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1节
因为他在那一刻知道了,新中国空军的假想敌从国民党空军变成了美国空军。
这让刘亚楼忧心忡忡。
新中国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战斗机是三百多架米格一9型战斗机。这种战机面对美军的f86佩刀战机并没有什么优势。
这是毛主席在49年访苏时签订的订单。
当时毛主席也不知道新中国的开门之战会变成打美国佬和十七国联军。
除了三百多架米格一9外,新中国只订购了三十八架苏联最先进的米格一15。
而从各项参数来看,米格一15才是可以与与f一86匹敌的对手。所以作为新中国的空军司令在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连着很多天都没有睡着。
自己空军的小伙子们大多都没什么经验,现在的飞机又差。要是入朝作战开始了,自己这群小伙子们要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和打过二战,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美军王牌飞行员们战斗。
刘亚楼不止一次做噩梦梦见自己熟悉的这些小伙子从天上一个个掉下来的场景。
他急的牙龈出血了半个月都没好。除了敦促军委那边追加对米格一15的订单外。
刘亚楼只能狠抓飞行员的训练了。而前两天军委又突然拍来电文,要求他带一批政治背景过硬的飞行员前来北平,接受特训。
刘亚楼不知道是什么特训。
而跟着他来的这群小伙子们则显得很兴奋,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来北平。
这里可比东北航校那边热闹多了,他们兴奋的对着窗外的风景指指点点。
一直到大巴车缓缓驶入那个在外界称为曙光机械厂的地方。
第四十四章 差点被吓懵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虽然打退了十七国联军,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其中非战斗减员的数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前两次战役时因为准备不足,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十多万名战士原本是在南方训练,准备等待新中国海空军建设完毕后一举夺取台湾的。
结果因为朝鲜战争开始而被匆匆调入朝鲜战场。
这群驻扎在南方的解放军战士连应对北方极寒的棉衣都没有。
就穿着南方的薄袄进入了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朝鲜北部。
大量的冻伤造成了许多战士不得不截肢,终生残疾。而入朝作战之后才是最麻烦的,解放军的后勤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没有得到过缓解。
入朝作战的解放军不得不面临着弹药补给困难,食物配发紧缺,医药用品不够等等情况。
这极大的制约了解放军的战斗力。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没有制空权。
美军飞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除了短短的一段米格走廊外,志愿军漫长的补给线几乎没有任何放空的保障。
作为后世之人,李锐很担心,同时也不想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悲剧重演。
但是想要让志愿军夺取更多的制空权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点,虽然苏联人在朝鲜战争中支援(半价出售)了一批米格战机给中国。
但这并不够。在1951年前,苏联卖给中国的战斗机是米格一9,一直到1951年,朝鲜战争打了将近一年了,斯大林才在给毛主席的信里回复道:
苏联方面高估了米格一9在面对f86佩刀时的性能了。
实际上两款战机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到1951年末,苏联才正是确定为中国空军无偿换装372架米格一15。
听起来好像挺大方的,无偿把米格9给你升级成米格一15了。但李锐知道,这是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用命还回来的!
所以李锐迫切的想要提升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力。
要知道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空军来保证后勤补给线的安全,才导致了第一次和二次战役时很多战略目标没有尽全功。
不然一口气将麦跑跑推下海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李锐想了很多招,首先是从苏联那边换取更多的外汇来购买先进的米格一15,而不是等着明年他们无偿给志愿军升级。
第二就是提高飞行员的战斗素养。朝鲜战争时毛主席说过,美国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中国人是气多钢少。
那么在飞行员的战斗素养上,也要尽可能的做到气多钢少。我们飞机不够,那就尽可能的提高飞行员的单兵素质,以加强空军战斗力。
当然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
因为飞机飞行这档子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种飞行理论自不用说。就光说训练飞行吧,目前中国还没有生产航空燃油的能力。
航空燃油几乎全靠苏联进口。
东北航校不可能让飞行员们肆无忌惮的训练。
因为航空燃油很宝贵。所以在东北航校有一个奇景,你能看见一名名飞行员坐在凳子上闭着眼,假装双手拉着飞行摇杆在飞行。
旁边再有一个学员播报各种气象条件和飞行情况。
飞行员凭空模拟应对的方法。
这种无实物纯靠意念在脑海中培训自己飞行能力的方式好像很可笑,但却是新中国飞行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其实李锐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有所计划了。
而现在正是他的计划完工的时刻。
当刘亚楼带着五十名航校内最优秀的学员来到曙光厂时,李锐、冯石早就恭候多时了。
“刘司令员,等候你们多时了。”李锐笑着上前和刘亚楼握手。
“李主任是吧,你好你好,你比我想的还要年轻啊。”刘亚楼寒暄了一句。
然后对冯石互相敬了一个礼,然后两人拥抱了一下。两人是老战友了,一年多不见还挺想念的。
“李主任、老冯。中央军委说你们给我搞了个惊喜,是什么惊喜啊。”刘亚楼有些迫不及待。
冯石摇摇头:“这我不知道,你要问李主任。他脑瓜里总有各种奇思妙想。”
刘亚楼把目光转移向李锐,李锐嘿嘿一笑:“一会儿就知道了。”
最后关头,他还是要买个关子。
他转头对五十名战士进行最后的保密教育:“保密条例同志们来的时候应该都知道了。在这里我在强调一次,在这里的一切,你们从来都没有来过,也从来都没有看到过。”
“这里所有的东西,我不解释的,你们通通不许问。不许问为什么,不许问哪里来,不许问有什么用。除非我主动解释,同志们明白吗?!”
“明白了!首长!”五十名空军战士整齐划一的用力喊道。
其实他们进曙光厂的时候就感觉到这里的保密级别很高,比自己机场的级别还高。
说三步一人五步一哨都少了。这么严密的防护,这里的级别一定很高。
作为接受过教育的战士,他们自然知道什么叫做守口如瓶。
而他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本来也应该是网咖正面的一部分。
但是李锐派人在这里筑起了一道高墙,将这里和网咖的研究中心分割开。
包括李锐身后的房间本来也是网咖大厅的一部分,但是李锐改了网咖的格局。
将五百平米的网咖大厅分割了一百平米出来,专门建造了这座特殊的培训基地。
让飞行员和研究中心的人互不打扰,也不知对方的存在。李锐点点头,打开了他身后的房间的大门。
带着一群人鱼贯而入。
十二台仿佛是将飞机驾驶舱切割下来的奇怪机器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些机器并不是直接落在地上,而是由八根支架撑在半空中。
这些支架又连接着一些看上去很复杂的机械结构。
还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管线连接着机器。
“这是米格一15的座舱?”刘亚楼打量了一眼后立刻知道这是什么了。
李锐点点头:“对。”
“这是干什么的?”刘亚楼虽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但是他隐约的感觉到这东西好像很不一般。
李锐转头看向那群飞行员:“你们中谁的飞行水平最好?”
刘亚楼指着一个长相端正一脸英气的男子:“王海,你去。”
名叫王海的战士敬了个礼:“是!”
然后来到李锐身边:“首长,我该怎么做?”
“进入座舱,绑好安全带。”李锐说道。
王海在李锐的指挥下进入座舱绑好安全带,随后李锐给他戴上了一个众人都看不懂的仪器将他的大半张脸和整个眼睛和耳朵都包裹住。
然后他们就看见李主任在这个奇怪的机器上乱七八糟的搞了好多东西。
然后又跑到机器边上的一个角落,打开一个和电视一样但是又超薄的东西。
他搞了许久后,在一个奇怪的操作按键(键盘)上按下开关。然后笑着说:“好搞定。”
李主任这边的话音刚落,那边整个机器就动了起来,它倾斜了大概二十度角。
坐在驾驶舱里的王海大呼小叫:“飞起来了!怎么飞起来啊!我不是在地上吗,怎么突然到天上了?!救命啊!”
第四十五章 模拟飞行
这是王海作为战机飞行员职业生涯中最丢人的一天。
因为他居然被一个模拟器给吓得喊出了救命。
当他从模拟器上下来的时候,刘亚楼都没有和他说话。他只能悻悻的自己回到队列中。
还有不少战友小声的嘀咕,小声的笑话他。王海觉得这不能怪自己,自己本来坐进那个米格一15的驾驶舱后也没什么。
李主任给自己头上戴的那个大号头盔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也没什么。
就是李主任那一声好了之后,王海才被吓到的。
这让刘亚楼忧心忡忡。
新中国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战斗机是三百多架米格一9型战斗机。这种战机面对美军的f86佩刀战机并没有什么优势。
这是毛主席在49年访苏时签订的订单。
当时毛主席也不知道新中国的开门之战会变成打美国佬和十七国联军。
除了三百多架米格一9外,新中国只订购了三十八架苏联最先进的米格一15。
而从各项参数来看,米格一15才是可以与与f一86匹敌的对手。所以作为新中国的空军司令在得到这一消息之后连着很多天都没有睡着。
自己空军的小伙子们大多都没什么经验,现在的飞机又差。要是入朝作战开始了,自己这群小伙子们要驾驶着性能落后的战机和打过二战,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美军王牌飞行员们战斗。
刘亚楼不止一次做噩梦梦见自己熟悉的这些小伙子从天上一个个掉下来的场景。
他急的牙龈出血了半个月都没好。除了敦促军委那边追加对米格一15的订单外。
刘亚楼只能狠抓飞行员的训练了。而前两天军委又突然拍来电文,要求他带一批政治背景过硬的飞行员前来北平,接受特训。
刘亚楼不知道是什么特训。
而跟着他来的这群小伙子们则显得很兴奋,不少人都是第一次来北平。
这里可比东北航校那边热闹多了,他们兴奋的对着窗外的风景指指点点。
一直到大巴车缓缓驶入那个在外界称为曙光机械厂的地方。
第四十四章 差点被吓懵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虽然打退了十七国联军,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其中非战斗减员的数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前两次战役时因为准备不足,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十多万名战士原本是在南方训练,准备等待新中国海空军建设完毕后一举夺取台湾的。
结果因为朝鲜战争开始而被匆匆调入朝鲜战场。
这群驻扎在南方的解放军战士连应对北方极寒的棉衣都没有。
就穿着南方的薄袄进入了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朝鲜北部。
大量的冻伤造成了许多战士不得不截肢,终生残疾。而入朝作战之后才是最麻烦的,解放军的后勤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没有得到过缓解。
入朝作战的解放军不得不面临着弹药补给困难,食物配发紧缺,医药用品不够等等情况。
这极大的制约了解放军的战斗力。
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没有制空权。
美军飞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除了短短的一段米格走廊外,志愿军漫长的补给线几乎没有任何放空的保障。
作为后世之人,李锐很担心,同时也不想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的悲剧重演。
但是想要让志愿军夺取更多的制空权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点,虽然苏联人在朝鲜战争中支援(半价出售)了一批米格战机给中国。
但这并不够。在1951年前,苏联卖给中国的战斗机是米格一9,一直到1951年,朝鲜战争打了将近一年了,斯大林才在给毛主席的信里回复道:
苏联方面高估了米格一9在面对f86佩刀时的性能了。
实际上两款战机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到1951年末,苏联才正是确定为中国空军无偿换装372架米格一15。
听起来好像挺大方的,无偿把米格9给你升级成米格一15了。但李锐知道,这是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用命还回来的!
所以李锐迫切的想要提升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力。
要知道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空军来保证后勤补给线的安全,才导致了第一次和二次战役时很多战略目标没有尽全功。
不然一口气将麦跑跑推下海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李锐想了很多招,首先是从苏联那边换取更多的外汇来购买先进的米格一15,而不是等着明年他们无偿给志愿军升级。
第二就是提高飞行员的战斗素养。朝鲜战争时毛主席说过,美国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中国人是气多钢少。
那么在飞行员的战斗素养上,也要尽可能的做到气多钢少。我们飞机不够,那就尽可能的提高飞行员的单兵素质,以加强空军战斗力。
当然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
因为飞机飞行这档子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种飞行理论自不用说。就光说训练飞行吧,目前中国还没有生产航空燃油的能力。
航空燃油几乎全靠苏联进口。
东北航校不可能让飞行员们肆无忌惮的训练。
因为航空燃油很宝贵。所以在东北航校有一个奇景,你能看见一名名飞行员坐在凳子上闭着眼,假装双手拉着飞行摇杆在飞行。
旁边再有一个学员播报各种气象条件和飞行情况。
飞行员凭空模拟应对的方法。
这种无实物纯靠意念在脑海中培训自己飞行能力的方式好像很可笑,但却是新中国飞行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其实李锐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有所计划了。
而现在正是他的计划完工的时刻。
当刘亚楼带着五十名航校内最优秀的学员来到曙光厂时,李锐、冯石早就恭候多时了。
“刘司令员,等候你们多时了。”李锐笑着上前和刘亚楼握手。
“李主任是吧,你好你好,你比我想的还要年轻啊。”刘亚楼寒暄了一句。
然后对冯石互相敬了一个礼,然后两人拥抱了一下。两人是老战友了,一年多不见还挺想念的。
“李主任、老冯。中央军委说你们给我搞了个惊喜,是什么惊喜啊。”刘亚楼有些迫不及待。
冯石摇摇头:“这我不知道,你要问李主任。他脑瓜里总有各种奇思妙想。”
刘亚楼把目光转移向李锐,李锐嘿嘿一笑:“一会儿就知道了。”
最后关头,他还是要买个关子。
他转头对五十名战士进行最后的保密教育:“保密条例同志们来的时候应该都知道了。在这里我在强调一次,在这里的一切,你们从来都没有来过,也从来都没有看到过。”
“这里所有的东西,我不解释的,你们通通不许问。不许问为什么,不许问哪里来,不许问有什么用。除非我主动解释,同志们明白吗?!”
“明白了!首长!”五十名空军战士整齐划一的用力喊道。
其实他们进曙光厂的时候就感觉到这里的保密级别很高,比自己机场的级别还高。
说三步一人五步一哨都少了。这么严密的防护,这里的级别一定很高。
作为接受过教育的战士,他们自然知道什么叫做守口如瓶。
而他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本来也应该是网咖正面的一部分。
但是李锐派人在这里筑起了一道高墙,将这里和网咖的研究中心分割开。
包括李锐身后的房间本来也是网咖大厅的一部分,但是李锐改了网咖的格局。
将五百平米的网咖大厅分割了一百平米出来,专门建造了这座特殊的培训基地。
让飞行员和研究中心的人互不打扰,也不知对方的存在。李锐点点头,打开了他身后的房间的大门。
带着一群人鱼贯而入。
十二台仿佛是将飞机驾驶舱切割下来的奇怪机器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些机器并不是直接落在地上,而是由八根支架撑在半空中。
这些支架又连接着一些看上去很复杂的机械结构。
还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管线连接着机器。
“这是米格一15的座舱?”刘亚楼打量了一眼后立刻知道这是什么了。
李锐点点头:“对。”
“这是干什么的?”刘亚楼虽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但是他隐约的感觉到这东西好像很不一般。
李锐转头看向那群飞行员:“你们中谁的飞行水平最好?”
刘亚楼指着一个长相端正一脸英气的男子:“王海,你去。”
名叫王海的战士敬了个礼:“是!”
然后来到李锐身边:“首长,我该怎么做?”
“进入座舱,绑好安全带。”李锐说道。
王海在李锐的指挥下进入座舱绑好安全带,随后李锐给他戴上了一个众人都看不懂的仪器将他的大半张脸和整个眼睛和耳朵都包裹住。
然后他们就看见李主任在这个奇怪的机器上乱七八糟的搞了好多东西。
然后又跑到机器边上的一个角落,打开一个和电视一样但是又超薄的东西。
他搞了许久后,在一个奇怪的操作按键(键盘)上按下开关。然后笑着说:“好搞定。”
李主任这边的话音刚落,那边整个机器就动了起来,它倾斜了大概二十度角。
坐在驾驶舱里的王海大呼小叫:“飞起来了!怎么飞起来啊!我不是在地上吗,怎么突然到天上了?!救命啊!”
第四十五章 模拟飞行
这是王海作为战机飞行员职业生涯中最丢人的一天。
因为他居然被一个模拟器给吓得喊出了救命。
当他从模拟器上下来的时候,刘亚楼都没有和他说话。他只能悻悻的自己回到队列中。
还有不少战友小声的嘀咕,小声的笑话他。王海觉得这不能怪自己,自己本来坐进那个米格一15的驾驶舱后也没什么。
李主任给自己头上戴的那个大号头盔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也没什么。
就是李主任那一声好了之后,王海才被吓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