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127节
  大队食堂的人堂而皇之的弄来了面包。说大队食堂里给家乡的乡亲们提供面包吃。
  这些人也是会造假的。为了增加自己说的话的可信度,他们没有把面包做的太精致,那种粗劣的面包更像是一种比较蓬松的烤馒头。
  毛主席有些不信,问这个面包用的什么面粉。大队上说是杂粮面,一半白面一半杂面。而且没有白糖,用的是糖精调味。还说这个面包是隔三差五才有一顿,平时吃杂粮馒头和杂粮饭更多一些。但是隔两三天会改善一顿伙食。
  这一套说辞下来,主席都被说的信了。回到老家后,地方上的官员上下全部串通口供,和乡亲都串通好了。一点真实情况都不能让主席知道。
  后来主席是执意要去和老乡坐在一起吃饭,结果从妇女儿童那边观察出了端倪,最后才察觉出来不对劲的。
  主席这么聪明的人都会被骗,李锐不觉得自己是个智慧多么超群的人,所以他觉得还是多一些人汇总情报过来才比较踏实可信。
  还好,这次的丰收不是作假的,全国范围内的大丰收已经成了定局了。
  感谢这十年来的工业发展,尤其是化工产业的发展吧。
  江西,贵溪。
  贵溪第二小学的老师黄维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贵溪县下面也生产粮食。县里给学校都放了假,让学生们帮着家里下乡收粮。
  还组织了老师跟着一起去帮忙抢收夏粮,免得在丰收的当口来一场大雨,把一季的收获给毁掉。
  黄维本来年纪打了,学校里没有安排他去干活。毕竟学校里年轻老师还是有不少的。
  但是黄维的死倔脾气上来了,他一定要去。这次去下乡帮着收割夏粮,也算是给黄维开了眼界。
  他年轻时候也在乡下务农,中年时期因为调查军队内的贪腐问题被官场排挤,也回到老家乡村小学当老师,偶尔也种田。
  他也是知道种田的,他也清楚一亩地能产出多少粮食。
  所以当他看见今年的夏粮丰收时候的场景时,他都惊呆了。
  因为对比反差太强烈了。前三年粮食匮乏,乡间的田地里因为缺水或水太多,都导致那些农作物看上去不够精神。
  今日再见,却是看到一束束粮食作物就像是精神饱满的士兵一样。
  所以即便是黄维干了三天,今天会县里的时候都累的直不起腰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的。
  “老黄,老黄。”小学的校长金校长啪啪啪的拍门。
  黄维才刚开门,金校长就笑呵呵的走了进来,他还提着不少东西。
  “今天县里面批了,这三年我们教师队伍支援国家扛过灾害而扣下的物资,今年全都补发了。”
  金校长示意黄维来帮忙:“你瞧瞧,你瞧瞧。米、面、油,这还有绿豆、红豆,还有白糖。全都批下来了。之前抵扣的,今年一次性都发下来了。”
  金校长说不出的高兴啊,他这些天就是在跑这些事情呢。现在跑下来了,他迫不及待的找了个三轮车,给小学的老师们挨家挨户的送过去。
  这三年大家都不好过,他这个校长也不好过。大家饿着肚子教书,这都是要极大的毅力支撑的。
  所以今年听说组织上在考虑要把这三年抵扣的公职人员、教师队伍、医生队伍的物资一次性补发的时候,金校长就上了心了。
  他要第一时间帮下面的老师们把这些东西要回来。现在终于要到了。
  黄维和金校长把黄维的那份搬进黄维家中。黄维有些发愁:“这……一次性补发的东西太多了。这大米、这白面……我家中就我一个人,这要吃到什么时候啊。我吃的又少……”
  黄维虽然对补发物资这件事从心里是高兴的,但是他脸上却没有显露出来,反而好似对如何处理这些物资而感到苦恼。
  金校长哈哈一笑:“老黄,你听我说,你这样,你在成个家。你说你就一个人也不合适对吧。你不介意娶离异的吧。我老婆和我说,她们厂里有个大姐,四十多了。因为不能生育所以和丈夫离婚了,也一直单身。你看看怎么样,你要是觉得合适,我安排你们见面,要是可以处,你们就把证给领……哎呀,老黄你干嘛去?我话还没说完呢。”
  “我有事!先走了!”黄维没等金校长说完,扛着一袋五十斤的大米就出门了。
  不能在让金校长说下去了,再说下去自己就该请他和喜酒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 好日子要来了
  黄维拿着五十斤的粮食走了,当然不是去找金校长口中说的那个离异妇女。
  反正黄维现在还没有重新结婚的打算。因为黄维这人真的是太老派了。他太像一个中国传统的旧书生了。而且还是读书读的有些傻的儒生。
  这种老派儒生有很多缺点,比如说他之前所坚持的忠君爱国的那种思想很容易就变成腐儒。
  还有比如大男子主义,夫为妻纲等等之类的思想。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说旧书生的那一套全是缺点没有优点。这种说法就有点过于极端了。
  黄维这个人有他的优点,比如说坚持他的死理。还有坚持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东西。
  比如说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而不是师傅。
  就像是现在这样,他带着五十斤的粮食是去找自己班上的双胞胎学生。梅海乾、梅海坤两个兄弟。
  这俩兄弟家里有些揭不开锅了。
  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在这俩小子的身上有着充分的得到了体会。
  这俩兄弟才十二岁,但是一顿饭要吃饱的话,他们每人可以硬造一斤大米饭(大米饭不是大米)进肚子,还可以再来点咸菜和大猪肉溜溜缝。
  他们可是太能吃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的粮食可都是定量的。
  那里可以让他们敞开吃啊。所以梅海乾和梅海坤兄弟俩每天都是吃不饱的一种状态。
  两兄弟只要下了课就会漫山遍野的去找吃的。现在贵溪县也没有后世那么大,整个县就几条街繁华一点,稍微离远一点就已经到山边田野了。
  两兄弟上山抓知了,下河摸泥鳅,进山挖野菜等等。
  这才让他们没被饿死。
  黄维这人当了老师就有一种老师的责任,这些年也颇为照顾这俩兄弟。
  因为这俩兄弟现在只在有一个没什么劳动力的爷爷在照顾。要问俩兄弟的父母呢?
  他们妈妈早就死了。而他们的爸爸在几年前就因为家里太穷,选择跟着一起去苏联打工了。
  这几年就一直在苏联建房子来着。要说梅家的老爹出去干活了,兄弟俩应该生活的还行。
  但是实际上梅家老爹的钱汇款过来是一年一次,并且数量也是有限的。倒不是说梅家老爹不管国内的孩子和自己的老父亲。
  主要是国际汇款是要收手续费的,汇款越多收取的手续费就越多。说实在的,那些出国打工的人大多不太愿意支付这笔钱。钱是会汇款的,算起来每年汇款个两百块也够生活。
  但是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啊。只能是按定量分配。
  而且梅家的爷爷前年因为吃不好而生病了,导致没什么劳动力。到现在也没养好。
  这兄弟就活的异常的辛苦。
  这俩兄弟的学习还很认真,对这样的学生,黄维是很愿意帮助的。
  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梅家兄弟的住所。那是在县城边上一幢看起来就摇摇欲坠的小破房子。
  这房子原本是县城某个地主家的马房。后来解放了,县里做分配。把这个房子分给了梅家的老爹。
  后来在做了一些修改,马房也算是勉强能住人。
  黄维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的时候刚好看见两兄弟从乡下回来。
  他们也下乡帮忙了,因为下乡帮忙收割粮食是能管饭的。
  梅家两兄弟用一个布包包裹着东西走回家中。
  梅家爷爷腿脚不便,坐在家门口有些苦哈哈的模样。
  梅海乾把布包裹打开,里面是好几个花卷还有一些咸菜和豆干。
  “爷爷,我们带饭回来了。”梅海乾开心的把花卷和咸菜、豆干都拿了出来。
  “下面的生产队许我们带这些回来呢。爷爷,你看这些花卷里面抹了猪油呢。还撒了葱花可香了。”
  梅海坤叽叽喳喳的说着。他们带回来了八个大花卷。
  梅爷爷看着花卷,又看了看两兄弟:“你们俩都吃过了?”
  “都吃过了。”两兄弟说道:“爷爷,你吃吧,你吃吧。”
  梅爷爷看着两个小孙子,看着他们盯着自己手上的花卷,他哪能不知道这俩小子要么没吃要么就是没吃饱呢。
  小孩子撒谎的过于简单了。连掩饰都不够好。
  下面的生产队能让两个小孩去帮忙,纯粹就是看俩小孩可怜,给他们混口饭吃。
  咋还能让他们连吃带拿呢。他们两个娃娃能干多少活,他们要连吃带拿的,生产队其他的村民能乐意?早就吵起来了。
  怕是兄弟俩把自己的口粮存了下来,然后给自己拿来了。
  “我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我吃一个花卷就够了。你们也一起吃,一起吃。”梅爷爷说道。
  梅家俩兄弟吞着口水说道:“不用了,爷爷,我们在乡下吃饱了……”
  就在爷孙在谦让的时候,黄维走了过来。他扛着一袋粮食直接放在了爷孙三人面前。
  “黄老师……”
  “这是五十斤粮食,你们家也不用太节省。夏粮大丰收了,最多一个月,国家就会放开管控粮食了。”
  “到时候可以直接买粮食了。”黄维如此说道:“梅家爸爸这些年也汇款不少过来吧。过了这个月,日子就会好过了。这些粮食你们先撑一个月吧。”
  黄维不等梅家爷爷说话,他自顾自的就说完了。还让海乾海坤两兄弟把粮食都搬到家里去了。
  这时候梅爷爷才急忙站起来,拖着不方便的腿脚说道:“黄老师不行,这使不得,使不得啊。这粮食你拿回去,我们家这三年你也总是帮衬,可不敢吃你的粮食啊。”
  黄维摇摇头:“我都说了,过了这一俩个月日子就会好起来了。到时候你们在还我粮食把。把眼前最难熬的最后一个月熬过去吧。”
  梅爷爷双手拧巴着,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能拍着海乾海坤两兄弟的脑袋:“和黄老师说谢谢,要是没有黄老师,你们这三年都不知道饿多久肚子呢!”
  就在海乾和海坤两兄弟给黄维道谢的时候,县里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梅家。
  他兴冲冲的对着屋里喊到:“海乾海坤,你们高兴了!你们爹发电报来了,下个月就回国了!”
  第三百五十七章 传奇的缔造者
  梅家的父亲要回来了。不仅仅是他,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结束,中国第一批出国务工的工人们即将回来了。
  他们中有从前城市里的待业青年,也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有来自于五湖四海农村里的农民。
  经过三年的锻炼,他们也完成了一场蜕变。尤其是那些从地方农村来的农民们,他们不仅仅是完成了自家财富的积累。
  同时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在工作中,在反复的耳提面命里,他们也开始成为了一个个建筑工人。
  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
  苏联,列宁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