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世子爷那日去道观寻言诚,不是瞧见殿下了吗?您也知道,他们俩谈得并不愉快。”
“那也不过是略有口角纷争。”沈濯表现出来的还算镇定,内心却敲锣打鼓地一刻也不安分,“你是觉得母亲会因为这一点小事,因为她在道馆里的那几个人,就会对小裴哥哥下杀手吗?”
诋毁长公主的话,谢成玉绝对不认。
“扣帽子就算了,世子爷,我不是没见识的小孩,这么做对我不管用。”谢成玉说话温吞,也是故意放慢速度,故意让沈濯着急,“绿藓一事涉及陛下,如若长公主也与此事有关,那这件事就不必查了。”
不必查了。
也就是说,让皇帝中毒感病的幕后黑手已经明了,根本没有查下去的必要。
至于什么明怀文、魏显之流,都不过是被推来的靶子。
“绝不可能。”沈濯一口咬定。
“可不可能,不是咱们说了算,要看上头的几位到底揣着怎么样的心思,毕竟,你我都清楚早些年的事情,你也更明白殿下是何等的人物。”
沈濯沉默了。
盯着冒热气的茶杯,眼神阴沉得可怕。
从一开始,谢成玉把话题扯到长公主身上的时候,沈濯的心就一直惴惴不安。
他从来没觉得,他的母亲会放任他与男人纠缠,就算有颗赤诚真心,长公主也不会应允。然而,到目前为止,沈濯所受的所有训斥,都与裴瓒无关,甚至,在长公主面前提起裴瓒,他还会少挨几句骂。
一切竟都是假象吗?
他的母亲,当朝最为尊贵的长公主,需要伪装本心,去欺骗一个臣子,去欺骗自己的儿子吗?
沈濯层层盘剥,妄图消减谢成玉这番说辞的可能性,但他无论怎么想,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与之对抗。
直到,他听到了一声清晰的“青阳姑姑”,才彻底从漫无边际的思考中抽身。
第128章 大捷
两间屋子不过隔着几米, 不用出去,打开窗户探头,便能看见一身厚重冬衣的青阳站在门外, 不知道与裴瓒说了些什么。
青阳声音还算正常音量,只是听不清。
反而是让人觉得,裴瓒那一声“青阳姑姑”是故意拔高了音调喊出来的。
裴瓒拦在门框处,先向对面瞥了几眼,发现了在小窗里探头探脑的沈濯, 而后才收回视线, 开始对着青阳胡说八道:“不过是两个不听话的仆从, 在家里偷拿了些东西,母亲的意思是报官, 我觉着他们可怜, 无需把事情闹大, 想着略微罚一罚也就罢了,只是没有好去处,只能暂到玉清楼。”
“少卿心善。”青阳不信他的鬼话,眼神继续往屋里瞟着, “方才听到后院的动静,还以为出了什么事,这才出来瞧瞧, 少卿勿怪。”
一口一个少卿抬举着裴瓒。
只可惜现如今,裴瓒跟沈濯学坏了, 谎话张口就来, 还编得滴水不漏,就算青阳铁了心要进去看看,却也碍于这些糟心的借口不得入内。
不过也用不着裴瓒继续编下去。
沈濯探出半个身子, 喊道:“青阳姑姑!他家的事就让他自己处理吧,咱们不好插手。”
青阳转身,冷眼瞥着沈濯,什么话都没说,只向裴瓒欠身后便走了。
裴瓒站在门框里,表情平淡,直到目送青阳进入楼中,他才收回视线。
他哪里能不知道青阳的心思。
只怕是在前几日,他去清源道观偶然见到长公主后,便得到了命令,时刻留意他的动向。
最近这些日子,裴瓒没有大刀阔斧地做过什么,一直小心警惕,直到今日才在玉清楼里漏了些踪迹,没想到青阳就这么急不可耐地找了上来。
如此急躁,是怕他真的问出些什么吗?
裴瓒抬眼望着方正的院墙,和院墙之外青白色的天,他忽然叹了口气,转身将房门关上,没有留给沈濯多余的视线。
天色已然大亮,未藏冬的鸟儿叽喳叫着。
屋里的灯也不再那么显眼,仅是晃着人影,大概能映照出裴瓒的动作。
沈濯不再盯着。
“一个女官而已,怎么能如此对待世子爷?”
谢成玉的语气夹枪带棒,看似关切,实则没有半分的好心思,明里暗里地说着沈濯不受待见,连长公主府的仆从都敢给他脸色瞧。
只可惜,这是事实,沈濯无法反驳。
兀自提起小炉上的水壶,倒了些茶水,沈濯盯着那腾腾的热气,心里多番盘算。
他还是很难相信,他的母亲,长公主殿下会与绿藓之事有所牵扯,更难以相信,会派遣刺客去刺杀裴瓒。
先前为了将裴瓒安置在红玉庄,他去长公主府时说得明明白白,他先前并未有过心动之人,只有裴瓒,让他不自由主地紧张在意,不管将来裴瓒是作何选择,他的选择都只有裴瓒一人。
如今,长公主如何会驱使这种事,难道说自己体验过与钟情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就要让他也来一遭吗?
沈濯捏着发烫的茶杯,手指微颤。
他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不管这件事是否与长公主有关,他都要再走一遭,去说清楚。
“嘭”得一声,茶杯被搁在桌上。
眼见着沈濯起身,有离开的意思,谢成玉挑起眉毛问了句:“世子爷要去哪?”
沈濯剜他一眼,越发觉得裴瓒交友不慎:“我去什么地方还用得着跟你说?”
谢成玉微笑:“言诚希望您等他。”
“长公主府。”
不留在这里,至少要让人知道他去了何处,免得以为他是心里愧疚,故意跑路。
沈濯不耐烦地交代完去向,走出屋子的时候,玉清楼里的扫撒奴仆已经开始打扫后院了,甚至连后街上都有不少人来往出行。
他陪着裴瓒熬了一夜,从皇宫到义庄,辗转来往,原本笃定不疑的心思,却因为这遭又生出些嫌隙了。
“裴瓒,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你毫无芥蒂地信我呢……”
沈濯没乘马车,兀自走在街上,喃喃自语。
身旁人来往自若,他没有分出心思去留意街景如何,直到后方马蹄疾驰,他才回过神来,即刻转身向后望去。
只见一人纵马驰骋,手中旌旗飘扬,暗红旗帜在青白的天色中分外显眼。
同时,那人还声嘶力竭地喊着——
“边关大捷!”
“闲杂人等避让!”
“闲杂人等避让!”
接连不断地嘶喊,吸引了一众人侧目,细细听他说的话,无一不是心里震颤。
边关大捷,北境的战事有了进展。
京都正街上,传信官纵马疾驰,两侧行人主动避让,宽阔的道路直通宫门,现在早朝还未结束,虽然皇帝不一定露面,但是此等消息穿进宫里,恐怕这早朝皇帝不来也得来。
不过这些都不是沈濯需要思考的,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许久之前递送的金泥印信,那封信里直言边关逆党,先前在寒州,王府里的那位也是因此才与裴瓒结识。
沈濯心里一紧。
暗自想着:不知老王爷是否康健?
应当没有出什么岔子。
最大的逆贼已经倒台,就算阵前还潜伏着些不安分的,失去了后台,他们也只能隐忍。
眼下,更要紧的是沈濯要去长公主府,谈谈关于裴瓒的事,至于旁人的父亲死了没有,他暂时还没有心思去搭理……
今日不算好天气,从晨起时就不见日光。
幸而前线传来的消息足够振奋人心,随着宫里传来的隆隆鼓声,街上的人也欢欣雀跃。
早朝未散,听到捷报后姗姗来迟的皇帝大肆嘉奖着阵前的将士,依据着捷报上的名字,升官的升官,赏钱的赏钱,甚至瞧见京都城里的初雪,都在赞叹这雪实在祥瑞。
“言诚!前线捷报!”
谢成玉乍听了消息,就急忙赶来玉清楼,肩上都落了层细密的雪,也兴高采烈地忘了拂去。正巧裴瓒刚从后院的屋子里出来,手里攥着几张供词,脸上难掩疲惫之色。
“捷报?”裴瓒一时思路混乱,以为听错了。
谢成玉道:“你不是与陈家王府的世子相识吗!怎么听到这消息还不高兴?听说今日一早,前线捷报送至宫中,陛下大喜,封赏了一干人等。”
“哦哦……是这个啊。”裴瓒想起来还有这么一茬。
只是就算他记着,脸上也没什么喜色,全然不像谢成玉那般,甚至眉宇间凝着甩不开的愁苦。
谢成玉瞧出了他的不对劲,犹豫着问:“怎么回事,是那俩人不肯说实话?”
“不,不是。”裴瓒摇摇头,攥紧了手里供词,“他们俩说的都是实话,甚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谢成玉刚开口,想起他对沈濯说的话,也就顿住了,“难道说,是与……”
“归明,先不说这事了,你同我讲讲捷报上是怎么说的吧。”
“那也不过是略有口角纷争。”沈濯表现出来的还算镇定,内心却敲锣打鼓地一刻也不安分,“你是觉得母亲会因为这一点小事,因为她在道馆里的那几个人,就会对小裴哥哥下杀手吗?”
诋毁长公主的话,谢成玉绝对不认。
“扣帽子就算了,世子爷,我不是没见识的小孩,这么做对我不管用。”谢成玉说话温吞,也是故意放慢速度,故意让沈濯着急,“绿藓一事涉及陛下,如若长公主也与此事有关,那这件事就不必查了。”
不必查了。
也就是说,让皇帝中毒感病的幕后黑手已经明了,根本没有查下去的必要。
至于什么明怀文、魏显之流,都不过是被推来的靶子。
“绝不可能。”沈濯一口咬定。
“可不可能,不是咱们说了算,要看上头的几位到底揣着怎么样的心思,毕竟,你我都清楚早些年的事情,你也更明白殿下是何等的人物。”
沈濯沉默了。
盯着冒热气的茶杯,眼神阴沉得可怕。
从一开始,谢成玉把话题扯到长公主身上的时候,沈濯的心就一直惴惴不安。
他从来没觉得,他的母亲会放任他与男人纠缠,就算有颗赤诚真心,长公主也不会应允。然而,到目前为止,沈濯所受的所有训斥,都与裴瓒无关,甚至,在长公主面前提起裴瓒,他还会少挨几句骂。
一切竟都是假象吗?
他的母亲,当朝最为尊贵的长公主,需要伪装本心,去欺骗一个臣子,去欺骗自己的儿子吗?
沈濯层层盘剥,妄图消减谢成玉这番说辞的可能性,但他无论怎么想,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与之对抗。
直到,他听到了一声清晰的“青阳姑姑”,才彻底从漫无边际的思考中抽身。
第128章 大捷
两间屋子不过隔着几米, 不用出去,打开窗户探头,便能看见一身厚重冬衣的青阳站在门外, 不知道与裴瓒说了些什么。
青阳声音还算正常音量,只是听不清。
反而是让人觉得,裴瓒那一声“青阳姑姑”是故意拔高了音调喊出来的。
裴瓒拦在门框处,先向对面瞥了几眼,发现了在小窗里探头探脑的沈濯, 而后才收回视线, 开始对着青阳胡说八道:“不过是两个不听话的仆从, 在家里偷拿了些东西,母亲的意思是报官, 我觉着他们可怜, 无需把事情闹大, 想着略微罚一罚也就罢了,只是没有好去处,只能暂到玉清楼。”
“少卿心善。”青阳不信他的鬼话,眼神继续往屋里瞟着, “方才听到后院的动静,还以为出了什么事,这才出来瞧瞧, 少卿勿怪。”
一口一个少卿抬举着裴瓒。
只可惜现如今,裴瓒跟沈濯学坏了, 谎话张口就来, 还编得滴水不漏,就算青阳铁了心要进去看看,却也碍于这些糟心的借口不得入内。
不过也用不着裴瓒继续编下去。
沈濯探出半个身子, 喊道:“青阳姑姑!他家的事就让他自己处理吧,咱们不好插手。”
青阳转身,冷眼瞥着沈濯,什么话都没说,只向裴瓒欠身后便走了。
裴瓒站在门框里,表情平淡,直到目送青阳进入楼中,他才收回视线。
他哪里能不知道青阳的心思。
只怕是在前几日,他去清源道观偶然见到长公主后,便得到了命令,时刻留意他的动向。
最近这些日子,裴瓒没有大刀阔斧地做过什么,一直小心警惕,直到今日才在玉清楼里漏了些踪迹,没想到青阳就这么急不可耐地找了上来。
如此急躁,是怕他真的问出些什么吗?
裴瓒抬眼望着方正的院墙,和院墙之外青白色的天,他忽然叹了口气,转身将房门关上,没有留给沈濯多余的视线。
天色已然大亮,未藏冬的鸟儿叽喳叫着。
屋里的灯也不再那么显眼,仅是晃着人影,大概能映照出裴瓒的动作。
沈濯不再盯着。
“一个女官而已,怎么能如此对待世子爷?”
谢成玉的语气夹枪带棒,看似关切,实则没有半分的好心思,明里暗里地说着沈濯不受待见,连长公主府的仆从都敢给他脸色瞧。
只可惜,这是事实,沈濯无法反驳。
兀自提起小炉上的水壶,倒了些茶水,沈濯盯着那腾腾的热气,心里多番盘算。
他还是很难相信,他的母亲,长公主殿下会与绿藓之事有所牵扯,更难以相信,会派遣刺客去刺杀裴瓒。
先前为了将裴瓒安置在红玉庄,他去长公主府时说得明明白白,他先前并未有过心动之人,只有裴瓒,让他不自由主地紧张在意,不管将来裴瓒是作何选择,他的选择都只有裴瓒一人。
如今,长公主如何会驱使这种事,难道说自己体验过与钟情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就要让他也来一遭吗?
沈濯捏着发烫的茶杯,手指微颤。
他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不管这件事是否与长公主有关,他都要再走一遭,去说清楚。
“嘭”得一声,茶杯被搁在桌上。
眼见着沈濯起身,有离开的意思,谢成玉挑起眉毛问了句:“世子爷要去哪?”
沈濯剜他一眼,越发觉得裴瓒交友不慎:“我去什么地方还用得着跟你说?”
谢成玉微笑:“言诚希望您等他。”
“长公主府。”
不留在这里,至少要让人知道他去了何处,免得以为他是心里愧疚,故意跑路。
沈濯不耐烦地交代完去向,走出屋子的时候,玉清楼里的扫撒奴仆已经开始打扫后院了,甚至连后街上都有不少人来往出行。
他陪着裴瓒熬了一夜,从皇宫到义庄,辗转来往,原本笃定不疑的心思,却因为这遭又生出些嫌隙了。
“裴瓒,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你毫无芥蒂地信我呢……”
沈濯没乘马车,兀自走在街上,喃喃自语。
身旁人来往自若,他没有分出心思去留意街景如何,直到后方马蹄疾驰,他才回过神来,即刻转身向后望去。
只见一人纵马驰骋,手中旌旗飘扬,暗红旗帜在青白的天色中分外显眼。
同时,那人还声嘶力竭地喊着——
“边关大捷!”
“闲杂人等避让!”
“闲杂人等避让!”
接连不断地嘶喊,吸引了一众人侧目,细细听他说的话,无一不是心里震颤。
边关大捷,北境的战事有了进展。
京都正街上,传信官纵马疾驰,两侧行人主动避让,宽阔的道路直通宫门,现在早朝还未结束,虽然皇帝不一定露面,但是此等消息穿进宫里,恐怕这早朝皇帝不来也得来。
不过这些都不是沈濯需要思考的,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许久之前递送的金泥印信,那封信里直言边关逆党,先前在寒州,王府里的那位也是因此才与裴瓒结识。
沈濯心里一紧。
暗自想着:不知老王爷是否康健?
应当没有出什么岔子。
最大的逆贼已经倒台,就算阵前还潜伏着些不安分的,失去了后台,他们也只能隐忍。
眼下,更要紧的是沈濯要去长公主府,谈谈关于裴瓒的事,至于旁人的父亲死了没有,他暂时还没有心思去搭理……
今日不算好天气,从晨起时就不见日光。
幸而前线传来的消息足够振奋人心,随着宫里传来的隆隆鼓声,街上的人也欢欣雀跃。
早朝未散,听到捷报后姗姗来迟的皇帝大肆嘉奖着阵前的将士,依据着捷报上的名字,升官的升官,赏钱的赏钱,甚至瞧见京都城里的初雪,都在赞叹这雪实在祥瑞。
“言诚!前线捷报!”
谢成玉乍听了消息,就急忙赶来玉清楼,肩上都落了层细密的雪,也兴高采烈地忘了拂去。正巧裴瓒刚从后院的屋子里出来,手里攥着几张供词,脸上难掩疲惫之色。
“捷报?”裴瓒一时思路混乱,以为听错了。
谢成玉道:“你不是与陈家王府的世子相识吗!怎么听到这消息还不高兴?听说今日一早,前线捷报送至宫中,陛下大喜,封赏了一干人等。”
“哦哦……是这个啊。”裴瓒想起来还有这么一茬。
只是就算他记着,脸上也没什么喜色,全然不像谢成玉那般,甚至眉宇间凝着甩不开的愁苦。
谢成玉瞧出了他的不对劲,犹豫着问:“怎么回事,是那俩人不肯说实话?”
“不,不是。”裴瓒摇摇头,攥紧了手里供词,“他们俩说的都是实话,甚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谢成玉刚开口,想起他对沈濯说的话,也就顿住了,“难道说,是与……”
“归明,先不说这事了,你同我讲讲捷报上是怎么说的吧。”