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粗鄙之语,荤黄段子之类从不避着他。亏得酒肆老板娘是个善人,给他隔了个单独小房间,教他读书识字。
旁的叶玄采记不大清了,只有隔间外飘香的下酒小菜,楼下喝酒的男人大嗓门,听不懂但三句不离“娘”的浑话。
收账的老板娘朝楼下怒声呵斥后安抚他:
“娘亲并非不要你,不过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你爹也并非故意丢下你,只是为了走镖,要去很远的地方,要养家。”
每当听到这,叶玄采只是咂摸着句子看向楼下的“叔叔伯伯”:
他们娘莫不是也去了很远的地方?
栖云百里外有大泽,南连栖云山,北接逍遥津,名曰巢。逍遥津外有一土丘,登而远望,得见大湖全貌,其名为四顶,闲游极佳。
钟锦彩便葬在这四顶山。
第16章 故人情
登顶已近黄昏,叶裁码放好市集买来的糖果子,酱肉一类,低声念叨着:
“耽搁了时间,有些凉了,锦仙儿莫怪,要怪就怪梅俞陵他腿脚不利索,磨磨唧唧。”
梅俞陵被他这般说辞逗乐了,哭笑不得,这青年人作风跟他那位老友太像,都已见怪不怪:
“白小友正当年,反怪我这老头子腿脚不利索,有失偏颇。”
那年檐下,江湖客每日见书生拿着读本摇头换脑,自觉乏味,随手捻了纸团扔进窗内,正中书生脑门:
“诶,你说你,整日读这些书,往后能看出个什么名堂?字嘛,够识就好了。”
书生摇摇头:
“书中圣贤,自有门道,不得志,守一方安康,既得志,护天下太平。”
江湖客不以为意:
“说得好听,如今朝廷式微,上哪守太平去,都是些空话,那你自己呢?”
书生目光悄然扫过江湖客身后那负剑姑娘的脸:
“若有幸,得一人真心,定不相负。”
“倒是深情。”
叶裁除去碑旁杂草,却发现这草大多不过刚露头的小苗,一年间竟是没长起来多少,扭头看向梅俞陵:
“你修过了?”
梅俞陵面上含笑:
“略尽绵薄。”
白皑倒出瓶中酒,依旧是叶裁最喜的浮玉春,作罢,退至一边,与叶玄采并肩。
在逍遥津暂留就这一晚,留叶前辈与老友续续旧也好。
日渐西沉,红霓染了天边云彩,叶裁端了盏递与梅俞陵:
“梅……先生,你我初识,叶……也算缘分,小生不才,作陪,敬你一杯。”
“好。”
四顶山上,俩人席地而坐,天边一轮火红没入巢泽,叶裁知梅俞陵不胜酒力,却忽略白皑的身体也是这般。
一盏饮尽,二人皆醉。
梅俞陵昏昏沉沉,侧身盯着叶裁,那分明不同的相貌配上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二傻子模样,恍惚间莫名成了叶裁青年时的相貌,顿时急火攻心,气不打一处来,摔了酒盏指着他鼻子就骂:
“江湖人生性浪荡,又何况,聘为妻,奔为妾,她依旧选了你,为何?为何?我不明白,若不是你,阿彩最后又怎会!”
那“青年”叶裁倒比他平稳得多:
“姓梅的,是你懦弱,又怎怪得了我?你说从长计议,何来长久?若当时不带着她,你真忍心放她嫁那金家老头?我空口无凭不假,但那日墙头,是我接住了她。”
半空被风扬起的盖头,一身红衣,天仙似的姑娘,青年头戴箬笠,一接一吻,便算嫁了,酒肆中人念起,也叹是一段佳话。
那日墙下,书生伏于影中看得真切,了无妒意是假,但更多却是艳羡。
恨自己无权无势,守不住心宜之人;羡有人心较他更坚,无俗世之扰。
梅俞陵被他噎急了,那文人修养全然扔到一旁:
“你放屁!我,我,我若高中,会有机会的……”
提至心伤,梅俞陵鼻头一酸,泣不成声。
“青年”叶裁嗤笑:
“这么多年了,都成老不死的了,骂人还没一点长进,乡试三年一回,更何况乱世之时,四面揭竿而起,战火纷飞之际,她能等到几时?只怕黄花菜都凉过两轮了。”
“我……我……”
无言能对。
半晌,梅俞陵依旧呜咽着,年近六旬,哭相这般凄惨,纵是两人争了快半辈子,叶裁看了也于心不忍:
“哎呀,好了好了,都老头了,哭这么惨给谁看?锦仙儿又看不着。”
梅俞陵泪掉得愈加凶了起来。
“……差不多得了,啧,算我好心告诉你吧,东南战火连天,西北可不一样,沙土虽贫瘠,举头三尺亦有星宿满天,雪山千里绵延。”
“你想她举案齐眉,安稳顺遂;我许她天涯携手,一世一双,不也没差到哪去?”
梅俞陵掩面而泣,他自知这方面比不上叶裁,嘴也说不过他,好不容易止了哭,才肿着眼问一句:
“她可开心?”
“嗯……”
“……足矣”
困了半辈子,如今人去如花落,索性放纵一把,两人抄了酒瓶,邀巢泽上那一轮圆月对饮,一手按在墓碑石刻上,便如当年三人一般,一坛浮玉春喝得一滴不剩。
饮至最后,二人笑对苍天,人事不省,叶裁醉醺醺瘫坐在地上,眯眼对着墓碑傻笑,嘴里含糊不清:
“钟锦彩,小名叫什么阿彩?不如叫锦仙儿,笑起来赛仙女似的好看。”
“……油嘴滑舌。”
那姑娘蹙着眉骂江湖客嘴欠,掩面扭头嘴角却带上三分笑意。
叶裁仰面倒在地上,那行商相赠的莲灯还放在身侧,灯芯处烛火摇曳。
四顶山上,圆月分外明晰,巢湖之上花灯几点明灭。
遥寄相思之物,照就几家团圆。
白皑看着丢下一片狼藉已醉成一摊的两人,扶额轻叹,倒是叶玄采神情自若,习以为常:
“年年这般?”
“嗯。”
扶起两人,送回梅俞陵家里。
下山一路无言。
白皑常听着叶裁与淮念谈天,每提及有关叶玄采他娘,也只匆匆转移话题。
虽未明示,白皑能猜出后事如何,只言片语足矣。
钟锦彩有了身孕之后,二人搬至逍遥津,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直至那日。
观星台的天师皆乱阵脚,血月轮空,吉星西堕,兵破顺天城,白帝携宫人沉长康江而亡,前朝自此覆灭。
那时的白皑独坐栖云山巅,得知这个消息,竟松了口气。
四顶山侧的一间小院内,叶玄采呱呱坠地,钟锦彩与世长辞。
江湖一段佳话,天人永隔作结。
“你……入栖云宫前,可有过亲人?”
……亲人。
安置好叶裁后,两人都不大睡得着,便坐在庭前赏月。
叶玄采冷不丁问这一句,倒让他惊了一下,未曾想过这段往事会被他提起,只点头,又摇头:
“有过,只是……”
“同我讲讲。”
白皑未言语。
叶玄采蹙眉,作势要起身离去的模样,语气里却带了几分埋怨的意思:
“我……我都把我底裤扒给你听了,问问又如何……”
一听这话,白皑不禁笑起来,合着这小子还对那晚失了面子的事念念不忘,到底还是小孩心性:
“好,礼尚往来,不过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同你说说也无妨。”
说罢,理了理袖子:
“我入栖云百年之久,你知我姓白……”
此姓,乃前朝国姓。
白皑记事起,他便知自己此生必担大任。
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乃锦衣玉带,学的是帝王心术,高自己几个头的老师见了面还得尊称自己一声“殿下”。
高墙之内,衣食无忧,老师常教导他:
居高位者,广纳谏言,体察民心,爱民如子,方得景盛之相。
白皑记在心里。
那时宫人皆知,大殿下仁民爱物,是个极好的人。
虽贵为储君,却为陛下所不喜。
那时正值前朝鼎盛之际,白皑的父皇,年轻时求娶镇国候府小姐林氏为正妻,后得太子之位,而立之年举兵围困顺天城,于金銮殿上剑指先皇,逼宫让贤。
后铁血治国,手腕严明,国力虽一时而盛,天下人叫苦不堪。
如此之人,又怎会喜欢白皑这般过分温和的性子。
而二十余年,除去皇后所出白皑,后宫之人再未添新丁。
皇室血脉衰微,乃当时朝中大忌。
立白皑为储君,实属无可奈何。
忆起往事,白皑心中泛起一丝酸意,过后只是笑笑:
“当时我十五岁,久居东宫,鲜少能见上母后一面,身边有个贴身侍女,名唤东枝……”
白皑记得,她是江陵人士,风风火火像父皇所得那只南疆进贡来的鹦鹉,叽叽喳喳地闹得耳边生疼。
旁的叶玄采记不大清了,只有隔间外飘香的下酒小菜,楼下喝酒的男人大嗓门,听不懂但三句不离“娘”的浑话。
收账的老板娘朝楼下怒声呵斥后安抚他:
“娘亲并非不要你,不过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你爹也并非故意丢下你,只是为了走镖,要去很远的地方,要养家。”
每当听到这,叶玄采只是咂摸着句子看向楼下的“叔叔伯伯”:
他们娘莫不是也去了很远的地方?
栖云百里外有大泽,南连栖云山,北接逍遥津,名曰巢。逍遥津外有一土丘,登而远望,得见大湖全貌,其名为四顶,闲游极佳。
钟锦彩便葬在这四顶山。
第16章 故人情
登顶已近黄昏,叶裁码放好市集买来的糖果子,酱肉一类,低声念叨着:
“耽搁了时间,有些凉了,锦仙儿莫怪,要怪就怪梅俞陵他腿脚不利索,磨磨唧唧。”
梅俞陵被他这般说辞逗乐了,哭笑不得,这青年人作风跟他那位老友太像,都已见怪不怪:
“白小友正当年,反怪我这老头子腿脚不利索,有失偏颇。”
那年檐下,江湖客每日见书生拿着读本摇头换脑,自觉乏味,随手捻了纸团扔进窗内,正中书生脑门:
“诶,你说你,整日读这些书,往后能看出个什么名堂?字嘛,够识就好了。”
书生摇摇头:
“书中圣贤,自有门道,不得志,守一方安康,既得志,护天下太平。”
江湖客不以为意:
“说得好听,如今朝廷式微,上哪守太平去,都是些空话,那你自己呢?”
书生目光悄然扫过江湖客身后那负剑姑娘的脸:
“若有幸,得一人真心,定不相负。”
“倒是深情。”
叶裁除去碑旁杂草,却发现这草大多不过刚露头的小苗,一年间竟是没长起来多少,扭头看向梅俞陵:
“你修过了?”
梅俞陵面上含笑:
“略尽绵薄。”
白皑倒出瓶中酒,依旧是叶裁最喜的浮玉春,作罢,退至一边,与叶玄采并肩。
在逍遥津暂留就这一晚,留叶前辈与老友续续旧也好。
日渐西沉,红霓染了天边云彩,叶裁端了盏递与梅俞陵:
“梅……先生,你我初识,叶……也算缘分,小生不才,作陪,敬你一杯。”
“好。”
四顶山上,俩人席地而坐,天边一轮火红没入巢泽,叶裁知梅俞陵不胜酒力,却忽略白皑的身体也是这般。
一盏饮尽,二人皆醉。
梅俞陵昏昏沉沉,侧身盯着叶裁,那分明不同的相貌配上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二傻子模样,恍惚间莫名成了叶裁青年时的相貌,顿时急火攻心,气不打一处来,摔了酒盏指着他鼻子就骂:
“江湖人生性浪荡,又何况,聘为妻,奔为妾,她依旧选了你,为何?为何?我不明白,若不是你,阿彩最后又怎会!”
那“青年”叶裁倒比他平稳得多:
“姓梅的,是你懦弱,又怎怪得了我?你说从长计议,何来长久?若当时不带着她,你真忍心放她嫁那金家老头?我空口无凭不假,但那日墙头,是我接住了她。”
半空被风扬起的盖头,一身红衣,天仙似的姑娘,青年头戴箬笠,一接一吻,便算嫁了,酒肆中人念起,也叹是一段佳话。
那日墙下,书生伏于影中看得真切,了无妒意是假,但更多却是艳羡。
恨自己无权无势,守不住心宜之人;羡有人心较他更坚,无俗世之扰。
梅俞陵被他噎急了,那文人修养全然扔到一旁:
“你放屁!我,我,我若高中,会有机会的……”
提至心伤,梅俞陵鼻头一酸,泣不成声。
“青年”叶裁嗤笑:
“这么多年了,都成老不死的了,骂人还没一点长进,乡试三年一回,更何况乱世之时,四面揭竿而起,战火纷飞之际,她能等到几时?只怕黄花菜都凉过两轮了。”
“我……我……”
无言能对。
半晌,梅俞陵依旧呜咽着,年近六旬,哭相这般凄惨,纵是两人争了快半辈子,叶裁看了也于心不忍:
“哎呀,好了好了,都老头了,哭这么惨给谁看?锦仙儿又看不着。”
梅俞陵泪掉得愈加凶了起来。
“……差不多得了,啧,算我好心告诉你吧,东南战火连天,西北可不一样,沙土虽贫瘠,举头三尺亦有星宿满天,雪山千里绵延。”
“你想她举案齐眉,安稳顺遂;我许她天涯携手,一世一双,不也没差到哪去?”
梅俞陵掩面而泣,他自知这方面比不上叶裁,嘴也说不过他,好不容易止了哭,才肿着眼问一句:
“她可开心?”
“嗯……”
“……足矣”
困了半辈子,如今人去如花落,索性放纵一把,两人抄了酒瓶,邀巢泽上那一轮圆月对饮,一手按在墓碑石刻上,便如当年三人一般,一坛浮玉春喝得一滴不剩。
饮至最后,二人笑对苍天,人事不省,叶裁醉醺醺瘫坐在地上,眯眼对着墓碑傻笑,嘴里含糊不清:
“钟锦彩,小名叫什么阿彩?不如叫锦仙儿,笑起来赛仙女似的好看。”
“……油嘴滑舌。”
那姑娘蹙着眉骂江湖客嘴欠,掩面扭头嘴角却带上三分笑意。
叶裁仰面倒在地上,那行商相赠的莲灯还放在身侧,灯芯处烛火摇曳。
四顶山上,圆月分外明晰,巢湖之上花灯几点明灭。
遥寄相思之物,照就几家团圆。
白皑看着丢下一片狼藉已醉成一摊的两人,扶额轻叹,倒是叶玄采神情自若,习以为常:
“年年这般?”
“嗯。”
扶起两人,送回梅俞陵家里。
下山一路无言。
白皑常听着叶裁与淮念谈天,每提及有关叶玄采他娘,也只匆匆转移话题。
虽未明示,白皑能猜出后事如何,只言片语足矣。
钟锦彩有了身孕之后,二人搬至逍遥津,琴瑟和鸣,恩爱有加,直至那日。
观星台的天师皆乱阵脚,血月轮空,吉星西堕,兵破顺天城,白帝携宫人沉长康江而亡,前朝自此覆灭。
那时的白皑独坐栖云山巅,得知这个消息,竟松了口气。
四顶山侧的一间小院内,叶玄采呱呱坠地,钟锦彩与世长辞。
江湖一段佳话,天人永隔作结。
“你……入栖云宫前,可有过亲人?”
……亲人。
安置好叶裁后,两人都不大睡得着,便坐在庭前赏月。
叶玄采冷不丁问这一句,倒让他惊了一下,未曾想过这段往事会被他提起,只点头,又摇头:
“有过,只是……”
“同我讲讲。”
白皑未言语。
叶玄采蹙眉,作势要起身离去的模样,语气里却带了几分埋怨的意思:
“我……我都把我底裤扒给你听了,问问又如何……”
一听这话,白皑不禁笑起来,合着这小子还对那晚失了面子的事念念不忘,到底还是小孩心性:
“好,礼尚往来,不过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同你说说也无妨。”
说罢,理了理袖子:
“我入栖云百年之久,你知我姓白……”
此姓,乃前朝国姓。
白皑记事起,他便知自己此生必担大任。
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乃锦衣玉带,学的是帝王心术,高自己几个头的老师见了面还得尊称自己一声“殿下”。
高墙之内,衣食无忧,老师常教导他:
居高位者,广纳谏言,体察民心,爱民如子,方得景盛之相。
白皑记在心里。
那时宫人皆知,大殿下仁民爱物,是个极好的人。
虽贵为储君,却为陛下所不喜。
那时正值前朝鼎盛之际,白皑的父皇,年轻时求娶镇国候府小姐林氏为正妻,后得太子之位,而立之年举兵围困顺天城,于金銮殿上剑指先皇,逼宫让贤。
后铁血治国,手腕严明,国力虽一时而盛,天下人叫苦不堪。
如此之人,又怎会喜欢白皑这般过分温和的性子。
而二十余年,除去皇后所出白皑,后宫之人再未添新丁。
皇室血脉衰微,乃当时朝中大忌。
立白皑为储君,实属无可奈何。
忆起往事,白皑心中泛起一丝酸意,过后只是笑笑:
“当时我十五岁,久居东宫,鲜少能见上母后一面,身边有个贴身侍女,名唤东枝……”
白皑记得,她是江陵人士,风风火火像父皇所得那只南疆进贡来的鹦鹉,叽叽喳喳地闹得耳边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