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有水珠顺着宋怀晏的脸颊滑落,滴在地上,洇湿出一小片深色的水渍,仿若哀伤的墨痕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
沈谕跪在他身旁,目光未离开宋怀晏分毫,他看到了他微微颤抖的双手。温热的手掌悄无声息地握住那垂在身侧的手指,触手的冰凉让他惊了一瞬。
这样闷热的夏夜,宋怀晏的手心却冰凉一片,仿佛那些年在苍玄宗,拥着最好的暖炉也捂不热。
宋怀晏眼睫动了动,嘴唇微张,终是没发出声音。
两人就这般静静跪着,挺立的身影融在这无边夜色笼罩的灵堂之中。
时间从两人紧握着的手指间一点点流逝,天空渐渐由黑沉转为微蓝,曙光似是穿透厚重的悲伤,破晓而来。
第62章 守灵人
李国民进来时, 发现两人都还跪着,有些意外。他赶紧将人劝起,这才发现宋怀晏膝盖上的血迹已经渗入了蒲团中。
沈谕一言不发地将他扶着往边上的小院里走。在外婆的灵堂和外人面前, 他没有表现过多的情绪, 但脸色异常难看。
宋怀晏跪了一夜,双腿已经麻木, 受伤的膝盖保持着僵硬的弧度无法正常走路。他靠着沈谕一瘸一拐地走到竹椅前坐下,脸色在微暖的晨曦中显得异样的苍白, 唇不自觉地颤抖, 尝试了好几次才发出沙哑的声音:“……我没事。”
沈谕默不作声地卷起他的裤腿, 因为血块粘结站着衣料和伤口,强行撕开的时候他的动作格外小心。然而宋怀晏的膝盖已没了知觉, 也不觉得痛, 他没有说话, 只是拍了拍他的手以示安慰, 又从身上摸出了一张纸符。
沈谕取来小碗和清水,将那张符纸烧成灰烬, 兑水搅匀后替他擦在结痂后再次撕裂地血肉模糊的伤口上。
第二天的丧礼在李国民和李国福的操持下进行, 根据温婆婆的意愿, 仪式从简, 但兄弟两还是请了唢呐队,李国民说,大姨从前喜欢热闹, 不想最后让她走得冷冷清清的。
因为宋怀晏的腿伤, 其他人都不让他帮忙,他便坐在板凳上,安安静静地看着、听着。锣鼓唢呐轮番演奏着经典老歌和流行歌曲, 或轻快悠扬,或缠绵哀伤。
沈谕多数时间都在帮忙,得空的间隙会过来陪着宋怀晏在灵前坐一会,好几次见他似乎听鼓乐声听得出神,唤他几次才有回应。
前来吊唁的人吃过“豆腐宴”后便是前去火葬,宋怀晏和沈谕跟着灵车一起,最后又看着李国民将骨灰埋葬后院的花坛里。
丧礼结束,李国民两人同宋怀晏告别,其余人也都各自散场,难得热闹了两天的小院安静下来,越发显得空荡冷寂。
沈谕陪着宋怀晏在温婆婆的家里一直待到晚上,不眠不休了两个晚上,他担心宋怀晏的身体,强行要将人带回去,宋怀晏却说要回诸事堂。
诸事堂依旧比外面阴冷许多,仿佛有穿堂的风来来回回呜咽着。宋怀晏一瘸一拐地在诸事堂里里外外走了一圈,像是在找寻着什么。
最后,他停在门口,看着破旧的木门,和门口轻轻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竹风铃。
“师兄……”沈谕有些担心地开口。
宋怀晏很慢地转过头,张了张口,却是“哇”地吐出一口血。
“师兄!”沈谕快步上前将人抱住,顺势在青石地板上坐下。
“外婆……”宋怀晏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和灵魂,整个人的重量都倒在沈谕身上,“她为什么……不肯再来看看我。”
沈谕知道,他是在等温婆婆的魂魄。等她因执念不散,来到这里。
可温婆婆,却好似走得了无牵挂,并未在人世间多做停留。
宋怀晏虚弱地咳着,眼神逐渐涣散,他茫然无措抓着沈谕的手腕,口中发出嘶哑的喃喃声:
“我没有外婆了……没有了……”
“外婆只是回家了,她终于可以回家了……”沈谕将他紧紧拥住,顺着脊背轻拍安抚着,“师兄,我在这里,我会一直在。”
被抱着的人先是像应激一般胡乱挣扎着,很快又好似溺水的人抓住了唯一的浮木,本能地抱住了沈谕,将大半张脸埋在他的肩头。
起初是压抑的呜咽声,然后是破碎的哭声,从嘶哑的喉咙里一点点漏出,泪水湿透沈谕的肩头,灼烫着他的皮肤。
沈谕从未见过师兄这样放肆又无措的样子。像一个孩子一样声嘶力竭,又像一个成人一样肝肠寸断。
许久之后,宋怀晏身上轻轻一颤,忽然发出微弱低哑的声音,十指因用力而抓紧了沈谕的衣衫。
“是我害了她……是我……”
沈谕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当他是太过自责,情绪激动。却见宋怀晏忽然止住了哭声,周身忽的窜起无数密密麻麻的黑雾。
意识到不对的时候,沈谕首先是去抓他的左手,想查看千机线和山鬼钱。然而他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一片田地里,面前是一个新立的坟茔。
他这是,入魇了吗?
可他四处找寻,宋怀晏却没有在他身边。
所以这里是,师兄的魇?
*
田间刚下过一场雨,水汽氤氲在半空,仿若一层轻纱。草木叶片上挂着的水珠,被风一吹,簌簌滚落,砸在湿漉漉的地面,洇出一小片一小片的湿痕。
沈谕的看道那座坟茔前没有墓碑,只有一抔新土,突兀地立在这片葱郁的田间。
他转头,看到身后站着一个小男孩和老人。男孩七八岁的样子,身形单薄,老人年岁不大,但脸上的疲惫和悲伤让她显得格外沧桑。
小男孩就那样定定地站着,眼神空洞地望着那新修的坟墓,像是还陷在一场醒不来的噩梦里。
沈谕看着男孩,心底泛起一阵熟悉感,他恍然惊觉,竟然是他!
“……哥哥。”
一声低喃穿越错落时空,将尘封的记忆唤醒。
原来在很多年前,他们就已经见过面了。
那个中秋夜,月色如水。
老人满是沧桑的手缓缓抬起,轻柔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牵起他的小手,一步一步,踩着泥泞的小路前行。
泥水沾湿他们的鞋子,每一步路都走得并不轻松,老人走得很慢却很稳,没有再回头。
许久后,他们走到一座破旧的木制老房子前。
“小晏啊,以后外婆就和你一起住在这,不要害怕。”
老人微微弯下腰,目光与小男孩平视,慈爱的脸上展开一抹微笑,小男孩看懂了那笑容背后的哀伤,却还不懂那里更加复杂的情感。
他湛黑的眼睛里水汽氤氲着,红通通的。这两天他已流了许多泪,他知道,他没有爸爸妈妈了。但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会怎样艰难。
天又下起雨来。
沈谕跟着老人和宋怀晏进门,他于不同的岁月长河里多次走入过这座老房子,这是宋怀晏之后十年长大的地方。
此时的院子里墙壁爬满了斑驳的青苔,青瓦上水珠滴答,溅落在屋檐下的水洼里,泛起一圈圈涟漪,潮湿且带着几分落寞。
梦魇中的场景如同破碎又重组的拼图,在沈谕眼前变幻重叠。他看到年幼的宋怀晏在昏黄的灯光下,皱着眉头,一笔一划地写着作业,身旁外婆戴着老花镜,缝补着破旧的衣衫,针脚密密麻麻,每一针都似缝进了生活的艰辛。
失去双亲的孩子和年迈老人相依为命,日子就像在荆棘丛中前行。年少岁月被贫困与苦难填满,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被嘲笑和欺负也是司空见惯。
可很多时候,邻居会送来的一碗热粥,老师会偷偷塞给他几本旧书,外婆总能用她满是老茧的手为他擦拭掩藏起来的伤口,用她温柔的怀抱化解一切委屈。点滴的温暖,如暗夜里的星光,支撑着他走过漫长岁月,让他也长成了一个温柔又坚强的人。
十八岁那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宋怀晏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他满心期许,以为命运的齿轮自此转向光明,新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然而,在去超市打工的路上,车水马龙间,他看到一个闯红灯的小女孩莽撞地冲向路中央,来不及思索,本能驱使他冲上前推开小女孩,那一刻,时间仿若静止,随着一声尖锐的刹车声划破长空,他单薄的身躯如断了线的风筝,被汽车撞飞出去。
沈谕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心像是猝然被重锤猛击,鲜血溅起的瞬间,刺痛了他的双眼,。无尽的血红仿若要将他吞噬。
他终于明白,为何师兄不喜欢坐车,每次过马路总会反复确认许久,偶尔听到汽鸣声,身体便不自觉紧绷。那是刻在心底深处、源自死亡瞬间的恐惧。
沈谕跪在他身旁,目光未离开宋怀晏分毫,他看到了他微微颤抖的双手。温热的手掌悄无声息地握住那垂在身侧的手指,触手的冰凉让他惊了一瞬。
这样闷热的夏夜,宋怀晏的手心却冰凉一片,仿佛那些年在苍玄宗,拥着最好的暖炉也捂不热。
宋怀晏眼睫动了动,嘴唇微张,终是没发出声音。
两人就这般静静跪着,挺立的身影融在这无边夜色笼罩的灵堂之中。
时间从两人紧握着的手指间一点点流逝,天空渐渐由黑沉转为微蓝,曙光似是穿透厚重的悲伤,破晓而来。
第62章 守灵人
李国民进来时, 发现两人都还跪着,有些意外。他赶紧将人劝起,这才发现宋怀晏膝盖上的血迹已经渗入了蒲团中。
沈谕一言不发地将他扶着往边上的小院里走。在外婆的灵堂和外人面前, 他没有表现过多的情绪, 但脸色异常难看。
宋怀晏跪了一夜,双腿已经麻木, 受伤的膝盖保持着僵硬的弧度无法正常走路。他靠着沈谕一瘸一拐地走到竹椅前坐下,脸色在微暖的晨曦中显得异样的苍白, 唇不自觉地颤抖, 尝试了好几次才发出沙哑的声音:“……我没事。”
沈谕默不作声地卷起他的裤腿, 因为血块粘结站着衣料和伤口,强行撕开的时候他的动作格外小心。然而宋怀晏的膝盖已没了知觉, 也不觉得痛, 他没有说话, 只是拍了拍他的手以示安慰, 又从身上摸出了一张纸符。
沈谕取来小碗和清水,将那张符纸烧成灰烬, 兑水搅匀后替他擦在结痂后再次撕裂地血肉模糊的伤口上。
第二天的丧礼在李国民和李国福的操持下进行, 根据温婆婆的意愿, 仪式从简, 但兄弟两还是请了唢呐队,李国民说,大姨从前喜欢热闹, 不想最后让她走得冷冷清清的。
因为宋怀晏的腿伤, 其他人都不让他帮忙,他便坐在板凳上,安安静静地看着、听着。锣鼓唢呐轮番演奏着经典老歌和流行歌曲, 或轻快悠扬,或缠绵哀伤。
沈谕多数时间都在帮忙,得空的间隙会过来陪着宋怀晏在灵前坐一会,好几次见他似乎听鼓乐声听得出神,唤他几次才有回应。
前来吊唁的人吃过“豆腐宴”后便是前去火葬,宋怀晏和沈谕跟着灵车一起,最后又看着李国民将骨灰埋葬后院的花坛里。
丧礼结束,李国民两人同宋怀晏告别,其余人也都各自散场,难得热闹了两天的小院安静下来,越发显得空荡冷寂。
沈谕陪着宋怀晏在温婆婆的家里一直待到晚上,不眠不休了两个晚上,他担心宋怀晏的身体,强行要将人带回去,宋怀晏却说要回诸事堂。
诸事堂依旧比外面阴冷许多,仿佛有穿堂的风来来回回呜咽着。宋怀晏一瘸一拐地在诸事堂里里外外走了一圈,像是在找寻着什么。
最后,他停在门口,看着破旧的木门,和门口轻轻摆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竹风铃。
“师兄……”沈谕有些担心地开口。
宋怀晏很慢地转过头,张了张口,却是“哇”地吐出一口血。
“师兄!”沈谕快步上前将人抱住,顺势在青石地板上坐下。
“外婆……”宋怀晏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和灵魂,整个人的重量都倒在沈谕身上,“她为什么……不肯再来看看我。”
沈谕知道,他是在等温婆婆的魂魄。等她因执念不散,来到这里。
可温婆婆,却好似走得了无牵挂,并未在人世间多做停留。
宋怀晏虚弱地咳着,眼神逐渐涣散,他茫然无措抓着沈谕的手腕,口中发出嘶哑的喃喃声:
“我没有外婆了……没有了……”
“外婆只是回家了,她终于可以回家了……”沈谕将他紧紧拥住,顺着脊背轻拍安抚着,“师兄,我在这里,我会一直在。”
被抱着的人先是像应激一般胡乱挣扎着,很快又好似溺水的人抓住了唯一的浮木,本能地抱住了沈谕,将大半张脸埋在他的肩头。
起初是压抑的呜咽声,然后是破碎的哭声,从嘶哑的喉咙里一点点漏出,泪水湿透沈谕的肩头,灼烫着他的皮肤。
沈谕从未见过师兄这样放肆又无措的样子。像一个孩子一样声嘶力竭,又像一个成人一样肝肠寸断。
许久之后,宋怀晏身上轻轻一颤,忽然发出微弱低哑的声音,十指因用力而抓紧了沈谕的衣衫。
“是我害了她……是我……”
沈谕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当他是太过自责,情绪激动。却见宋怀晏忽然止住了哭声,周身忽的窜起无数密密麻麻的黑雾。
意识到不对的时候,沈谕首先是去抓他的左手,想查看千机线和山鬼钱。然而他眼前一黑,再睁眼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一片田地里,面前是一个新立的坟茔。
他这是,入魇了吗?
可他四处找寻,宋怀晏却没有在他身边。
所以这里是,师兄的魇?
*
田间刚下过一场雨,水汽氤氲在半空,仿若一层轻纱。草木叶片上挂着的水珠,被风一吹,簌簌滚落,砸在湿漉漉的地面,洇出一小片一小片的湿痕。
沈谕的看道那座坟茔前没有墓碑,只有一抔新土,突兀地立在这片葱郁的田间。
他转头,看到身后站着一个小男孩和老人。男孩七八岁的样子,身形单薄,老人年岁不大,但脸上的疲惫和悲伤让她显得格外沧桑。
小男孩就那样定定地站着,眼神空洞地望着那新修的坟墓,像是还陷在一场醒不来的噩梦里。
沈谕看着男孩,心底泛起一阵熟悉感,他恍然惊觉,竟然是他!
“……哥哥。”
一声低喃穿越错落时空,将尘封的记忆唤醒。
原来在很多年前,他们就已经见过面了。
那个中秋夜,月色如水。
老人满是沧桑的手缓缓抬起,轻柔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牵起他的小手,一步一步,踩着泥泞的小路前行。
泥水沾湿他们的鞋子,每一步路都走得并不轻松,老人走得很慢却很稳,没有再回头。
许久后,他们走到一座破旧的木制老房子前。
“小晏啊,以后外婆就和你一起住在这,不要害怕。”
老人微微弯下腰,目光与小男孩平视,慈爱的脸上展开一抹微笑,小男孩看懂了那笑容背后的哀伤,却还不懂那里更加复杂的情感。
他湛黑的眼睛里水汽氤氲着,红通通的。这两天他已流了许多泪,他知道,他没有爸爸妈妈了。但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会怎样艰难。
天又下起雨来。
沈谕跟着老人和宋怀晏进门,他于不同的岁月长河里多次走入过这座老房子,这是宋怀晏之后十年长大的地方。
此时的院子里墙壁爬满了斑驳的青苔,青瓦上水珠滴答,溅落在屋檐下的水洼里,泛起一圈圈涟漪,潮湿且带着几分落寞。
梦魇中的场景如同破碎又重组的拼图,在沈谕眼前变幻重叠。他看到年幼的宋怀晏在昏黄的灯光下,皱着眉头,一笔一划地写着作业,身旁外婆戴着老花镜,缝补着破旧的衣衫,针脚密密麻麻,每一针都似缝进了生活的艰辛。
失去双亲的孩子和年迈老人相依为命,日子就像在荆棘丛中前行。年少岁月被贫困与苦难填满,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被嘲笑和欺负也是司空见惯。
可很多时候,邻居会送来的一碗热粥,老师会偷偷塞给他几本旧书,外婆总能用她满是老茧的手为他擦拭掩藏起来的伤口,用她温柔的怀抱化解一切委屈。点滴的温暖,如暗夜里的星光,支撑着他走过漫长岁月,让他也长成了一个温柔又坚强的人。
十八岁那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宋怀晏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他满心期许,以为命运的齿轮自此转向光明,新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然而,在去超市打工的路上,车水马龙间,他看到一个闯红灯的小女孩莽撞地冲向路中央,来不及思索,本能驱使他冲上前推开小女孩,那一刻,时间仿若静止,随着一声尖锐的刹车声划破长空,他单薄的身躯如断了线的风筝,被汽车撞飞出去。
沈谕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心像是猝然被重锤猛击,鲜血溅起的瞬间,刺痛了他的双眼,。无尽的血红仿若要将他吞噬。
他终于明白,为何师兄不喜欢坐车,每次过马路总会反复确认许久,偶尔听到汽鸣声,身体便不自觉紧绷。那是刻在心底深处、源自死亡瞬间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