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女 第7节
数十年前齐朝尚在时,南北士族坐大,北方以颍川穆、弘农王、谯国郑、汲郡梁四姓为贵,南方与之对应的顶级门楣则是吴郡沈、江宁裴、江宁景、竟陵杨。
南方士族尤重嫡庶,且又与前朝不同——自嫡长子以下,其余众子礼法上皆为庶孽。礼王景宜彼时与皇帝虽为同胞所出,但并非嫡长,不能继承家业。太后心爱幼子,见景宜不耐俗务,想为他择选一位门楣相当又嫁妆丰厚的名门贵女,一眼挑中了弘农王氏的嫡长女王文姬。
弘农王氏属北方士族,首重门楣,倒不如南方士族这般看重嫡庶。但自家女儿择婿,自然要挺直腰板,绝不能显得太好说话,白白放低身段。很是拿捏了一番架势,文庄皇后彼时还是景氏的当家老夫人,亲自多番致信,才算磨得弘农王氏点头嫁女。
“太后娘娘,您当年千方百计恳求文庄皇后,硬要为景宜求娶我,不就是看重我极受父母疼爱么。”礼王妃冷笑,“我为王氏女十七年,景氏妇十七年,难道前面那十七年都不作数?伪朝慕容氏作乱,杀我王氏子弟近百,致使王氏没落,你便立刻换了一幅嘴脸,若不是我生有儿女、谦卑侍奉,只怕日子还要难过千百倍。”
“我父母兄长,乃至隔房姐妹,无一不融洽亲近。如今我母亲过世,老父年届七十,兄长姐妹侥幸在祸事中保全,已经是天大的幸事。我若再附从你们作乱,致使满门罹难,九泉之下亦无颜面见父母。”
她背过身来望着儿女的方向,长声惨笑:“要怨恨就怨恨吧,上行下效而已。谁说做娘的便要为了儿女不顾一切,太后能狠下心杀害亲子,只顾着出文庄皇后那口气,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的父母亲眷,舍下自己的儿女。”
景昭下意识地替皇帝捏了捏肩,不知是不是捏错了穴位,皇帝微微皱眉,抬袖挥开。
云华郡主语塞,不知怎么的,忽然泪水盈满眼眶,嘴唇翕动两下,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你们自幼读书,却没学全吗?”礼王妃凄声道,“只读过《庄宗本纪》,没读过《尚允传》么?”
礼王妃援引的两篇文章,都出自《晋书》。前者记载了晋庄宗在南书房杀死兄长德宗皇帝后,仅凭四十名禁卫出其不意冲杀入皇宫正殿,自己为自己拟旨传位登基,神奇地篡位成功。
《尚允传》则是晋代名将尚允的列传,这位名将成名一战,是平息英王之乱——英王乃皇帝的第三子,毒杀皇帝意图夺位,然而毒杀皇帝之后,非但没能成功坐稳皇位,反而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众宗室一拥而上,打着为皇帝报仇的大旗,先砍死了英王,然后八方混战搅得朝野动荡,直到尚允平定动乱。
礼王妃读史不多,却也知道晋庄宗弑兄夺位,必定是事先做了万全准备,史书上只写了四十名禁卫,背地里只怕满朝文武都倒向了庄宗。而她的愚蠢儿女,自以为拉拢收买了八十多名禁卫,是庄宗两倍,又有太后坐镇,就是稳操胜券。
在她看来,自己这双儿女绝无成事之机,哪怕侥幸成事,也是英王的下场。
然而儿女不听劝告,被至高无上的皇权迷了双眼。礼王妃走投无路,只能抢先密告皇帝。
“再者。”礼王妃搡了一把郑嬷嬷,再度用力扯住太后的衣襟,“太后娘娘,您真是好算计啊。建元五年,你赔上了景宜的性命,让我的孩子们没了父亲。此后五年间你什么都没干,等到自己快死了,才怂恿我这对蠢笨儿女犯下大罪,这是什么意思。”
“你是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孝道二字便是天然的护身符,景宜凄惨万分地死了,你却只是在金碧辉煌的华阳宫里幽居了五年。即使是这点代价,你也不想再付第二次,直到自己马上要断气,才敢借机行事。”
郑嬷嬷脚腕扭伤,一时间爬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后被紧紧攥着领口。
窒息疼痛还是其次,太后怒极,张口哇的一声,呕出一口血来。
血沫溅在礼王妃衣襟上,有点恶心。
礼王妃却并不在意,反而更加逼近:“你死的轻巧,代价要我的孩子来付!”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你倒是好,一死了之,遗祸难消。”礼王妃恨声说道,“你诱骗煜儿和云华,说什么你死了圣上留不下他们,说什么皇帝死了太后出言立储便是正统,当年你也是拿这一套来哄骗景宜的,仗着天子之母的身份,妄图左右立储,结果就是害死了你儿子,又要害你孙子孙女。”
她忽然诡异地笑起来:“你以为我不知道么,你痛恨文庄皇后,所以迁怒文庄皇后抚养长大的圣上——可我看文庄皇后打压你,不许你亲自养育长子,不许你接手景氏治家的权力,是很明智的。你教出景宜这个不自量力的蠢货,误了我半生,又要弄乱朝纲,胡乱左右立储——文庄皇后在天有灵,怎么没降下天雷将你劈做齑粉!”
她本来纤细柔弱,但恨怒难消之下,竟然不知怎么爆发出极大的力量,握住太后领口,猛地向床柱间撞去。
“够了。”
景昭终于开口。
历朝历代所推崇的,无非忠孝二字。太后固然可恶,但如果放任礼王妃公然殴击太后,未免太过难看。
皇太女玉口既启,原本木雕泥塑的宫人们立刻一拥而上,拦阻住情绪激动的礼王妃。
郑嬷嬷不要命地扑上去护住太后,却被几名宫人按住。
皇帝抬起眼来,不轻不重地瞟了一眼,梁观己立刻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请圣上、殿下移驾。”
又过去对礼王妃说:“王妃,您请到偏殿洗把脸,醒醒神吧,等您做好了决定,奴婢为您通传。”
大悲大怒之后情绪散去,礼王妃愣愣跌坐于地。
景昭跟随在皇帝身后,踏出乌烟瘴气的寝殿。
殿外的雨渐渐小了,细密雨声敲打在檐角廊前,飞溅起一串串水花,在夜色里映着灯火,很是好看。
宫人们撑起两把伞,正欲举到皇帝与太女头顶。景昭头也不回,向后伸出手,宫人立刻知机地奉上一把撑开的大伞。
她举起伞,举到皇帝头顶。
几点细雨打在伞的边缘,又沿着伞骨淌下来,皇帝微微侧首,瞥见滴落的雨水离景昭衣摆只有寸余,隔着袖子握住景昭手臂,将她往身边拉了拉。
父女二人离得很近,静静走着。
即将走出宫院时,身后的寝殿内忽然变得极为喧嚣。下一刻哭声乍起,如同平地惊雷。
梁观己急奔出来,冲进雨里,满脸不知是雨是泪,干嚎一声:“太后殿下薨逝——”
“太后殿下薨逝——”
“太后殿下薨逝——”
宫人们扬声呼喊,声浪一浪接着一浪传向远方。
哭声连绵不绝,渐渐四散开来,向着整座皇宫蔓延而去。
第8章 景昭狐疑地看向皇帝。
深夜里宫城丧钟敲响七七四十九声,惊醒了整座京城。
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过年的喜气一扫而光。
天亮时分,宫中传出旨意:太后薨逝,皇帝罢朝,王公贵胄携家眷入宫哭临三日。
京城周围的寺庙、道观按照旧例,勤勤恳恳为太后鸣钟一万声。在悠长的钟声里,朝臣宗亲双眼通红,顶着寒风携带家眷入宫哭临。
奉华殿外的广场上,灵棚四处透风,信郡王妃紧了紧身上披着的白麻衣,冻得瑟瑟发抖,还要勉力支撑。
不远处传来动静,内命妇纷纷抬眼,只见外命妇的队列中,康侯太夫人摇摇欲坠,被宫人半扶半抬地弄走了。
信郡王妃一时间十分羡慕,她向来锦衣玉食,从没吃过这样的苦头,只跪了一晌就觉得双手双腿麻木难支,很想和康侯太夫人一样晕过去。
无奈信郡王妃身体太好,虽在寒风中抖若筛糠,神志却十分清醒。想要装晕,又担忧被识破问罪。
身旁的安郡王妃低声安慰她:“再忍忍,咱们运气够好了,要是去年冬天太后重病的时候没熬过去……”
信郡王妃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入宫哭临,那是真的会跪死人的。
奉华殿旁的暖阁里,穆嫔问完康侯太夫人的情况,缓步出门,她身边的宫女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幸好已经开春了,没那么难熬,换成去年十二月那么冷,不知多少命妇要跪出事来。”
穆嫔瞟了她一眼,道:“不可能。”
宫女一愣,一时间分不清穆嫔是说去年十二月不至于跪出事,还是说太后不会死在去年十二月。她偷偷观察穆嫔的神情,见穆嫔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不敢大着胆子追问,只好讪讪住口。
穆嫔向暖阁外走去,随口吩咐:“上下都仔细点。”
与此同时,她冷冷想着:太后如果死在去年十二月,与文宣皇后的忌日就太相近了。
幼需避长,卑需让尊,儿媳无论如何不能压过婆母。那么从此之后,文宣皇后的祭祀规格必须低于太后。
太后行事人嫌鬼厌,穆嫔只被她磋磨月余,已经忍无可忍。皇帝乃至皇太女,绝不会心无芥蒂。而皇帝对早逝爱妻的思念天下皆知,岂会令文宣皇后的祭祀规格为太后让路?
就算太后真的死在十二月,她的死讯也要拖过新年才能通传天下。
想到这里,穆嫔收回思绪,往正殿方向一瞥。
正殿用于停灵,是太后梓宫所在,按照齐朝旧例,太后的嫡亲儿孙不与寻常宗室朝臣同列,而应守在梓宫旁寸步不离。
这无疑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不用在广场上的灵棚中瑟瑟发抖,可以理直气壮地待在温暖的正殿中。同时也意味着殿内与殿外的人隔绝开来,大部分人根本不会知道正殿内哭临的人根本不在。
足音快速靠近,穆嫔回过神,只见太女身边的承侍女官快步而来,简单一礼:“穆嫔娘娘,殿下有口谕,天寒,外面的命妇可以松散松散,不必过苛,您看着安排——只是不能失了体统。”
这就好办了。
穆嫔眉头一松,连忙命宫人出去传话,请年迈、体弱、有疾的命妇到暖阁中诊脉,其余命妇亦可分批更衣——只是不能一次去的多了,且要及时回来,否则算是怠慢太后丧仪,大不敬。
有资格入宫哭临的命妇,大多养尊处优,早已捱不住了,闻讯一阵惊喜,连忙先叩谢圣上恩典与太女慈悲,又谢过穆嫔娘娘。
命妇们先自觉地推了几名辈分家世最高的老夫人去歇息,安郡王妃身体不好,犹豫着起了身,又将机会让给了更年迈的一位国公太夫人。
信郡王妃低声恼道:“你倒是好心,当心受寒之后旧病犯了。”
安郡王妃连忙摆手:“不会的,惠儿孝顺,满京城给我淘换老参,去年还走了小柳大人的路子,从南边弄来一幅好药,那药当真有效,早就不犯病了。”
见信郡王妃还要数落她,安郡王妃连忙转移话题:“哎,你看那是谁?”
不远处的外命妇队列旁,跪着个十分显眼的人。
那是个男子,俊眉修目,面容温文,不大看得出年纪,单看五官说是三十多岁也可以,眼角却已经有了明显的细纹。看他跪的位置,地位绝对很高,但偏偏处在外命妇队列旁,又不是朝官装束。
信郡王妃悄悄瞟了一眼:“你不识得?你刚才还说小柳大人——这是小柳大人的父亲,柳令君的夫婿,宫内宫外称一声梁郎君。”
安郡王妃怔住:“啊?柳令君的夫婿,竟要在命妇行列里吗?”
信郡王妃也愣了:“啊?他没有官职,只有诰命,不在这里在哪里,柳令君身居宰辅,她的夫婿该有位居外命妇之首的尊荣。”
令君,齐朝时是对尚书令的尊称。
大楚建立后,皇帝废除三省,将皇城中的尚书台改名文华阁,当做丞相办公的处所,所以令君又变作了对丞相的尊称。
文华阁中如今共有五名丞相,柳希声排行第二。
当年皇帝于江南收拢流民起兵,柳希声变卖家业来投,是开国功臣之一,又在建元元年皇帝册立太女时大力支持,甚至将年幼的女儿都送进了东宫作伴读。
柳希声抛家舍业支持皇帝,从不惜身,也因此获得了丰厚回报。建元元年,大封功臣,柳希声就任礼部尚书;建元五年,首辅告老,皇帝提拔柳希声入文华阁,一跃成为次辅。她的夫婿受封一品诰命,女儿名列东宫十八学士的文臣之首,去年刚被太女放出京就任一县长官,眼见风光无限前途无量。
即使是朝中最迂腐的守旧派,都不得不尊称柳希声一句令君。
安郡王妃看得有些出神,艳羡道:“了不得,我的惠儿若有小柳大人一半的才干,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梁郎君命好。”
身旁忽然传来一声极低的讽笑:“真是不成体统。”
信郡王妃皱眉抬头,只见出声讽刺的那位夫人跪的极为端正,白麻衣披得一丝不苟,一双浓眉耷拉着,满脸规行矩步的严苛。
信郡王妃看见这张脸,先倒了三分胃口。
这是怡侯夫人,京中无人不知她的大名。这位夫人年过五十,齐朝熙庆年间就是有名的规矩方正,据说从小熟读《女则》《闺训》,一举一动无一不以前朝贤妇为目标,不妒不忌贤良淑德,恪守礼节近乎死板。
说实在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年京中许多贵妇人暗地里嘲笑怡侯夫人,但在外面却又交口称赞——守规矩,学妇德,这是古代贤妇的标杆,班大家都恪守的规矩,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直到大楚立国,太女册立。
皇帝于建元元年册立太女,建元二年选‘十八学士’进东宫,紧接着抽空下了道旨意,禁绝一切《女则》《女训》之类的闲书——这些书不禁绝,难道要等着朝臣拿这些劳什子来压皇太女低头吗?
怡侯夫人声名赫赫德行昭彰,所依仗的不过是她自幼苦学的妇德规矩。而今旨意一下,她立刻从女子标杆跌落,虽不至于风评反转,但她过去一言一行皆受称颂的日子再也不见了。
信郡王妃被那声冷笑弄得心气不顺,但她知道轻重,在太后丧仪上起冲突,往大处说算是大不敬,满门都要遭罪。
于是她冷哼一声,别过头去,却听见怡侯夫人又小声说了句:“上不得台面。”
南方士族尤重嫡庶,且又与前朝不同——自嫡长子以下,其余众子礼法上皆为庶孽。礼王景宜彼时与皇帝虽为同胞所出,但并非嫡长,不能继承家业。太后心爱幼子,见景宜不耐俗务,想为他择选一位门楣相当又嫁妆丰厚的名门贵女,一眼挑中了弘农王氏的嫡长女王文姬。
弘农王氏属北方士族,首重门楣,倒不如南方士族这般看重嫡庶。但自家女儿择婿,自然要挺直腰板,绝不能显得太好说话,白白放低身段。很是拿捏了一番架势,文庄皇后彼时还是景氏的当家老夫人,亲自多番致信,才算磨得弘农王氏点头嫁女。
“太后娘娘,您当年千方百计恳求文庄皇后,硬要为景宜求娶我,不就是看重我极受父母疼爱么。”礼王妃冷笑,“我为王氏女十七年,景氏妇十七年,难道前面那十七年都不作数?伪朝慕容氏作乱,杀我王氏子弟近百,致使王氏没落,你便立刻换了一幅嘴脸,若不是我生有儿女、谦卑侍奉,只怕日子还要难过千百倍。”
“我父母兄长,乃至隔房姐妹,无一不融洽亲近。如今我母亲过世,老父年届七十,兄长姐妹侥幸在祸事中保全,已经是天大的幸事。我若再附从你们作乱,致使满门罹难,九泉之下亦无颜面见父母。”
她背过身来望着儿女的方向,长声惨笑:“要怨恨就怨恨吧,上行下效而已。谁说做娘的便要为了儿女不顾一切,太后能狠下心杀害亲子,只顾着出文庄皇后那口气,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的父母亲眷,舍下自己的儿女。”
景昭下意识地替皇帝捏了捏肩,不知是不是捏错了穴位,皇帝微微皱眉,抬袖挥开。
云华郡主语塞,不知怎么的,忽然泪水盈满眼眶,嘴唇翕动两下,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你们自幼读书,却没学全吗?”礼王妃凄声道,“只读过《庄宗本纪》,没读过《尚允传》么?”
礼王妃援引的两篇文章,都出自《晋书》。前者记载了晋庄宗在南书房杀死兄长德宗皇帝后,仅凭四十名禁卫出其不意冲杀入皇宫正殿,自己为自己拟旨传位登基,神奇地篡位成功。
《尚允传》则是晋代名将尚允的列传,这位名将成名一战,是平息英王之乱——英王乃皇帝的第三子,毒杀皇帝意图夺位,然而毒杀皇帝之后,非但没能成功坐稳皇位,反而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众宗室一拥而上,打着为皇帝报仇的大旗,先砍死了英王,然后八方混战搅得朝野动荡,直到尚允平定动乱。
礼王妃读史不多,却也知道晋庄宗弑兄夺位,必定是事先做了万全准备,史书上只写了四十名禁卫,背地里只怕满朝文武都倒向了庄宗。而她的愚蠢儿女,自以为拉拢收买了八十多名禁卫,是庄宗两倍,又有太后坐镇,就是稳操胜券。
在她看来,自己这双儿女绝无成事之机,哪怕侥幸成事,也是英王的下场。
然而儿女不听劝告,被至高无上的皇权迷了双眼。礼王妃走投无路,只能抢先密告皇帝。
“再者。”礼王妃搡了一把郑嬷嬷,再度用力扯住太后的衣襟,“太后娘娘,您真是好算计啊。建元五年,你赔上了景宜的性命,让我的孩子们没了父亲。此后五年间你什么都没干,等到自己快死了,才怂恿我这对蠢笨儿女犯下大罪,这是什么意思。”
“你是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孝道二字便是天然的护身符,景宜凄惨万分地死了,你却只是在金碧辉煌的华阳宫里幽居了五年。即使是这点代价,你也不想再付第二次,直到自己马上要断气,才敢借机行事。”
郑嬷嬷脚腕扭伤,一时间爬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太后被紧紧攥着领口。
窒息疼痛还是其次,太后怒极,张口哇的一声,呕出一口血来。
血沫溅在礼王妃衣襟上,有点恶心。
礼王妃却并不在意,反而更加逼近:“你死的轻巧,代价要我的孩子来付!”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你倒是好,一死了之,遗祸难消。”礼王妃恨声说道,“你诱骗煜儿和云华,说什么你死了圣上留不下他们,说什么皇帝死了太后出言立储便是正统,当年你也是拿这一套来哄骗景宜的,仗着天子之母的身份,妄图左右立储,结果就是害死了你儿子,又要害你孙子孙女。”
她忽然诡异地笑起来:“你以为我不知道么,你痛恨文庄皇后,所以迁怒文庄皇后抚养长大的圣上——可我看文庄皇后打压你,不许你亲自养育长子,不许你接手景氏治家的权力,是很明智的。你教出景宜这个不自量力的蠢货,误了我半生,又要弄乱朝纲,胡乱左右立储——文庄皇后在天有灵,怎么没降下天雷将你劈做齑粉!”
她本来纤细柔弱,但恨怒难消之下,竟然不知怎么爆发出极大的力量,握住太后领口,猛地向床柱间撞去。
“够了。”
景昭终于开口。
历朝历代所推崇的,无非忠孝二字。太后固然可恶,但如果放任礼王妃公然殴击太后,未免太过难看。
皇太女玉口既启,原本木雕泥塑的宫人们立刻一拥而上,拦阻住情绪激动的礼王妃。
郑嬷嬷不要命地扑上去护住太后,却被几名宫人按住。
皇帝抬起眼来,不轻不重地瞟了一眼,梁观己立刻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请圣上、殿下移驾。”
又过去对礼王妃说:“王妃,您请到偏殿洗把脸,醒醒神吧,等您做好了决定,奴婢为您通传。”
大悲大怒之后情绪散去,礼王妃愣愣跌坐于地。
景昭跟随在皇帝身后,踏出乌烟瘴气的寝殿。
殿外的雨渐渐小了,细密雨声敲打在檐角廊前,飞溅起一串串水花,在夜色里映着灯火,很是好看。
宫人们撑起两把伞,正欲举到皇帝与太女头顶。景昭头也不回,向后伸出手,宫人立刻知机地奉上一把撑开的大伞。
她举起伞,举到皇帝头顶。
几点细雨打在伞的边缘,又沿着伞骨淌下来,皇帝微微侧首,瞥见滴落的雨水离景昭衣摆只有寸余,隔着袖子握住景昭手臂,将她往身边拉了拉。
父女二人离得很近,静静走着。
即将走出宫院时,身后的寝殿内忽然变得极为喧嚣。下一刻哭声乍起,如同平地惊雷。
梁观己急奔出来,冲进雨里,满脸不知是雨是泪,干嚎一声:“太后殿下薨逝——”
“太后殿下薨逝——”
“太后殿下薨逝——”
宫人们扬声呼喊,声浪一浪接着一浪传向远方。
哭声连绵不绝,渐渐四散开来,向着整座皇宫蔓延而去。
第8章 景昭狐疑地看向皇帝。
深夜里宫城丧钟敲响七七四十九声,惊醒了整座京城。
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过年的喜气一扫而光。
天亮时分,宫中传出旨意:太后薨逝,皇帝罢朝,王公贵胄携家眷入宫哭临三日。
京城周围的寺庙、道观按照旧例,勤勤恳恳为太后鸣钟一万声。在悠长的钟声里,朝臣宗亲双眼通红,顶着寒风携带家眷入宫哭临。
奉华殿外的广场上,灵棚四处透风,信郡王妃紧了紧身上披着的白麻衣,冻得瑟瑟发抖,还要勉力支撑。
不远处传来动静,内命妇纷纷抬眼,只见外命妇的队列中,康侯太夫人摇摇欲坠,被宫人半扶半抬地弄走了。
信郡王妃一时间十分羡慕,她向来锦衣玉食,从没吃过这样的苦头,只跪了一晌就觉得双手双腿麻木难支,很想和康侯太夫人一样晕过去。
无奈信郡王妃身体太好,虽在寒风中抖若筛糠,神志却十分清醒。想要装晕,又担忧被识破问罪。
身旁的安郡王妃低声安慰她:“再忍忍,咱们运气够好了,要是去年冬天太后重病的时候没熬过去……”
信郡王妃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入宫哭临,那是真的会跪死人的。
奉华殿旁的暖阁里,穆嫔问完康侯太夫人的情况,缓步出门,她身边的宫女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幸好已经开春了,没那么难熬,换成去年十二月那么冷,不知多少命妇要跪出事来。”
穆嫔瞟了她一眼,道:“不可能。”
宫女一愣,一时间分不清穆嫔是说去年十二月不至于跪出事,还是说太后不会死在去年十二月。她偷偷观察穆嫔的神情,见穆嫔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不敢大着胆子追问,只好讪讪住口。
穆嫔向暖阁外走去,随口吩咐:“上下都仔细点。”
与此同时,她冷冷想着:太后如果死在去年十二月,与文宣皇后的忌日就太相近了。
幼需避长,卑需让尊,儿媳无论如何不能压过婆母。那么从此之后,文宣皇后的祭祀规格必须低于太后。
太后行事人嫌鬼厌,穆嫔只被她磋磨月余,已经忍无可忍。皇帝乃至皇太女,绝不会心无芥蒂。而皇帝对早逝爱妻的思念天下皆知,岂会令文宣皇后的祭祀规格为太后让路?
就算太后真的死在十二月,她的死讯也要拖过新年才能通传天下。
想到这里,穆嫔收回思绪,往正殿方向一瞥。
正殿用于停灵,是太后梓宫所在,按照齐朝旧例,太后的嫡亲儿孙不与寻常宗室朝臣同列,而应守在梓宫旁寸步不离。
这无疑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不用在广场上的灵棚中瑟瑟发抖,可以理直气壮地待在温暖的正殿中。同时也意味着殿内与殿外的人隔绝开来,大部分人根本不会知道正殿内哭临的人根本不在。
足音快速靠近,穆嫔回过神,只见太女身边的承侍女官快步而来,简单一礼:“穆嫔娘娘,殿下有口谕,天寒,外面的命妇可以松散松散,不必过苛,您看着安排——只是不能失了体统。”
这就好办了。
穆嫔眉头一松,连忙命宫人出去传话,请年迈、体弱、有疾的命妇到暖阁中诊脉,其余命妇亦可分批更衣——只是不能一次去的多了,且要及时回来,否则算是怠慢太后丧仪,大不敬。
有资格入宫哭临的命妇,大多养尊处优,早已捱不住了,闻讯一阵惊喜,连忙先叩谢圣上恩典与太女慈悲,又谢过穆嫔娘娘。
命妇们先自觉地推了几名辈分家世最高的老夫人去歇息,安郡王妃身体不好,犹豫着起了身,又将机会让给了更年迈的一位国公太夫人。
信郡王妃低声恼道:“你倒是好心,当心受寒之后旧病犯了。”
安郡王妃连忙摆手:“不会的,惠儿孝顺,满京城给我淘换老参,去年还走了小柳大人的路子,从南边弄来一幅好药,那药当真有效,早就不犯病了。”
见信郡王妃还要数落她,安郡王妃连忙转移话题:“哎,你看那是谁?”
不远处的外命妇队列旁,跪着个十分显眼的人。
那是个男子,俊眉修目,面容温文,不大看得出年纪,单看五官说是三十多岁也可以,眼角却已经有了明显的细纹。看他跪的位置,地位绝对很高,但偏偏处在外命妇队列旁,又不是朝官装束。
信郡王妃悄悄瞟了一眼:“你不识得?你刚才还说小柳大人——这是小柳大人的父亲,柳令君的夫婿,宫内宫外称一声梁郎君。”
安郡王妃怔住:“啊?柳令君的夫婿,竟要在命妇行列里吗?”
信郡王妃也愣了:“啊?他没有官职,只有诰命,不在这里在哪里,柳令君身居宰辅,她的夫婿该有位居外命妇之首的尊荣。”
令君,齐朝时是对尚书令的尊称。
大楚建立后,皇帝废除三省,将皇城中的尚书台改名文华阁,当做丞相办公的处所,所以令君又变作了对丞相的尊称。
文华阁中如今共有五名丞相,柳希声排行第二。
当年皇帝于江南收拢流民起兵,柳希声变卖家业来投,是开国功臣之一,又在建元元年皇帝册立太女时大力支持,甚至将年幼的女儿都送进了东宫作伴读。
柳希声抛家舍业支持皇帝,从不惜身,也因此获得了丰厚回报。建元元年,大封功臣,柳希声就任礼部尚书;建元五年,首辅告老,皇帝提拔柳希声入文华阁,一跃成为次辅。她的夫婿受封一品诰命,女儿名列东宫十八学士的文臣之首,去年刚被太女放出京就任一县长官,眼见风光无限前途无量。
即使是朝中最迂腐的守旧派,都不得不尊称柳希声一句令君。
安郡王妃看得有些出神,艳羡道:“了不得,我的惠儿若有小柳大人一半的才干,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梁郎君命好。”
身旁忽然传来一声极低的讽笑:“真是不成体统。”
信郡王妃皱眉抬头,只见出声讽刺的那位夫人跪的极为端正,白麻衣披得一丝不苟,一双浓眉耷拉着,满脸规行矩步的严苛。
信郡王妃看见这张脸,先倒了三分胃口。
这是怡侯夫人,京中无人不知她的大名。这位夫人年过五十,齐朝熙庆年间就是有名的规矩方正,据说从小熟读《女则》《闺训》,一举一动无一不以前朝贤妇为目标,不妒不忌贤良淑德,恪守礼节近乎死板。
说实在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年京中许多贵妇人暗地里嘲笑怡侯夫人,但在外面却又交口称赞——守规矩,学妇德,这是古代贤妇的标杆,班大家都恪守的规矩,怎么可能是错的呢?
直到大楚立国,太女册立。
皇帝于建元元年册立太女,建元二年选‘十八学士’进东宫,紧接着抽空下了道旨意,禁绝一切《女则》《女训》之类的闲书——这些书不禁绝,难道要等着朝臣拿这些劳什子来压皇太女低头吗?
怡侯夫人声名赫赫德行昭彰,所依仗的不过是她自幼苦学的妇德规矩。而今旨意一下,她立刻从女子标杆跌落,虽不至于风评反转,但她过去一言一行皆受称颂的日子再也不见了。
信郡王妃被那声冷笑弄得心气不顺,但她知道轻重,在太后丧仪上起冲突,往大处说算是大不敬,满门都要遭罪。
于是她冷哼一声,别过头去,却听见怡侯夫人又小声说了句:“上不得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