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34节
就算是一些比较穷的农村家庭,也会回去精打细算看看能不能把家里所有人的钱都集合起来,先盖一栋楼再说。如果不够,看看能不能和亲戚借一点。
时代的风已经在淮南的水塘吹起了一片微澜。
而这细小的微澜却终将要扩散至全国的大海,形成一股全新的风暴。变革的号角其实在无声无息之间已经被人吹响。
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鲜
小王全名王德庆,现在是一名调查记者。但是从前他不是干这个工作的。
从前他是在外交部门工作,会英语和俄语的他专门负责一些外交接待事宜。比如说有一些外国友人来中国,王德庆会负责当地陪工作,陪他们在中国转转,负责翻译和讲解。
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在一次接待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那是他在接待了海明威来华之后,海明威用了三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的多文章,还写了关于中国的著作。
和海明威在一起的经历让小王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思想。他学习海明威一样写作,也存钱买了相机学习摄影,还尝试发表一些自己写的文章。
他发现自己从前单纯的生活在北京,有一种不知民间疾苦的错觉。
虽然说整个中国都不算富裕,但是北京这个地方再怎么样也比真正的农村好多了。
跟随着海明威的脚步,王德庆走了一遍长征路,真的亲眼去看了去感受了,王德庆才真正懂得古话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那之后,王德庆放弃了在北京安稳的工作,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
他的父母一开始无法理解孩子的选择,因为外交部工作光鲜体面,但是去当调查记者可就不好说了。说是餐风露宿都算是轻的。
但是王德庆决定了,他就做了。父母并不能左右他的思想。
自己想要做,那便是去做了。
海明威现在是回不去美国了。虽然说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名气与日俱增,但是他得罪美国得罪的太狠了。
如果他要回去美国,大概率是要被自杀的。
还好老同志也听劝,没有非要回美国。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家人先去日本居住。毕竟日本现在的条件还是比中国好不少的。
海明威现在身上有不少的慢性病,毕竟这家伙的生活可算不上规律更不能算健康。
也就是他一直身强力壮,所以年轻的时候不显。现在年纪越发大了,他各种老年病都来了。
所以在商量之后,海明威也同意去日本修养了。刚好可以好好休息,他打算整理一下自己在中国的资料,好好的在写一本大长篇的小说。
对于海明威的新小说,王德庆很期待。
不过王德庆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就像现在他在淮南钢铁厂进行调研采访。
最近两年全国范围内钢铁的产量都在急剧增长。因为曙光厂投入的很多技术,已经一样一样的落地了。
再加上这十几年来国家不断的培养高技术人才。现在每年毕业的中专生数量可是比建国前呈几何倍增。
技术的下放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充足的市场需求已经比元时空更早的开采资源以及从外部进口补充的资源。新中国的钢铁产能自然是不断的攀升。
淮南钢铁厂这两年的增长也挺显著的。王德庆作为调查记者,来这里进行采风采访也很正常。
就在王德庆完成了他对淮南钢铁厂技术革新和产能增长的纪实采访之后。
他走到了工厂的发货区,想要拍摄一些照片作为报道的题材使用。
现在的钢材全国都需要,所以出货的地方显得非常热闹。为了防止出错货,每一个来运输拉货的车队都会在自己的车上树上标牌。
比如说是某某工厂,某某城市建筑队等等。
而在这一众拉货的车队之中,一个拖拉机组成的车队显得特别显眼。更显眼的是,这支拖拉机运输队上面居然打着彭家村建筑队的名号。
这让王德庆非常的好奇。建筑队这个东西全国到处都有。但是成立建筑队最少也是乡镇一级吧,其实乡镇的建筑队都很少。基本上都是市里面和县里面才会搞正儿八经的建筑队。
这村子还能搞建筑队?而且他看到那些建筑队的工人招呼着钢铁厂的搬运工,帮忙把一捆一捆的钢筋搬上他们的拖拉机运输车。
看起来还是模像样的。而且他们要的钢筋数量还挺不少呢。
这让王德庆颇感有趣了,他走到彭家村建筑队负责拉钢筋的,成员旁边开口问道:“老乡,你们这拉这么多钢筋干嘛呀。”
“盖房子呀。”建筑队的成员理所当然的说道:“要不然还能干啥呢。这钢筋也不能烤串吃啊。”
彭家村建筑队成员的幽默让王德庆哈哈一笑。
王德庆继续问到:“这么多钢筋,你们建筑队要起多少房子啊?”
“你是记者同志吧。”运输队的队长看着王德庆胸前挂着相机,他猜测道。
王德庆点点头:“是的,我是记者。来采访淮南钢铁厂的产能增加的。刚好看见你们运输钢筋,很感兴趣。”
运输队长道:“这些钢筋的数量也不算多。也就是起几个小楼的量。你看着多是因为咱们拉货的都是拖拉机,咱们车小。”
“要是和旁边一样都是解放大卡车,这点钢筋都铺不满人家后斗一个底。”
作为记者的敏感性,王德庆很快就注意到谈话中的关键:“起小楼,你们农村不是盖瓦房,是起小楼?什么样的小楼?”
“就是三层半的小楼呗。还能是啥样的。”队长理所当然的说着。
这让王德庆更有兴趣了:“你们农村现在不盖平房,改盖楼房了?”
“嗨,瓦房这玩意儿盖起来不便宜,功能还不如楼房好呢。记者通知,你是不是感兴趣?要是感兴趣就去咱们村看看。”
“我们建筑队不光是给咱们自己村盖房子,还给周围村子盖房子呢。”运输队长大概不知道什么是打广告,但是他却想要给自家的村支书争取一些荣誉。
“这都多亏我们村的村支书领导的好啊。您和我们下乡看看,看看实际上的情况,您就能完全明白了。”
王德庆对此自然是却之不恭,他倒是想要见识见识,农村起楼房是个什么样子,这可是八百年难得一见的新鲜事啊。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客气
王德庆想要见识一下彭家村建筑对口中建设的新乡村房的样子。
而彭家村的核心人物彭学武却有自己的工作在做。
彭家村的建筑队拉起来了,高县长出了大力气。要不是高县长帮了忙,他们一个村里的建筑队想要从市里面批下来化工用的釉料、工业用的钢筋、管线,那可是太难了。
农村好批的物资都是化肥、砖头、农具之类的。农村重工业产品好批的是拖拉机、抽水泵之类。
其他的东西,感觉也不像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啊。现在中国的物资不是绝对稀缺,但是也是相对稀缺。
相对稀缺就需要对物资进行调配。如果没有合理理由,凭什么调配给你?
高县长还是有能耐的,一边和市里面的领导通气,一边又拿出中央下发的文件,尤其是计划经济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的文件。
一手硬,一手软,也就很快把这些物资的审批搞下来了。
彭家村建筑队在修建好自己的七栋房子之后,接到周围村落的订单就多了。
别忘了,出去打工的可不止彭家村的几个。周围不少村落也有。
只不过回来的批次不一样。毕竟中国过去几年劳务输出了几百万人,不可能一次性全都回来吧。
你全都回来了,你承包人家苏联的工程怎么办?直接烂尾丢在那?
肯定是要分批分次的回来。而且一边回来,还要一边组织人出去把空出的岗位顶上去。
至少不能拿了人家的工程款,最后没人干。
这几个月过去了,周围村庄回来的工人也多了。这一多起来,乡村经济的活钱就多了。
这就很像中国经济的局势,有了外部资金的注入,把原本一潭死水的经济盘了起来。
而这些外部资金到底是用作经济循环之中,还是被挥霍掉,这都是需要中央到地方需要考虑的事情。
要知道,农村人赚了钱,如果不能投入再生产(包括扩大生产,建造房子等)那么很大可能会被挥霍掉。
农村里赌博的可不少。就算是建国十多年了。但是农村的赌棍肯定还有,他们私底下要是做局赌博,不让村干部抓到。他们可是能把这些外出务工者的钱给骗走的。
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落到每一个村庄,那就是实打实的事。落到个人头上,那可能就是关乎一个家庭的大事。
所以村干部很支持这些赚了钱的村民回来盖房子。反正不盖房子你们还能干啥呢,总不能真的偷偷摸摸拿去赌博耍钱,或者是想办法偷偷吃吃喝喝花掉吧。
农村盖房子其实也是在刺激农村经济建设。虽然说农村盖房子没有什么卖地财政,但是却有别的啊。
尤其是彭学武得了高县长的帮助搞起建筑队,他可是答应了高县长了,彭家村搞起来了。他也要拉着周围的村子一起好起来。
彭家村能起来,周围的村子难道就不能起来?
高县长可是专门给自己讲过,中国对苏联的劳工输出至少还有十到十五年的红利。这些外出的劳工回到村里,就是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本回流。
彭家村乃至整个淮南的农村不抓住这个机遇,那么下次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就不知道要去猴年马月了。
所以即便是彭学武不怎么看得上大石村的老村长,他也是来了大石村。
彭学武这人还是很会做人的,来大石村还提了两个水果罐头。
大石村是一个自然村不是行政村,村里并没有村委书记这职位。从理论上来说,自然村是归属于附近的行政村管辖。
彭家村属于行政村,所以才有彭学武这个村委书记。
但是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中国乡土管理的困难程度写成书,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毕竟元时空七十年后警察下村办案抓人都要小心谨慎,最怕搞出大动静。
所以即便是从理论上来说,彭学武的级别比大石村的陈村长高,但是他还是很客气。
只不过彭学武刚来村里就感觉大石村的气氛不对。
今年大石村也丰收了。但是却从村民脸上看不出多少丰收的喜悦。
反而是很多村里的年轻后生看见彭学武之后,有一种好似很激动的神情。
有几个年轻后生想要直接找彭学武说什么,但是被旁人拉住了。彭学武眉头微微皱起,他没说什么,直接去了村长家。
老村长蹲在门口抽烟袋。
“陈老叔,我来看看你了。最近咋样啊。”彭学武笑着提着罐头过来。
老村长看了眼彭学武,叭嗒了一下烟袋锅:“就这样,还能咋样。饿不死呗。”
“这话说的,今年大石村不是丰收了吗。”彭学武自顾自的蹲在了老村长旁边:“我看到了,家家户户的谷仓都满了。”
“谷仓满了有啥用啊。现在人心和原来不一样了。谷仓满了,想要大房子,大房子修了,就想要收音机要自行车,还想要电视机呢!这人心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彭学武听到这里呵呵一笑:“老村长这话是说给我彭学武听的?”
“不敢,你是支书。”
“我看你是敢的很啊!我是支书你都这样阴阳怪气的,要我不是支书。你还不得翻天?陈贵,我客气一声叫你一声老叔,你当年压着村里的后的生不让他们去苏联打工,他们要是恨你,这笔账你可算不到我头上。”
彭学武看着这死倔脾气,到头了还不肯认错的老村长,他也生气了:“我彭家村欣欣向荣,你大石村后生羡慕。你作为一个村长,现在想的不是怎么把村里的经济搞起来,你也不想着来找我想办法,也没想着去乡里、县里请领导出主意。”
时代的风已经在淮南的水塘吹起了一片微澜。
而这细小的微澜却终将要扩散至全国的大海,形成一股全新的风暴。变革的号角其实在无声无息之间已经被人吹响。
第三百六十七章 新鲜
小王全名王德庆,现在是一名调查记者。但是从前他不是干这个工作的。
从前他是在外交部门工作,会英语和俄语的他专门负责一些外交接待事宜。比如说有一些外国友人来中国,王德庆会负责当地陪工作,陪他们在中国转转,负责翻译和讲解。
但是他的人生轨迹在一次接待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那是他在接待了海明威来华之后,海明威用了三年的时间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的多文章,还写了关于中国的著作。
和海明威在一起的经历让小王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思想。他学习海明威一样写作,也存钱买了相机学习摄影,还尝试发表一些自己写的文章。
他发现自己从前单纯的生活在北京,有一种不知民间疾苦的错觉。
虽然说整个中国都不算富裕,但是北京这个地方再怎么样也比真正的农村好多了。
跟随着海明威的脚步,王德庆走了一遍长征路,真的亲眼去看了去感受了,王德庆才真正懂得古话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那之后,王德庆放弃了在北京安稳的工作,而是选择成为了一名调查记者。
他的父母一开始无法理解孩子的选择,因为外交部工作光鲜体面,但是去当调查记者可就不好说了。说是餐风露宿都算是轻的。
但是王德庆决定了,他就做了。父母并不能左右他的思想。
自己想要做,那便是去做了。
海明威现在是回不去美国了。虽然说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名气与日俱增,但是他得罪美国得罪的太狠了。
如果他要回去美国,大概率是要被自杀的。
还好老同志也听劝,没有非要回美国。而是想办法让自己的家人先去日本居住。毕竟日本现在的条件还是比中国好不少的。
海明威现在身上有不少的慢性病,毕竟这家伙的生活可算不上规律更不能算健康。
也就是他一直身强力壮,所以年轻的时候不显。现在年纪越发大了,他各种老年病都来了。
所以在商量之后,海明威也同意去日本修养了。刚好可以好好休息,他打算整理一下自己在中国的资料,好好的在写一本大长篇的小说。
对于海明威的新小说,王德庆很期待。
不过王德庆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就像现在他在淮南钢铁厂进行调研采访。
最近两年全国范围内钢铁的产量都在急剧增长。因为曙光厂投入的很多技术,已经一样一样的落地了。
再加上这十几年来国家不断的培养高技术人才。现在每年毕业的中专生数量可是比建国前呈几何倍增。
技术的下放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充足的市场需求已经比元时空更早的开采资源以及从外部进口补充的资源。新中国的钢铁产能自然是不断的攀升。
淮南钢铁厂这两年的增长也挺显著的。王德庆作为调查记者,来这里进行采风采访也很正常。
就在王德庆完成了他对淮南钢铁厂技术革新和产能增长的纪实采访之后。
他走到了工厂的发货区,想要拍摄一些照片作为报道的题材使用。
现在的钢材全国都需要,所以出货的地方显得非常热闹。为了防止出错货,每一个来运输拉货的车队都会在自己的车上树上标牌。
比如说是某某工厂,某某城市建筑队等等。
而在这一众拉货的车队之中,一个拖拉机组成的车队显得特别显眼。更显眼的是,这支拖拉机运输队上面居然打着彭家村建筑队的名号。
这让王德庆非常的好奇。建筑队这个东西全国到处都有。但是成立建筑队最少也是乡镇一级吧,其实乡镇的建筑队都很少。基本上都是市里面和县里面才会搞正儿八经的建筑队。
这村子还能搞建筑队?而且他看到那些建筑队的工人招呼着钢铁厂的搬运工,帮忙把一捆一捆的钢筋搬上他们的拖拉机运输车。
看起来还是模像样的。而且他们要的钢筋数量还挺不少呢。
这让王德庆颇感有趣了,他走到彭家村建筑队负责拉钢筋的,成员旁边开口问道:“老乡,你们这拉这么多钢筋干嘛呀。”
“盖房子呀。”建筑队的成员理所当然的说道:“要不然还能干啥呢。这钢筋也不能烤串吃啊。”
彭家村建筑队成员的幽默让王德庆哈哈一笑。
王德庆继续问到:“这么多钢筋,你们建筑队要起多少房子啊?”
“你是记者同志吧。”运输队的队长看着王德庆胸前挂着相机,他猜测道。
王德庆点点头:“是的,我是记者。来采访淮南钢铁厂的产能增加的。刚好看见你们运输钢筋,很感兴趣。”
运输队长道:“这些钢筋的数量也不算多。也就是起几个小楼的量。你看着多是因为咱们拉货的都是拖拉机,咱们车小。”
“要是和旁边一样都是解放大卡车,这点钢筋都铺不满人家后斗一个底。”
作为记者的敏感性,王德庆很快就注意到谈话中的关键:“起小楼,你们农村不是盖瓦房,是起小楼?什么样的小楼?”
“就是三层半的小楼呗。还能是啥样的。”队长理所当然的说着。
这让王德庆更有兴趣了:“你们农村现在不盖平房,改盖楼房了?”
“嗨,瓦房这玩意儿盖起来不便宜,功能还不如楼房好呢。记者通知,你是不是感兴趣?要是感兴趣就去咱们村看看。”
“我们建筑队不光是给咱们自己村盖房子,还给周围村子盖房子呢。”运输队长大概不知道什么是打广告,但是他却想要给自家的村支书争取一些荣誉。
“这都多亏我们村的村支书领导的好啊。您和我们下乡看看,看看实际上的情况,您就能完全明白了。”
王德庆对此自然是却之不恭,他倒是想要见识见识,农村起楼房是个什么样子,这可是八百年难得一见的新鲜事啊。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客气
王德庆想要见识一下彭家村建筑对口中建设的新乡村房的样子。
而彭家村的核心人物彭学武却有自己的工作在做。
彭家村的建筑队拉起来了,高县长出了大力气。要不是高县长帮了忙,他们一个村里的建筑队想要从市里面批下来化工用的釉料、工业用的钢筋、管线,那可是太难了。
农村好批的物资都是化肥、砖头、农具之类的。农村重工业产品好批的是拖拉机、抽水泵之类。
其他的东西,感觉也不像是农业生产需要的啊。现在中国的物资不是绝对稀缺,但是也是相对稀缺。
相对稀缺就需要对物资进行调配。如果没有合理理由,凭什么调配给你?
高县长还是有能耐的,一边和市里面的领导通气,一边又拿出中央下发的文件,尤其是计划经济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支援农村经济建设的文件。
一手硬,一手软,也就很快把这些物资的审批搞下来了。
彭家村建筑队在修建好自己的七栋房子之后,接到周围村落的订单就多了。
别忘了,出去打工的可不止彭家村的几个。周围不少村落也有。
只不过回来的批次不一样。毕竟中国过去几年劳务输出了几百万人,不可能一次性全都回来吧。
你全都回来了,你承包人家苏联的工程怎么办?直接烂尾丢在那?
肯定是要分批分次的回来。而且一边回来,还要一边组织人出去把空出的岗位顶上去。
至少不能拿了人家的工程款,最后没人干。
这几个月过去了,周围村庄回来的工人也多了。这一多起来,乡村经济的活钱就多了。
这就很像中国经济的局势,有了外部资金的注入,把原本一潭死水的经济盘了起来。
而这些外部资金到底是用作经济循环之中,还是被挥霍掉,这都是需要中央到地方需要考虑的事情。
要知道,农村人赚了钱,如果不能投入再生产(包括扩大生产,建造房子等)那么很大可能会被挥霍掉。
农村里赌博的可不少。就算是建国十多年了。但是农村的赌棍肯定还有,他们私底下要是做局赌博,不让村干部抓到。他们可是能把这些外出务工者的钱给骗走的。
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落到每一个村庄,那就是实打实的事。落到个人头上,那可能就是关乎一个家庭的大事。
所以村干部很支持这些赚了钱的村民回来盖房子。反正不盖房子你们还能干啥呢,总不能真的偷偷摸摸拿去赌博耍钱,或者是想办法偷偷吃吃喝喝花掉吧。
农村盖房子其实也是在刺激农村经济建设。虽然说农村盖房子没有什么卖地财政,但是却有别的啊。
尤其是彭学武得了高县长的帮助搞起建筑队,他可是答应了高县长了,彭家村搞起来了。他也要拉着周围的村子一起好起来。
彭家村能起来,周围的村子难道就不能起来?
高县长可是专门给自己讲过,中国对苏联的劳工输出至少还有十到十五年的红利。这些外出的劳工回到村里,就是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本回流。
彭家村乃至整个淮南的农村不抓住这个机遇,那么下次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就不知道要去猴年马月了。
所以即便是彭学武不怎么看得上大石村的老村长,他也是来了大石村。
彭学武这人还是很会做人的,来大石村还提了两个水果罐头。
大石村是一个自然村不是行政村,村里并没有村委书记这职位。从理论上来说,自然村是归属于附近的行政村管辖。
彭家村属于行政村,所以才有彭学武这个村委书记。
但是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中国乡土管理的困难程度写成书,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毕竟元时空七十年后警察下村办案抓人都要小心谨慎,最怕搞出大动静。
所以即便是从理论上来说,彭学武的级别比大石村的陈村长高,但是他还是很客气。
只不过彭学武刚来村里就感觉大石村的气氛不对。
今年大石村也丰收了。但是却从村民脸上看不出多少丰收的喜悦。
反而是很多村里的年轻后生看见彭学武之后,有一种好似很激动的神情。
有几个年轻后生想要直接找彭学武说什么,但是被旁人拉住了。彭学武眉头微微皱起,他没说什么,直接去了村长家。
老村长蹲在门口抽烟袋。
“陈老叔,我来看看你了。最近咋样啊。”彭学武笑着提着罐头过来。
老村长看了眼彭学武,叭嗒了一下烟袋锅:“就这样,还能咋样。饿不死呗。”
“这话说的,今年大石村不是丰收了吗。”彭学武自顾自的蹲在了老村长旁边:“我看到了,家家户户的谷仓都满了。”
“谷仓满了有啥用啊。现在人心和原来不一样了。谷仓满了,想要大房子,大房子修了,就想要收音机要自行车,还想要电视机呢!这人心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彭学武听到这里呵呵一笑:“老村长这话是说给我彭学武听的?”
“不敢,你是支书。”
“我看你是敢的很啊!我是支书你都这样阴阳怪气的,要我不是支书。你还不得翻天?陈贵,我客气一声叫你一声老叔,你当年压着村里的后的生不让他们去苏联打工,他们要是恨你,这笔账你可算不到我头上。”
彭学武看着这死倔脾气,到头了还不肯认错的老村长,他也生气了:“我彭家村欣欣向荣,你大石村后生羡慕。你作为一个村长,现在想的不是怎么把村里的经济搞起来,你也不想着来找我想办法,也没想着去乡里、县里请领导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