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他也像是一轮月亮。
卫执戟仰头看他,手指收紧,他长年练兵,手指有一层茧。
他十七岁时遇到这个人,情根深种,八年分别,有一瞬间,他不想放人走。
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月亮。
卫执戟眼皮通红,他咬着牙,眉眼锋利,像即将发怒的猛兽。
片刻后,却只是往前,闷闷将脸颊轻贴在郁临腰侧,蹭了蹭,闷声说:“我舍不得,舍不得你走。”
他手指轻扣上来,箍在郁临腰侧,郁临给他抱着,片刻后,怔然低头,看腰侧一小片水迹。
夜里的虫嘹亮,透着耳膜,郁临睫毛轻垂,指尖抬起又落下,半晌后,往前一点,轻轻蹭一下他眼角:“好。”
-
卫执戟隔日便不承认他自己做的丢脸事,不过也没人敢嘲笑他。
郁临不会笑他,跟着一起来接他的赵朗恨不得自戳双目,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淮城危机逐渐告一段落。
郁临走了一趟淮城,解了民患,百姓欢悦不已,伏地痛哭,甚至有人在家里为他供奉长生牌位。
大户豪族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抓不住什么把柄,只好按捺不动。
等事情了结,将要回京之时,朝堂之上显露出不同声音,有人请功,有人观望。
诸多消息传到皇城,皇帝扔下奏折,只是不住冷笑。
一连几天,他辗转反侧,心里愈发不悦,当年风雨飘摇,叛乱之时,他惊慌失措需要依仗的人,如今危机过去,同样能干,却成了他的眼中刺与肉中钉。
贵妃之舅陈卓托人从狗洞传出来的,一封声泪俱下的密信,恰成及时雨。
陈卓狡猾,先是信里一番洋洋洒洒啼血忠心,说自己一心为民为君,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不知疲倦。
又说郁临大权在握,心硬如铁,堂上翻脸,滥杀无辜,有乱臣之相。
最后的最后,他说郁临欺上瞒下,淮城百姓……不,不止淮城,这赵家天下,自李阁林死后,郁临出头,不过几年,便已经只知郁相,不知皇帝了。
皇帝阅罢,冷笑不已,一封意味不明的圣旨从皇城里发出来,直达淮城。
圣旨传过来的时候,卫执戟曲腿靠坐在府衙边的窗户上,皱眉看这封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的圣旨,心里只觉得不对。
他与皇帝之间隔着血海深仇,不吝啬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对方。
屋内,郁临俯身整理文书,准备离开,这段时间公务多,攒了厚厚一箱公文,各地发来,许多要在路上看。
皇帝忌惮他,却又依赖他,自叛乱起,大雍朝堂便是这样畸形共存。
卫执戟背靠在阳光里,胳膊撑着脖颈,院里树荫将窗边照的阴凉,他拿着圣旨,翻来覆去观察,抿唇看郁临,欲言又止:“这东西,嘶……”
他皱眉:“我觉着不对,这狗皇帝不怀好意。”
郁临闻言,抬眸看他,不意外他的敏锐,顿一下,他放下手里的文书。
白日明亮的光线里,郁临长袖轻垂,眼眸微弯,安抚看卫执戟担忧的脸:“无妨,不要担心。”
皇帝自是不怀好意。
剧本里,长乐十五年,支撑大雍数年的臣子被皇帝猜忌所杀,举世震惊,万民请愿,然而无法阻挡,臣子死后,四方无人掣肘,群雄逐鹿,天下大乱。
剧本里,这场乱世经历数年之久,中原破碎,蛮族进犯,内忧外患,互相征讨,结束时,天下百姓,十不存一,异族进犯,人命如猪狗。
但如今不会了。
郁临梳理了数年的大雍各州,哪怕生乱,有他留的人在,亦会引导百姓有活路可走。
而卫执戟八年蛰伏,养精蓄锐,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天下诸侯,蛮族铁蹄,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个无法阻挡的王朝更替会以更温和的方式进行,纵然死亡依然存在,却不会使一个民族苟延残喘,被外族践踏,而是留有希望,得以重生。
拿到剧本的时候,郁临看到结尾的山河破碎,万民被屠如同猪狗的画面,便设计了这样一条路线。
他查询过,他的积分差不多足够,继续进行任务,除了收尾,是为了每个世界里都在寻找他的这个人。
他无法确定对方身份,担心对方找不到他,没有随意脱离,想等稳定一点。
目的如此,但面对这次的世界背景,郁临的本能让他无法忽略作为人的温情。
他无法视而不见,总要做点什么。
他身姿颀长,站在桌案前,卫执戟从窗台跳下来,抬步到他身侧,一双眼睛锋锐,眼珠黑沉,一眨不眨看他。
“你想做的事,我会支持。”卫执戟看着他,轻轻皱眉,想到什么,咬了咬牙,“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一定要回去?”
他的手静静握在腰侧刀柄上,已经觉察到不对,丢下圣旨,嘴唇深抿,不容置疑道:“可以做,我跟你一起。”
他长大了,不再是十七岁时打马街头,听不懂便跟人赌气咬人的小侯爷。
他如今是将军,是割据一方的王,有兵有粮有能力有底气,只要他想,这天下间能做任何想做的事。
他不会在另一场即将到来的秋雨里透骨彻心,继续无能为力。
郁临看着他,伸手合上手侧箱子。
片刻后,睫毛轻抬,眉眼安静,轻轻对卫执戟摇头,弯眸笑了一下:“我需要你,但不是跟我回去。”
第77章 冠绝天下的乱世文臣(八)
长乐十五年秋,郁临解淮城之危,朝中赞誉更胜以往。
然而回京之时,迎接他的并非花团锦簇的赞誉之声,而是洛京士族拿着淮城密信,字字啼血,对他声泪俱下的控诉。
信中说他性情暴戾,残害士族,言之凿凿,一时间士族惊惶,皇帝大怒,斥责他有不臣之心,随之要将他下狱。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民众官员奔走相救,太学学子与百姓一拥而上,争相围堵前来拿人的禁军,不过短短一天,数千人守在郁府门口,与兵士对峙。
这就是他的臣子。
消息传到宫里,皇帝粗喘着气,一连摔了几套杯盏,又惧又怕,这样牵连甚广臣子,他能让他活吗?
皇帝又是恼火,又是惧怕,在几名宦官士族煽动下,发出数道指令,铁了心要杀郁临。
一时间,洛京城风声鹤唳。
由于堵在府门的不只是庶民百姓,还有太学学子,更有退休致仕的老大人,禁军不好讲他们全部抓起来,只好与他们在郁府门前对峙。
郁临被数百人堵在府内不得而出,场面一时间僵持住,直到禁军接到皇帝暴怒的传令,凡聚众保郁府者,一律按罪同诛。
禁军首领接到圣旨,然而抬眼一看,郁府门外刀兵下顶着的,尽是让人无法下手之人。
这些人抱着毯子,听闻风声,夜间也宿在郁府门口,他们有来自太学的高官之后,有街边的贩夫走卒,鬓发皆白的老御史垂头坐郁府门前,颤巍巍,冷硬着脸斥责禁军。
当年各地叛乱,郁临危难之时站出来力挽狂澜,保大雍太平,这样的忠良臣子,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要被抄家问斩,这是亡国之兆。
秋日冷雨自天边落下,雨水浇湿了府门上的匾额,门下的台阶,与墙边湿润的泥土。
禁军接到新旨意,虽不忍下手,咬牙挺着,然而对峙良久,前来监军的宦官再三催促,有见不惯的民众张口唾骂,缠斗之下,最终还是见了血。
郁府门前一片骚乱,哭声和怒骂声随着天空的惊雷炸响。
郁临自门内走出的时候,瓢泼大雨正翩然而至,起初还是豆大雨滴,随即连绵成一片,将整个洛京浇透。
老御史听到身后吱呀地敲门声,倏地转头,布满皱纹的眼角抽动一下,与脸色平静的郁临对视。
他年纪大了,手里拿着拐杖,在雨里几乎站不住,冷硬道:“你出来做什么,回去!”
郁府门前聚集许多人,前边正推挤着,听到声音,纷纷往后看,当看到面若冷玉,身形如鹤立孤松般的清隽身影,即使听命如禁军,也不禁虎口发麻。
许多年前,天下动乱,一路叛军烧杀抢掠,行至洛京。
那时皇帝吓得几乎昏厥,仓惶收拾行李,竟是要丢下满城百姓南下逃走,洛京暴乱,那时候,是这人出来,顶着巨大压力,救了满城性命。
在场的民众大多受过他的庇佑,对普通人来说,那是天大的恩情。
后来皇帝见洛京之危已解,又若无其事回来,稳坐高台。
不料短短几年,时移世易,这人会被安上乱臣贼子的名号,荒谬至此。
一道惊雷劈在天际,将门前对峙的众人脸色照的雪亮。
“郁……大人……”
“大人……”
“大人……不能过去……”
许多人陆陆续续围过来,想要护在郁临身侧,不让他往前,郁临一一看过去,眼皮轻抬,轻轻摇了摇头。
卫执戟仰头看他,手指收紧,他长年练兵,手指有一层茧。
他十七岁时遇到这个人,情根深种,八年分别,有一瞬间,他不想放人走。
可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月亮。
卫执戟眼皮通红,他咬着牙,眉眼锋利,像即将发怒的猛兽。
片刻后,却只是往前,闷闷将脸颊轻贴在郁临腰侧,蹭了蹭,闷声说:“我舍不得,舍不得你走。”
他手指轻扣上来,箍在郁临腰侧,郁临给他抱着,片刻后,怔然低头,看腰侧一小片水迹。
夜里的虫嘹亮,透着耳膜,郁临睫毛轻垂,指尖抬起又落下,半晌后,往前一点,轻轻蹭一下他眼角:“好。”
-
卫执戟隔日便不承认他自己做的丢脸事,不过也没人敢嘲笑他。
郁临不会笑他,跟着一起来接他的赵朗恨不得自戳双目,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淮城危机逐渐告一段落。
郁临走了一趟淮城,解了民患,百姓欢悦不已,伏地痛哭,甚至有人在家里为他供奉长生牌位。
大户豪族对他恨之入骨,然而抓不住什么把柄,只好按捺不动。
等事情了结,将要回京之时,朝堂之上显露出不同声音,有人请功,有人观望。
诸多消息传到皇城,皇帝扔下奏折,只是不住冷笑。
一连几天,他辗转反侧,心里愈发不悦,当年风雨飘摇,叛乱之时,他惊慌失措需要依仗的人,如今危机过去,同样能干,却成了他的眼中刺与肉中钉。
贵妃之舅陈卓托人从狗洞传出来的,一封声泪俱下的密信,恰成及时雨。
陈卓狡猾,先是信里一番洋洋洒洒啼血忠心,说自己一心为民为君,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不知疲倦。
又说郁临大权在握,心硬如铁,堂上翻脸,滥杀无辜,有乱臣之相。
最后的最后,他说郁临欺上瞒下,淮城百姓……不,不止淮城,这赵家天下,自李阁林死后,郁临出头,不过几年,便已经只知郁相,不知皇帝了。
皇帝阅罢,冷笑不已,一封意味不明的圣旨从皇城里发出来,直达淮城。
圣旨传过来的时候,卫执戟曲腿靠坐在府衙边的窗户上,皱眉看这封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的圣旨,心里只觉得不对。
他与皇帝之间隔着血海深仇,不吝啬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对方。
屋内,郁临俯身整理文书,准备离开,这段时间公务多,攒了厚厚一箱公文,各地发来,许多要在路上看。
皇帝忌惮他,却又依赖他,自叛乱起,大雍朝堂便是这样畸形共存。
卫执戟背靠在阳光里,胳膊撑着脖颈,院里树荫将窗边照的阴凉,他拿着圣旨,翻来覆去观察,抿唇看郁临,欲言又止:“这东西,嘶……”
他皱眉:“我觉着不对,这狗皇帝不怀好意。”
郁临闻言,抬眸看他,不意外他的敏锐,顿一下,他放下手里的文书。
白日明亮的光线里,郁临长袖轻垂,眼眸微弯,安抚看卫执戟担忧的脸:“无妨,不要担心。”
皇帝自是不怀好意。
剧本里,长乐十五年,支撑大雍数年的臣子被皇帝猜忌所杀,举世震惊,万民请愿,然而无法阻挡,臣子死后,四方无人掣肘,群雄逐鹿,天下大乱。
剧本里,这场乱世经历数年之久,中原破碎,蛮族进犯,内忧外患,互相征讨,结束时,天下百姓,十不存一,异族进犯,人命如猪狗。
但如今不会了。
郁临梳理了数年的大雍各州,哪怕生乱,有他留的人在,亦会引导百姓有活路可走。
而卫执戟八年蛰伏,养精蓄锐,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天下诸侯,蛮族铁蹄,都不是他的对手。
这个无法阻挡的王朝更替会以更温和的方式进行,纵然死亡依然存在,却不会使一个民族苟延残喘,被外族践踏,而是留有希望,得以重生。
拿到剧本的时候,郁临看到结尾的山河破碎,万民被屠如同猪狗的画面,便设计了这样一条路线。
他查询过,他的积分差不多足够,继续进行任务,除了收尾,是为了每个世界里都在寻找他的这个人。
他无法确定对方身份,担心对方找不到他,没有随意脱离,想等稳定一点。
目的如此,但面对这次的世界背景,郁临的本能让他无法忽略作为人的温情。
他无法视而不见,总要做点什么。
他身姿颀长,站在桌案前,卫执戟从窗台跳下来,抬步到他身侧,一双眼睛锋锐,眼珠黑沉,一眨不眨看他。
“你想做的事,我会支持。”卫执戟看着他,轻轻皱眉,想到什么,咬了咬牙,“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一定要回去?”
他的手静静握在腰侧刀柄上,已经觉察到不对,丢下圣旨,嘴唇深抿,不容置疑道:“可以做,我跟你一起。”
他长大了,不再是十七岁时打马街头,听不懂便跟人赌气咬人的小侯爷。
他如今是将军,是割据一方的王,有兵有粮有能力有底气,只要他想,这天下间能做任何想做的事。
他不会在另一场即将到来的秋雨里透骨彻心,继续无能为力。
郁临看着他,伸手合上手侧箱子。
片刻后,睫毛轻抬,眉眼安静,轻轻对卫执戟摇头,弯眸笑了一下:“我需要你,但不是跟我回去。”
第77章 冠绝天下的乱世文臣(八)
长乐十五年秋,郁临解淮城之危,朝中赞誉更胜以往。
然而回京之时,迎接他的并非花团锦簇的赞誉之声,而是洛京士族拿着淮城密信,字字啼血,对他声泪俱下的控诉。
信中说他性情暴戾,残害士族,言之凿凿,一时间士族惊惶,皇帝大怒,斥责他有不臣之心,随之要将他下狱。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民众官员奔走相救,太学学子与百姓一拥而上,争相围堵前来拿人的禁军,不过短短一天,数千人守在郁府门口,与兵士对峙。
这就是他的臣子。
消息传到宫里,皇帝粗喘着气,一连摔了几套杯盏,又惧又怕,这样牵连甚广臣子,他能让他活吗?
皇帝又是恼火,又是惧怕,在几名宦官士族煽动下,发出数道指令,铁了心要杀郁临。
一时间,洛京城风声鹤唳。
由于堵在府门的不只是庶民百姓,还有太学学子,更有退休致仕的老大人,禁军不好讲他们全部抓起来,只好与他们在郁府门前对峙。
郁临被数百人堵在府内不得而出,场面一时间僵持住,直到禁军接到皇帝暴怒的传令,凡聚众保郁府者,一律按罪同诛。
禁军首领接到圣旨,然而抬眼一看,郁府门外刀兵下顶着的,尽是让人无法下手之人。
这些人抱着毯子,听闻风声,夜间也宿在郁府门口,他们有来自太学的高官之后,有街边的贩夫走卒,鬓发皆白的老御史垂头坐郁府门前,颤巍巍,冷硬着脸斥责禁军。
当年各地叛乱,郁临危难之时站出来力挽狂澜,保大雍太平,这样的忠良臣子,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要被抄家问斩,这是亡国之兆。
秋日冷雨自天边落下,雨水浇湿了府门上的匾额,门下的台阶,与墙边湿润的泥土。
禁军接到新旨意,虽不忍下手,咬牙挺着,然而对峙良久,前来监军的宦官再三催促,有见不惯的民众张口唾骂,缠斗之下,最终还是见了血。
郁府门前一片骚乱,哭声和怒骂声随着天空的惊雷炸响。
郁临自门内走出的时候,瓢泼大雨正翩然而至,起初还是豆大雨滴,随即连绵成一片,将整个洛京浇透。
老御史听到身后吱呀地敲门声,倏地转头,布满皱纹的眼角抽动一下,与脸色平静的郁临对视。
他年纪大了,手里拿着拐杖,在雨里几乎站不住,冷硬道:“你出来做什么,回去!”
郁府门前聚集许多人,前边正推挤着,听到声音,纷纷往后看,当看到面若冷玉,身形如鹤立孤松般的清隽身影,即使听命如禁军,也不禁虎口发麻。
许多年前,天下动乱,一路叛军烧杀抢掠,行至洛京。
那时皇帝吓得几乎昏厥,仓惶收拾行李,竟是要丢下满城百姓南下逃走,洛京暴乱,那时候,是这人出来,顶着巨大压力,救了满城性命。
在场的民众大多受过他的庇佑,对普通人来说,那是天大的恩情。
后来皇帝见洛京之危已解,又若无其事回来,稳坐高台。
不料短短几年,时移世易,这人会被安上乱臣贼子的名号,荒谬至此。
一道惊雷劈在天际,将门前对峙的众人脸色照的雪亮。
“郁……大人……”
“大人……”
“大人……不能过去……”
许多人陆陆续续围过来,想要护在郁临身侧,不让他往前,郁临一一看过去,眼皮轻抬,轻轻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