰朴素,胜在款式灵动,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
彦弘娶曲书文原本是为了和城里秀才打关系,谁知人不得宠,娶回家就与母家断了往来。
在日渐相处中,两人有了感情。
曲书文亡故后,彦弘时常拿着旧人画像给彦博远看。
彦博远虽没见过小爹,但对他也有孺慕之情。
云渝小心把带有首饰的盒子盖上,没拿里面的东西。
满含思念亲人的物件,他舍不得用。
云渝照着账本对银子,礼钱统共收了三十二两。
彦博远会硝制皮毛,不同制法卖的价格都不同,他会的是植鞣,与水鞣相比更卖得上价。
还有卖画钱,去掉平日笔墨开销,这段时间在婚事上花了许多,剩下的银子加在一起有五十二两。
把礼钱和钱盒里的铜板规整到一块,从中捡出个银锭,往彦博远面前一放,“喏,给你的零花钱。”
彦博远挑眉,欣然收下,老婆给发零花哎!
彦博远没能开心太久,因为云渝算完收入,开始算花销了。
五十两不是一笔小数目,奈何彦博远还要科考。
之后去了书院,没工夫打猎,卖画倒是能卖,但也不能像现在这般有时间,收入骤减。
更不要说去府城考试,考上举人还要去京都,一路上吃住路费都是银子。
云渝适才还开心家里钱多,这么一算下来,又成穷苦人家了。
灿烂笑容转而成了愁苦样,板着张脸后悔道:“要不,还是不要有零花了,笔墨从我这出,你有几个铜板买零嘴得了。”
彦博远赶紧捂住荷包,“这哪有要回的道理。钱财你放心,书院月考优异者可得课奖、花红。
朝廷还会给膏火钱,廪生每年有四两银子的补贴,每月有禀米发放。
家中人口少,足够平日餐食。
读书也讲究劳逸结合,我再画些字画放松,银钱够我读书开销。”
书院每十天一旬考,名列前茅者能得纸张、笔墨等实用品。
月考、季考则是直接发钱,彦博远上一世就能每月得奖钱,这番重生回来,怎么也不会比之前还差。
束脩已经交过,这朝回书院,只需再交个伙食住宿费。
伙食是书院农庄所产,成本不高,还有朝廷补贴,是以每年只需二两银子,时不时就能吃顿肉。
一个成年汉子,放外面,一年三两银子也吃不到那些菜色。
住宿更不消说,秀才待遇好,这部分是免除的。
不得不说,彦博远但凡弃武从文晚一些,彦弘还如现在这般英年早逝,彦家日子才是真难过。
同是读书人,有功名和没功名的差距颇甚。
就说童生和秀才,童生样样都得自掏腰包,秀才补贴多,还免田税,见官不跪,免除差役等,好处多多。
读书人的事云渝不懂,他大哥只是童生。
秀才具体待遇不了解,彦博远说是什么,便是什么,听他这么一通说,总结出一句话:
日子还能过。
别扣他零花。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彦博远的卧房连着书房,由耳房改造而来,他从库房拖出张新桌子,和现在用的书桌并排放,以后云渝就和他在一个屋算账习字。
方才算账时,他见云渝对账册感兴趣,礼钱单子这种简单账目云渝能看懂。
涉及更深的,有往来支出的经营账册,则是两眼一抹黑,彦博远打算将看账的本事也一并教了。
云渝欣然答应,与彦博远说定,彦博远在家时教他,不在家时遇到不懂的便去问李秋月。
彦博远和母亲打了招呼。
对于儿夫郎要学账的意愿,李秋月也很高兴,乐意带个学生。
新婚三日,白日是学,晚上还是“学”。
云渝学得头晕眼花。
到了回门的日子,请风水先生算了日子方位,将定好的牌位请到小祠堂,和彦父、小爹的牌位放在一处。
一间杂物间的大小,不大的供桌上,左边摆着彦弘和曲书文的牌位,右边是新请回的云石和叶连。
云渝和彦博远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互相介绍一番。
给双方父母认个脸,以后便是一家人。
云渝和彦博远退下后,彦小妹也上前磕头。
李秋月与他们是同辈,第一个作揖上香。
做完法事,要留道士在家吃顿便饭,才算圆满结束。
彦博远杀鸡杀鸭,云渝掌勺,烧了一桌好菜,色香味俱全,宾主尽欢。
饭菜端上桌前,云渝拿盘子拨了些饭食送去祠堂。
生前挨饿受冻,死后才得这些供奉。
饭菜上的热气直直往上飘,立在第一行的线香没有断裂。
父亲小爹该是吃到了,云渝想。
嫁了人,日子照常过。
白天出门割草喂羊,夜里床上多个人,多件事干,和之前没区别。
村子里的婶子夫郎也都混了个脸熟。
彦博远前世位高权重,不苟言笑,又当了那么多年怨鬼,回来的时候一时没适应,村里人对他的印象就是无情冷酷,性子沉闷阴郁的落魄公子,后面进山打猎,猎户在村里也是敬而远之的存在,见天沾血,村民和他们打交道都有些怵得慌。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来问云渝“彦博远在家打不打人”这种话。
说他是山里打猎杀气重,一朝凤凰变家鸡,心理扭曲要打枕边人出气。
云渝不愉,想他在家烧饭洗碗伺候老娘,再伺候夫郎的,还要哄小妹,哪有工夫打人。
“没,不打,他还做饭呢。”
“汉子做饭啊。”婶子一脸不信。
婶子没了声,云渝继续弯腰割草,左手顺着草搂一把,右手拿镰刀贴着根部轻轻往里一划拉,割完一把往背篓里一放,没一会儿就是一筐子。
往里压压,又能放半筐。
这时婶子又凑过来:“东山头的张猎户你知道不。”
云渝说不知道,婶子神神秘秘地继续讲:“昨天被野猪拱下了山,是被村里人抬回去的,听说腿骨断了,之后好了也瘸腿。”
云渝眼皮子一跳,猎户这行当危险,从村里人家就能看出,靠山吃山的地界,一个村子百来户人家,进山打猎为生的一个巴掌数得过来,大部分还是种田为业。
“不过也是他命大,见到野猪跑得快,也赶上村里人都在附近,但你家的不用担心,你没嫁过来前,彦秀才都能一个人进山打野猪,我还吃过你家办的野猪席。”
婶子回味着野猪的香味,有些馋野猪。
村里打了野猪一般会在村里卖给同村,野猪肉不比鹿肉、狍子肉价贵,村里人能拿出些钱,买了开开荤,这回拱了张猎户的那头猪,就在张猎户家门前摆摊卖。
婶子又和云渝扯了几句,待不住了,想去村东面看看野猪,要是价格过得去,买上一点开个荤。
“我不去了,我还要回去喂羊呢。”
婶子没多劝,急吼吼背着篓子走了,她家在村东,倒是顺路。
婶子人虽跑了,但她的话留在云渝的脑海中循环播放。
知道彦博远本事厉害,野猪怕是奈何不了他,但心里记挂就怕有个三长两短。
夜里睡不踏实,半夜把彦博远摇醒,没头没尾来一句:“你别进山打猎了。”
彦博远睡眼迷离,哪听得清云渝在说什么,张嘴就是嗯嗯啊啊答应。
云渝看他实在困得不行,没再折腾,熬到第二日白天,拉着彦博远把张猎户的事儿说了,不想让他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