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她这么说了,姜纪回顾一遍聊天记录,发现自己竟然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
不仅如此,几乎是周迢问一句自己就答一句。
比如接下来这个对话:
他问是不是一个人,她便说要和柳明月一起。
暗黄的光圈悬在上方,投射出发散的线,落到亮到发白的电子屏表面。
云和鱼:上次听他们说你赶着回公司了。
z:嗯,新产品内部测试时算法出了点问题,本来想着和你们一起吃那顿饭的。
z:还好你现在又到临川了。
他发过来第一句的时候,姜纪还没想好要回点什么,紧接着捕捉到第二条消息的前三个字,思绪空白了一秒。
z:那最近有空的话,一起吃个晚饭?
有前缀,有缘由,他都这么说了,她并没有可拒绝的理由。
姜纪回了个好。
“聊完啦?”柳明月双手托腮,打听道:“说了什么?”
姜纪应声,“他说有空的时候想一起吃个晚饭。”
柳明月举起手机,她刚刚找出那条视频来回拖进度条看了好几遍,此刻眼神上移琢磨着,“其实你俩还挺配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像,谈起恋爱肯定很有意思。”
姜纪笑了,“像?从哪里看出来的?”
“气场,虽然像,但不会互相碰撞,很和谐。”柳明月眨眨眼。
姜纪让她打住,“你要从记者转行成看五行八字的了?”
柳明月也问:“你对周迢真没以前那种感觉了?”
以前哪种感觉?
那天吃完火锅回来,入睡前,姜纪久违地回忆起很多高中时候的事。
那时总想努力靠周迢近一点,好在各方面都赶上他的步伐,因此主动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学习讲解词的同时纠正英文发音,练到倒背如流,却得知连柳明月这样在她心里已然优秀的人也会觉得和他有很大差距。
驻足在人群之中看他做标准示范,冒粉红泡泡的时候也会想:有些距离是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的。
就像现在,哪怕名字挨在一处,身边的朋友也不会有认为他们可以发展起一段关系的,那段存在于学生时代的爱恋,契机实现的微弱可能性只好靠毫不知情的路人误会来制造。
当然存在不同之处,那在于她不会再因此患得患失,她早过了为别人的行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年纪,无论那些有意或是无意。
像方才柳明月问她有没有看采访,若是以前,她不止看,还会比周迢本人记得更为深刻。
“不一样。”柳明月听她这么说,开口反驳:“这只能说明你主体性变强了,但不能代表你就再也不会对他产生好感呀。”
“除非你告诉我你已经应激了,所以完全没可能。”
“那倒没有。”
但或许有身体下意识反应的相同之处在。
这句姜纪没有说。
高中时,周迢就像她刻意当作的远观的一片云,永远居于远处,哪怕偶然同行也与她隔层玻璃罩子,摸不着触不到。
后来他离开,距离远到好似天上人间,连实物都称不得,连带着她的暗恋成为停顿的钢琴曲,再奏不出下一个音符,戛然而止。
上大学、工作、出国,姜纪渐渐忘了,甚至在可能离他最近的地方也没动过一丁点心思。
时间会冲淡一切的,这话没错。
倘若人生后几十年里不再遇到周迢,到有一天这名字提起,姜纪可能不会记得那是谁。
可她遇到了,不仅偶然一次,是一个月内遇到三次,确数变成约数,故事情节发展得如此不实际。
分明连和他做朋友都没想过,很多却理所当然,她可以正常同他交谈、同他开玩笑、同他乘车回家,十七岁的胆怯与敏感早被抛到不停行驶的轨迹后。
和无法将他们联想到一处的朋友们一样,姜纪没有费心思考虑她和周迢的关系,直到看到误会他们的评论区。
心底某根细线晃动,她恍然意识到——
他对自己说新年快乐,说晚安,说下次见。
每一句存在后话的结束语,让她一时分不清楚是否因为太久没见他,而她习惯使然,仍与他共振,又一次坠入波澜不惊的湖中央。
来临川前,姜纪重新翻看一遍邮箱里她写给周迢的话。
她那时话都在心里,即便对着不会有已读回复可能性的信件箱,诉说思念的言语也克制,只有决定不再惦念他的时候在那本他落下的本子上写了一封说尽酸涩心意的信。
那之后,她没再打开过关于周迢的一切,他们之间的圈子本来就小,即使偶尔听到那个名字,也只是一闪而过。
完完整整从头看到尾,姜纪想,假若是现在的她,绝对不会写出这么一封信。
甚至不会写。
并不是难以承认不成熟时多如流水的情绪变化及胆怯,都说人类进化的天性是为了保护自己,她大概同样变了一点以便及时远离导致自己坏心情的来源。
“算了,总不急这一时半会儿的。”柳明月见她说不出话只皱眉,话题一转,“张亚冬前几天让咱俩去他那新开业的酒吧玩,我没答应。”
“我新入职,哪有时间当富二代的陪酒。”姜纪开玩笑道。
“我也这么和他说的,但人家不仅随时欢迎还免单呢,从一而终的土豪啊。”
说到张亚冬,他不仅没破产这些年还凭着家里过得顺风顺水。
读完大学混了个文凭后继续出国念书,只是没念完,一年多就回了林泽,回来也没找工作,出钱投资了些服务业。
据姜纪所知,酒吧是近来开的,地点选的和之前都不同,不在林泽反而在临川。
或许是因为他大学在临川,姜纪不确定。
大学某一天收到张亚冬微信验证消息,最初姜纪看到时,那张年龄108岁且来自冰岛的资料卡让她不得不怀疑对方是骗子,后来打消依旧和他奇怪的行为脱不了关系。
她连着收到十八条添加好友的申请。
很符合张亚冬的性格,荒唐又合理。
之后加上,没来得及说些什么客套话,姜纪先从他那里得知他加她是想认识临大的一个美女学妹。
张亚冬当然不会如此直接坦率地道明这种不正经来意,这是姜纪自己猜到的。
他问她要不要出来玩,其中夹杂着那学妹的名字,一句你认不认识,又一句她哪个专业你知道吗,傻子才看不出来他的目的。
姜纪无语,直接问他是怎么知道自己微信号的。
张亚冬说那巧了,我打听的时候偶然看到你和柳明月的名字,然后心想这事成了。
她那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把柳明月加上了。
这很张亚冬,真的是一如既往的,各方面的。
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后来那学妹真和张亚冬在一起了,纯靠他自己。
姜纪和柳明月刚开始都没打算帮他,高中那会儿风评就不好,她们并不想让他再去祸害其他女生,但耐不住张亚冬厚脸皮,最后只答应他会打听打听。
姜纪交际圈小,除了在晚会上见到次真人,告诉他是外语系的没怎么出力。
学妹和柳明月都在辩论社,柳明月带他进了次学校,给他说清楚了辩论社的位置没再管。
她俩都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之后肯定是学妹拒绝张亚冬,他兴趣没了便放弃不再提。
没想到圣诞节那天,姜纪接到个鬼哭狼嚎的电话,张亚冬说他送了她白色月季,她答应了他。
印象里学妹长得确实漂亮,特别是不化妆的时候,皮肤是白里透红的颜色,很小女生,所以再见到她和张亚冬挽手一脸幸福的模样,姜纪总觉得张亚冬诱骗人家。
姜纪认为这莫名的想法不对,只能算自己先入为主,她去问柳明月,结果收到一样的回复。
那段时间因为女朋友,张亚冬和同在临大的她们联系见面都频繁许多。
转折发生在学妹大四上学期,张亚冬毕业快半年,经常林泽临川两地跑,提到这事姜纪和柳明月说异地恋不容易,他俩要真能坚持下来也蛮厉害。
仿佛个预兆,没两天张亚冬就说自己分手了。
结局出乎意料,原因很老套:女方认为男方不够爱她,没有安全感提了分手。
这大概是张亚冬恋爱生涯最严重的一次滑铁卢,远超高二追姜纪失败那次。
借酒消愁时没说两句,张亚冬抄起面前的啤酒杯,摇了摇头,像是不愿意再提一句关于这个“她”的模样。
回想起之前张亚冬一副不可一世吊儿郎当的样子,姜纪忽然觉得他挺可怜的,多安慰了两句。
柳明月说:“人家都无所谓了,就你还一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样子,现在不应该发奋图强让她后悔吗?”
张亚冬却忽地抬起头,问了句毫不相关的话:“她说感觉对我不是喜欢,那喜欢是什么感觉?”
柳明月恨铁不成钢地别开眼,张亚冬直直地盯着姜纪,叫她不得不思考他的问题。
不仅如此,几乎是周迢问一句自己就答一句。
比如接下来这个对话:
他问是不是一个人,她便说要和柳明月一起。
暗黄的光圈悬在上方,投射出发散的线,落到亮到发白的电子屏表面。
云和鱼:上次听他们说你赶着回公司了。
z:嗯,新产品内部测试时算法出了点问题,本来想着和你们一起吃那顿饭的。
z:还好你现在又到临川了。
他发过来第一句的时候,姜纪还没想好要回点什么,紧接着捕捉到第二条消息的前三个字,思绪空白了一秒。
z:那最近有空的话,一起吃个晚饭?
有前缀,有缘由,他都这么说了,她并没有可拒绝的理由。
姜纪回了个好。
“聊完啦?”柳明月双手托腮,打听道:“说了什么?”
姜纪应声,“他说有空的时候想一起吃个晚饭。”
柳明月举起手机,她刚刚找出那条视频来回拖进度条看了好几遍,此刻眼神上移琢磨着,“其实你俩还挺配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像,谈起恋爱肯定很有意思。”
姜纪笑了,“像?从哪里看出来的?”
“气场,虽然像,但不会互相碰撞,很和谐。”柳明月眨眨眼。
姜纪让她打住,“你要从记者转行成看五行八字的了?”
柳明月也问:“你对周迢真没以前那种感觉了?”
以前哪种感觉?
那天吃完火锅回来,入睡前,姜纪久违地回忆起很多高中时候的事。
那时总想努力靠周迢近一点,好在各方面都赶上他的步伐,因此主动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学习讲解词的同时纠正英文发音,练到倒背如流,却得知连柳明月这样在她心里已然优秀的人也会觉得和他有很大差距。
驻足在人群之中看他做标准示范,冒粉红泡泡的时候也会想:有些距离是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的。
就像现在,哪怕名字挨在一处,身边的朋友也不会有认为他们可以发展起一段关系的,那段存在于学生时代的爱恋,契机实现的微弱可能性只好靠毫不知情的路人误会来制造。
当然存在不同之处,那在于她不会再因此患得患失,她早过了为别人的行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年纪,无论那些有意或是无意。
像方才柳明月问她有没有看采访,若是以前,她不止看,还会比周迢本人记得更为深刻。
“不一样。”柳明月听她这么说,开口反驳:“这只能说明你主体性变强了,但不能代表你就再也不会对他产生好感呀。”
“除非你告诉我你已经应激了,所以完全没可能。”
“那倒没有。”
但或许有身体下意识反应的相同之处在。
这句姜纪没有说。
高中时,周迢就像她刻意当作的远观的一片云,永远居于远处,哪怕偶然同行也与她隔层玻璃罩子,摸不着触不到。
后来他离开,距离远到好似天上人间,连实物都称不得,连带着她的暗恋成为停顿的钢琴曲,再奏不出下一个音符,戛然而止。
上大学、工作、出国,姜纪渐渐忘了,甚至在可能离他最近的地方也没动过一丁点心思。
时间会冲淡一切的,这话没错。
倘若人生后几十年里不再遇到周迢,到有一天这名字提起,姜纪可能不会记得那是谁。
可她遇到了,不仅偶然一次,是一个月内遇到三次,确数变成约数,故事情节发展得如此不实际。
分明连和他做朋友都没想过,很多却理所当然,她可以正常同他交谈、同他开玩笑、同他乘车回家,十七岁的胆怯与敏感早被抛到不停行驶的轨迹后。
和无法将他们联想到一处的朋友们一样,姜纪没有费心思考虑她和周迢的关系,直到看到误会他们的评论区。
心底某根细线晃动,她恍然意识到——
他对自己说新年快乐,说晚安,说下次见。
每一句存在后话的结束语,让她一时分不清楚是否因为太久没见他,而她习惯使然,仍与他共振,又一次坠入波澜不惊的湖中央。
来临川前,姜纪重新翻看一遍邮箱里她写给周迢的话。
她那时话都在心里,即便对着不会有已读回复可能性的信件箱,诉说思念的言语也克制,只有决定不再惦念他的时候在那本他落下的本子上写了一封说尽酸涩心意的信。
那之后,她没再打开过关于周迢的一切,他们之间的圈子本来就小,即使偶尔听到那个名字,也只是一闪而过。
完完整整从头看到尾,姜纪想,假若是现在的她,绝对不会写出这么一封信。
甚至不会写。
并不是难以承认不成熟时多如流水的情绪变化及胆怯,都说人类进化的天性是为了保护自己,她大概同样变了一点以便及时远离导致自己坏心情的来源。
“算了,总不急这一时半会儿的。”柳明月见她说不出话只皱眉,话题一转,“张亚冬前几天让咱俩去他那新开业的酒吧玩,我没答应。”
“我新入职,哪有时间当富二代的陪酒。”姜纪开玩笑道。
“我也这么和他说的,但人家不仅随时欢迎还免单呢,从一而终的土豪啊。”
说到张亚冬,他不仅没破产这些年还凭着家里过得顺风顺水。
读完大学混了个文凭后继续出国念书,只是没念完,一年多就回了林泽,回来也没找工作,出钱投资了些服务业。
据姜纪所知,酒吧是近来开的,地点选的和之前都不同,不在林泽反而在临川。
或许是因为他大学在临川,姜纪不确定。
大学某一天收到张亚冬微信验证消息,最初姜纪看到时,那张年龄108岁且来自冰岛的资料卡让她不得不怀疑对方是骗子,后来打消依旧和他奇怪的行为脱不了关系。
她连着收到十八条添加好友的申请。
很符合张亚冬的性格,荒唐又合理。
之后加上,没来得及说些什么客套话,姜纪先从他那里得知他加她是想认识临大的一个美女学妹。
张亚冬当然不会如此直接坦率地道明这种不正经来意,这是姜纪自己猜到的。
他问她要不要出来玩,其中夹杂着那学妹的名字,一句你认不认识,又一句她哪个专业你知道吗,傻子才看不出来他的目的。
姜纪无语,直接问他是怎么知道自己微信号的。
张亚冬说那巧了,我打听的时候偶然看到你和柳明月的名字,然后心想这事成了。
她那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把柳明月加上了。
这很张亚冬,真的是一如既往的,各方面的。
唯一不太一样的是后来那学妹真和张亚冬在一起了,纯靠他自己。
姜纪和柳明月刚开始都没打算帮他,高中那会儿风评就不好,她们并不想让他再去祸害其他女生,但耐不住张亚冬厚脸皮,最后只答应他会打听打听。
姜纪交际圈小,除了在晚会上见到次真人,告诉他是外语系的没怎么出力。
学妹和柳明月都在辩论社,柳明月带他进了次学校,给他说清楚了辩论社的位置没再管。
她俩都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之后肯定是学妹拒绝张亚冬,他兴趣没了便放弃不再提。
没想到圣诞节那天,姜纪接到个鬼哭狼嚎的电话,张亚冬说他送了她白色月季,她答应了他。
印象里学妹长得确实漂亮,特别是不化妆的时候,皮肤是白里透红的颜色,很小女生,所以再见到她和张亚冬挽手一脸幸福的模样,姜纪总觉得张亚冬诱骗人家。
姜纪认为这莫名的想法不对,只能算自己先入为主,她去问柳明月,结果收到一样的回复。
那段时间因为女朋友,张亚冬和同在临大的她们联系见面都频繁许多。
转折发生在学妹大四上学期,张亚冬毕业快半年,经常林泽临川两地跑,提到这事姜纪和柳明月说异地恋不容易,他俩要真能坚持下来也蛮厉害。
仿佛个预兆,没两天张亚冬就说自己分手了。
结局出乎意料,原因很老套:女方认为男方不够爱她,没有安全感提了分手。
这大概是张亚冬恋爱生涯最严重的一次滑铁卢,远超高二追姜纪失败那次。
借酒消愁时没说两句,张亚冬抄起面前的啤酒杯,摇了摇头,像是不愿意再提一句关于这个“她”的模样。
回想起之前张亚冬一副不可一世吊儿郎当的样子,姜纪忽然觉得他挺可怜的,多安慰了两句。
柳明月说:“人家都无所谓了,就你还一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样子,现在不应该发奋图强让她后悔吗?”
张亚冬却忽地抬起头,问了句毫不相关的话:“她说感觉对我不是喜欢,那喜欢是什么感觉?”
柳明月恨铁不成钢地别开眼,张亚冬直直地盯着姜纪,叫她不得不思考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