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150节
扯动床帷畔的摇铃,宫人们鱼贯而入,轻手轻脚更换了房中冰山,又小心翼翼退了出去。
凉意被风送至殿内每一个角落,炎热渐消,景昭满意了,并不关心宫人们看见帐外妆台小榻满地碎瓷衣饰狼藉一片作何感受,又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裴令之环抱住她,二人依偎在一处,看着就像两只头并头取暖的动物。
正要睡着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今日一早,应该入宫拜见的。
景昭已经再度睡熟了,枕在裴令之胸口,仿佛把这回事已经忘到了九霄云外。
……算了。
裴令之模模糊糊地想着,抱紧景昭,很快也睡了过去。
等到日头高悬,午后阳光毫不吝惜地倾泻向大地,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到来,新婚的储君夫妇终于还魂般披头散发地坐起来,扯动铃铛叫来宫人侍奉更衣。
太医强调过很多次,健康规律的作息胜过一切,熬夜之后白天补觉往往容易更为疲惫。
景昭此前从来没留意过——笑话,她连三个时辰都睡不够,哪来的机会补觉?
直到今日,她按着眉心,心想太医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为什么越睡越累了。
承侍女官示意宫人捧来衣饰给景昭过目,又问:“殿下用些膳吗?”
景昭点头。
承侍女官又问:“那……要备下辇,预备着往宫里去吗?”
景昭往外看了一眼。
天穹碧蓝明亮,一颗金红的太阳挂在云絮之上,毫无保留地向地面散发着光与热,窗外那丛花树即使有宫人时时精心照料浇水,现在叶片也打起了卷,半死不活。
景昭皱皱眉,说:“太热了,过一个时辰再去。”
她心情正好,于是容不得任何不够完美的事物在眼皮底下直晃,指了指外面:“那丛树怎么蔫了,换新的来,要精神些。”
承侍女官应了声是,亲自出去示意花鸟房的内侍来这里刨树了。
早上中午都没吃饭,二人的确是饿了,简单吃了些小厨房送上来的饭菜,就听见外面有人声传来,不多时鱼女官进来通禀:“殿下,储妃殿下,穆嫔娘娘那里打发了宫人过来,不知道现在方不方便来请安。”
按理来说,穆嫔其实应该亲自过来,但她过去在东宫后院一个人待惯了,这方面的意识稍微差点。
景昭压根没注意到还有这种讲究,随口就道:“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
裴令之刚背过宫规,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根本不是在乎这种事的性格,直接顺着景昭的话道:“我看就不必过来了,何必因为这些小事,折腾穆嫔再跑一趟。”
景昭想都不想,随便点头:“就按储妃的意思办。”
鱼女官张了张嘴,想说这不是请安与否的问题,这是太女嫔需要在正妃入宫次日向正妃行肃拜礼的问题。
但皇太女和太女妃显然根本没有想到这回事,正十分整齐地低头继续喝粥,鱼女官不好打扰,又退了下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
窗外竹影西斜,难捱的暑气终于渐渐消退,凉风渐起,一天中最舒服的时辰到了。
景昭与裴令之再度更换礼服,乘辇入宫拜见皇帝。
东宫大婚次日一早,夫妇当联袂入宫叩拜帝后,然而太女和太女妃硬生生把这个环节拖到了傍晚,抬辇的宫人们走得飞快,不多时穿过宫门宫道,来到了明昼殿前。
景昭神情稍稍肃穆了些,朝一旁伸出手。
裴令之落后半步,挽住她。
守门的宫人早已飞奔进去禀报,很快,梁观己笑眯眯迎出来:“哎呦殿下来了。”
又朝裴令之行礼:“太女妃殿下安好。”
景昭也笑吟吟地道:“父皇没等吧。”
梁观己那张白胖喜庆的脸上,浮现出了然笑意:“圣上昨晚说了,让殿下好生安歇,不急着进宫,您先坐着,圣上一会就过来。”
景昭一听就知道,皇帝肯定又进后殿去了。
她当然不急,示意裴令之坐下,很自然地开始点菜:“有蒸好的金乳酥吗?取两笼过来配茶,给我放点冰镇果子一起端过来。”
梁观己响亮地哎了一声,转向自己背后的干儿子:“小不机灵的,还不快去?”
那小内侍跳起来,像被踩了尾巴的兔子一样往外冲,还没冲几步,以一个非常尴尬的姿势顿住。
殿内深处,传来一个轻飘飘的声音:“不许去。”
裴令之骤然抬首,见景昭起身,连忙跟着站起来,朝声音来处行礼。
皇帝走出来。
他又换回了往日的素衣,面容如冰似雪,却不是裴令之那种近乎清透的冰白,而是一种毫无血色的、象牙玉雕般的苍白素净。
皇帝抬手,凌空朝女儿一点:“不准吃冰。”
景昭蔫蔫地坐回去:“这么热……父皇您今日怎么出来这么快?”
皇帝一哂:“我还不知道你?早了嫌热,晚了嫌黑,只会挑最舒服的时候出门。”
他缓步走到御座前,径直坐下,道:“拜吧。”
景昭携着裴令之跪倒,在御阶下深深叩首,旁边的起居郎奋笔疾书,皇帝余光瞥见,道:“写早上。”
起居郎丝毫没有记载崔杼弑君的太史那份骨气,老老实实提笔一挥,把‘申末,太女携妃裴氏入觐’抹掉,改成了‘辰初,太女携妃裴氏入觐’。
裴令之眼睫低垂,保持叩拜的姿势不变,心底却一阵暗惊——
起居注是史书的一部分,不能篡改起居实录几乎成为历代共识。自古以来敢这样做的天子权臣虽然有,但往往会招致非议与反对,乃至于数代之后,官修史书不敢轻易采信那部分起居实录的记载。
今日所见,皇帝随口一言,起居郎提笔便改,显然这并不是罕有的事,宫中内外却丝毫不闻风声,可见皇帝对整座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的把控力度,实际上已经到了极为可怖的地步。
还没等他思考完毕,皇帝已然平声叫起,然后对着景昭招了招手:“走。”
景昭看了裴令之一眼。
裴令之尚且没弄明白景昭看这一眼的意思,皇帝已经道:“不用带他。”
景昭哦了一声:“好吧。”
她转头指了指椅子,示意裴令之坐下等她,自己跟着皇帝走进了御阶之后的暗影里。
“……”
裴令之被留在原地,一时间云里雾里。
内侍们很勤快地上前来给他倒茶,把两笼金乳酥摆了上来。
没有冰镇的果子。
.
“其实应该让他过来给母亲磕头的。”
景昭紧走两步,跟在皇帝身后:“总要让母亲见见他吧。”
皇帝平静道:“不是见过了?”
景昭:“……”
“改日再带他过来。”皇帝道,“至少……等你生下孩子之后。”
听到这句话,景昭眨了眨眼,有些不习惯。
分明走在前面,但皇帝仿佛能察觉到景昭细微的情绪变化,并不转头,淡声问:“怎么了?”
景昭斟酌着道:“有点不习惯?”
皇帝回首,用一种奇异的目光瞥她一眼:“我从前不是和你说过?尽早生个孩子。”
东宫皇孙落地,储位就会更稳。
没有后嗣的未来新君,总是不能让臣子太过放心。毕竟父母儿女之间有天然的血脉相连、至高无上的孝道约束,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旧部近臣的利益实现较为平稳的延续传递。
更何况,景昭是个女人。
女人生产,风险更大,也更麻烦。
只有她顺利生下皇孙,亲附东宫的臣子才能更安心,左摇右摆的墙头草才会发生偏向。
——否则的话,万一压上全部身家追随皇太女,结果主君难产死了,又或是没有孩子,抱养了其他宗室,这岂不是可能赔本的买卖?
景昭倒没有反悔的意思:“我知道,就是不太适应。”
她诚实道:“过去随随便便点头,是因为感觉反正离得很远;现在好像已经迫在眉睫了,所以就得鼓励一下自己。”
第128章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
皇帝神色微动。
那似乎是个极其轻微的笑。
他没有再说什么,袍袖轻飘,徐行在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天边云霞着起了火,一缕暮色落下来,簇拥在庭中人身周,镀上浅淡的金红光晕,就像是凤凰将收未收的翎羽。
皇帝走在前面。
他的身后被拖出长长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一个无比高大的巨人。
景昭踩着他的影子,跟着向前走,走进后殿时,她的目光无忧无虑地在空中四处张望,却忽然凝滞住了。
“父亲!”
她脱口叫出声,声音非常响亮,以至于皇帝停住脚步,有些诧异地转过头来看她:“怎么?”
话语涌到喉头,又卡在唇边,景昭眼睛睁圆了,怔怔看着皇帝乌发中若隐若现的一丝雪白。
她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不必她说出口,皇帝已经从女儿眼神投注的方向猜出了答案。
他毫无意外之色,眉头微挑,随手便取下了束发的银簪,顷刻间满头长发如水银泄地,披散满头满肩。
京城旧俗,守孝期间不得剪发。
景昭一直很羡慕父亲不用戴冠,因为她的头发像父母一样浓密而长,长及腰下,本来就很重,每日朝会结束之后,摘下冠冕的那一刻,她总是觉得脖子要被压断了。
皇帝的头发更长,长及膝下,散开之后,那一星闪着银白的发丝便更加瞩目。
凉意被风送至殿内每一个角落,炎热渐消,景昭满意了,并不关心宫人们看见帐外妆台小榻满地碎瓷衣饰狼藉一片作何感受,又昏昏沉沉睡了过去。
裴令之环抱住她,二人依偎在一处,看着就像两只头并头取暖的动物。
正要睡着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今日一早,应该入宫拜见的。
景昭已经再度睡熟了,枕在裴令之胸口,仿佛把这回事已经忘到了九霄云外。
……算了。
裴令之模模糊糊地想着,抱紧景昭,很快也睡了过去。
等到日头高悬,午后阳光毫不吝惜地倾泻向大地,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到来,新婚的储君夫妇终于还魂般披头散发地坐起来,扯动铃铛叫来宫人侍奉更衣。
太医强调过很多次,健康规律的作息胜过一切,熬夜之后白天补觉往往容易更为疲惫。
景昭此前从来没留意过——笑话,她连三个时辰都睡不够,哪来的机会补觉?
直到今日,她按着眉心,心想太医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为什么越睡越累了。
承侍女官示意宫人捧来衣饰给景昭过目,又问:“殿下用些膳吗?”
景昭点头。
承侍女官又问:“那……要备下辇,预备着往宫里去吗?”
景昭往外看了一眼。
天穹碧蓝明亮,一颗金红的太阳挂在云絮之上,毫无保留地向地面散发着光与热,窗外那丛花树即使有宫人时时精心照料浇水,现在叶片也打起了卷,半死不活。
景昭皱皱眉,说:“太热了,过一个时辰再去。”
她心情正好,于是容不得任何不够完美的事物在眼皮底下直晃,指了指外面:“那丛树怎么蔫了,换新的来,要精神些。”
承侍女官应了声是,亲自出去示意花鸟房的内侍来这里刨树了。
早上中午都没吃饭,二人的确是饿了,简单吃了些小厨房送上来的饭菜,就听见外面有人声传来,不多时鱼女官进来通禀:“殿下,储妃殿下,穆嫔娘娘那里打发了宫人过来,不知道现在方不方便来请安。”
按理来说,穆嫔其实应该亲自过来,但她过去在东宫后院一个人待惯了,这方面的意识稍微差点。
景昭压根没注意到还有这种讲究,随口就道:“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
裴令之刚背过宫规,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根本不是在乎这种事的性格,直接顺着景昭的话道:“我看就不必过来了,何必因为这些小事,折腾穆嫔再跑一趟。”
景昭想都不想,随便点头:“就按储妃的意思办。”
鱼女官张了张嘴,想说这不是请安与否的问题,这是太女嫔需要在正妃入宫次日向正妃行肃拜礼的问题。
但皇太女和太女妃显然根本没有想到这回事,正十分整齐地低头继续喝粥,鱼女官不好打扰,又退了下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
窗外竹影西斜,难捱的暑气终于渐渐消退,凉风渐起,一天中最舒服的时辰到了。
景昭与裴令之再度更换礼服,乘辇入宫拜见皇帝。
东宫大婚次日一早,夫妇当联袂入宫叩拜帝后,然而太女和太女妃硬生生把这个环节拖到了傍晚,抬辇的宫人们走得飞快,不多时穿过宫门宫道,来到了明昼殿前。
景昭神情稍稍肃穆了些,朝一旁伸出手。
裴令之落后半步,挽住她。
守门的宫人早已飞奔进去禀报,很快,梁观己笑眯眯迎出来:“哎呦殿下来了。”
又朝裴令之行礼:“太女妃殿下安好。”
景昭也笑吟吟地道:“父皇没等吧。”
梁观己那张白胖喜庆的脸上,浮现出了然笑意:“圣上昨晚说了,让殿下好生安歇,不急着进宫,您先坐着,圣上一会就过来。”
景昭一听就知道,皇帝肯定又进后殿去了。
她当然不急,示意裴令之坐下,很自然地开始点菜:“有蒸好的金乳酥吗?取两笼过来配茶,给我放点冰镇果子一起端过来。”
梁观己响亮地哎了一声,转向自己背后的干儿子:“小不机灵的,还不快去?”
那小内侍跳起来,像被踩了尾巴的兔子一样往外冲,还没冲几步,以一个非常尴尬的姿势顿住。
殿内深处,传来一个轻飘飘的声音:“不许去。”
裴令之骤然抬首,见景昭起身,连忙跟着站起来,朝声音来处行礼。
皇帝走出来。
他又换回了往日的素衣,面容如冰似雪,却不是裴令之那种近乎清透的冰白,而是一种毫无血色的、象牙玉雕般的苍白素净。
皇帝抬手,凌空朝女儿一点:“不准吃冰。”
景昭蔫蔫地坐回去:“这么热……父皇您今日怎么出来这么快?”
皇帝一哂:“我还不知道你?早了嫌热,晚了嫌黑,只会挑最舒服的时候出门。”
他缓步走到御座前,径直坐下,道:“拜吧。”
景昭携着裴令之跪倒,在御阶下深深叩首,旁边的起居郎奋笔疾书,皇帝余光瞥见,道:“写早上。”
起居郎丝毫没有记载崔杼弑君的太史那份骨气,老老实实提笔一挥,把‘申末,太女携妃裴氏入觐’抹掉,改成了‘辰初,太女携妃裴氏入觐’。
裴令之眼睫低垂,保持叩拜的姿势不变,心底却一阵暗惊——
起居注是史书的一部分,不能篡改起居实录几乎成为历代共识。自古以来敢这样做的天子权臣虽然有,但往往会招致非议与反对,乃至于数代之后,官修史书不敢轻易采信那部分起居实录的记载。
今日所见,皇帝随口一言,起居郎提笔便改,显然这并不是罕有的事,宫中内外却丝毫不闻风声,可见皇帝对整座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的把控力度,实际上已经到了极为可怖的地步。
还没等他思考完毕,皇帝已然平声叫起,然后对着景昭招了招手:“走。”
景昭看了裴令之一眼。
裴令之尚且没弄明白景昭看这一眼的意思,皇帝已经道:“不用带他。”
景昭哦了一声:“好吧。”
她转头指了指椅子,示意裴令之坐下等她,自己跟着皇帝走进了御阶之后的暗影里。
“……”
裴令之被留在原地,一时间云里雾里。
内侍们很勤快地上前来给他倒茶,把两笼金乳酥摆了上来。
没有冰镇的果子。
.
“其实应该让他过来给母亲磕头的。”
景昭紧走两步,跟在皇帝身后:“总要让母亲见见他吧。”
皇帝平静道:“不是见过了?”
景昭:“……”
“改日再带他过来。”皇帝道,“至少……等你生下孩子之后。”
听到这句话,景昭眨了眨眼,有些不习惯。
分明走在前面,但皇帝仿佛能察觉到景昭细微的情绪变化,并不转头,淡声问:“怎么了?”
景昭斟酌着道:“有点不习惯?”
皇帝回首,用一种奇异的目光瞥她一眼:“我从前不是和你说过?尽早生个孩子。”
东宫皇孙落地,储位就会更稳。
没有后嗣的未来新君,总是不能让臣子太过放心。毕竟父母儿女之间有天然的血脉相连、至高无上的孝道约束,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旧部近臣的利益实现较为平稳的延续传递。
更何况,景昭是个女人。
女人生产,风险更大,也更麻烦。
只有她顺利生下皇孙,亲附东宫的臣子才能更安心,左摇右摆的墙头草才会发生偏向。
——否则的话,万一压上全部身家追随皇太女,结果主君难产死了,又或是没有孩子,抱养了其他宗室,这岂不是可能赔本的买卖?
景昭倒没有反悔的意思:“我知道,就是不太适应。”
她诚实道:“过去随随便便点头,是因为感觉反正离得很远;现在好像已经迫在眉睫了,所以就得鼓励一下自己。”
第128章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
皇帝神色微动。
那似乎是个极其轻微的笑。
他没有再说什么,袍袖轻飘,徐行在前。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天边云霞着起了火,一缕暮色落下来,簇拥在庭中人身周,镀上浅淡的金红光晕,就像是凤凰将收未收的翎羽。
皇帝走在前面。
他的身后被拖出长长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一个无比高大的巨人。
景昭踩着他的影子,跟着向前走,走进后殿时,她的目光无忧无虑地在空中四处张望,却忽然凝滞住了。
“父亲!”
她脱口叫出声,声音非常响亮,以至于皇帝停住脚步,有些诧异地转过头来看她:“怎么?”
话语涌到喉头,又卡在唇边,景昭眼睛睁圆了,怔怔看着皇帝乌发中若隐若现的一丝雪白。
她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
不必她说出口,皇帝已经从女儿眼神投注的方向猜出了答案。
他毫无意外之色,眉头微挑,随手便取下了束发的银簪,顷刻间满头长发如水银泄地,披散满头满肩。
京城旧俗,守孝期间不得剪发。
景昭一直很羡慕父亲不用戴冠,因为她的头发像父母一样浓密而长,长及腰下,本来就很重,每日朝会结束之后,摘下冠冕的那一刻,她总是觉得脖子要被压断了。
皇帝的头发更长,长及膝下,散开之后,那一星闪着银白的发丝便更加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