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61节
到底东宫共事多年,纵然不很亲近,至少说得上相熟。
端详之下,谈照微已有六成肯定,这东西像是卓业稷落下的。
他手一松,十五机灵地用一块帕子从下面接住那截已经看不出本色的蹀躞带,收进马背侧面的布囊。
只听谈照微开口,语调快且狠,不容半点质疑:“二十人在附近沿途搜索,着重筛查类似的地方;二十人继续之前的搜索路线;剩下的人,把这里围起来,附近有没有下崖的山道?”
随行士卒差役彼此对望片刻,终于有人站出来,很是为难道:“世子,这里前几天刚下过雨,山壤里的水还没干透,走大道下不去,走小道怕有危险——何况这里临着龙崖西峰,本来就陡,就是当地山民,也少有人下去的。”
谈照微余光瞥过去:“行安县的?”
那差役有些气怯,点了点头:“小人是行安县捕头……”
还没等他报出姓名,谈照微已经当头截断了他没出口的话:“行安的地界,能丢个有品有级的大理寺丞,不能找到一条下山的路?危不危险不是你们说了算的,实在不行把姓卢的叫来,让他打头下去,将功赎罪。”
一句话带到了卢县令身上,那名捕头目瞪口呆,讷讷不敢言语。
好在谈照微没有拿人出气的爱好,稍微和缓了语气:“去找。”
话音未落,谈照微忽而若有所思。
他回过头,傍晚微红的暮色照在近处龙崖西峰上,山林簌簌作响,有风穿行林间。
“不对。”谈照微轻声说。
十五没听清,上前一步:“世子?”
谈照微收回目光,皱眉道:“附近村镇问的怎么样了?”
领头的军备所士卒连忙道:“今天一早已经完成了新一轮问询,没有。”
“不对。”
谈照微摇头。
那名士卒铆足了劲想在世子面前表现,闻言赶紧解释:“都问过了,小人们不敢遗漏。”
“不是说你。”谈照微眉头拧紧,“时间不对。”
“要么有人在说谎,要么……”谈照微轻声道。
后半句话消泯于他的唇齿间。
夕阳映在年轻的谈国公世子脸上。
眉黛唇朱,肃杀如剑。
第139章 裴令之心底升起浓重的……
龙崖西峰地势较险,起伏也大。
天色将晚,不宜冒险下崖,谈照微留下几十名士卒看守,又令人连夜找来熟悉附近地势的村民。
次日一早,谈照微亲率众人重回此处,沿小路攀到山道下方搜寻。
出乎意料的是,往下攀援数刻,众人方才发现,这处山崖其实并不像从上往下探看时那么深。崖间斜出巨石林木无数,半空还有高低错落数个较为平缓的石台。
还未到午时,便有数名士卒陆续回报,在林木落叶间发现了诸如碎布、辕木,以及撕裂的书册和淋漓血迹。
“连着车直接翻下去了……”有人充满惊骇地喃喃,“这还能活么?”
话没说完,开口者承受不住四面八方投来的瞪视,默不作声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但即使没人说话,隐秘而焦灼的气氛仍然迅速蔓延开来,队伍里的卓氏随从已经脸色惨白。
谈照微没有立刻开口。
他转过头,眉梢压紧,目光四处逡巡,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环视四周,终于不出意料的看见了林木断折的痕迹。
那是遭受重物猛砸后留下的痕迹,在秋日落叶的山林里格外容易辨识,一小片枝杈齐齐折断,正中间歪歪斜斜挂着什么东西,被下方丛生的枝丫挡住,看不分明。
士卒一拥而上,将那东西弄了下来。
那东西其实并不小,挂在枝头时看不分明,真正摘下来放到眼前,就显得格外大了。
“这是……”十五蹲下来看,语气犹疑道,“车厢的木板?”
寸厚的青漆木板,质地极为坚硬,正常人基本上不可能徒手折断,拿刀劈还得费点功夫。
但它挂在枝头,就像一块随随便便被撕扯开来的纸,单薄到令人心惊的地步。
一辆沉重马车从山道上方坠落,下方尽是丛生林木,这种时候除非车厢四壁里镶得不是木板而是铁板,否则连车带人一定会被串成糖葫芦。
死寂正在蔓延,然而下一刻不知是谁脱口惊呼:“下面那是什么!”
在山林里行走非常麻烦,尤其是没有修出正经山道的山林。地面的落叶吸饱了前些天的雨水,有种难以言喻的气味,下方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很难说那究竟是风声、脚步声还是蛇虫鼠蚁的活动声。
往下看去,看到那片奇怪的黑色很容易,要走到那里却很难。
艰难攀援过越发崎岖的山坡,越往下走,谈照微的眉头皱得越紧。
他的目光何等锐利。
正因如此,每发现一些痕迹,情况便越是危险,他的心情也就越坏。
如果现在,从这片山林正上方的天穹向下望去,会发现连绵林木中突兀地少了一块,就像一个头顶斑秃的可怜人。
那是一片焦黑的火烧残迹。
这里可能曾经有过血迹、残肢、马车碎片,或者是其他可怖的痕迹,但现在什么都无从探究了。地面枯草落叶付之一炬,四周树木烧得焦黑,枯干树干直直冲天,有种森然的可怖,好似一只只高高举起的鬼手。
由近及远,还能在许多树木枝干上看到焦痕和被火燎过的痕迹,谈照微伸手一抹,指尖变得漆黑。
但他全然顾不得擦手,而是定定看着树身被他抹过的地方。
那是和沿途林木间相同的刀痕。
谈照微非常熟悉这种痕迹,他不用拔出腰间佩刀,就能确定眼前划痕的确是刀痕而非其他,甚至还能判断出这是在劈斩时才会留下的刀刃走向。
扑通!
有人再也承受不住,双腿一软跌跪在地。
那竟然不是脸色苍白的卓氏随从,而是行安县署的捕头。四面八方目光同时投来,捕头连额间豆大的汗珠都顾不上擦,喃喃道:“疯了,疯了,怎么敢在这里放火……”
要知道,这里可是山林,火势一起根本无法控制,届时火势随风蔓延成灾,整座龙崖西峰都能烧得干净。
十五凑到谈照微耳边小声道:“听说他是行安县令的小舅子。”
龙崖西峰在行安县境内,要是真发生山火,绝对足以把行安县令今年的吏部考核拉到最低档次。
谈照微轻声说:“太好了。”
十五:“?”
“找吧。”谈照微一扬下巴,“现在最少能确定两件事,一是放火当天在下雨,二是我们在别的地方没找到大件东西,看来是被弄到这里焚烧处理了,这附近肯定能留下点痕迹。”
伴随命令,众人很快各自散开搜寻,只有行安县令的小舅子还坐在地上替姐夫担惊受怕地大喘气,头顶突然传来听不真切的喊声:“……子……找到……人来……”
谈照微猝然抬首。
.
杨文狸小娘子年纪虽小,却很好美。
她和裴令之见得不多,至少在一众叔伯姑嫂、同辈手足中算不得多,但每次被母亲抱进来,看见裴令之时,都表现得格外兴奋。
为此裴臻之伤透了脑筋,忍不住教训女儿:“你喜欢你舅舅长得好看,跟他亲近,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你看见其貌不扬的亲戚,能不能别又哭又闹地挥手乱打,还冲人家吐口水——这是我们这等门第该有的举动吗?”
杨文狸小娘子躺在母亲臂弯里哈哈直笑,根本听不懂。
裴令之看得有趣,伸手把她抱过去,杨小娘子立刻就笑开了,像一朵无忧无虑的灿烂小花,同时面不改色地挥舞小手,对裴令之饱以老拳。
晚间送走姐姐,和景昭一起用完晚膳,二人头并头靠在榻边闲谈,裴令之提起杨小娘子,景昭听了片刻,忽然道:“下次你姐姐进宫的时候,把孩子抱过来给我看看。”
裴令之颇感惊异地侧首。
他的心思细腻不在任何人之下,早看出景昭不甚喜欢杨文狸——倒也不止是杨文狸,确切说来,皇太女应该是一视同仁地排斥任何幼儿。
而今景昭竟然要迎难而上,由不得裴令之不惊讶。
景昭很诧异地道:“你那是什么眼神,我看杨家这小姑娘还挺乖的。”
裴令之说:“那是自然。”
景昭说:“反正迟早都要面对,不如先挑个乖顺的孩子上手抱一抱。”
裴令之立刻顾不得维护外甥女颜面,出言表示反对:“文狸现在正是喜欢打人的阶段——不是故意的,就是格外活泼,喜欢伸展手脚,没轻没重——最好让乳母抱着,你看一看,不要亲自上手。”
“哦。”景昭显然从没了解过和孩子有关的知识,“还会打人啊,那算了,我不看了。”
她这退堂鼓打得太快,裴令之本拟劝说,未尽的话还卡在唇边,景昭已经一步退回原点,忍不住无奈地笑了:“殿下。”
景昭顿了顿:“小孩都是这样的吗?”
裴令之认真想了片刻:“不好说,有的格外安静,有的比较活泼,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脾气秉性是天生的,强求不来。”
“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景昭很感兴趣地追问,“格外安静吗?”
“……”
裴令之轻咳一声:“我那时候还在襁褓,哪里会有记忆。不过,凡事讲究尺度,过分安静未必是好事,比如寻常婴儿,稍有不适就知道哭闹,过分安静的孩子可能直到格外难受的时候才会哭,反倒耽误病情。”
不知想到什么,景昭皱了皱眉。
又皱了皱眉。
再皱了皱眉。
皇太女眉心差点拧成一个疙瘩,直到裴令之忍不住出声询问,才下定决心道:“等孩子生下来,送去明昼殿教养,养到三岁再接回来。”
饶是裴令之,也被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弄懵了,他张了张嘴,景昭以为他舍不得孩子,但裴令之开口问出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是三岁?”
啪嗒!
景昭没有回答,又慢条斯理喝了两口清茶,才慢吞吞拿帕子沾了沾唇角并不存在的茶水,转头冲裴令之嫣然一笑。
不得不说,某些时候,裴令之有种近乎匪夷所思的惊人敏锐,尽管在旁人看来可能不知所以莫名其妙,但实际上他抓住的才是重中之重。
“因为讨厌。”景昭漫不经心道,“我讨厌三岁以下的小孩。”
紧接着她抬手示意宫人:“备水。”
端详之下,谈照微已有六成肯定,这东西像是卓业稷落下的。
他手一松,十五机灵地用一块帕子从下面接住那截已经看不出本色的蹀躞带,收进马背侧面的布囊。
只听谈照微开口,语调快且狠,不容半点质疑:“二十人在附近沿途搜索,着重筛查类似的地方;二十人继续之前的搜索路线;剩下的人,把这里围起来,附近有没有下崖的山道?”
随行士卒差役彼此对望片刻,终于有人站出来,很是为难道:“世子,这里前几天刚下过雨,山壤里的水还没干透,走大道下不去,走小道怕有危险——何况这里临着龙崖西峰,本来就陡,就是当地山民,也少有人下去的。”
谈照微余光瞥过去:“行安县的?”
那差役有些气怯,点了点头:“小人是行安县捕头……”
还没等他报出姓名,谈照微已经当头截断了他没出口的话:“行安的地界,能丢个有品有级的大理寺丞,不能找到一条下山的路?危不危险不是你们说了算的,实在不行把姓卢的叫来,让他打头下去,将功赎罪。”
一句话带到了卢县令身上,那名捕头目瞪口呆,讷讷不敢言语。
好在谈照微没有拿人出气的爱好,稍微和缓了语气:“去找。”
话音未落,谈照微忽而若有所思。
他回过头,傍晚微红的暮色照在近处龙崖西峰上,山林簌簌作响,有风穿行林间。
“不对。”谈照微轻声说。
十五没听清,上前一步:“世子?”
谈照微收回目光,皱眉道:“附近村镇问的怎么样了?”
领头的军备所士卒连忙道:“今天一早已经完成了新一轮问询,没有。”
“不对。”
谈照微摇头。
那名士卒铆足了劲想在世子面前表现,闻言赶紧解释:“都问过了,小人们不敢遗漏。”
“不是说你。”谈照微眉头拧紧,“时间不对。”
“要么有人在说谎,要么……”谈照微轻声道。
后半句话消泯于他的唇齿间。
夕阳映在年轻的谈国公世子脸上。
眉黛唇朱,肃杀如剑。
第139章 裴令之心底升起浓重的……
龙崖西峰地势较险,起伏也大。
天色将晚,不宜冒险下崖,谈照微留下几十名士卒看守,又令人连夜找来熟悉附近地势的村民。
次日一早,谈照微亲率众人重回此处,沿小路攀到山道下方搜寻。
出乎意料的是,往下攀援数刻,众人方才发现,这处山崖其实并不像从上往下探看时那么深。崖间斜出巨石林木无数,半空还有高低错落数个较为平缓的石台。
还未到午时,便有数名士卒陆续回报,在林木落叶间发现了诸如碎布、辕木,以及撕裂的书册和淋漓血迹。
“连着车直接翻下去了……”有人充满惊骇地喃喃,“这还能活么?”
话没说完,开口者承受不住四面八方投来的瞪视,默不作声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
但即使没人说话,隐秘而焦灼的气氛仍然迅速蔓延开来,队伍里的卓氏随从已经脸色惨白。
谈照微没有立刻开口。
他转过头,眉梢压紧,目光四处逡巡,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环视四周,终于不出意料的看见了林木断折的痕迹。
那是遭受重物猛砸后留下的痕迹,在秋日落叶的山林里格外容易辨识,一小片枝杈齐齐折断,正中间歪歪斜斜挂着什么东西,被下方丛生的枝丫挡住,看不分明。
士卒一拥而上,将那东西弄了下来。
那东西其实并不小,挂在枝头时看不分明,真正摘下来放到眼前,就显得格外大了。
“这是……”十五蹲下来看,语气犹疑道,“车厢的木板?”
寸厚的青漆木板,质地极为坚硬,正常人基本上不可能徒手折断,拿刀劈还得费点功夫。
但它挂在枝头,就像一块随随便便被撕扯开来的纸,单薄到令人心惊的地步。
一辆沉重马车从山道上方坠落,下方尽是丛生林木,这种时候除非车厢四壁里镶得不是木板而是铁板,否则连车带人一定会被串成糖葫芦。
死寂正在蔓延,然而下一刻不知是谁脱口惊呼:“下面那是什么!”
在山林里行走非常麻烦,尤其是没有修出正经山道的山林。地面的落叶吸饱了前些天的雨水,有种难以言喻的气味,下方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很难说那究竟是风声、脚步声还是蛇虫鼠蚁的活动声。
往下看去,看到那片奇怪的黑色很容易,要走到那里却很难。
艰难攀援过越发崎岖的山坡,越往下走,谈照微的眉头皱得越紧。
他的目光何等锐利。
正因如此,每发现一些痕迹,情况便越是危险,他的心情也就越坏。
如果现在,从这片山林正上方的天穹向下望去,会发现连绵林木中突兀地少了一块,就像一个头顶斑秃的可怜人。
那是一片焦黑的火烧残迹。
这里可能曾经有过血迹、残肢、马车碎片,或者是其他可怖的痕迹,但现在什么都无从探究了。地面枯草落叶付之一炬,四周树木烧得焦黑,枯干树干直直冲天,有种森然的可怖,好似一只只高高举起的鬼手。
由近及远,还能在许多树木枝干上看到焦痕和被火燎过的痕迹,谈照微伸手一抹,指尖变得漆黑。
但他全然顾不得擦手,而是定定看着树身被他抹过的地方。
那是和沿途林木间相同的刀痕。
谈照微非常熟悉这种痕迹,他不用拔出腰间佩刀,就能确定眼前划痕的确是刀痕而非其他,甚至还能判断出这是在劈斩时才会留下的刀刃走向。
扑通!
有人再也承受不住,双腿一软跌跪在地。
那竟然不是脸色苍白的卓氏随从,而是行安县署的捕头。四面八方目光同时投来,捕头连额间豆大的汗珠都顾不上擦,喃喃道:“疯了,疯了,怎么敢在这里放火……”
要知道,这里可是山林,火势一起根本无法控制,届时火势随风蔓延成灾,整座龙崖西峰都能烧得干净。
十五凑到谈照微耳边小声道:“听说他是行安县令的小舅子。”
龙崖西峰在行安县境内,要是真发生山火,绝对足以把行安县令今年的吏部考核拉到最低档次。
谈照微轻声说:“太好了。”
十五:“?”
“找吧。”谈照微一扬下巴,“现在最少能确定两件事,一是放火当天在下雨,二是我们在别的地方没找到大件东西,看来是被弄到这里焚烧处理了,这附近肯定能留下点痕迹。”
伴随命令,众人很快各自散开搜寻,只有行安县令的小舅子还坐在地上替姐夫担惊受怕地大喘气,头顶突然传来听不真切的喊声:“……子……找到……人来……”
谈照微猝然抬首。
.
杨文狸小娘子年纪虽小,却很好美。
她和裴令之见得不多,至少在一众叔伯姑嫂、同辈手足中算不得多,但每次被母亲抱进来,看见裴令之时,都表现得格外兴奋。
为此裴臻之伤透了脑筋,忍不住教训女儿:“你喜欢你舅舅长得好看,跟他亲近,倒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你看见其貌不扬的亲戚,能不能别又哭又闹地挥手乱打,还冲人家吐口水——这是我们这等门第该有的举动吗?”
杨文狸小娘子躺在母亲臂弯里哈哈直笑,根本听不懂。
裴令之看得有趣,伸手把她抱过去,杨小娘子立刻就笑开了,像一朵无忧无虑的灿烂小花,同时面不改色地挥舞小手,对裴令之饱以老拳。
晚间送走姐姐,和景昭一起用完晚膳,二人头并头靠在榻边闲谈,裴令之提起杨小娘子,景昭听了片刻,忽然道:“下次你姐姐进宫的时候,把孩子抱过来给我看看。”
裴令之颇感惊异地侧首。
他的心思细腻不在任何人之下,早看出景昭不甚喜欢杨文狸——倒也不止是杨文狸,确切说来,皇太女应该是一视同仁地排斥任何幼儿。
而今景昭竟然要迎难而上,由不得裴令之不惊讶。
景昭很诧异地道:“你那是什么眼神,我看杨家这小姑娘还挺乖的。”
裴令之说:“那是自然。”
景昭说:“反正迟早都要面对,不如先挑个乖顺的孩子上手抱一抱。”
裴令之立刻顾不得维护外甥女颜面,出言表示反对:“文狸现在正是喜欢打人的阶段——不是故意的,就是格外活泼,喜欢伸展手脚,没轻没重——最好让乳母抱着,你看一看,不要亲自上手。”
“哦。”景昭显然从没了解过和孩子有关的知识,“还会打人啊,那算了,我不看了。”
她这退堂鼓打得太快,裴令之本拟劝说,未尽的话还卡在唇边,景昭已经一步退回原点,忍不住无奈地笑了:“殿下。”
景昭顿了顿:“小孩都是这样的吗?”
裴令之认真想了片刻:“不好说,有的格外安静,有的比较活泼,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脾气秉性是天生的,强求不来。”
“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景昭很感兴趣地追问,“格外安静吗?”
“……”
裴令之轻咳一声:“我那时候还在襁褓,哪里会有记忆。不过,凡事讲究尺度,过分安静未必是好事,比如寻常婴儿,稍有不适就知道哭闹,过分安静的孩子可能直到格外难受的时候才会哭,反倒耽误病情。”
不知想到什么,景昭皱了皱眉。
又皱了皱眉。
再皱了皱眉。
皇太女眉心差点拧成一个疙瘩,直到裴令之忍不住出声询问,才下定决心道:“等孩子生下来,送去明昼殿教养,养到三岁再接回来。”
饶是裴令之,也被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弄懵了,他张了张嘴,景昭以为他舍不得孩子,但裴令之开口问出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是三岁?”
啪嗒!
景昭没有回答,又慢条斯理喝了两口清茶,才慢吞吞拿帕子沾了沾唇角并不存在的茶水,转头冲裴令之嫣然一笑。
不得不说,某些时候,裴令之有种近乎匪夷所思的惊人敏锐,尽管在旁人看来可能不知所以莫名其妙,但实际上他抓住的才是重中之重。
“因为讨厌。”景昭漫不经心道,“我讨厌三岁以下的小孩。”
紧接着她抬手示意宫人:“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