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28节
经过三年的建设,列宁格勒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三年多前,苏联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住宅翻新与建设工作。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执行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对于苏联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为苏联也要拉动自己的内需。搞城市基建,确实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好办法。唯一的缺点是苏联人口不足,搞这样大规模的基建,他们拉不到几百万空闲的壮劳力来弄。
也就是中国这个时候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中国要把几百万能大吃特吃的壮劳力派出去自食其力,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需求。
同时也依靠他们的工作为国家赚取外汇来购买更多的肥料矿石、粮食等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的劳工薪水要比同等的苏联劳工便宜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很乐意的启用了这么多的中国劳动帮助他们修建基础建设。
这从多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双赢。而现在,大家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列宁格勒新城,上万中国工人在此劳作了三年,建设了一个崭新而恢宏的新城。
中国的设计师们深入到了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中国现在没有这种大城市规划的经验,也缺少这样大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和能力。
现在依靠对苏联的实践,很多人都成长了。
列宁格勒新城区就紧挨着老城区边上。和老城区最大的差别就是新城区没有什么历史性的老房子。不用考虑文物古建筑保护,而可以尽情的施展新兴建设。
新的大马路,才用了对向共六车道的设计。比原来列宁格勒的设计更宽。
统一建设的新的住宅楼都是标准七层到二十层的高楼。
并且还为新城区修建了统一的供暖设施。甚至还预留了以后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种线管线口。
一开始苏联方面的设计师还在疑惑,为什么要做这些设计。
中方的人员直接说了:“我国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传输信号模式。他们认为,以后电话家家入户是寻常事。不仅有电话线,还有电视信号线,甚至其他更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要做好预留口。不然以后所有的线管都需要走明线,既不美观更不安全。”
“至于你们说的,预留的电线口会不会太多太大?我们认为不会。现在苏联人家中的家用电器少,但是家用电器迟早会多起来的。到时候电线就需要有余量了。”
“这些看似多花了一点小钱。但是却可以为未来二十年后的翻新工作,节省下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里是我们所有楼宇的设计图、线路管道图。我们已经做了分门别类的记录。这里有纸制的,还有一份我们用电脑软盘记录的。这样双备份,你们以后肯定用的上。”
这是中国方面的工程师给苏联人交钥匙的时候说的话。
当时苏联方面的负责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你们中国人考虑这么多的吗?再说了,你们考虑的东西就真的准吗?
而且了,你们之前还把我们关于垃圾滑道的设计给否了。你们这样真的好吗?
还真别说,本时空之中的中国施工团队真的给苏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仅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团队的高瞻远瞩。
因为在二十年后,现在的列宁格勒新城以及一众苏联国内被中国翻新的城区也都面临着现代化改造。
当时苏联老城区也要改造,改造的时候把苏联的设计团队和施工人员搞的头都痛了。因为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都不堪现代化改造使用了。
而当他们改造现在的中国翻新的新城区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了中国在二十年前就预留好了他们所需要改造的一切准备。
为了苏联家庭留下了更富裕的电路升级空间,更多的线路入户需求,更大的且能适应抽油烟机的烟道设计等等。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当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翻新团队内,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一年参加工作的室内线路设计师在用电脑读取了中国二十年前留下的软盘后。
她惊叹的发出了各种脏话。
“这他妈真的是二十年前的设计?!”
“这他妈的甚至预留了电烤箱、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所有大电器一起使用的电路余裕?!”
“这是什么神一样的管线预留?他们甚至还预留了可拆卸的检修口,可以将所有老旧线路全部抽调直接换新的?!”
“不光楼房这么设计了,就连市政道路灯光下水道都这么设计了?!”
“这他妈的……列宁格勒老城区的线路设计就是一坨大便。”
这位女设计师连连发出惊叹的骂娘。
而二十年后,如她这样亲切骂娘的设计师不师仅仅是她一个。是全苏联范围内,大面积出现的常规现象。
于是在二十年后的苏联,他们真的在杂志上了文章《中国的良心,跨越二十年的升级》。
文章里盛赞了中国二十年前修建各个苏联新城时下的功夫。
没有修建那个毫无用处只会发臭的垃圾滑道,二十年前还有苏联人抱怨中国人这样不好。但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正确。现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用垃圾滑道了。
而中国预留的检修口、线路管道升级的余量,这才是真正的良心。让二十年的老房子不用破坏任何结构就可以继续升级使用,不用担心脏乱且危险的明线,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大功率电器会因为电线粗细不够而带不动。
中国人甚至在二十年前设计的房子上就留好了放置空调外机的地方。而那些办公大厦,他们甚至留好了二十年后安装冷气、新风管道的地方。
本时空之中会不会有青岛下水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不好说,但是苏联确实真的开始流传着中国提前规划二十年的伟大传说。甚至二十年后苏联还有人专门写信邮寄礼物来中国,感谢当年修建这些房屋道路的中国工人和设计师们。
而现在这批传说的缔造者们,其中的许多人都将开启自己的返乡之旅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各自的
对于很多来苏联的中国劳动来说,这三年是改变他们人生的三年。他们中的人很多都变了,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还有人物世面,各种其他方面。
就像是来自彭家村的葛蛋和许大有两人,就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了。
葛蛋现在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做葛丹了。因为葛蛋这个名字一听就不够洋气。不光是不洋气,听着还听难听的。
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大名。
只不过葛丹的人生前二十来年是从来都不在乎这件事罢了。
他一直觉得就是个称呼而已,叫啥不一样啊。
现在之所以要给自己改一个响亮的名字,自然也是有他的理由。
“葛丹, 你真的不和我们回去?”许大有认真的看着葛丹问到:“这三年多,你也没有怎么花钱,存下来的钱也不少了。”
“到时候回到村里,盖三间大瓦房可能不够,但是起一间大屋子肯定是够的。到时候我们俩一起盖房子。你帮我,我帮你。还能剩下不少钱呢。”
许大有对着葛丹畅想着美好的生活,眼睛里都快闪出小星星了。
“到时候房子起来了,剩下来的钱够你说一个好媳妇了。你现在会电焊还会轧钢机。到时候让支书给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去淮南市里的建筑队搞个事情做。”
“到时候你的日子不就过的飞起了?到时候你赚钱,你媳妇在家带孩子,你生俩,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多好啊。”在许大有的设想里,这样的日子已经是人生最圆满的状态了。
一个温柔的媳妇,一双懂事的儿女,一间遮风避雨的大房子。不求多么的富贵,儿女双全,夫妻和睦,家有余粮。这便是富有余庆了。
也是很多中国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但是很显然,葛丹有自己的想法。他在听着许大有的话之后默不作声了许久,然后才开口。
他用俄语说了一句:“人该为什么活着呢?”
“啊?”许大有一脸懵逼:“葛丹,我知道你这两年有学习俄语,但是你别在我这里显摆好不。你之前追求那个苏联的女邮递员没成,你就变得怪怪的了。”
葛丹听到许大有的话之后笑了起来:“大有哥,咱们的性格不一样。”
“是不一样,你性格更跳脱一点。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许大有叹息了一声。
“你又准备签订五年的合同,在苏联继续干活。听哥一句劝,这钱是赚不完的。人总要回家的不是?”
“在苏联继续干五年,你人生大事都耽误了。你现在二十来岁,在干五年就三十了。到时候给你说媳妇都难了。三十岁的老光棍了。”
面对许大有的话,葛丹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话去说。因为这三年多在苏联的经历,对来说真的是有很大的改变。
从前葛丹困于彭家村一个小村落,心里能想到的大官就是村支书,镇长就是大的不得了的官了。
能想到最好的职位就是能进淮南钢铁厂当钢铁工人。最好的吃食就是早上吃豆浆陪油条,中午晚上有白面馍馍夹肉。
这就是葛丹的全部阅历,和他人生的全部经验。
但是到了苏联,这三年一切都变了。
在苏联这三年,苏联人在伙食上没有亏待过这些中国劳工。大肥肉管够,使劲的造。
也别说中国劳工会吃腻,在工地上重度体力活干着,每天每顿都来大块二瘦八肥的红烧肉都能吃得下。而且还要更甜一点更咸一点才好。
人这种生物,在吃饱之前所求的只有吃饱。而在吃饱了之后,才会有精力去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就像是葛丹,他原本只想求吃饱。但是真的吃饱了之后,就开始思考别的了。
就像是许大有说的,他之前看中一个苏联的女邮递员。
为此他甚至开始苦学俄语,希望能和那个女邮递员进行交流。
但是葛丹显然还是不够热烈,他的俄语学的足够好了可以勉强对话了,想要和女邮递员搭讪。
想和对方聊聊天。那个女邮递员也很经验,自己送信两年了,经常看见这个中国小伙。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说俄语。
女邮递员很热情的和他聊了几次天,两人甚至当上了朋友。然后女邮递员热情的邀请葛丹来参加自己下个月的婚礼。她说要是有个中国朋友来参加婚礼,肯定是很不错的体验。
好吧,葛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人家都和男朋友谈了两年恋爱了。葛丹属于痴心妄想了,人家恋爱的时间和他学习俄语的时间一样长。
而从那之后,葛丹就开始思考人生,自己应该做什么。
人生到底是什么。是碌碌无为的吃饱饭过一辈子,还是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呢?
人说,失恋会让人变成诗人。
葛丹大概就是成为了另一种诗人。他觉得自己需要有一点新的追求。至于追求什么,他不知道。
反正要追求一点东西。而这种追求,是他在彭家村无法完成的。
所以他想要继续在苏联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工资更高。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多思考思考。他不想回农村简单的种地或者是在大队公社里工作。
许大有劝说葛丹没有成功。许大有觉得葛丹这样留在苏联不好。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葛丹在国内也没什么亲人,他也没有非要回国的理由。
事已至此,许大有也只能叹息一声了。
而和葛丹一样,决定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人也不少。这次要签订五年的工作协议了。他们真的要成为苏漂了。
而许大有这样的人要回家了。葛丹最后一次和许大有进列宁格勒城的商场,采购各种苏联的特产准备带回家。
有娃娃头的巧克力,有红星伏特加的烈酒。有苏联产的毛绒玩具和厚毛袜子和围巾等等。
等到葛丹帮着许大有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之后,许大有不死心的继续问了一句:“葛丹,真的不回去了?”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执行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对于苏联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为苏联也要拉动自己的内需。搞城市基建,确实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好办法。唯一的缺点是苏联人口不足,搞这样大规模的基建,他们拉不到几百万空闲的壮劳力来弄。
也就是中国这个时候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中国要把几百万能大吃特吃的壮劳力派出去自食其力,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需求。
同时也依靠他们的工作为国家赚取外汇来购买更多的肥料矿石、粮食等来满足国内需求。
同时,中国的劳工薪水要比同等的苏联劳工便宜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很乐意的启用了这么多的中国劳动帮助他们修建基础建设。
这从多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双赢。而现在,大家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列宁格勒新城,上万中国工人在此劳作了三年,建设了一个崭新而恢宏的新城。
中国的设计师们深入到了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中。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宝贵的经验。中国现在没有这种大城市规划的经验,也缺少这样大城市规划建设的资源和能力。
现在依靠对苏联的实践,很多人都成长了。
列宁格勒新城区就紧挨着老城区边上。和老城区最大的差别就是新城区没有什么历史性的老房子。不用考虑文物古建筑保护,而可以尽情的施展新兴建设。
新的大马路,才用了对向共六车道的设计。比原来列宁格勒的设计更宽。
统一建设的新的住宅楼都是标准七层到二十层的高楼。
并且还为新城区修建了统一的供暖设施。甚至还预留了以后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种线管线口。
一开始苏联方面的设计师还在疑惑,为什么要做这些设计。
中方的人员直接说了:“我国的专家正在研究新的传输信号模式。他们认为,以后电话家家入户是寻常事。不仅有电话线,还有电视信号线,甚至其他更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要做好预留口。不然以后所有的线管都需要走明线,既不美观更不安全。”
“至于你们说的,预留的电线口会不会太多太大?我们认为不会。现在苏联人家中的家用电器少,但是家用电器迟早会多起来的。到时候电线就需要有余量了。”
“这些看似多花了一点小钱。但是却可以为未来二十年后的翻新工作,节省下一笔巨大的开销。”
“这里是我们所有楼宇的设计图、线路管道图。我们已经做了分门别类的记录。这里有纸制的,还有一份我们用电脑软盘记录的。这样双备份,你们以后肯定用的上。”
这是中国方面的工程师给苏联人交钥匙的时候说的话。
当时苏联方面的负责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你们中国人考虑这么多的吗?再说了,你们考虑的东西就真的准吗?
而且了,你们之前还把我们关于垃圾滑道的设计给否了。你们这样真的好吗?
还真别说,本时空之中的中国施工团队真的给苏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仅是他们的吃苦耐劳,更重要的就是中国团队的高瞻远瞩。
因为在二十年后,现在的列宁格勒新城以及一众苏联国内被中国翻新的城区也都面临着现代化改造。
当时苏联老城区也要改造,改造的时候把苏联的设计团队和施工人员搞的头都痛了。因为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都不堪现代化改造使用了。
而当他们改造现在的中国翻新的新城区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了中国在二十年前就预留好了他们所需要改造的一切准备。
为了苏联家庭留下了更富裕的电路升级空间,更多的线路入户需求,更大的且能适应抽油烟机的烟道设计等等。
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当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翻新团队内,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一年参加工作的室内线路设计师在用电脑读取了中国二十年前留下的软盘后。
她惊叹的发出了各种脏话。
“这他妈真的是二十年前的设计?!”
“这他妈的甚至预留了电烤箱、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所有大电器一起使用的电路余裕?!”
“这是什么神一样的管线预留?他们甚至还预留了可拆卸的检修口,可以将所有老旧线路全部抽调直接换新的?!”
“不光楼房这么设计了,就连市政道路灯光下水道都这么设计了?!”
“这他妈的……列宁格勒老城区的线路设计就是一坨大便。”
这位女设计师连连发出惊叹的骂娘。
而二十年后,如她这样亲切骂娘的设计师不师仅仅是她一个。是全苏联范围内,大面积出现的常规现象。
于是在二十年后的苏联,他们真的在杂志上了文章《中国的良心,跨越二十年的升级》。
文章里盛赞了中国二十年前修建各个苏联新城时下的功夫。
没有修建那个毫无用处只会发臭的垃圾滑道,二十年前还有苏联人抱怨中国人这样不好。但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正确。现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用垃圾滑道了。
而中国预留的检修口、线路管道升级的余量,这才是真正的良心。让二十年的老房子不用破坏任何结构就可以继续升级使用,不用担心脏乱且危险的明线,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大功率电器会因为电线粗细不够而带不动。
中国人甚至在二十年前设计的房子上就留好了放置空调外机的地方。而那些办公大厦,他们甚至留好了二十年后安装冷气、新风管道的地方。
本时空之中会不会有青岛下水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不好说,但是苏联确实真的开始流传着中国提前规划二十年的伟大传说。甚至二十年后苏联还有人专门写信邮寄礼物来中国,感谢当年修建这些房屋道路的中国工人和设计师们。
而现在这批传说的缔造者们,其中的许多人都将开启自己的返乡之旅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 各自的
对于很多来苏联的中国劳动来说,这三年是改变他们人生的三年。他们中的人很多都变了,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还有人物世面,各种其他方面。
就像是来自彭家村的葛蛋和许大有两人,就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了。
葛蛋现在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做葛丹了。因为葛蛋这个名字一听就不够洋气。不光是不洋气,听着还听难听的。
甚至都不算是一个大名。
只不过葛丹的人生前二十来年是从来都不在乎这件事罢了。
他一直觉得就是个称呼而已,叫啥不一样啊。
现在之所以要给自己改一个响亮的名字,自然也是有他的理由。
“葛丹, 你真的不和我们回去?”许大有认真的看着葛丹问到:“这三年多,你也没有怎么花钱,存下来的钱也不少了。”
“到时候回到村里,盖三间大瓦房可能不够,但是起一间大屋子肯定是够的。到时候我们俩一起盖房子。你帮我,我帮你。还能剩下不少钱呢。”
许大有对着葛丹畅想着美好的生活,眼睛里都快闪出小星星了。
“到时候房子起来了,剩下来的钱够你说一个好媳妇了。你现在会电焊还会轧钢机。到时候让支书给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去淮南市里的建筑队搞个事情做。”
“到时候你的日子不就过的飞起了?到时候你赚钱,你媳妇在家带孩子,你生俩,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多好啊。”在许大有的设想里,这样的日子已经是人生最圆满的状态了。
一个温柔的媳妇,一双懂事的儿女,一间遮风避雨的大房子。不求多么的富贵,儿女双全,夫妻和睦,家有余粮。这便是富有余庆了。
也是很多中国人所能想到的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但是很显然,葛丹有自己的想法。他在听着许大有的话之后默不作声了许久,然后才开口。
他用俄语说了一句:“人该为什么活着呢?”
“啊?”许大有一脸懵逼:“葛丹,我知道你这两年有学习俄语,但是你别在我这里显摆好不。你之前追求那个苏联的女邮递员没成,你就变得怪怪的了。”
葛丹听到许大有的话之后笑了起来:“大有哥,咱们的性格不一样。”
“是不一样,你性格更跳脱一点。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许大有叹息了一声。
“你又准备签订五年的合同,在苏联继续干活。听哥一句劝,这钱是赚不完的。人总要回家的不是?”
“在苏联继续干五年,你人生大事都耽误了。你现在二十来岁,在干五年就三十了。到时候给你说媳妇都难了。三十岁的老光棍了。”
面对许大有的话,葛丹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话去说。因为这三年多在苏联的经历,对来说真的是有很大的改变。
从前葛丹困于彭家村一个小村落,心里能想到的大官就是村支书,镇长就是大的不得了的官了。
能想到最好的职位就是能进淮南钢铁厂当钢铁工人。最好的吃食就是早上吃豆浆陪油条,中午晚上有白面馍馍夹肉。
这就是葛丹的全部阅历,和他人生的全部经验。
但是到了苏联,这三年一切都变了。
在苏联这三年,苏联人在伙食上没有亏待过这些中国劳工。大肥肉管够,使劲的造。
也别说中国劳工会吃腻,在工地上重度体力活干着,每天每顿都来大块二瘦八肥的红烧肉都能吃得下。而且还要更甜一点更咸一点才好。
人这种生物,在吃饱之前所求的只有吃饱。而在吃饱了之后,才会有精力去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
就像是葛丹,他原本只想求吃饱。但是真的吃饱了之后,就开始思考别的了。
就像是许大有说的,他之前看中一个苏联的女邮递员。
为此他甚至开始苦学俄语,希望能和那个女邮递员进行交流。
但是葛丹显然还是不够热烈,他的俄语学的足够好了可以勉强对话了,想要和女邮递员搭讪。
想和对方聊聊天。那个女邮递员也很经验,自己送信两年了,经常看见这个中国小伙。没有想到他居然会说俄语。
女邮递员很热情的和他聊了几次天,两人甚至当上了朋友。然后女邮递员热情的邀请葛丹来参加自己下个月的婚礼。她说要是有个中国朋友来参加婚礼,肯定是很不错的体验。
好吧,葛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了。人家都和男朋友谈了两年恋爱了。葛丹属于痴心妄想了,人家恋爱的时间和他学习俄语的时间一样长。
而从那之后,葛丹就开始思考人生,自己应该做什么。
人生到底是什么。是碌碌无为的吃饱饭过一辈子,还是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呢?
人说,失恋会让人变成诗人。
葛丹大概就是成为了另一种诗人。他觉得自己需要有一点新的追求。至于追求什么,他不知道。
反正要追求一点东西。而这种追求,是他在彭家村无法完成的。
所以他想要继续在苏联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工资更高。
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多思考思考。他不想回农村简单的种地或者是在大队公社里工作。
许大有劝说葛丹没有成功。许大有觉得葛丹这样留在苏联不好。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葛丹在国内也没什么亲人,他也没有非要回国的理由。
事已至此,许大有也只能叹息一声了。
而和葛丹一样,决定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人也不少。这次要签订五年的工作协议了。他们真的要成为苏漂了。
而许大有这样的人要回家了。葛丹最后一次和许大有进列宁格勒城的商场,采购各种苏联的特产准备带回家。
有娃娃头的巧克力,有红星伏特加的烈酒。有苏联产的毛绒玩具和厚毛袜子和围巾等等。
等到葛丹帮着许大有把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之后,许大有不死心的继续问了一句:“葛丹,真的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