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哪怕是在万军阵前,一眼找出敌军主帅也并非难事,一个人的气场骗不了人。
他指着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道:“把他留下,其他人都带下去。”
此人表面服从,却又颇有傲骨,不卑不亢,视死如归。
士兵将其余五人带出营帐,周权则闲庭信步走过去倒了杯热茶,背对着他道:“请他坐下说话。”
士兵搬了一把椅子到营帐中央,将那人按坐下来,两个士兵在身后把守。
周权端着茶杯回过身,问了句:“叫什么名字?”
“孔若云。”
“哪里人?”
“青州槐南县人。”
周权走上前去将手中茶杯递给他,孔若云接过来后应了声:“多谢。”吹了一口,一饮而尽,将茶杯拿在了手上。
周权问道:“今日为何要劫军粮?”
“想带乡亲们吃顿饱饭。”
“刺杀钦差,也是你们干的?”
“不是!”
周权问什么,孔若云便答什么,不问的他也一概不说,自此为止,倒也不像有什么假话。
他又问了句:“那你可知是谁干的?”
孔若云道:“我不清楚,但大家都说是汪伍干的。此人是明德山上的土匪,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
“你们这次劫军粮,也是效仿他们?”
孔若云沉默良久,又抬眼看向了周权。
他知道人不可貌相,清楚相由心生也总有看走眼的时候,但他已是将死之人,又看这位将军绝非奸佞之相,而是一身正气凛然,叹了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才说出口。
“我们只是平民百姓,顶多因地里欠收,交不上税粮,最近又实在揭不开锅,这才出此下策,和明德山杀人越货的土匪不一样。”
“但将军也知道,乱世天下,兵、匪、民如何分清?很多孩子吃不饱饭,知道山上有吃的,便常常到山上讨东西吃,有些孩子也被匪徒唆使,去干些帮他们盯梢,打探消息,或偷鸡摸狗的勾当。”
纪千峰的弟弟纪千川,也常常到山上讨东西吃。
他知道他们兄弟无父无母,几个月前,和他们相依为命的爷爷也走了,便时常关照他们。
但凡他手上还有些余粮,也会阻止纪千川跟其他孩子一起往山上跑。
但他不能用满口的仁义道德,去阻拦一个孩子在乱世里为自己寻活路。
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力,哪怕是当小偷,当匪徒,当叛民!
而是在一个月前,哥哥纪千峰跑来找他。
“千峰跟我说,山上的二当家的告诉他,青州百姓抗税,朝廷派了十万大军前来镇压叛民。”
听到这儿,周权两腮绷紧,额头上青筋暴起,双拳也不由得攥紧。
“接着说。”
孔若云继续道:“他们说官兵从长安来,带了许多粮食。而青州四面环山,重峦叠嶂,人靠步行尚可穿山越岭,但车辆和牲畜绝对进不来,只能走峡谷。”
“当年修官道,朝廷也派了人四处考察,但除了那条峡谷,便没有其它选择。”
“他们说,官兵人数再多,只要在峡谷断去了首尾,中间那段就犹如案板上的鱼肉。等官兵运送军粮时,只要断其首尾,我们就可以抢走粮食,往两边山上跑。”
“只要在援军赶到之前跑掉了,一隐入市,官兵又如何能找出大家?抢到了粮食,大家平分,抢到了兵器,也能拿到山上去跟他们换粮食。”
孔家在槐南县本是富庶之家,他父亲曾是槐南县令,在任之时将槐南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卸任之后,每逢灾荒,他父亲也会往义仓捐粮,在县里颇有威望。
他是家中长子,后来父亲去世,他却未能走上仕途,家道式微。但只要他手头周转得开,他也会帮帮友邻。
孔家在县中的名声尚存,如果他肯带头,定能一呼百应。
于是山上二当家的通过纪千峰,前来游说他。
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差事,否则土匪自己为何不干?
只是他家尚有家底,都已揭不开锅了,下面镇上、乡里饿殍遍野,人相食,他们太需要粮食了。
二当家的还告诉他,只要他肯拉起队伍干这一票,可以先给他们四千石粮,让他们吃饱饭,好有力气。
四千石粮,够他们六千人饱饱地吃上半个多月。
很多人表示,哪怕劫不到军粮,为了这四千石粮也肯干这一票。吃上几天饱饭,哪怕死在官兵手上也算值了,至少是个饱死的鬼!
孔若云道:“我们答应二当家的干这一票,二当家的也如约给了我们四千石粮。我们带人去取粮,看那些装粮食的麻袋都很干净,连块补丁也没有,而上面写着‘官粮’二字。”
第35章
所以这四千石粮, 是随钦差卫队调来的第一批赈灾粮,去掉从长安走到青州的消耗,数量也刚好对得上。
匪徒如此慷慨地将这四千石粮送给他们, 说明山上根本不缺这四千石粮,一石也不克扣, 倒像这四千石粮在匪徒手中也是个烫手山芋。
所以, 刺杀钦差的确是汪伍干的。
但他们并非为了粮食, 那么只有可能,是有人花高价从匪徒手中买了钦差的脑袋。
山匪头子的确很有头脑,唆使百姓劫掠军粮, 挑起军民矛盾, 坐收渔翁之利。
如此一来, 百姓本不是叛民,也成了叛民。
大军此行是为剿匪,若是着了他们的道, 转头便要一边剿匪一边镇压叛民, 百姓便成了替匪徒挡枪的肉盾。
周权问道:“你可见过他们二当家的?”
孔若云道:“那天和父老乡亲去拿那四千石粮,远远地见过一眼, 但当时是在夜里, 没看清楚脸。此人外号小白龙,听说比较瘦弱清秀。”
“你刚刚说的纪千峰、纪千川兄弟, 可曾见过小白龙?”
“他们应该也没见过。”顿了顿, 孔若云自顾自继续道,“我们说好劫了军粮, 一半发给县乡百姓, 剩余一半大家平分。但如今大局已定,只求将军杀了我, 放过其余无辜的百姓。”
“我们青州民风质朴。旁边沧州才旱了一年,便有百姓合伙砸了龙王庙。我们青州旱了三年,百姓仍在庙里祈雨,踏破了门槛,跪破了膝盖。一片丹心,等了一年又一年,没等来甘霖,却还在继续跪拜,他们都是再顺不过的顺民!”
周权明白孔若云的弦外之音。
青州大旱三年,百姓人相食,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却没能等来朝廷雨露恩泽。相反,朝廷向他们征收重税,收不上来,便说他们是叛民。
朝廷如此狠绝,青州百姓还不揭竿而起,皆因百姓纯良,朝廷应感庆幸。
周权道:“朝廷派大军前来,是为剿匪赈灾,保境安民,而非镇压叛民。朝廷得知青州大旱,已经向青州免了三年赋税,又何来抗税,何来叛民一说?这两年,朝廷也已多次调拨了赈灾粮,为何没有发到大家手上,仍需查明。但你既是读书人,又怎会听信匪徒这等蠢话?”
“我也是半信半疑。”说着,孔若云苦涩地笑了笑,“我们青州,与中原腹地只连着一条龙锯峡。每次中原大乱,自顾不暇,最先割舍的是我们,中原安定,想扩张版图,最后考虑的还是我们。我只当君父心中,早没了我们青州百姓。”
周权深深叹了一口气。
误会已深,君民离心,他不知是该让这误会继续,还是试图解开。
沉默良久,周权开口道:“皇上视民如伤,得知青州灾荒,百姓易子而食,曾在朝会上掩面恸哭,心里又怎会没有青州百姓?”
听了这话,孔若云潸然泪下。
他挣开士兵,跪在了地上:“有这句话便够了,请大将军杀了我吧!”
周权道:“我不杀你。”
杀了孔若云,激起槐南县百姓民愤,百姓若真揭竿而起,实在得不偿失。
周权又道:“回去告诉那些百姓,皇上派大军前来,是做什么。”说着,对一旁士兵道,“带他下去吃饭。”
士兵将孔若云带了下去。
而刚掀开帘子,便听帐外传来一声:“大哥,帐篷来了!”说着,周祈安走了进来,怀青、唐卓也跟在身后。
唐卓进了营帐,豪迈地道:“不愧是你啊,周权,听说你今天一举就俘了六千匪徒啊!”说着,竖起了大拇指,“还以为你们能在青州多陪我几个月,看样子,怕是不到一两个月便又要班师回朝了吧?”
听了这话,周祈安自嘲地笑了笑道:“中计了,被匪徒摆了一道,今天抓来的没一个土匪,都是县里的老百姓。抓都抓了,就地放了也不是,关着还要管他们吃住,算是砸手上了。”
“啊?!”
营帐外,唐卓的兵正把一车车帐篷、被褥推进营寨,还提供了售后服务,帮他们就地把帐篷扎了,那六千“暴民”便也就地安置了下来。
///
翌日清晨,周祈安、怀青正在周权帐中吃饭,听副将在门外道:“将军,八百营的信件到了。”
他指着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道:“把他留下,其他人都带下去。”
此人表面服从,却又颇有傲骨,不卑不亢,视死如归。
士兵将其余五人带出营帐,周权则闲庭信步走过去倒了杯热茶,背对着他道:“请他坐下说话。”
士兵搬了一把椅子到营帐中央,将那人按坐下来,两个士兵在身后把守。
周权端着茶杯回过身,问了句:“叫什么名字?”
“孔若云。”
“哪里人?”
“青州槐南县人。”
周权走上前去将手中茶杯递给他,孔若云接过来后应了声:“多谢。”吹了一口,一饮而尽,将茶杯拿在了手上。
周权问道:“今日为何要劫军粮?”
“想带乡亲们吃顿饱饭。”
“刺杀钦差,也是你们干的?”
“不是!”
周权问什么,孔若云便答什么,不问的他也一概不说,自此为止,倒也不像有什么假话。
他又问了句:“那你可知是谁干的?”
孔若云道:“我不清楚,但大家都说是汪伍干的。此人是明德山上的土匪,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
“你们这次劫军粮,也是效仿他们?”
孔若云沉默良久,又抬眼看向了周权。
他知道人不可貌相,清楚相由心生也总有看走眼的时候,但他已是将死之人,又看这位将军绝非奸佞之相,而是一身正气凛然,叹了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才说出口。
“我们只是平民百姓,顶多因地里欠收,交不上税粮,最近又实在揭不开锅,这才出此下策,和明德山杀人越货的土匪不一样。”
“但将军也知道,乱世天下,兵、匪、民如何分清?很多孩子吃不饱饭,知道山上有吃的,便常常到山上讨东西吃,有些孩子也被匪徒唆使,去干些帮他们盯梢,打探消息,或偷鸡摸狗的勾当。”
纪千峰的弟弟纪千川,也常常到山上讨东西吃。
他知道他们兄弟无父无母,几个月前,和他们相依为命的爷爷也走了,便时常关照他们。
但凡他手上还有些余粮,也会阻止纪千川跟其他孩子一起往山上跑。
但他不能用满口的仁义道德,去阻拦一个孩子在乱世里为自己寻活路。
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力,哪怕是当小偷,当匪徒,当叛民!
而是在一个月前,哥哥纪千峰跑来找他。
“千峰跟我说,山上的二当家的告诉他,青州百姓抗税,朝廷派了十万大军前来镇压叛民。”
听到这儿,周权两腮绷紧,额头上青筋暴起,双拳也不由得攥紧。
“接着说。”
孔若云继续道:“他们说官兵从长安来,带了许多粮食。而青州四面环山,重峦叠嶂,人靠步行尚可穿山越岭,但车辆和牲畜绝对进不来,只能走峡谷。”
“当年修官道,朝廷也派了人四处考察,但除了那条峡谷,便没有其它选择。”
“他们说,官兵人数再多,只要在峡谷断去了首尾,中间那段就犹如案板上的鱼肉。等官兵运送军粮时,只要断其首尾,我们就可以抢走粮食,往两边山上跑。”
“只要在援军赶到之前跑掉了,一隐入市,官兵又如何能找出大家?抢到了粮食,大家平分,抢到了兵器,也能拿到山上去跟他们换粮食。”
孔家在槐南县本是富庶之家,他父亲曾是槐南县令,在任之时将槐南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卸任之后,每逢灾荒,他父亲也会往义仓捐粮,在县里颇有威望。
他是家中长子,后来父亲去世,他却未能走上仕途,家道式微。但只要他手头周转得开,他也会帮帮友邻。
孔家在县中的名声尚存,如果他肯带头,定能一呼百应。
于是山上二当家的通过纪千峰,前来游说他。
他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差事,否则土匪自己为何不干?
只是他家尚有家底,都已揭不开锅了,下面镇上、乡里饿殍遍野,人相食,他们太需要粮食了。
二当家的还告诉他,只要他肯拉起队伍干这一票,可以先给他们四千石粮,让他们吃饱饭,好有力气。
四千石粮,够他们六千人饱饱地吃上半个多月。
很多人表示,哪怕劫不到军粮,为了这四千石粮也肯干这一票。吃上几天饱饭,哪怕死在官兵手上也算值了,至少是个饱死的鬼!
孔若云道:“我们答应二当家的干这一票,二当家的也如约给了我们四千石粮。我们带人去取粮,看那些装粮食的麻袋都很干净,连块补丁也没有,而上面写着‘官粮’二字。”
第35章
所以这四千石粮, 是随钦差卫队调来的第一批赈灾粮,去掉从长安走到青州的消耗,数量也刚好对得上。
匪徒如此慷慨地将这四千石粮送给他们, 说明山上根本不缺这四千石粮,一石也不克扣, 倒像这四千石粮在匪徒手中也是个烫手山芋。
所以, 刺杀钦差的确是汪伍干的。
但他们并非为了粮食, 那么只有可能,是有人花高价从匪徒手中买了钦差的脑袋。
山匪头子的确很有头脑,唆使百姓劫掠军粮, 挑起军民矛盾, 坐收渔翁之利。
如此一来, 百姓本不是叛民,也成了叛民。
大军此行是为剿匪,若是着了他们的道, 转头便要一边剿匪一边镇压叛民, 百姓便成了替匪徒挡枪的肉盾。
周权问道:“你可见过他们二当家的?”
孔若云道:“那天和父老乡亲去拿那四千石粮,远远地见过一眼, 但当时是在夜里, 没看清楚脸。此人外号小白龙,听说比较瘦弱清秀。”
“你刚刚说的纪千峰、纪千川兄弟, 可曾见过小白龙?”
“他们应该也没见过。”顿了顿, 孔若云自顾自继续道,“我们说好劫了军粮, 一半发给县乡百姓, 剩余一半大家平分。但如今大局已定,只求将军杀了我, 放过其余无辜的百姓。”
“我们青州民风质朴。旁边沧州才旱了一年,便有百姓合伙砸了龙王庙。我们青州旱了三年,百姓仍在庙里祈雨,踏破了门槛,跪破了膝盖。一片丹心,等了一年又一年,没等来甘霖,却还在继续跪拜,他们都是再顺不过的顺民!”
周权明白孔若云的弦外之音。
青州大旱三年,百姓人相食,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却没能等来朝廷雨露恩泽。相反,朝廷向他们征收重税,收不上来,便说他们是叛民。
朝廷如此狠绝,青州百姓还不揭竿而起,皆因百姓纯良,朝廷应感庆幸。
周权道:“朝廷派大军前来,是为剿匪赈灾,保境安民,而非镇压叛民。朝廷得知青州大旱,已经向青州免了三年赋税,又何来抗税,何来叛民一说?这两年,朝廷也已多次调拨了赈灾粮,为何没有发到大家手上,仍需查明。但你既是读书人,又怎会听信匪徒这等蠢话?”
“我也是半信半疑。”说着,孔若云苦涩地笑了笑,“我们青州,与中原腹地只连着一条龙锯峡。每次中原大乱,自顾不暇,最先割舍的是我们,中原安定,想扩张版图,最后考虑的还是我们。我只当君父心中,早没了我们青州百姓。”
周权深深叹了一口气。
误会已深,君民离心,他不知是该让这误会继续,还是试图解开。
沉默良久,周权开口道:“皇上视民如伤,得知青州灾荒,百姓易子而食,曾在朝会上掩面恸哭,心里又怎会没有青州百姓?”
听了这话,孔若云潸然泪下。
他挣开士兵,跪在了地上:“有这句话便够了,请大将军杀了我吧!”
周权道:“我不杀你。”
杀了孔若云,激起槐南县百姓民愤,百姓若真揭竿而起,实在得不偿失。
周权又道:“回去告诉那些百姓,皇上派大军前来,是做什么。”说着,对一旁士兵道,“带他下去吃饭。”
士兵将孔若云带了下去。
而刚掀开帘子,便听帐外传来一声:“大哥,帐篷来了!”说着,周祈安走了进来,怀青、唐卓也跟在身后。
唐卓进了营帐,豪迈地道:“不愧是你啊,周权,听说你今天一举就俘了六千匪徒啊!”说着,竖起了大拇指,“还以为你们能在青州多陪我几个月,看样子,怕是不到一两个月便又要班师回朝了吧?”
听了这话,周祈安自嘲地笑了笑道:“中计了,被匪徒摆了一道,今天抓来的没一个土匪,都是县里的老百姓。抓都抓了,就地放了也不是,关着还要管他们吃住,算是砸手上了。”
“啊?!”
营帐外,唐卓的兵正把一车车帐篷、被褥推进营寨,还提供了售后服务,帮他们就地把帐篷扎了,那六千“暴民”便也就地安置了下来。
///
翌日清晨,周祈安、怀青正在周权帐中吃饭,听副将在门外道:“将军,八百营的信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