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小宋,桌子上有盏油灯,你帮我点上,这天像是要暗下来了。”
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电器,除了特地营造氛围,几乎没有人再点油灯蜡烛,温婆婆的房间里,却常年放着一盏油灯,灯的造型古朴,铜制的底座雕刻着镂空花纹,看着已有些年代。
宋怀晏慢慢走到桌前,将油灯点燃放到了温婆婆床边。
“小宋,你再帮我把院子里的东西收拾一下吧,衣服可以都收到隔壁小屋那个箱子里,把滚灯也拿进来吧。”温婆婆又说。
宋怀晏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看沈谕,沈谕朝他点头,示意他留在这,宋怀晏便转身出去了。
“小晏啊……”温婆婆的声音,如同初秋还未完全枯萎的一片落叶,轻轻飘落,带着一丝不舍与哀愁。
宋怀晏的脚步被这声呼唤生生扯住,如同一尊雕塑般回头。
他站在门框处,半边身子被门外的白光温柔地包裹,形成了一圈淡淡的光晕。脸庞、埋没在光影的交错里,看不清神情,只有那双眸子,在明暗之间闪烁着复杂的水光,像是有着千言万语,却终究未能说出口。
像是短暂地停顿了几秒,又像是等待了几十年的岁月。
他转过身,走入了那片白光之中。
等宋怀晏走出门,温婆婆转头看向沈谕,对他招招手:“小沈,过来坐这边。”
“虽然阿婆才见了你三次,就当真喜欢得紧。”老人慈爱地笑着,毫不掩饰目光中的喜爱,“说来奇怪,我这个脑子,也算还能记事,但是对小宋,我却总是模模糊糊的,记不住太多关于他的事……明明这孩子对我这般上心。 ”
她侧过身,从床头的柜子里拿出一个泛黄的本子,是很多年前学校会发的那种练习本。
边角已经磨损,纸张也变得脆弱。但那淡淡的蓝色条纹依旧清晰,每一行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写着许多日期,每个日期后面,都有一个“宋”字。
“阿婆不识字,只能写几个数字还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宋字还是跟原来隔壁的语文老师学的。”温婆婆的手指摸索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宋”字,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自从发现自己总是忘记,小宋我每次来了后我都会记下一个时间。等空了的时候看几眼,好像模模糊糊能想起些什么。”
“我其实看得出,我有时候认不出他,他的神情是很难过的,但总是笑着,给我说更多暖心窝子的话。他那样笑,我就心里难受……”
温婆婆的眼眶泛红,浑浊灰白的眼中蒙上一层水汽。
“阿婆以后啊,可能真的记不住了。小沈啊,你不会和我一样的,对吗?”
沈谕像是明白了什么,他从老人手里接过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青灰色的眼眸映出那张温和慈爱的脸。
“婆婆,你放心。他不会再是孤单一个人。”
温婆婆笑起来,脸上的皱纹舒展,眼里的泪花闪着星星点点的光。
“我就把这孩子,交给你啦……”
床头的油灯“吡啵”一声轻响,灯花闪烁,继而暗淡。
宋怀晏抱着滚灯进来的时候,温婆婆靠在床头,闭着眼睛,脸上温和而平静,仿佛只是睡着了。
他在门口站了一会,才缓缓走近目光从温婆婆移到那盏熄灭的油灯上。
“师兄……”沈谕往边上退了几步,给他让出更多的空间,“婆婆她,走得很安详。”
宋怀晏没有说话,他走到床边。
将滚灯放心,然后跪下,磕了三个头。
沈谕没有阻拦,只在一旁安静地注视着他。宋怀晏脸上平静,似是早就知道了结局。
“外婆从前跟我说过,在她的家乡,很多老人在预感自己将要离世时,把将点燃的油灯放床头……”
只是这一世的温婆婆,并没有同这个她莫名有些喜欢的姓宋的孩子说过。
“我知道,她要走了……”难言的酸涩涌上鼻尖,让宋怀晏的声音哽咽起来,“可她为什么,连最后的话也不留给我……”
“外婆她,怕见着你就舍不得走了。师兄,你别难过。”沈谕温声道,“她不想你难过。”
宋怀晏喉间滚动,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温婆婆是从外地搬过来的,在长宁镇没有什么亲人,最近亲戚便是在邻近市工作的两个外甥。打电话联系上后,他们便说会立马赶过来,但路上再快,也需要四五个小时。
镇上办红白喜事的传统是一家有事,街坊邻居都会来一个人“相帮”。温婆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般都对自己的离开早有准备,寿衣就放在她刚才让宋怀晏装衣服的箱子里,香烛纸钱摆在一旁,连棺材她都提前好些年去诸事堂预定了。
和镇上的所有人一样,她也不知道,宋怀晏便是诸事堂的主人,只隔着门板,将用方巾包好的钱递了进去。
温婆婆人缘很好,几个相熟的邻居大娘得知噩耗都忍不住抹眼泪。大家帮忙一起料理后事,灵堂很快布置起来,法师和诵经的阿婆们也陆续到场。
宋怀晏不是温婆婆的亲戚,也不算近邻,有人看过他来温婆婆家,但大多数人对此没什么印象,看到他一直在帮忙,也只当是热心的年轻人。
晚上十点,温婆婆的两个外甥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两人都是五十多虽的样子,年长些的那叫做李国福,身材微胖,沉默寡言,另一个叫做李国民,身材高瘦,皮肤黝黑,嗓门粗好说话。
换上孝衣磕了头后,两人便开始里里外外地忙着,等到十二点过后,法师和其他帮忙的人都回去了,李国民见还有人在灵堂守着,便过来打招呼。
他给宋怀晏和沈谕递上两根烟,沈谕替两人他拒绝,李国民便自己抽了起来。
“今天辛苦你们帮忙了。”他吸了口烟,转头看向宋怀晏,“你就是我大姨常说的小晏吧?”
宋怀晏愣了一瞬,随后只是点了下头,手上继续在火盆中烧着纸元宝。
“你姓宋,倒是和我那表姐夫一个姓,可惜啊,他们夫妻两个没留下一儿半女。”李国民叼着烟头,“我大姨很喜欢你,还总说要是有你这样的外孙就好了。”
他说完,便用手指夹着香烟垂在身侧,目光看向了棺中静静躺着的人。
没有人再说话,就这样沉默了许久,李国福终于又将烟抿在唇上用力吸了一口,缓缓吐出一团白烟。
“我大姨这一辈子过得不容易……”他叹息着,“好在走的时候没受什么苦。她有次打电话跟我说,她存了一笔积蓄,留着办丧事。等她死了,一切都简单办,骨灰埋在院子里,墓地也不用了。”
他自顾自地说了许多事,最后又说:“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姨养了我三年……我后来天南地北地走了一阵也没闯出什么名堂……有时候还要她来接济我和大民……”
他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些话,踩灭三个烟头后,他拍了拍宋怀晏的肩膀,让他们可以回去休息了。
“今晚,我想替婆婆守灵。”宋怀晏垂下眼,开口时嗓音有些哑。
李国民也不再多说,去院子里继续抽烟了,李国福收拾完后便一直坐在大门口的板凳上,沉默着如同着寂静的夜。
宋怀晏起身走到棺木前,直直跪在了蒲团上。
“师兄,你膝盖伤的伤……”沈谕低声惊呼,上前想去扶他。
宋怀晏按了按他放在肩膀上的头,摇了摇头:“我想再陪她一程。”
他面上平静,漆黑的眼眸沉寂如水,自从之前那一行眼泪后,他有条不紊地操持着后事,脸上没有泄出一丝多余的情绪。
沈谕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在他边上的蒲团上跪了下来。
“我陪你。”
沉闷的夜色仿若浓稠的墨汁,泼洒在灵堂四周。没有一丝风,烛火纹丝不动,偶尔爆出的轻微“噼啪”声,伴随着烛火轻颤间的光影闪动,像是有人轻轻的叹息声。
然而寂静昏暗的灵堂内,只有并排跪着的两人。
棺木内躺着的人无声而安详,灰白的脸在烛火下晕出几分暖色,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牌位上写着简简单单的“温月娥”三个字。这也是温婆婆生前嘱咐过的,不用给她冠以任何俗世的身份和称谓,她要了无牵挂地离开。
宋怀晏直直地凝视着前方,目光却没有焦点,眼前的烛光和灯光模糊成重重叠叠的影子。每一道都像是婆婆生前忙碌的身形,温暖而又虚幻。
灵堂外蛙声和虫鸣此起彼伏,错落成一曲梵音,本应是夏夜寻常的奏响,此刻却仿若超度的梵呗,声声敲打着守灵人的心。
似在诉说凡人的生死无常,似在诘问尘世的悲欢离合。
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电器,除了特地营造氛围,几乎没有人再点油灯蜡烛,温婆婆的房间里,却常年放着一盏油灯,灯的造型古朴,铜制的底座雕刻着镂空花纹,看着已有些年代。
宋怀晏慢慢走到桌前,将油灯点燃放到了温婆婆床边。
“小宋,你再帮我把院子里的东西收拾一下吧,衣服可以都收到隔壁小屋那个箱子里,把滚灯也拿进来吧。”温婆婆又说。
宋怀晏迟疑了一下,又看了看沈谕,沈谕朝他点头,示意他留在这,宋怀晏便转身出去了。
“小晏啊……”温婆婆的声音,如同初秋还未完全枯萎的一片落叶,轻轻飘落,带着一丝不舍与哀愁。
宋怀晏的脚步被这声呼唤生生扯住,如同一尊雕塑般回头。
他站在门框处,半边身子被门外的白光温柔地包裹,形成了一圈淡淡的光晕。脸庞、埋没在光影的交错里,看不清神情,只有那双眸子,在明暗之间闪烁着复杂的水光,像是有着千言万语,却终究未能说出口。
像是短暂地停顿了几秒,又像是等待了几十年的岁月。
他转过身,走入了那片白光之中。
等宋怀晏走出门,温婆婆转头看向沈谕,对他招招手:“小沈,过来坐这边。”
“虽然阿婆才见了你三次,就当真喜欢得紧。”老人慈爱地笑着,毫不掩饰目光中的喜爱,“说来奇怪,我这个脑子,也算还能记事,但是对小宋,我却总是模模糊糊的,记不住太多关于他的事……明明这孩子对我这般上心。 ”
她侧过身,从床头的柜子里拿出一个泛黄的本子,是很多年前学校会发的那种练习本。
边角已经磨损,纸张也变得脆弱。但那淡淡的蓝色条纹依旧清晰,每一行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写着许多日期,每个日期后面,都有一个“宋”字。
“阿婆不识字,只能写几个数字还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宋字还是跟原来隔壁的语文老师学的。”温婆婆的手指摸索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宋”字,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自从发现自己总是忘记,小宋我每次来了后我都会记下一个时间。等空了的时候看几眼,好像模模糊糊能想起些什么。”
“我其实看得出,我有时候认不出他,他的神情是很难过的,但总是笑着,给我说更多暖心窝子的话。他那样笑,我就心里难受……”
温婆婆的眼眶泛红,浑浊灰白的眼中蒙上一层水汽。
“阿婆以后啊,可能真的记不住了。小沈啊,你不会和我一样的,对吗?”
沈谕像是明白了什么,他从老人手里接过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青灰色的眼眸映出那张温和慈爱的脸。
“婆婆,你放心。他不会再是孤单一个人。”
温婆婆笑起来,脸上的皱纹舒展,眼里的泪花闪着星星点点的光。
“我就把这孩子,交给你啦……”
床头的油灯“吡啵”一声轻响,灯花闪烁,继而暗淡。
宋怀晏抱着滚灯进来的时候,温婆婆靠在床头,闭着眼睛,脸上温和而平静,仿佛只是睡着了。
他在门口站了一会,才缓缓走近目光从温婆婆移到那盏熄灭的油灯上。
“师兄……”沈谕往边上退了几步,给他让出更多的空间,“婆婆她,走得很安详。”
宋怀晏没有说话,他走到床边。
将滚灯放心,然后跪下,磕了三个头。
沈谕没有阻拦,只在一旁安静地注视着他。宋怀晏脸上平静,似是早就知道了结局。
“外婆从前跟我说过,在她的家乡,很多老人在预感自己将要离世时,把将点燃的油灯放床头……”
只是这一世的温婆婆,并没有同这个她莫名有些喜欢的姓宋的孩子说过。
“我知道,她要走了……”难言的酸涩涌上鼻尖,让宋怀晏的声音哽咽起来,“可她为什么,连最后的话也不留给我……”
“外婆她,怕见着你就舍不得走了。师兄,你别难过。”沈谕温声道,“她不想你难过。”
宋怀晏喉间滚动,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温婆婆是从外地搬过来的,在长宁镇没有什么亲人,最近亲戚便是在邻近市工作的两个外甥。打电话联系上后,他们便说会立马赶过来,但路上再快,也需要四五个小时。
镇上办红白喜事的传统是一家有事,街坊邻居都会来一个人“相帮”。温婆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般都对自己的离开早有准备,寿衣就放在她刚才让宋怀晏装衣服的箱子里,香烛纸钱摆在一旁,连棺材她都提前好些年去诸事堂预定了。
和镇上的所有人一样,她也不知道,宋怀晏便是诸事堂的主人,只隔着门板,将用方巾包好的钱递了进去。
温婆婆人缘很好,几个相熟的邻居大娘得知噩耗都忍不住抹眼泪。大家帮忙一起料理后事,灵堂很快布置起来,法师和诵经的阿婆们也陆续到场。
宋怀晏不是温婆婆的亲戚,也不算近邻,有人看过他来温婆婆家,但大多数人对此没什么印象,看到他一直在帮忙,也只当是热心的年轻人。
晚上十点,温婆婆的两个外甥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两人都是五十多虽的样子,年长些的那叫做李国福,身材微胖,沉默寡言,另一个叫做李国民,身材高瘦,皮肤黝黑,嗓门粗好说话。
换上孝衣磕了头后,两人便开始里里外外地忙着,等到十二点过后,法师和其他帮忙的人都回去了,李国民见还有人在灵堂守着,便过来打招呼。
他给宋怀晏和沈谕递上两根烟,沈谕替两人他拒绝,李国民便自己抽了起来。
“今天辛苦你们帮忙了。”他吸了口烟,转头看向宋怀晏,“你就是我大姨常说的小晏吧?”
宋怀晏愣了一瞬,随后只是点了下头,手上继续在火盆中烧着纸元宝。
“你姓宋,倒是和我那表姐夫一个姓,可惜啊,他们夫妻两个没留下一儿半女。”李国民叼着烟头,“我大姨很喜欢你,还总说要是有你这样的外孙就好了。”
他说完,便用手指夹着香烟垂在身侧,目光看向了棺中静静躺着的人。
没有人再说话,就这样沉默了许久,李国福终于又将烟抿在唇上用力吸了一口,缓缓吐出一团白烟。
“我大姨这一辈子过得不容易……”他叹息着,“好在走的时候没受什么苦。她有次打电话跟我说,她存了一笔积蓄,留着办丧事。等她死了,一切都简单办,骨灰埋在院子里,墓地也不用了。”
他自顾自地说了许多事,最后又说:“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大姨养了我三年……我后来天南地北地走了一阵也没闯出什么名堂……有时候还要她来接济我和大民……”
他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些话,踩灭三个烟头后,他拍了拍宋怀晏的肩膀,让他们可以回去休息了。
“今晚,我想替婆婆守灵。”宋怀晏垂下眼,开口时嗓音有些哑。
李国民也不再多说,去院子里继续抽烟了,李国福收拾完后便一直坐在大门口的板凳上,沉默着如同着寂静的夜。
宋怀晏起身走到棺木前,直直跪在了蒲团上。
“师兄,你膝盖伤的伤……”沈谕低声惊呼,上前想去扶他。
宋怀晏按了按他放在肩膀上的头,摇了摇头:“我想再陪她一程。”
他面上平静,漆黑的眼眸沉寂如水,自从之前那一行眼泪后,他有条不紊地操持着后事,脸上没有泄出一丝多余的情绪。
沈谕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在他边上的蒲团上跪了下来。
“我陪你。”
沉闷的夜色仿若浓稠的墨汁,泼洒在灵堂四周。没有一丝风,烛火纹丝不动,偶尔爆出的轻微“噼啪”声,伴随着烛火轻颤间的光影闪动,像是有人轻轻的叹息声。
然而寂静昏暗的灵堂内,只有并排跪着的两人。
棺木内躺着的人无声而安详,灰白的脸在烛火下晕出几分暖色,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牌位上写着简简单单的“温月娥”三个字。这也是温婆婆生前嘱咐过的,不用给她冠以任何俗世的身份和称谓,她要了无牵挂地离开。
宋怀晏直直地凝视着前方,目光却没有焦点,眼前的烛光和灯光模糊成重重叠叠的影子。每一道都像是婆婆生前忙碌的身形,温暖而又虚幻。
灵堂外蛙声和虫鸣此起彼伏,错落成一曲梵音,本应是夏夜寻常的奏响,此刻却仿若超度的梵呗,声声敲打着守灵人的心。
似在诉说凡人的生死无常,似在诘问尘世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