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之前李承乾一直记得贞观九年会有两桩丧事,一是外祖母二是祖父,好在孙思邈仍在长安为皇后调养身体,李承乾便拜托他常为两位老人家诊脉,将一切病症抢先扼杀在萌芽中。
  虽说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但这二位老人家都与长孙氏有联系,尤其是长孙氏的母亲,如果老人家离世,对长孙氏一定是个重击,这对正在调养身体的她来说不吝于雪上加霜。
  因此近来除了忙着妹妹的出嫁准备工作,李承乾也很关注外祖母和祖父的身体情况,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有正月皇太子大婚的加持,现下两位老人家都很有精神,身体瞧着也挺硬朗,不像是垂垂老矣之人。
  三月,长乐公主李丽质出降,因太子添妆以及太上皇的赏赐,她的嫁妆规模还是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公主与长公主。
  而李丽质出嫁后也有单独的公主府,不必随公婆驸马住在长孙家。
  虽说长孙家不算外人,长孙冲也算是李世民看着长大的孩子,但子侄和女婿还是不一样的,女儿出嫁后还是得有个单独的居所,李世民才能放心。
  之后李丽质携驸马都尉长孙冲入宫拜见帝后,李世民和长孙氏瞧着小两口感情颇为和睦,才觉得大女儿身上的心算是操完了。
  只不过帝后儿女多,完成一个还有下一个等着,这也是甜蜜的烦恼了。
  五月李靖平定吐谷浑时,李承乾去公主府看了妹妹,又与妹妹一同去长孙家拜见了外祖母,老人家当时正在院子里散步,并且不需要有人扶着。
  回宫后李承乾又去见太上皇,他老人家也是精神头甚好。
  之后李承乾备了礼去谢孙思邈,惹得孙思邈一头雾水:“太子为何谢我?”
  李承乾笑道:“从先生第一次来长安,不只我与身边亲近之人,天下百姓都受益良多,再如何谢先生,都不能表达我的感激。”
  孙思邈倾身笑道:“殿下之言,即便我想厚着脸皮认下,可能使天下人受益,却全赖圣人与殿下,因此我万不敢当。”
  二人不免再客气两句,之后因为出海的大船终于回航,李承乾被天可汗叫人来请,只能匆匆离去。
  船队收获颇丰,随行而来的有许多国家的使臣,他*们都想要与大唐建立贸易往来,还有已经向大唐俯首称臣的——这就是随船出航的使臣们的工作成果了,此外船队还带来了无数中原未曾见过的物产。
  等忙完这些事,李承乾就从天可汗嘴里听到了准备封禅的消息。
  “明年封禅?谁提的?”
  李世民绷着嘴角,但眼睛里仍有笑意透露出来:“是群臣奏请,你之前给我的那张表,我仔细看过,从现在起到明年星象都无异常,正适合封禅。”
  “适合是适合,但这会儿已经八月了,会不会太晚?”李承乾想了想封禅的准备工作,还是挺麻烦的。
  李世民笑道:“明年二月封禅,能够准备完善,况且我也不打算太过靡费。”
  李承乾点点头,已经开始在脑子里盘算该如何准备了。
  李世民见他不再说话,轻咳一声,提醒道:“承乾,封禅之后的事,你别忘了。”
  李承乾迷茫道:“封禅之后什么事?”
  李世民急道:“你不记得了,你说等封禅后就告诉我……”
  “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李承乾抓抓头发,“先封先封,封完再说。”
  封禅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李承乾就要揭开这个谜底了。
  230
  第230章
  ◎笃定。(李承乾篇完结)◎
  封禅之后,李承乾换下太子礼服,然后去求见天可汗。
  ——李承乾在群里说了他爹预备去封禅后,扶苏和刘据只告诉他,让他在这之后立刻去见他爹。
  ——之后他就能得到他一直想要的答案。
  然而,李承乾的求见却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天可汗让他在外头等了近半个时辰。
  自从玄武门之变后李承乾重回此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
  不详的预感浮现,李承乾摩挲着手指,心里有些不安,他必须第一时间来见天可汗,是因为封禅之后就会出现的谜底在天可汗身上吗?
  终于入内见到天可汗时,李承乾却对上了一双透露着陌生神情的眼睛。
  李承乾的脚步顿住:“你是谁?”
  “承乾……”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是阿耶。”
  李承乾半晌才反应过来:“你是……你是……”
  李世民点点头:“我并不知道我会失去记忆,地府隐瞒了这一切,却派来一个实习生……”
  “等会儿……等会儿。”李承乾抬手阻止他,“你是说,我……还有扶苏和刘据,不是被地府算计了,是被你……被你们算计了?”
  “并非是算计!”李世民急忙解释道,“困于地府太久,怨念不解,终有一日,你们会再也无法投胎,只能等着魂魄消解……”
  李承乾冷笑:“那我得多谢你的好意了。”
  李世民叹息道:“承乾,你我父子多年未见,就不能坐下好好说会儿话吗?”
  “好啊!”李承乾痛快地应声,随即坐下,问道,“你想说什么?”
  李世民到底没在他身边坐下,而是去了对面,他的语气平稳些,并且上来就直击重点:“承乾,如何才能消除你的怨念,让你回到地府后能够去投胎?”
  李承乾想都没想,就道:“杀了李泰。”
  李世民痛心道:“承乾,我承认,从前我太过溺爱青雀,才让他生了谋储之心,可我绝没有想要废黜你立他为储的意思。”
  “你让他置文学馆,许他不就藩,给他超过皇太子的赏赐,想让他住进武德殿,都只是太爱他了。”李承乾笑道,“好,既然你并没有想立他为储的意思,他还敢动这个念头,那岂不是更加大逆不道。”
  “他不该死吗?”
  问出这句话的李承乾面上还挂着笑,李世民再次叹一口气,道:“的确是我助长了他的野心,我不能否认,可那是上辈子的李泰,这辈子他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李承乾忽然再次打断他的话:“那就这样吧。”
  李世民一愣:“什么这样……”
  李承乾面带笑容地解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就这样。”
  李世民又是一愣,旋即才反应过来他的意思,自己问如何消除他的怨念,他说杀了李泰,但……但自己不肯。
  李世民闭了闭眼,道:“承乾,我知道,你并没有那么恨青雀,你真正恨的人……是我。”
  “当然是你。”李承乾没有丝毫犹豫地肯定了他的话,“我其实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你偏心李泰,是在补偿当年因为父亲偏心太子而受尽委屈的秦王吗?”
  李世民苦笑一声:“我不知道。”
  李世民的一生有过无数英明的决定,唯有在对待儿子这一件事上,他做出了最糟糕的选择。
  李承乾道:“可惜,李泰不是秦王,子不肖父,你很失望吧。”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在那之后,我一直很后悔。”
  李承乾笑了笑:“我知道,所以在教导稚奴时,你改变了方法。”
  李世民先后请了非常多非常好的老师教导李承乾,不管那些人的教育方式是对还是错,不管李承乾是否接受那样折磨人的教育方式,李世民的确是非常用心在培养李承乾这个太子的。
  预备谋反,却只是被流放后,李承乾一度很后悔,他反思了很久,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太低,承受不住压力,对于父亲的爱护和宽容,他很愧疚。
  然而,死后他看到了李世民如何教导太子李治,李世民手把手教导李治如何做太子、做皇帝。
  再然后,他看到李世民百般思念李泰,之后更是重新进封了李泰为濮王。
  也许身为父亲,李世民的确爱李承乾,只是在他心里,李承乾永远比不上他的青雀和稚奴,所以他从不在乎李承乾的感受。
  “承乾。”李世民道,“我也是第一次做父亲。”
  因此他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必须得等到走到死角,李世民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才能改正。
  李承乾点点头,道:“是啊,你也是第一次做父亲,你只是一个溺爱儿子的父亲,你有什么错呢。”
  “从来都只有我错了。”
  李世民皱眉道:“承乾,别说这种气话。”
  “这不是气话。”李承乾道,“废太子的诏书不是你拟的吗?需要我给你背一遍吗?”
  “当然全部都是我的错。”
  李世民一直都很想听完李承乾曾经遮遮掩掩的那些话,可等真正听到时,他却不忍再听。
  当年李承乾需要父亲与他说些贴心话时,他们之间是君臣父子的高高壁垒,如今李承乾能够说出口时,他们父子却已经有了难以弥补的裂缝。
  “当年的事,阿耶也有错。”李世民苦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