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扶苏摸不准这话的意思,只好直接道:“先生的意思是……”
  韩非便直言道:“年轻时,我曾经远行求学,所得颇多。如今,我深觉自己见识浅薄,想要游学于天下。”
  扶苏明白了他的意思,又问道:“先生打算何时起行?”
  韩非道:“不急,待……待事定了,再行不迟。”
  扶苏一顿,问道:“先生,你想要见韩王吗?”
  “不……”韩非几乎是立刻就拒绝了,他握紧了拳头,“多谢大公子,只是……没有再见的必要了。”
  “那么……先生不必顾虑我。”扶苏轻声道,“先生想走随时能走,我会去求我阿父放行。”
  韩非慢慢将手放开,他摇一摇头,道:“多谢大公子的好意,不过我还是等一等。”话到此处,他抬眸看向扶苏,“大公子,君心难测,你是读史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扶苏却很轻松地笑了笑,道:“先生是想同我讲卫灵公余桃的故事吗?我明白先生的意思。”
  韩非冷冷道:“大公子,你不明白。”
  因为结巴的原因,韩非说话从来不会急迫,但他着急时总得表现出来,那就是现在这种语气冰冷了。
  扶苏好声好气道:“先生,我阿父不会是卫灵公。你若是不信,只管看着就是了。”
  韩非沉默着看了扶苏一会儿,忽然沉沉叹了一口气,肯定道:“秦王自然英明神武,诸侯列国,无人可比秦王。”
  扶苏被他这话说得懵了一瞬,不是,韩非……这好像不是啥客套话,他是真心夸他爹啊。
  不等扶苏发出赞同的声音,韩非已经问道:“大公子,我能为你做什么吗?”
  扶苏觉得韩非好像误会了什么,不过他的真心,扶苏已经感受到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误会,就不重要啦。
  扶苏想了想,道:“秦国会逐步改变、完善秦法,先生无论是在咸阳还是云游天下,若有建议,请尽管写信给我。还有,若是张公子有意,我也很乐意见到他的信。”
  韩非难得笑了笑,道:“我的信会有,但子房那边,我还要写信询问。”
  “他愿意与否都无妨。”扶苏大方道。
  扶苏在韩非这里的信用是无坚不摧的,他点点头,未及说话,外头便有人来请扶苏回宫,是大王在找他。
  扶苏不能耽搁,当即告辞离去。
  韩非将扶苏送到门口,望着韩国的方向出了会儿神。
  他慢慢吐出一口气。
  再不会有韩国了,往后,只有颍川郡。
  ……
  作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韩国是要做个样本的,从如何处置王公贵族到派官员掌管,再到战俘的处置和下头黔首的管理,都要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
  起初,对于王公贵族公卿们,嬴政下令将他们押回咸阳软禁。
  但扶苏认为韩国就算了,地方小人少,将来还有几个大国,那么老多人,难道将来都要养着他们吃白饭?
  想得美!
  不如在城外开辟出一处农庄,让他们种庄稼养牲口,除了能养活自己,还能交税。
  至于农庄,秦国人肯定不会帮他们建,但秦军可以监视着他们,让他们自己建庄子,开荒地。
  之后,当然也会有秦军轮流在此监视他们。
  这个提议得到了嬴政的赞同,但朝臣们却有一大部分都投了反对票,其中就包括右丞相王绾。
  他们不同意的理由也很简单,就算国亡了,被他们秦国俘虏回来的也都是王公贵族,种地那是黔首们的活,让这些人去做,乃是莫大的侮辱,他们秦国乃是胜者,绝不能如此没有君子风范,侮辱已经投降的王公贵族们。
  这时候,扶苏就很理解他爹为什么喜欢李斯了。
  作为赞同扶苏这个提议的中坚力量,李斯一个人就将所有的反对派怼到哑口无言。
  贵族?谁是贵族?王公?谁是王公?
  韩国已经亡了!
  这难道不是彻底消灭复韩之心的绝佳计策吗?你们这些人食秦禄受秦王恩,却不会为秦王分忧,反而忧心别国的王公贵族,这就是君子风范了吗?
  在李斯的舌战群儒、嬴政的鼎力支持下,扶苏的提议顺利通过,对于韩国和往后王公贵族们的处置,就依照此法执行。
  当然,扶苏并不是要将韩国的满朝文武都抓到咸阳来种地,毕竟就算秦国会派官员去治理,那不是还得需要他们当地人么!
  因为从去年起,嬴政开办了学府,各地开始招收学生,新官员的培养已经在稳步进行中。
  各地学府招收的学生当然不是那种未启蒙的孩童,学府其实算是官员培训班,只有读过书的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去。
  而且,他们开始给基层官员普及隶书,印刷出来的秦法能够做到小吏们人手一本。
  有这些措施,韩国这点小地方好解决,之后几国分派官员管理,也会轻而易举。
  至于战俘,除了王公贵族,就是军中将士们了,将军们自不必说,他们属于王公贵族那个行列。
  底下的小将小兵小卒们则是被就地分配了工作——修路。
  水泥修路是秦国去年就开始的规划,今年天暖后,秦国国内预备着灭韩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在各地修路了。
  这次有了韩国的俘虏,嬴政大手一挥,就让他们从韩国那里开始修路,充分利用起来。
  扶苏则是对俘虏们进行了区分,服兵役的黔首只需要修三个月的路就能回家,囚徒流民们则要按照罪责决定修路的时间,至于军中那些贵族良家子,他们要修完韩国到咸阳的路,才能到咸阳去跟他们爹妈一块儿种地。
  对战俘的处置朝中无人反对,但在有关韩国黔首的事情上,扶苏的提议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62
  第62章
  ◎土地。◎
  封建社会的底层老百姓,除了面对徭役、兵役、苛捐杂税,还要面临家中赖以生存的土地被人抢走。
  而抢走他们土地的,当然就是地主豪强王公贵族这些人。
  韩国的王公贵族面对秦军的铁骑利刃时,那叫一个唯唯诺诺,但当他们面对治下的黔首时,就是重拳出击了。
  看完韩国的黔首和他们拥有的耕地统计后,扶苏提议,除了按照战功该赏出去的那部分地,再将王公贵族剩下的地全部分给韩国的黔首。
  此话一出,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连上一次坚决支持扶苏的那批人,都纷纷跳出来反对,其中当然也包括李斯。
  秦国强大起来靠的就是商鞅变法所提出的军功爵制,建立军功,封爵授田,是吊住秦国上下所有人的那根胡萝卜。
  打完仗,该分功劳分地时,却白白给韩国人土地,凭什么?别说是朝臣们不愿意,就是传到民间去,也会怨声载道的。
  往严重了说,扶苏这话,简直是在挖秦国的根。
  就连嬴政,起初在听了这个大胆的建议后,都深深皱起了眉头。
  但扶苏有他的理由。
  “阿父你想,黔首的土地连他们自己家里人都养不活,怎么交税?怎么活下去?怎么往后再服兵役服徭役?”扶苏当然不会晓之以情,他爹不会跟黔首谈感情,这是个以理服人的时刻。
  “阿父,我们不只要韩国的土地,我们还要人。”扶苏道。
  这番简单的话打动了嬴政,他是秦王,他以后还会是天下人的王,他和朝臣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朝臣们生怕黔首抢夺他们的利益,但嬴政并没有这个顾虑,他只要有能人可用,却并不拘泥于有才之人是何等出身。
  父子二人达成共识后,由扶苏率先在朝议时提出,接着就是他们预料之中的群臣激烈反对。
  就算扶苏再三强调会先将地按军功分配完,剩下才是黔首的,朝中也无一人赞同。
  最后还是嬴政出面调停,依据秦法,只将黔首曾经被夺走的土地还给他们,不许多给分毫。
  大王金口玉言,加上秦法的地位,朝臣们很快就妥协了,嬴政除了下旨给颍川郡的郡守,还单独派了人去协助郡守执行新的土地政策。
  扶苏按照他们父子早就商议好的,又趁机提出,以后再打下别的国家,也要这么做,才能显示出秦国的公正,彰显秦王待天下黔首皆为自己子民的胸怀。
  这话不出意外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且因为不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下尚未吵出个结果。
  嬴政派人去将扶苏请回来,就是因为这件事。
  “李斯递了个条陈,总算说到了寡人想要的。”嬴政道。
  扶苏接过奏本来看,李斯认为只听黔*首自己说他们被抢走了多少地,难免会有虚报之人想趁机占便宜,这样蒙受损失的可是他们秦国,不如定下一个标准,每一个黔首能分上多少地,要由朝廷来定,谁都不能多得,这才算是公平公正,而且还能防止有人弄虚作假。
  扶苏的心情有点复杂:“李廷尉是个聪明人,这么快他就领会到阿父的真实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